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地可感、日月可表。然而,不幸的是,在旁人看来被爱环绕的孩子,却常常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究其原因,我国大部分父母都是以这种方式爱孩子的:物质上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精神上凡所应有一概没有……这种没有爱到点子上的教育,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是在害孩子。
民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不孝的儿子嫌弃自己的老母亲累赘,于是趁着夜黑风高,用一个竹篓背起母亲,骗母亲说带她出去走走,可到了一片深山老林就将母亲从肩上放了下来。
“妈,您坐一会儿,我到附近走走。”狠心的儿子终于还是说出了这句话。
母亲早已察觉到了异样,但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去吧,不用管我。”
“那我去了。”儿子低着头抽烟,连头都不敢抬。
“路黑,慢点。”母亲忍着满眼的泪水,像往常一样叮嘱道。
儿子就这样丢开老母亲走了,他卸下了肩上的母亲,良心上却从此背上了更加沉重的负担。由于心虚、路黑,森林里就像是迷宫一样,儿子绕了半天竟然走不出去,他迷路了。就在这时,远处传来老母亲的声音:“儿子,别害怕。在来的路上我已经做好了标记,你沿着标记就能安全回家。”
人们读完这则故事,往往痛骂儿子的不孝,赞扬老母亲的无私,可有谁想过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父母终其一生都在毫无保留地爱孩子,可为什么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嫌弃与厌恶?究其原因还是家教惹的祸。
父母爱孩子本无可厚非,可是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应该多加考虑,“爱的方式是否正确?”“爱的付出与回报是否等值?”“爱的结果与初衷是否相同?”等等。我们常说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不图回报的,可是越是“无私的爱”越是“害了”孩子。所以,爱孩子一定要爱得适度、爱得合理,要知道,正确的爱的方式才是成功家教的前提。
真正地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的童年,为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未来。营造一个快乐的童年,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多花时间陪孩子,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如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看电影、讲故事,和孩子聊家庭、聊生活、聊社会,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感受到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快乐成长。为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未来,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关心孩子的成绩,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性格,教会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立足于社会。比如,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善良、感恩、自立、负责任、担当、宽容、分享、自尊自强等的性格特点,让孩子成为一个情感健全的人,成为一个无论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人。
泰国总理他信是东南亚著名的“电信大亨”,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而他信对待自己的子女却十分严格,就连小女儿贝东丹高考结束后,他信也是“毫不心疼”,将她送到了曼谷一家麦当劳餐厅打零工。其间,他信还专门到那家餐厅去“视察”女儿的工作情况。在面对记者采访时,他信表示,“让女儿到这里打工并不是为了让她赚钱,而是想让她有这个经历。每个人都应该体会靠自己双手赚钱的生活。小女儿生来就锦衣玉食,虽然对孩子的成长有些帮助,但她也会因此失去一部分东西,自己正是想让女儿通过锻炼来弥补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他还表示,“希望女儿可以成为泰国年轻人的榜样,自强自立,这样才能更快地去适应工作,融入社会。”
他信因为此举,常常被称作让孩子“受苦”的老爸,被作为成功家教的典型案例。其实,与他信类似富有的老爸,还有很多也是秉承了这样的教育观念,如比尔·盖茨、洛克菲勒、山姆·沃尔顿、李嘉诚等,他们都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了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负责任、节俭的品质,培养孩子精打细算、理财的本领才出此计策。所以,真正懂得爱孩子的人,不是把孩子含在嘴里或是捧在手心,而是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民主和尊重,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
在德国,从小父母就十分尊重孩子的生活。一天,朵奇放学回家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母亲看到了便问朵奇,“为什么不高兴啊?发生了什么事情?”
朵奇愁眉苦脸地说:“班上来了个中国小女孩,我好喜欢她呀!可是当我跟她说话时,本以为她会很高兴,可她却跑开了。”
“中国女孩子大都比较内敛,肯定是不好意思了!”妈妈笑着说,“再说了你们才刚上中学,她可能觉得自己还小吧。”
“我觉得我们已经不小了呀!”朵奇依然不解地看着妈妈,“要是我跟其他女孩子说同样的话,她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这就是国情差异吧!你应该充分尊重他人。”妈妈和蔼地说。
“我知道了,我依然很喜欢她。妈妈,将来我想娶她行吗?”朵奇认真地问。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