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司汤达著的《红与黑(精)》讲述了于连·索黑尔出身于一个乡下木匠家庭。作为木匠的小儿子的他,却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梦想着如拿破仑一般凭借聪明才智打拼出一番事业。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和非凡的才华,逐渐获得了“上流社会”的认同;而他敏感的内心和强烈的自尊心,也为他赢得了尊重。 由于精通拉丁文,他得到了市长家家庭教师的职位。他在市长家凭借才华受到尊重,而他独特的个性、出众的才华和俊朗的外表更让是市长的妻子德瑞那夫人爱上了他。出于对“上等人”的戒备心,他本想通过计谋掌握爱情的主动,却在德瑞那夫人的单纯善良中堕入情网不能自拔。结果,由于私情败露,他不得不离开小城。 在巴黎侯爵府,于连成功获得了秘书的职位,并获得了侯爵的信任。而侯爵千金玛蒂尔特也对这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追求着于连,而于连也沉醉于被“上等人”追求的快感之中。但令于连始料不及的是,玛蒂尔特追求的是爱而不得的激情,这也令他陷入了反复不断地爱情博弈之中。 在侯爵的帮助下,于连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军职,并即将与玛蒂尔特成婚。就在他即将“梦想成真”之际,德瑞那夫人却在教士的唆使下写了一封告发信,这让于连的梦想瞬间化为泡影。失去理智的于连立即返回小城,对德瑞那夫人开了枪,随后便被逮捕。面对审讯,于连拒绝了上诉,接受了死刑的判决。几天后,于连被送上了断头台,玛蒂尔特怀抱着情人的头颅亲手将他安葬,而德瑞那夫人也在三天后抱着自己的孩子们离开了人世…… 目录 上卷 一 小城 二 市长 三 穷人的财产 四 父与子 五 谈判 六 烦闷 七 亲和力 八 几件小事 九 乡间之夜 十 人穷志高 十一 一个晚上 十二 旅行 十三 网眼长袜 十四 英国剪刀 十五 鸡啼 十六 翌日 十七 第一副市长 十八 国王在维里耶尔 十九 思索使人痛苦 二十 匿名信 二十一 同主人对话 二十二 一八三〇年的作风 二十三 一个官员的烦恼 二十四 省城 二十五 神学院 二十六 人世或者富人匮乏的东西 二十七 人生的初步经验 二十八 迎接圣体 二十九 第一次升迁 三十 野心勃勃的人 下卷 一 乡下的快乐 二 踏入上流社会 三 初出茅庐 四 德·拉莫尔府 五 敏感和虔诚的贵妇 六 说话的口气 七 痛风病发作 八 什么勋章能抬高身价 九 舞会 十 玛格丽特王后 十一 少女的绝对控制 十二 他是个丹东吗? 十三 一个阴谋 十四 一个少女的思绪 十五 难道是圈套? 十六 凌晨一点钟 十七 一把古剑 十八 难熬的时刻 十九 滑稽歌剧 二十 日本花瓶 二十一 秘密记录 二十二 讨论 二十三 教士、林产、自由 二十四 斯特拉斯堡 二十五 道德的职责 二十六 精神之爱 二十七 教会肥缺 二十八 曼侬·莱斯戈 二十九 憋屈 三十 喜歌剧院包厢 三十一 使她害怕 三十二 老虎 三十三 软弱遭殃 三十四 才智之士 三十五 感情风暴 三十六 悲惨的细节 三十七 塔楼 三十八 权贵 三十九 打通关节 四十 平静 四十一 庭审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序言 《红与黑》是根据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而写成的。 1827年末,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看到安托万·贝尔泰 的案件。贝尔泰是格勒诺布尔的神学院学生,他先后有两 个情妇。