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她那为理想所鼓舞的著作以明晰的造型手
法描绘海岛故乡的生活,并以深刻而同情的态度处理
一般的人类问题。
——192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她是“勾画苦难的精神历程的伟大诗人”。
——莫米利亚(意大利Q威文学史家)
您,夫人,并不使自己局限于仅仅写人;您首
先要揭示的是,人的兽性和人的灵魂所向往的崇高
目标之间的斗争。对您来说,道路宽广。您已经看
见了那路标,而许多行人却视而未见。对您来说,
这道路通向上帝。
——内森·瑟德布卢姆(瑞典学院成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邪恶之路(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意)格拉齐娅·黛莱达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书评(媒体评论) 因为她那为理想所鼓舞的著作以明晰的造型手 法描绘海岛故乡的生活,并以深刻而同情的态度处理 一般的人类问题。 ——192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她是“勾画苦难的精神历程的伟大诗人”。 ——莫米利亚(意大利Q威文学史家) 您,夫人,并不使自己局限于仅仅写人;您首 先要揭示的是,人的兽性和人的灵魂所向往的崇高 目标之间的斗争。对您来说,道路宽广。您已经看 见了那路标,而许多行人却视而未见。对您来说, 这道路通向上帝。 ——内森·瑟德布卢姆(瑞典学院成员) 目录 译本前言 凄丽沉婉,含蕴深深/吕同六 邪恶之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附录 授奖词/亨里克·许克 黛莱达生平与创作年表 精彩页 但是,收葡萄那一天,萨碧娜并没有到葡萄园来。 “你表妹为什么没有来?”彼特罗问玛丽亚。 年轻的女主人狡黠地半闭着眼睛瞧了瞧他,摇了摇头。 “老爷不让她来。” 接着,玛丽亚就到山上茅屋去做通心面,她半弯着腰,跟一个天生一张玫瑰色脸蛋的姑娘站住了,那姑娘叫罗莎。彼特罗看见她们两个一起说笑着,并且朝着他指指点点。一股既伤心又愤怒的感情像一团邪恶的热浪向他袭来;整整一天,他一句话也不说,或者只说几句粗暴的话。他从靠近那块岩石的地方走过,正是在这个地方,他曾经梦想过亲吻萨碧娜。他不由得攥紧拳头,吐了几口唾沫。 不错,这两个娘儿们在讥笑他。凭什么?就凭他是个穷光蛋。好啊,那他也拿这两个娘儿们打趣,就这样干! “要么你好好干,要么我就朝你和你的筐子踢一脚。”他粗暴地对罗莎说道,这姑娘正紧跟在他后面走,一面开着玩笑,却不把他摘下的一串串葡萄拾起来。 她生气了,走开了,从葡萄园的尽头喊叫起来: “瞧啊!这匹野马在尥蹶子呢!你今天要是脾气不好,就像犹大那样吊死在那棵无花果树上吧。你要我的这根鞋带吗?说啊!你这野猫子眼!” 他没有答话,弯着腰,一心只想用镰刀割葡萄。 其他葡萄收割者都兴致勃勃的,小伙子们挑逗着姑娘们,姑娘们笑着,尖叫着;她们动作灵巧,腰板挺得直直的,头上的发圈顶着装满紫色葡萄的小筐,她们的头生得那么娇小,活像是刺激人的阿拉伯妇女。在这乡间朴素的欢快日子里,有一种无拘无束的情趣:这些健美的农民陶醉在欢悦和令人神往的气氛之中,他们嘴上说着,身上也感受着;那些参加收割的妇女只有一种感觉,就是感觉到阳光的明媚,感觉到熟透了的葡萄的甜美,感觉到同自己心爱的男人的接触。只有彼特罗一句话也不说;他怏怏不乐,躲得远远的,也没有哪个人去管他。 两个小伙子唱起歌来,但并没有停止干活。他们即兴开始了评比在场的姑娘们的美丽的比赛;但是,过了一会儿,这项比赛就变成了个人之间的斗嘴,押韵的歌词变成了没有平仄的散文,等到日落西山的时候,这两位竞争的诗人竟互相扭打起来。只是在这时,彼特罗才有了笑容,但这是一种接近恶狠狠的笑容;接着,他把牛拴在装满葡萄的大车上,把狗放开,拿起了赶牛棍。 