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戊戌变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穆陶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维新运动,是在由封建专制社会资产阶级民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次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改变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这显然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穆陶著的《戊戌变法》以生动鲜活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描写了慈禧太后、大学士徐桐等人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首的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为首的维新的百日维新的斗争故事。 作者简介 穆陶,山东安丘人。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历史小说《红颜怨》(1988年)《孽海情》(1991年)《林则徐》(1995年)《落日》(1998年)《屈原》(2002年)等。 《红颜怨》(又名《陈圆圆》)获“泰山文艺奖”(1989年);《林则徐》获全国“八五”优秀长篇小说奖(1998年);《落日》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1999年);《呼唤人民的文学》获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1998年)。 目录 楔 子 第一章 夜沉沉笔下忧国事 风萧萧酒中话古今 第二章 翁同龢忧愤议国是 盛伯熙怜才荐奏章 第三章 侯门似海三谒遭拒 帝阍深锁一书难达 第四章 康有为挥泪辞帝京 盛伯熙把酒饯杰士 第五章 庆万寿太后看戏 写弹章晓峰谏言 第六章 御史充军知己留别 北风雨雪豪侠亮剑 第七章 徐尚书忧国训顽子 杨御史投机谒大臣 第八章 赴京都津门遇日寇 说道义大海听潮音 第九章 陈少白客栈求贤 梁启超狭斜探秘 第十章 金瓯残破君臣雪涕 银票失踪父子痛心 第十一章 遣使谈判太后施威 求和虑危枢臣辩论 第十二章 寒寺小酌筹谋划策 深宫知己度曲解忧 第十三章 马关签约朝野震惊 甲午战败人心思变 第十四章 文廷式风雨出帝京 宋燕生春雷赋忧思 第十五章 杨御史相府探隐秘 皇太后戏楼怜巧云 第十六章 春夜融融慈禧淫乐 烟波渺渺太监通风 第十七章 都察院公车上书 松筠庵杰士聚议 第十八章 剑胆柔肠深山叙旧 刚心壮志华筵示威 第十九章 欧阳高谈治国大道 凌霜远走修道深山 第二十章 梁节庵投奔南皮 黄公度畅谈维新 第二十一章 陈宝箴湖南行新法 梁启超长沙展异才 第二十二章 王祭酒密室议新政 陈宝箴秉公上奏章 第二十三章 康有为总署谈变法 徐子静宴席叙平生 第二十四章 保国会康有为演说 训门生李盛铎装病 第二十五章 怀私心鬼蜮煽风火 忆往事相国入梦思 第二十六章 诉积怨深宫慰知己 留遗言临死保皇权 第二十七章 慈禧划策私会权臣 光绪颁诏明定国是 第二十八章 张之洞赶写劝学篇 杨叔峤通报风雨信 第二十九章 王大臣聚议诋维新 小太监进言遭杖毙 第三十章 太后干政权柄在手 老臣开缺愚忠生悲 第三十一章 康有为倾陈变法 刚相国借刀杀人 第三十二章 康有为奏设制度局 王大臣求助皇太后 第三十三章 梁启超智说内兄 刘光第筑庐郊野 第三十四章 刘光第拒赴寿宴 梁启超再访茅庐 第三十五章 王小航上书变法 许应骙抗命革职 第三十六章 怀塔布津门求大佬 林暾谷夤夜遇红颜 第三十七章 办学堂朝野开新面 谋诡计文悌走寺庵 第三十八章 许抚院谋私送豪礼 庆亲王爱财得明珠 第三十九章 爱恨交融深宫密语 同心生死笔下签名 第四十章 通臂侠庙宇报凶信 徐致靖密室议保皇 第四十一章 袁世凯小站练兵 徐仁津门中计 第四十二章 徐致靖切责王照 谭嗣同造访镖局 第四十三章 叙衷情琴奏单刀会 写密诏梦惊玉澜堂 第四十四章 袁世凯奉诏进京 杨崇伊暗中点火 第四十五章 进王府投靠保身 说项城孤注一掷 第四十六章 伊藤博文激水成浪 李提摩太广结善缘 第四十七章 康有为悲愤离京都 景仁宫忧心说隐讳 第四十八章 慈禧政变示威宣诏 珍妃受刑贬居冷宫 第四十九章 杨深秀见义勇为 袁世凯保身告密 第五十章 林旭深夜思往事 彩云京师救恩人 第五十一章 梁启超使馆避难 谭嗣同生死诀别 第五十二章 康有为泪洒吴淞口 李端棻心牵大学堂 第五十三章 刑讯逼供珍妃不屈 明志自杀太医饮鸩 第五十四章 谭嗣同狱中明志 杨崇伊火上加油 第五十五章 刑部狱中恨断恩消 黄泉路上阴差阳错 第五十六章 惧祸身亡父子歧路 归国革命烽火燎原 尾声 八国联军血洗沃土 神州大地梦回朝阳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我写《戊戌变法》 导语 戊戌维新的故事,是与中国历史国家命脉的兴衰紧密相连的。 穆陶著的《戊戌变法》以恢宏的气势,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塑造了康有为、谭嗣同、翁同龢等众多人物形象。