他本是马蹄铁匠的儿子,20岁时当了公证人米舒 家的家庭教师,成了女主人的情人。随后他进了贝莱的神 学院,又来到德·科尔东家,与后者的女儿产生恋情,但 他和米舒太太仍然通信,并指责她换了一个情人,后来发 展到在教堂枪击她。 司汤达保留了贝尔泰与两个女人的爱情关系的基本线 索。故事改在1825年弗朗什-孔泰省的维里耶尔小城。德· 雷纳尔市长挑选了锯木厂老板的儿子于连·索雷尔做家庭 教师。于连获得市长夫人的好感,她没有享受过爱情,逐 渐爱上了这个漂亮的小伙子,成了他的情妇。他们的关系 终于隐瞒不住。在谢朗神父的安排下,于连来到贝藏松的 神学院,很快获得院长皮拉尔神父的信任。院长为他谋得 德·拉莫尔侯爵秘书的职务。他的高傲唤起了侯爵女儿玛 蒂尔德的好奇心,他设法把她勾引到手。侯爵似乎无路可 走,给了他称号、军阶并应允他和自己女儿的婚事。这时 ,德·雷纳尔夫人在教士的唆使下揭露了于连。于连愤怒 之极,回到维里耶尔,开枪打伤了她。于连被捕之后,万 念俱灰,在法庭上怒斥统治阶级,被判处上了断头台。三 天后,德·雷纳尔夫人也离开了人世。 《红与黑》的第一个层面表现为爱情小说。司汤达从 批判封建婚姻的角度去描写于连的两次爱情。德·雷纳尔 夫人是个纯朴、真诚、不会做作的女子,她与市长之间并 无爱情。德·雷纳尔先生是个大男子主义者,在他眼里只 有金钱、贵族门第,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他和妻子没有 感情交流。德·雷纳尔夫人在于连身上发现了平民阶级的 优异品质:具有进取心、自尊心强、不愿屈服于贵族之下 、聪明能干、感情炽烈、一旦尝到了爱情便投身其中。她 爱上于连是对封建婚姻的反叛。玛蒂尔德的情况有所不同 ,司汤达曾经解释过自己的创作意图:“作者敢于描绘巴 黎妇女的性格,她之所以爱上别人,是自以为天天早上即 将要失去他……她同德·雷纳尔真正的朴实的爱情形成出 色的对比。”但不管怎样,玛蒂尔德是一个蔑视贵族婚姻 观点的侯门小姐,她看不起德·克罗瓦兹努瓦侯爵和德· 吕兹等有身份、有财产的贵族青年,厌倦了贵族圈子封闭 的、保守的风气。别人越是对她低声下气,她越是不屑一 顾。她欣赏于连之处,正是他没有奴颜媚骨、受到19世纪 启蒙思想的熏陶而表现出自由思想,又有才识胆略。不可 否认,她愿意放弃贵族门第与于连结合,不顾自己的名誉 跑到维里耶尔四处活动,为搭救于连而不遗余力;即使她 的行动中有着矫情的成分,但她的表现是违反贵族阶级的 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至于于连,司汤达描写了他的平 民反抗意识。他把自己的行动看作“战斗”,要完成自己 的“责任”,以报复市长对他的蔑视。他受到德·雷纳尔 夫人热烈纯真的爱情感染,产生了相应的爱情。他对平等 的意识非常强烈:“如果关系到教育孩子,她可以对我说 :照我的话去做,但是,对我的爱情做出反应时,她必须 平等对待。没有平等就不能产生爱情。”因此,他十分警 惕她的贵族意识的流露。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情羼杂了较 多的理智成分和目的,他企图对那些贵族青年挑战,并通 过玛蒂尔德向上爬。他的内心对玛蒂尔德缺乏真正的爱情 ,因为他并不喜欢她的性格,然而他的野心支配了他的行 动。 《红与黑》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它“从头至尾 是一部政治小说”,是“最强烈的现实小说”。对于《红 与黑》书名的含义,一向众说纷纭。红色最有可能是军服 的象征,即对第一帝国的向往;而黑色代表教士黑袍,即 教会及复辟时期的反动统治。于连就在这两种职业中作选 择。红色也可以指于连所进入的教堂的窗帘,他在教堂里 看到了路易·让雷尔(于连的名字打乱次序的拼写)的判 决。