一团圆柱似的白雾从山后升起,升到彼得峰的树林上空;一阵缥缈的湿气在充满葡萄蔓味道的空气中游荡。晚秋越来越近了,它给地平线罩上了一层薄雾,给忧郁的黄昏涂上了一层紫色。 彼特罗跨过朝向大路的用树枝搭成的粗糙栅栏,根本不愿再向已被摘光的葡萄园看上一眼,还有那空荡荡的茅屋,在那里,他曾经度过那么多平静的日子,做过那么多既卑贱又激动人心的梦。他感到悲伤、愤怒;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自己的贫穷和无所依靠是那么令人沮丧。他如今已经确信,萨碧娜并不爱他,否则,她一定会来的。这时候,别的女人都让他感到可憎。他觉得,她们都是那么下贱、轻浮,或者是那么肉感、邪恶。谁也不爱他;谁都从来没有爱过他。他没有一个姐妹,没有一个年轻的亲戚跟他亲近,相互慰藉。他一无所有,只有两个被贫困的生活重担压弯了脊背的老姑母;她们就像两个无声的小幽灵。 他感到自己活在世上是孤单的;他觉得,暗藏在他心中的堆积如山的全部情感就像一批水果一样,因为谁也不愿来采摘而慢慢腐烂了。 P29-31 导语 格拉齐娅·黛莱达著黄文捷译的《邪恶之路(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精)》是黛莱达的成名作,表达出作者对道德和人性的思索,使她声名大噪,标志着她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小说以爱情与道德、罪与罚的冲突为切入点,展示了撒丁岛这个古老社会的文明与宗法制下的乡村生活,为读者描绘了一幅20世纪初叶历史转折时期撒丁岛的独特画卷。 序言 格拉齐娅·黛莱达(Grazia Deledda),是一位 富于艺术魅力的女作家。 在20世纪上半叶灿烂辉煌的意大利文学星座中 ,黛莱达是一颗散发着奇特光彩的星星。 黛莱达的故乡是撒丁岛。自古以来,撒丁就是 一个偏僻、闭塞、穷困和落后的海岛。学者们在描 绘意大利文学地图时,似乎常常忽略了撒丁岛这块 贫瘠、荒漠的土地。然而,黛莱达这个在撒丁岛土 生土长的女子,却从这里走向意大利,走向世界, 以她多姿多彩、独具风韵的创作,丰富了意大利和 世界文学的宝库。 1871年9月27日,格拉齐娅·黛莱达出生于撒丁 岛的努奥罗城。她的祖父以制作圣徒像为生。父亲 是自食其力的农庄主,他膝下有六个孩子,黛莱达 排行第四。父亲曾用撒丁方言写过一些诗篇,他生 平慷慨豪爽,时常接待因出差或参加宗教活动来到 努奥罗的亲朋好友,留他们在家里小住。因此,格 拉齐娅从小便广泛接触到三教九流的过客,他们在 作家日后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身上留下了自己的面 影。 格拉齐娅·黛莱达只在小学念了四年书,便被 迫辍学在家,因为按照撒丁岛的封建礼教和古老习 俗,不允许女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她眼睁睁地看 着兄弟桑图斯享受特权,进入高等学府读书。她为 此羡慕不已,后来在自传体小说《柯西玛》中不胜 感慨地回顾了这段伤心的往事。 格拉齐娅身处与世隔绝的海岛,但她怀有强烈 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好在她的父亲尤其是当神甫的 叔叔藏书相当丰富,于是她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各 种书籍和文艺作品。德·亚米契斯、卡尔杜齐、邓 南遮、大仲马、爱伦·坡、哈代、托尔斯泰、陀思 妥耶夫斯基、布尔热,都是她喜爱的作家。父亲又 请了一位中学教员,给她讲授意大利语。这位教员 常常出些题目让她作文。聪慧过人的格拉齐娅写的 一些作文如此出色,以至老师鼓动她送给刊物去发 表。当时她年方十三岁,压根儿不懂得怎样投稿。 凑巧她手头有一份杂志,便按照上面标明的地址, 寄去了一则速写,竟然很快就登了出来。黛莱达便 这样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此。黛莱达更加勤学苦读,既习作写诗,又 试写小说。几载寒窗,终于收获了第一批硕果。 