以凝重的笔墨,将传统与现代艺术手法揉为一体,还原历史现场,开掘心灵记忆,检视中国复兴之梦的艰难历程,作者以八年之力,精心绘制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爱国主义历史画卷,读来慷慨悲壮,发人深省。 后记 我写《戊戌变法》 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在他主编的《戊戌百日 志》前言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关 心民族命运的中国人,不管他的国家变化有多大,他 都永远不会忘记一百年前发生在首都北京的那场惊心 动魄而又短命的百日维新;不仅不会忘记,他还会因 了时光的流逝,因了中国向富强目标的起步,而更加 怀念一百年前的那一百零三天,更加看重那一百零三 天的重大历史价值。” 诚然如此。一百多年前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 史上的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维新运动,是在由封建专 制社会向资产阶级民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的 历史事件。这次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改变封建专制, 实行君主立宪。这显然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 科学的追求真理精神和民主的以公治天下”(《戊戌 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 术讨论会论文集》,第2页),是戊戌维新志士们的 共同追求目标。以此而言,戊戌变法无疑是一次顺应 历史发展的具有政治变革与文化启蒙意义的进步的社 会运动。 重新审视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变法,可以发现, 当时的思想政治界,主要存在三大派系,一是以慈禧 太后、大学士徐桐等人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一是以李 鸿章、张之洞等人为首的洋务派;一是以康有为、梁 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为首的维新派。慈禧对于变 法的态度,并不是完全反对,出于维护大清帝国以及 满族的命运考虑,对于富国强兵的变法措施,她是同 意的。但当变法措施危及到她的利益与权威的时候, 她便毫不犹豫地拿起扼杀的屠刀。顽固派如徐桐,坚 持主张以封建的“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封建 纲常均不能丝毫改变。洋务派主张变“器”而不变“ 道”,学习西方的“器艺”,而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疆吏李鸿章、张之洞辈均属此类。张之洞在当时被 誉为是“天下之望”的人物,由于他是甲午战争的主 战派,他在“湖北新政”中又做出了可观的成绩,所 以对于此人的评价议论纷纭。尤其他的《劝学篇》, 是非黑白,议不相同。有人说《劝学篇》及其“中体 西用”的理论是“拯乱之良药”(叶昌炽语),维新 派则斥之为“不特无益于时,然且大累于世”(何启 语)。张之洞《劝学篇》的出炉,虽然是在政变前夕 ,与避嫌保身有关,但也确是他政治思想与学术观念 的真实体现。他在《劝学篇》“正权第六”中说:“ 今日愤世嫉俗之士……倡为民权之议,以求合群而自 振,嗟乎,安得此召乱之言哉!民权之说,无一益而 有百害!”他说实行民权是“召乱”,这种对民主和 民权的否定与敌视的态度,证明他是与维新派的变法 思想根本对立的。《劝学篇》所以能得到最高封建统 治者的赞赏,是理所当然的。戊戌政变之后,有朝臣 进言慈禧,说张之洞支持过康、梁,应予惩问。慈禧 说:他写过《劝学篇》,可以免了。由此可见,《劝 学篇》的思想实质与所起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劝学 篇》刊出不久,当时寓居香港的进步学者何启、胡礼 垣,专门写了《劝学篇书后》一书,逐篇加以驳辩, 对张之洞反对民主、敌视民权的思想给予了尖锐的批 判。 在对戊戌变法的研究中,强调所谓“改良主义” 的消极的一面,而忽视其社会变革的积极意义,是有 失片面的。中国是一个五千年封建帝制的国家,封建 礼法、封建观念根深蒂固,欲从根本上改变其制度, 其难度可想而知。以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改朝换代 者屡矣,而变换体制者未之有也。所以五千年的中国 封建历史,只有朝代更迭,而没有根本的体制革命。 戊戌变法的志士们,企图采取自上而下的变革,实是 不得已之举。变法初期,康、梁曾与孙中山的革命派 人士有过接触,对于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做法, 康有为曾表示赞同。变法后期,当变法面临被扼杀的 危急时刻,康有为谋划“围园杀后”,企图借用袁世 凯的力量,以革命行动发动军事政变,谋划不遂,惨 遭流血。