他从窗帘的反光中看到血,这预示了小说的结尾。他 不喜欢虚伪的黑色,而喜欢牺牲的红色。当然还有别的解 释。 《红与黑》确实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的小说,表 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作者揭露了复辟王朝时期的腐败、黑暗以及贵 族和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德·雷纳尔市长这个新贵族是 外省贵族的代表,兼有贵族的狂妄和资产者的贪婪。他因 镇压革命有功,当上了市长。他意识到办实业的重要,在 拿破仑时代就办起了工厂。他本想与夫人离异,但妻子是 富有的女继承人,他便忍气吞声,甘愿戴绿帽子。司汤达 通过对收容所和神学院的描写暴露当时各种机构的腐败、 勾心斗角和金钱的罪恶。乞丐收容所所长瓦勒诺贪污穷人 的钱款,克扣囚犯的口粮。他的家散发出偷来的钱的气味 和俗不可耐的奢华。他靠管理穷人的福利把财产增加了两 三倍,飞黄腾达,步步高升,做到省长。人人都想着如何 捞钱,卖官鬻爵;没有人不腐蚀别人,又被别人腐蚀。从 法官到狱卒,莫不如此。钱能打通各种关节。于连的父亲 深知这一点,他在同市长谈判时就精明得很,捞到了便宜 ;于连入狱后,他来探监,指责于连的行为;但当于连提 起他攒了些钱时,老木匠马上改变了态度,他竟然要于连 还给他预支的伙食费和教育费。于连不禁感叹这就是“父 爱”。同样,教士也收受贿赂,教会权力极大,连治安法 官也怕得罪年轻的副本堂神父;圣会可以随意指挥烟草局 和拍卖、分配职位,代理主教势力很大,了解家庭的秘密 ,以颁发奖章的办法取得案件的胜诉。对神学院的描写是 小说最有揭露性的篇章之一。于连是院长的宠儿,因此受 到院长死对头的打击,考试中了圈套,居然落到第198名。 学生之间勾心斗角,信奉金钱第一。他们知道教士有宽裕 的收入,被培养成维护政权的工具。于连就认识到不能像 在拿破化时代那样靠军功在30岁左右做到上校或将军,他 看到40岁的主教有10万年薪,相当于拿破仑的著名将领的 三倍收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异常 尖锐。贵族总是害怕罗伯斯比尔会卷土重来,这种可能性 主要出现在像于连这样的下层阶级人物身上。连德·雷纳 尔夫人都觉得,如果发生革命,所有贵族会被平民绞死。 司汤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您怎能不认为,遍布法国的 二十万个于连,以贝吕纳的鼓手长、下级军官奥热罗、成 为帝国参议员的伯爵的检察官办事员的升迁为榜样,推翻 上述的傻瓜呢?”他认为小资产阶级青年的不满情绪到了 一触即发的地步。于连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你们在我身 上看到的是一个农民,一个起来反抗他卑贱命运的农民。 ”于连的死表现了贵族阶级与平民的尖锐对立。 其次,《红与黑》描绘了复辟王朝时期激烈的政治斗 争。当时,党派斗争剑拔弩张:极端保王党不满于君主立 宪,妄想把法国拉回到绝对君主时代;自由党中不少人成 为百万富翁,渴望着权力;君主立宪派遭到来自各方的攻 击;教会各派联合各个党派,兴风作浪。在维里耶尔,德 ·雷纳尔、瓦勒诺和马斯龙形成三角势力,主宰着政治。 瓦勒诺与德·雷纳尔明争暗斗,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德 ·拉莫尔是个狡猾的政治家,与各派都保持着良好关系, 然而他和代理主教德·弗里莱为了一块地产斗了6年,只打 了个平手。弗里莱、马斯龙和卡斯塔奈德都属于圣会。圣 会在复辟王朝的返回中起过重要作用。它暗中支持右翼极 端分子,德·雷纳尔夫人的信就是在圣会教士的唆使下写 出来的。