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方都市报副刊版精心策划的一个大型栏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文化大家访谈”以每周一期、每期两至三个版的频率刊出对一位国内文化名家的专题访谈,在国内文化界备受瞩目。
文化大家访谈系列以《最后的文化贵族》为名结集出版,无论从文化留存的角度,还是从真实还原历史的角度,都是一本足以让所有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有兴趣者产生敬意的书。
本书为其第3辑,包括了对流沙河、徐中玉、夏书章、洛夫、罗忼烈等19位文化老人的访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后的文化贵族(文化大家访谈录第3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朝华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为南方都市报副刊版精心策划的一个大型栏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文化大家访谈”以每周一期、每期两至三个版的频率刊出对一位国内文化名家的专题访谈,在国内文化界备受瞩目。 文化大家访谈系列以《最后的文化贵族》为名结集出版,无论从文化留存的角度,还是从真实还原历史的角度,都是一本足以让所有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有兴趣者产生敬意的书。 本书为其第3辑,包括了对流沙河、徐中玉、夏书章、洛夫、罗忼烈等19位文化老人的访谈。 内容推荐 本书是南方都市报“文化大家访谈”栏目的精选结集第三辑,包括了对流沙河、徐中玉、夏书章、洛夫、罗忼烈等19位文化老人的访谈。所采访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大多数变迁,虽然从事的领域不同,人生的坎坷相似。他们是今日时代文化的奠基者,他们还是往日时代文化的风云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们在青年时期的行为,造就了今日时代文化的丰富。 目录 李育中:九五诗翁眼未昏 泛舟书海纵横论 林树中:中国美术史也是一部民族兴衰史 流沙河:我牵着庄子的裤脚混入文化圈 罗忼烈:潜心诗词曲 寄情书画棋 洛夫:诗魔的“魔”是魔术的“魔” 钱谷融:茶馆里泡出学问 漫谈中教出高徒 沙博理:美裔翻译家不辞长做中国人 谭雪生 徐坚白:穿越烽火携手同行 王兰若:一生跌宕磊落事 痴恋丹青笑沧桑 王永兴:师从陈寅恪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事 王越:百年学林笑谈中 一生桃李满天下 辛丰年:我是一个落后的音乐爱好者 徐中玉:中国知识分子物美、价廉、耐磨、爱国 许倬云:只有“全人类”和“个人”是真实的 杨苡:生正逢时,苦难的历程有爱相随 赵俪生:做少数派.到“松散”的地方干革命 夏书章:用学术实践“上医医国”思想 任溶溶:我现在满脑子都是广州,怀旧 后记 试读章节 李育中先生的家中到处都是书。客厅里一面书架上摆放着各个时期的合影,一眼便可认出的文化人有廖冰兄、李欧梵、黄露、周海婴、孔庆东、余杰,70多年前在香港和穆时英等人的黑白照片则已发黄。更多的照片是和学生合影,漂亮的女学生尤其多。 窗边挂了一首自题诗:“未因老去感蹉跎,不为闻歌唤奈何。我自吹笙倩人唱,一帘花影月婆娑。”这是李育中77岁时为退休而写的。诗成之后,学校又返聘了4年,退休之后,每天家里还是学生满座。等到老先生90岁时,友人送了一首祝寿诗:“九十诗翁眼未昏,泛舟书海纵横论。机锋妙射难平事,朗语春风破院门。”如今老先生95岁了,眼未昏,听力不减,行动灵便,谈笑风生。每次和他谈天时,总有学生轻轻地推门而入,或来借书聊天,或来帮忙做饭,或带来礼物。 李育中的藏书在广州颇为知名,他却告诉我:“我占有书的欲望很大,倒不是以藏书自居,根本不是什么‘藏书家’。”他曾收集不少孤本善本,做完研究之后,便公诸同好。这些年,他陆续捐给华南师范大学的书刊有万册以上。现在除在校内书店买书外,每个星期要出校门去买一次书。随便找一个学生同去,因每次买书一二十本,需请学生帮助提书。广州好几处买书的地方,老先生说起来如数家珍。 以前,书籍、电影、美术、书法、诗词,他样样涉猎。“现在最大兴趣是看书,比年轻人还积极。以前曾把看电影摆在第一位,写影评,用一句外国笑话讲是SecOnd to norle。”