如此事实可以说明,戊戌变法,实际上是从 意识形态到革命实践的一次社会变革运动。康有为的 “变法”与孙中山的“革命”,目的都是变革封建专 制政体为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可谓殊途同归。所不同 者,辛亥革命除了民主革命之外,尚有种族革命的色 彩,“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便是孙中山领导的同 盟会的政治纲领。而戊戌变法,则是在清帝国的基础 上,试图实行君主立宪,走日本与西方某些资本主义 国家的道路。 封建专制与君主立宪,其含义是泾渭分明的,是 根本不同的两种政治制度。戊戌变法的目的,就是要 变封建的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洋务运动不能挽救封建清帝国的命运,其原因, 在于它学习引进的是西方的“器艺”,而非西方先进 的“法制”。正如梁启超所说,洋务所变的是“器” ,而戊戌所变的是“法”。这也正是康有为、梁启超 等人与朝廷某些封建官僚在变法思想上的根本不同之 处。张之洞、李鸿章等人,在变法维新的大潮中,也 有过拥护的姿态,甚至寄予热情和参与。但是当变法 触及到封建体制的要害,同时引起 精彩页 第一章 夜沉沉笔下忧国事 风萧萧酒中话古今 公元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这一年,距离中国历史上的“戊戌政变”,还有十年。 农历六月的一天,北京城宣武门外米市胡同南海会馆里,出现了一位三十岁上下的读书人,白天进进出出,晚上则见他住的“七树堂”内灯火通明,有时通宵达旦,不知在做什么。 南海会馆院内,古树参天,浓荫蔽地。院落中的“七树堂”,掩映在七棵古槐中间,十分幽静。这天,从外面来了一个人,走近七树堂前,大声喊道:“康祖诒在这里吗?” 一会儿门扇开了,从里边出来一人,布衣青衿,仪表儒雅,两眼炯炯有神,看着门外的来人问道:“你是谁?”这人反问道:“你是康祖诒吗?”这读书人点了点头。那人便从身上拿出一封信函递过去道:“给你,这是盛大人叫我给你送回来的,他说这东西你先放着,等机会再说。”这人说完便走了。 这读书人手里拿着那信函,呆呆地站了一会儿,便回身把门哐当一声关死,进屋去了。 这被称作康祖诒的人,又名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是以荫生身份来京参加本年顺天乡试的。因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做过地方上的官员,所以他能够享受监生的待遇,可以直接参加考取举人的顺天乡试。三年前,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大败,在马江战役中,大清的海军舰船被法军重创,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清廷的腐败,使年轻的康有为忧心忡忡。他怀着拯世救国之志,研究西方的政治思想制度,思考经世致用的学问。他在老家的“澹如楼”,在西樵山的“白云洞”,精研经史诸子,并及佛道,整日苦心孤诣,惮虑冥想。他曾经拜当地大儒朱九江为师,又得到广东老乡、时任朝廷翰林院编修的张延秋的赏识,结为忘年知己。张延秋比康有为大十岁,是一个饱学之士,他通晓朝廷掌故,又倾心探讨西学,关注国家命运,与康有为在西樵山相遇,相谈之下,一见如故。张延秋去年邀他来京一游,他因患病未能成行。这次来京,一为参加乡试,二可与好友相聚。然而事出意外,到京后当天他去拜访张延秋时,才知好友已在五天前因病身亡!他悲痛万分,当场抚在灵柩上大哭不止。张翰林半生清廉,性情耿介,在京没有妻室子女,死后身边也没有一个亲人。当时在场的死者生前好友,见康有为哭得死去活来,都上前劝解。这天,康有为便住在张延秋的舍内,直到料理完丧事,才回到南海会馆。 几天来,康有为一直心情郁郁,这天夜晚,他独自坐在七树堂前的院子里,望着斜挂在天上的一钩弯月,想着逝去的好友,也想着自己今后的路。此时他觉得这路迷蒙而邈远,就像那浮云中的月亮,可思,可望,而不可即。他不禁又想起了自己前期开始写作的《人类公理》,觉得自己想望的路就在这里了。这是人类的路,他相信,自己能为人类找到一条通往和谐幸福平等相处的“大同”之路。尽管这条路应当如何走下去,他还没有完全想好,但他并不怀疑自己的思想天赋,他觉得,圣人之所以能够万世不朽,就是因为他能发现真理,能够改变旧的历史而创造新的世界。他又想起了汉朝才高志远的贾谊。贾谊能够预见到国家的危机,二十三岁便向汉文帝上奏治安之策,只因受到权贵排斥,抱负不能施展,被下放到远离朝廷的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以自况。如此匡国之才,三十三岁便郁郁而终! 他想到自己现在已经三十一岁了,难道也要这样无闻以终吗?…… 此刻,他沉浸在失去知音的悲痛与不知路在何方的孤独之中,茫然四顾,忽见月亮没了,周天暗了下来,黑暗中听得空中传来一声雁鸣,凄清寥远。他望着夜空,听得四周风吹树动,飒飒有声,便站立起来,转身回到了卧室。 他在悠悠的思绪中睡去。 一会儿,他恍惚觉得自己走出会馆,见前面殿阁巍峨,灯火灿烂,便健步登上台阶,迎面朱红大门却紧紧关闭着,他正犹豫间,忽听背后传来了洪亮而怪异的声音: “壮士何往?” 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