1830年初,查理十世到布雷-勒奥,向圣徒遗物祈 祷,以扩大宗教影响。小说在《国王在维里耶尔》中描绘 了这个浩大场面,对国王朝圣隐含辛辣的讽刺。当时的一 个改革家阿佩尔曾受到极右分子的指责,说他在1827年利 用视察监狱的机会,放跑了两个政治犯;小说描写他来到 维里耶尔的监狱和乞丐收容所活动。于连在前往巴黎的途 中,听到法尔科兹和圣吉罗的对话,他们对复辟王朝怀着 强烈的不满。前者对拿破仑的统治十分怀念,后者原是个 印刷厂主,认为自己的厄运是拿破仑造成的。这是复辟王 朝时期一般人矛盾心理的再现:他们既怀念拿破仑时期的 辉煌战功,又觉得是他为复辟王朝的卷土重来创造了条件 。统治者则把有关拿破仑的一切视作洪水猛兽,连他的《 回忆录》也不许阅读。正统派思想被看作一切行动的指针 ,不容许表达真知灼见。德·拉莫尔侯爵的沙龙是一个典 范的贵族聚会场所,人们不触及任何重大事件,只谈论罗 西尼的音乐或贺拉斯的作品。另外,小说大量提到保王派 报纸《日报》《法兰西报》和反对派报纸《宪政报》。当 时报纸盛行,是党派活动的晴雨表。这一幅幅复杂的政治 斗争的图景,形象地反映了形势的混乱,预示了山雨欲来 风满楼的局势。 第三,《红与黑》对现实抨击最尖锐的描写,是在第 21至23章中对贵族政权企图依靠外国势力干预政局的揭露 。《秘密记录》一章是对1818年“秘密备忘录”事件的影 射。当局感到局面难以控制,便想向国外求援,考虑由英 国出钱,召集外国军队入侵。极端保王党人商议,要求列 强对路易十八政府施加压力,特别是反对通过宪章。1818 年夏天,极端保王党策划的“水边阴谋”,目的在于迫使 国王改变内阁成员,或者强迫国王让位给阿尔都瓦伯爵— 未来的查理十世。司汤达将历史事实融化到小说中,改变 日期,放到1830年,使暴露的矛头更为尖锐。当时的内阁 首相波利涅克在小说中成为与会者奈瓦尔。他们提出用暗 杀或大屠杀的手段来维持政权。德·拉莫尔侯爵提出要在 各省组织忠于王权的队伍,反对新闻自由;他认为新闻自 由和贵族之间,是生死存亡的殊死斗争。他警告说,欧洲 将只存在共和国总统而没有国王了,“随着国王这两个字 的消失,僧侣和贵族也将消失”。最后他们一致同意让神 圣同盟进行军事干预。与会者面目可憎,矛盾重重,勾心 斗角,写出这些保王党分子的外强中干。这几章将复辟王 朝狗急跳墙的卖国企图暴露无遗。 司汤达通过人物说出政治内容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但 他把自己的主张让出版商来说,自己则提出反对的论据: “在想象的趣味中,政治是音乐会中的一下手枪声。这声 音尖厉,但并不有力。它与任何乐器的声音不协调。这种 政治会大大伤害一半读者,使另一半读者厌烦。”出版商 反驳说:“如果您作品的人物不谈政治,他们就不是1830 年的法国人,您的书也就不再像您所期待的成为一面镜子 了。”出版商以现实主义的镜子说为根据,显然代表了司 汤达的见解。司汤达的镜子说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主张 ,而又有所发展。他在小说中说:“小说是在大路上来回 移动的一面镜子”这个定义有三层意思:既是镜子,人物 和他们所生活、在其中成长的社会便得到毋庸置疑的真实 反映;“来回移动”表明作者不断的活动,为的是表现得 鲜明,感觉要敏锐;“大路边”表明视野宽广,作者并不 局限在室内,而是接触社会的实际活动。镜子说是司汤达 反映政治内容的依据。 《红与黑》还是一部风俗小说。小说故事发生在三个 地方:汝拉山区的小城维里耶尔、贝藏松的神学院和巴黎 的德·拉莫尔侯爵府。这三个地方概括了当时法国的风貌 。维里耶尔是外省城市的写照,它虽然位于偏僻山区,可 是已经受到现代社会的熏染,兴起了小型工业:市长的钉 子厂,他靠它赚到了一幢大宅。于连家的锯木厂是另一景 观。随着工业的兴起,唯利是图也就成了人们的行动准则 。