谈起电影,他兴致不减当年,“1949年之前很多大学生喜欢写影评,但是不太了解电影的历史,看的片子也没有我这么多,外文也懂得不多。当时我看完电影马上写影评,同时也介绍外国电影的历史知识。’0在他杂乱的书堆里,我见过一张《断背山》的影碟。 李育中早年曾以新诗知名,抗战时期在桂林主编过《中国诗坛》,出过个人诗集《凯旋的拱门》。如今他和华南师范大学的退休教师也常常唱和,当了诗社社长,写的多是旧诗,其嬉笑怒骂文坛趣事的打油诗,读来有聂绀弩的味道。他曾不遗余力地向国内观众推介毕加索等的当时新潮的美术作品,也曾在市价便宜时收藏了不少岭南名家的画作,可惜“文革”抄家时被抄走了许多。在谈笑中,他曾经找出一本自制的画册,自称那是“一点小趣味”:根据照片画了很多文化名人的画像,惟妙惟肖的形象只为讨自己和朋友一笑。 在李育中70多岁时,电视台曾请他去讲健康之道,他笑称那时候胆量不够,三句话支吾了20分钟,现在终于有胆量了:“讲养生之道就妙哉。广州有句俗话叫‘前松后紧’,‘前松’是小便要畅顺,‘后紧’是不要肚泻。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要‘肠无积粪’,每日最好是定时畅通,不要影响血液等其他方面。一般人认为我这个人很乐观,没有什么忧愁,没有什么闷气。以前我们有位副校长是心理学家,他劝我:‘年纪大了,万事莫理,别多事。’我刚刚相反,自嘲为‘好事之徒’,我有三个关心,关心文坛、关心学坛、关心政坛。一个人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不要束缚自己。我看见病态、恶劣的现象,就会很容易动情。我主张人要有正义感,做一士谔谔,不要做好好先生,即诺诺之士,应该有忧患感,关心现实。有一种人叫‘愤青’,我可以说是一个‘愤老’。”1911年1月,宣统二年底,李育中在香港出生,不久民国成立,他笑称是经历了清朝、民国、共和国的“三朝元老”。其祖上是新会底层农民,太平天国时被迫走难到澳门,往来于澳门与香港之间。童年在港澳两地读书,学习中文、英文、葡萄牙文。’1933年初,李育中在香港第一人翻译了海明威的《诀别武器》。后来,他曾笑数自己人生的多个第一:1936年香港第一人被茅盾采录文章编入《中国的一日》;1938年第一人长文介绍马雅可夫斯基于《文艺阵地》上;1942年,用文学的形式为湘粤两份日报写战地通讯,报道缅甸远征,次年初出版战史《缅甸远征记》;战后,1946年在南方第一人向国人介绍萨特和毕加索;解放前,长文介绍芭蕾舞进入中国;新日寸期第一人介绍卡夫卡并且翻译其作品,把意识流写作手法源流真相登在《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第一人在中国内地写文章评介李敖其人其文。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童年在香港、澳门两地都读过书,英文、葡萄牙文都学过? 李育中(以下简称“李”):我在广州也读过书。我最近学到一个新名词,叫“原始学历”。那么我的“最后学历”是南方大学政治研究院的研究生,在广州读的。我学过英文、葡萄牙文、世界语、俄文,另外还自学一些拉丁文和希腊文。原来曾想过翻译一本葡萄牙著名的史诗,现在没有精力做了。 记:那时候正是新旧交替时期,上课都学些什么? 李:我没有入过旧私塾,读的是新式学校,但是很多东西都是新旧交替,旧书都读过。五四的时候,我已经八九岁,那时还读中文夜学,很懂事了。读的旧书不多,在民国,《孟子》有民主性,很流行,《论语》、《史记》、《文选》都读过。内地人都读《古文观止》,但是两广(广东广西)人都读《古文评注》,一样是康熙时候出版的,我到现在还没有好好考究这两本书,为什么两广用这一本而不用《古文观止》。P2-5 序言 南方都市报对文化领域倾注的关切与推动力度,一直为媒体副刊从业人员所羡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当很多报纸把不能带来即时效益的副刊随意缩减时,我们却视之为彰显南都报人责任与理想、风骨与情怀的一大亮点,大力扶掖。在不断的创新求变中,南都副刊不仅打造出一系列赏心悦“读”、风格鲜明的招牌版面,还通过出资创设“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举办“珠江诗歌节”等立体活动,介入文学现场,凭借现代传播的复合手段,举荐鲜活纯正的作家与作品,以敬畏之心、呵护之情,消弭广大读者对文学审美的隔膜与疏离。缘此,南方都市报也获得了文化界广泛的信任与敬重。这样的格局呈现,既离不开南方报业集团领导自上而下的赏赞与支持,也有南方都市报文化副刊同仁在价值拓展与路径选择上的努力,良性互动,蔚然可观。 