乞丐收容所这个福利机构却成了瓦勒诺发财致富的工具 。神学院是社会的另一个缩影。它像监狱一样阴森可怖, 行李要经过仔细搜查,信件往往被扣压。神父、学生都互 相倾轧,虚伪做作笼罩着一切。由于院长和副院长有矛盾 ,选择谁做自己的忏悔神父就成了重要抉择,关系到依附 哪一派。德·拉莫尔侯爵府是上层社会的写照。这里是巴 黎上流社会的活动中心之一,也是“阴谋和伪善的中心” 。侯爵是个精明干练的政治家,复辟王朝的红人。这个贵 族府第在灯烛辉煌的外表下,不免露出了衰败的征兆。贵 族们敌视自由思想,生怕再出现罗伯斯比尔和拿破仑式的 人物,表现了他们的虚弱和反动。《红与黑》的风俗描写 广泛而深入,提供了复辟王朝时期法国社会的一幅真实画 卷。 《红与黑》的突出成就也表现在塑造了于连这个形象 。这个个人奋斗者是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于 连的性格是多元多层次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则是他性格中 的核心成分;自我意识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 、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于连个性刚强,充满激情,富有 毅力。他虽然表面长得羸弱,但是“心里竟藏着宁可死一 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外表和内心的强 烈反差,是于连形象的一大特点。但有毅力,敢于行动, 是他的主导方面,犹豫不决是暂时的,最终要被他的决心 所克服。在他的思想深处,他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对贵 族的趾高气扬怀着深深的抵触情绪。于连不堪忍受父兄的 打骂,几次想离家出走,表现出对独立人格的渴求。他父 亲让他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他回答“我不愿意当仆人 ”“同仆人一起吃饭,我宁愿死掉”。当市长把他当仆人 一样训斥时,于连眼里露出复仇的目光,愤然回答说:“ 没有您,我也可以活下去,先生。”为了报复市长,他在 夜晚乘凉时,握住了市长夫人的手。他占有市长夫人以及 后来要征服玛蒂尔德的行动也有着这种报复和反抗意识。 在于连看来,这是他应做的“责任”,这种“责任”意识 正是复辟王朝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受到压制后不满情绪的 流露。拿破仑给予平民以飞黄腾达的机会,如今这种机会 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像于连这样有才能的平民青年如同 种子要发芽一样,仍然要寻找向上爬的机会。他看到主教 的丰厚收入,便想到当教士,于是背诵《圣经》,愿到神 学院去,忍气吞声地想适应那里的生活。他看到侯爵能让 他改变平民的命运,便甘心为他效劳,不再反抗了。个人 野心支配着他的一切行动。直到他发现贵族阶级对平民存 在根本的敌视以后,又恢复了反抗精神,宁死也不肯妥协 。于连的多变是复辟王朝时期谋求个人奋斗的平民青年所 导致的一种结果。于连的个人奋斗往往被看作是一个野心 家所为。一方面,他要向上爬,像泰纳所说的“并非他想 炫耀奢华和享受,而是他想摆脱屈辱和穷困带来的附属地 位”;另一方面,既然是野心家,他是没有什么政治准则 的。虚伪是他改变命运的手段:“虚伪是我争取面包的唯 一武器”。为达目的,他可以给极端保王派充当秘密信使 。这时,他与自己所反对的贵族阶级同流合污了。于连是 一个具有双重人格和双重精神的人物:他既有反抗精神, 又很容易屈服;他既憎恨贵族的卑劣,又不惮玷污自己的 双手;他既看重别人的善良正直,又信奉虚伪的道德观; 他既崇拜拿破仑,又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奋斗方向,走一条 截然相反的道路;他既热衷于向上爬,又愤然选择了死亡 ,不肯向卑污的现实让步。这种双重性构成了于连性格和 思想的复杂性。这个形象的丰富性标志着司汤达的小说艺 术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红与黑》的心理描写开创了现实主义内倾性的方向 。司汤达的心理描写通常十分简短,却是多种多样的。有 时作者是以客观的态度表现人物对环境压迫的直接反应。 如于连受到市长的侮辱,德·雷纳尔夫人为了安慰他,对 他特别照顾。他却想:“啊,这些有钱人就是这样:他们 侮辱了人,随后又以为假惺惺来几下,就可以通通弥补了 !”于连的思索反映了他对贵族产生本能的反感。有时是 作者的分析。如于连捏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以后,小说 这样写道:“但这种激动是一种快感,而不是一种激情。 ”因为于连当时心中并没有产生爱情。有时人物在代表作 者说话。如玛蒂尔德听到于连对皮拉尔神父说,他同侯爵 一家吃饭实在难受,宁愿在一家小饭馆吃饭,她便对于连 产生一点敬意。心想,这个人不是跪着求生的,像这个老 神父那样。又如于连这样审视玛蒂尔德:“这件黑色连衣 裙更能显示她身材的美。她有王后的仪态。”这句话其实 是作者的看法。有时作者干脆现身说法,如小说这样写道 :“‘伪善’这个词儿令您惊讶吗?发展到这个可怕的词 儿之前,年轻农民的心灵经历了漫漫长路。”这是对于连 内心的一种分析。又如于连同德·雷纳尔夫人初次见面时 ,他的内心活动与作者的议论交叉进行。小说一面描写于 连想吻市长夫人的手,不想当懦夫;一面又分析他知道自 己是个漂亮的小伙子,感到气足胆壮起来。这种既深入到 人物内心,又始终待在他们身边,是司汤达最拿手的笔法 。它显示出惊人的客观性,与浪漫派作家强烈的主观性截 然不同。左拉正确地指出:“必须看到他从一个思想出发 ,然后表现一连串思想的展开,彼此依附和纠缠在一起。 没有什么比这种连续的分析更精细、更深入、更令人意料 不到的了。人物沉浸在其中,他的头脑时刻进行着思索, 显现出最隐蔽的思想。没有人能这样好地掌握心灵的机制 了。”司汤达的心理描写既不是全能的叙述者,也不是无 动于衷的观察家。他与人物的眼睛一起观看,与人物一起 感觉,即使不是与人物的想法完全一样,但他通过同人物 身份一致,尽可能地表现出人物的思路发展过程。批评家 斯塔罗班斯基在《活眼睛》中认为,司汤达的人物随着小 说的发展在不断地自我认识,真正的自我显露要到最后才 完成,如于连的虚伪心态就是这样;司汤达懂得“从内部 观察到的心灵,抒情的心灵与现实的厚壁”相对照的艺术 ,正如黑格尔所说,现代小说的基础在于:“心灵的诗意 与社会关系、外部环境的偶然性所造成的相对应的散文之 间存在的冲突。”心理独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现代小 说的基本技巧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司汤达在《红与黑》 中大半采用了间接引语的方式进行心理描写,也就是说, 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不打引号,这种手法直到二十世纪才被 许多作家所模仿,但在阅读时需要读者稍作分辨。译者想 在这次重译中保留这种手法,以新的面貌呈献给读者。 《红与黑》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除了于连,德· 雷纳尔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是一组相对照的女性形象。