大家访谈之“文化老人”系列报道,能够立项运作并且得以顺利延展,即是这种良性互动与人文共识的完美结晶。超越区域媒体的局限,近距离对话华文文化圈金声玉振、雅达散淡的世纪名宿,触摸一个时代最真实睿智的体温和呼吸,相信这是很多城市日报文化记者难以奢望的梦想,但南方都市报做到了。以我们的真诚与纯粹,以我们的大气与执著,让一座座中华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向读者展示了他们的丰厚与深邃,让一本本中华民族的文化存折为读者打开生命的密码与生活的掌故。虽然世事沧桑被他们当作过眼云烟,我们的记者却能从他们宠辱不惊的人格魅力和真切风趣的性情记忆中,回溯时代变迁与思想脉动的悲喜浮沉。采集的文字,或灿烂,或澹泊,但交流碰撞的现场感有如老朋友在娓娓絮谈。我们的记者做足了功课,用足了心思,在这一场场与文化老人对话的考试中,他们及格了。正是因此,我们的每一篇报道才能让读者喜闻乐道感怀启悟。正是因此,我们才有了结集出书的底气和信心。 我们的记者同时也是幸运的,他们既完成了任务还得到文化老人们的耳提面命,转而把丰富邃密的珍贵对话演绎为可资留档的扎实文本。那些穿透时空的心灵补白,那些超脱功利的历史深省,那些朴实坦荡的生命历程,那些豁达澄明的生活细节,虽是侧面勾勒却无不生动撩人。在校阅大样的时候,我每每对记者的“幸运在场”心向神往,恨不得取而代之以达“借光掠美”的一己之私。 借“文化老人”系列访谈结集出书之际,再次集中展读一篇篇精彩机敏的对话,于感动与振奋中重窥一颗颗历练沧桑仍透彻多情的大灵魂,宛如触摸一个时代最真实睿智的体温和Ⅱ乎吸,一切的浮躁与聒噪刹那间荡然无存。那种沉静与隐忍的人格星辉于我如精神粮仓,需要悉心看护,相信对很.多读者来说也是一种悠长的期冀和关照,就此而言,能够主持推进这个系列的项目运作,我同样要感恩这种“职业幸运”。 是为序。感谢所有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的文化老人。 后记 《最后的文化贵族》一书,是南方都市报“文化大家访谈”栏目的精选结集第一辑。2005年年末,南方都市报文化副刊部开始了一个长期的访谈项目,计划寻访国内年届80岁以上的文化老人,记录他们的人生沧桑,展现他们的睿智思索。这个项目目前已经坚持了两年有余,相继采访和刊发了100多位文化老人的访谈,涉及文学、艺术、史学、翻译、出版等多个领域的文化大家。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有每个时代的文化代表人物。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是由以前的时代层积而成;我们今日之文化,是由以前的文化演变而成。但是,我们沉浸在今日之时代的喧嚣热闹中,忙碌于影像和网络间,往往会忘记前日之时代文化同样有着缤纷色彩和风云激荡。 本项目所采访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大多数变迁,虽然从事的领域不同,人生的坎坷相似。他们是今日时代文化的奠基者,他们还是往日时代文化的风云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们在青年时期的行为,造就了今日时代文化的丰富。 最近十年,媒体每每哀婉文化老人的消逝。这一哀婉,是今日时代文化对过往时代的纪念,更是反省。基于此,南方都市报文化副刊部开设了这一寻访文化老人的长期项目,一方面是追忆往日时代文化的灿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留住——留住文化老人的叙述和思考.留住过往文化时代的吉光片羽。 长达两年多的采访,南方都市报的文化记者,在国内十余城市间穿梭,聆听文化老人们的声音,在见报访谈获得读者认同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学识获得长进。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感谢李辉先生、陈子善先生、吴中杰先先生、陆灏先生等的襄助。还要感谢郭延冰先生、林顺利先生、王小华先生等的精彩摄影。 在喧嚣的今日,媒体的责任,不仅在于记录时代文化之变化,更在于探寻时代文化变化之轨迹和来由。出现在这本书里的文化老人,均身历了最近一个世纪的文化演变,他们的经历和思索,是我们探寻文化变迁的最佳入口。 南方都市报文化副刊部 2007年12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