前 者纯洁,热烈而不矫饰,虽充满母爱,又保存着少女般的 天真,在产生爱情之后有过一番挣扎,但终究受到宗教的 束缚而听人摆布;后者也敢于冲破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 但她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既不能容忍别人驾驭,反 复无常,又拜倒在“英雄”的脚下,是一个新型的贵族少 女。此外,市长、瓦勒里、老索雷尔同是拜金主义者,市 侩气十足;但市长多一分高傲和愚蠢,瓦勒里多一点飞扬 跋扈,老索雷尔更显狡黠和锱铢必较。同类人物的个性显 出不同,表现了司汤达的艺术功力不同寻常。 最后,《红与黑》从传统的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 过渡。作品继承了《汤姆·琼斯》的布局手法,以于连的 爱情、仕途为发展线索,重点描写了他在小城、省城、巴 黎和监狱4个场景;又克服了《汤姆·琼斯》拖沓的弊病, 主干明显,疏密得当。《红与黑》摆脱了纯粹按照时间延 续安排情节的格局,向着“空间”长篇小说过渡。作品表 现的是1830年这样一个特定时代的空间的心灵变化,时间 、地点的迅速变换,人物的忽隐忽现,呈现出现代因素。 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的揭发信后,从巴黎赶到小城, 至少三四天,甚至一周。亢奋情绪很难持续。这一情节形 成的时空上多层化,使小说平添现代小说“心理结构”的 特征。
导语 司汤达著的《红与黑(精)》“重新定义了小说”的不朽杰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诞生的标志! “中国资深翻译家”“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豆瓣高分译者,郑克鲁先生的法文直译本,一字未删,完整典藏,更有译者亲自作序+精当注释,为读者带来优美流畅阅读体验! 在法国,研究《红与黑》的成果规模堪与中国的“红学”相媲美! 书评(媒体评论) 《红与黑》是司汤达极好的作品,显示出作者的 周密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 ——歌德 《红与黑》的特点是才情高超,细腻入微。文体 是法国式的,但这难道是一般的文体吗?这是真正的 文体! ——福楼拜 每天晚上打开《红与黑》时,我便置身于一种和 平、宁静的智性与感情的反抗状态之中……我以这本 书反抗我周围的一切,反抗人们向我灌输的一切。 ——格拉克
精彩页 “我的妻子当真很有头脑!”第二天清早六点钟,维里耶尔市长一面思忖,一面朝索雷尔老爹的锯木厂那边往下走。“虽然我向她提起这件事,为的是保持我该有的高人一等,但我没有考虑到,假如我不雇用索雷尔这个小神父—据说他像天使一样精通拉丁文,那么,收容所所长,这个头脑不停地运转的家伙,说不定同我想到一起,把他从我手里夺走。他谈起他的孩子们的家庭教师时,会多么洋洋自得啊!……这个家庭教师一旦归于我,他还会穿教士长袍吗?” 索雷尔老爹,因为这正是他,听到德·雷纳尔先生向他提出关于他儿子的古怪建议,十分惊愕,但更感到高兴。可是他仍然带着闷闷不乐和不感兴趣的神态去倾听,这里的山民就善于用这种神态来掩饰狡黠。西班牙统治的时代他们受奴役,至今依然保持着埃及农民那种憨厚特征。 索雷尔的回答,开初是一味长篇背诵熟记在心的各种客套话。他重复这类空话时,带着笨拙的微笑,更增加他的相貌天生的虚情假意和近乎诈骗的神情。老农活跃的脑子在竭力廓清,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显要人物想到要把他的无赖儿子请到家里去。他对于连深为不满,而德·雷纳尔先生却偏偏出人意料地提出给于连一年三百法郎的佣金,外加伙食,甚至供给衣着。最后这个要求,是索雷尔老爹灵机一动,突然提出的,德·雷纳尔先生照样应承。 不过市长大为震惊。他心里思忖,既然索雷尔并不像本来应有的那样,对我的建议欣喜若狂,一定是另外有人向他提出过。要不是瓦勒诺,会是谁提出的呢?德·雷纳尔先生徒劳地催促索雷尔当场拍板。老农十分狡猾,执拗地加以拒绝。他说,他想问一下儿子,似乎在外省,有钱的父亲征求一文莫名的儿子的意见,并非做做样子而已。 水力锯木厂由溪水边的一个厂棚构成。架在四根粗木柱上的屋架支撑着棚顶。在厂棚中间,八到十尺高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只锯子上上下下,而一个非常简单的机械装置,把木材朝锯子推过来。溪水推动的一只轮子带动这个双重装置,一是使锯子上上下下,二是将木材徐徐地推向锯子,锯子再把木材锯成木板。 索雷尔老爹走近他的工厂时,用宏亮的嗓音叫于连。没有人应声。他只看到他的两个大儿子,他们身材魁梧,挥舞着沉重的斧子,把枞树干劈成长方形,再扛到锯子那里。他们全神贯注,准确地按照画在木头上的墨线劈下去,每一斧头都劈下大块的木片。他们没有听到父亲的声音。索雷尔朝厂棚走去。进了厂棚,他在于连本该守着的位置,也就是锯子旁,却找不到儿子。他发现于连在五六尺高的地方,骑在棚顶的一根横梁上。于连非但不在仔细照看整个机器的运转,反而在看书。没有什么令老索雷尔更反感的了。或许他会原谅于连身材单薄,不适宜干力气活,跟两个哥哥的身材迥然不同;但这种读书的癖好,他觉得可恶透顶:他自己目不识丁。 他喊了于连两三声,可是枉然。年轻人对书本的注意力,胜过锯子的喧闹声,妨碍他听到父亲可怕的喊声。末了,尽管老索雷尔上了年纪,他还是敏捷地跳上正锯着的树干,然后再跳到支撑棚顶的横梁上,猛然一击,把于连捧着的书打飞到溪水里;第二下劲儿一样大,这是打在头上的一巴掌,使于连失去平衡。于连眼看要掉到十二至十五尺的下面、正运转着的机器连接杆中间,那就会粉身碎骨,可是他的父亲在他跌下去的时候,用左手拽住了他: “好呀,懒鬼!以后叫你照看锯子时,你还总是看这些该死的书吗?晚上你到本堂神父家里去浪费时间的时候,再看这些书好了。” 于连虽然被打得头昏眼花,鲜血直流,还是回到锯子旁边他该在的岗位上。他泪水盈眶,倒不是由于身上的疼痛,而是因为失去了他珍惜的书。 “下来,畜生,我要对你说话。” 机器的轰响使于连再次听不到这个命令。他的父亲已经下来了,不想再费事爬上机器,他找到一根打胡桃的长竿,敲打于连的肩膀。于连一下到地上,老索雷尔便粗暴地推搡他,朝家里走去。“天知道他要我干什么!”年轻人思忖。他一面走一面悲哀地望着小溪,他的书就掉在水里。这是他最珍惜的一本:《圣赫勒拿岛回忆录》。 他双颊绯红,双目低垂。这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个子不高,外表羸弱,容貌不算端正,但是很清秀,鹰钩鼻子。大而黑的眼睛,平静时显示出喜欢沉思和热情,而眼下却流露出深恶痛绝的神情。深褐色的头发,覆盖得很低,因而额角狭小,恼怒时一副凶相。人的相貌千殊万类,但或许没有另一种以更惊人的特点显得与众不同了。细长而匀称的身材表明他身手敏捷,而不是孔武有力。从儿时起,他沉思默想的神态和刷白的脸色,使他的父亲以为他活不长,或者活下去会成为家庭的累赘。家里谁都鄙视他,因此他憎恨两个哥哥和他的父亲。星期天在广场玩耍时,他总是输家。 不到一年以前,他俊俏的脸开始在姑娘们中间获得了称许。于连像一个弱小者那样受到家人歧视,因此,有一天,老外科军医居然向市长谈起如何修剪梧桐树,于是得到于连的崇敬。 这个外科医生有时向索雷尔支付他儿子一天的工钱,以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