1888年,黛莱达十七岁,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在 山上》发表于罗马的《儿童的天堂》周刊。翌年, 又在同一刊物上发表《童年轶事》。这两个短篇于 1890年合集为《在蓝天》,在都灵出版。她同时为 多家刊物撰稿。1888年,她又在罗马的《新潮》杂 志刊出短篇小说《撒丁人的血》。随后,她又闯入 中长篇小说领域,在报章上以连载形式发表《秋天 的故事》、《东方的星辰》(1891)、《爱的报复》 (1891)、《撒丁岛的精华》(1892),等等。这些乡 土气息浓郁的作品,引起文学界,特别是真实主义 理论家、作家卡普安纳的注意。 长篇小说《邪恶之路》(1896)的问世,使黛莱 达声名大噪,标志着她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她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爱情与道德、 罪与罚的冲突为切入点,展示了撒丁岛古老的文明 和宗法制下的乡村生活,以柔婉清逸的笔致去叩动 读者的心弦。这种对于意大利文学来说颇为新颖别 致的题材和风格,从此成为贯串黛莱达众多作品的 一根红线。 1899年10月,黛莱达前往撒丁岛首府卡利亚里 旅游,在朋友家中小住。在那里,她结识了在财政 部任职,从罗马出差到卡利亚里的帕尔米罗·莫德 桑尼。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倾慕,翌年1月便结为伉 俪。三个月后,黛莱达便随丈夫迁往罗马,在那儿 定居,直到去世。 从穷乡僻壤的撒丁岛来到意大利政治、文化的 中心罗马,在黛莱达面前不啻展开了一个崭新的天 地。她广泛交游文艺界人士,了解意大利和欧洲文 学发展的态势,从而得以从新的文化高度,以开阔 的视野,审视和表现撒丁岛的历史和现状、社会和 文化。《埃里亚斯·波尔托卢》(1900)、《常春藤 》(1908)、《风中芦苇》(1913)、《玛丽安娜·西 尔卡》(1915),便是黛莱达文学创作盛期结出的硕 果。 黛莱达一生勤奋笔耕,同时,为了抚育儿女, 操持家务,她又不辞劳瘁,克尽厥职。她曾解嘲地 自称是“一个沉默寡言而又喜欢舞文弄墨的家庭妇 女”。在五十余年的文学生涯中,她总共写了长篇 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五十余部,真可谓著 作等身。她在诗歌、戏剧领域也显示了难能可贵的 才华,还翻译了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她的声音越出了撒丁岛和意大利半岛。赢得了 各国读者的欢迎。1926年,黛莱达因“那为理想所 鼓舞的著作以明晰的造型手法描绘海岛故乡的生活 ,并以深刻而同情的态度处理了一般的人类问题”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6年8月15日,黛莱达在痛苦地病卧了一年之 后,逝世于罗马。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自传体小说 《柯西玛》,1936年9月至10月在《新文集》连载。 单行本于1937年问世。 在黛菜达的小说中,家庭 被视为宗教信仰的核心,传统习俗被视为历史的阶 段,而社会则严格遵循着荣誉的信条。置身于这种 独特的生存环境里,人物成为人的生存状态的象征 ,人物的『生格反映着严峻的社会规范。因此,这 些人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在黛莱达的所有人物 身上,都展开了一场情爱与道德意识的较量。对于 他们来说,情爱又意味着对传统的摒弃,对不可接 受的道德规范的叛逆。正是旧传统和社会道德规范 把玛丽安娜与西蒙内这样的恋人活生生地拆开了, 迫使他们生活于非法的状态。这样,黛莱达作品的 伦理性就显露出了社会批判性。 撒丁岛的大自然是迷人的。在黛莱达的每一部 长篇小说和每一则短篇小说里,黛莱达都满怀深情 地描绘着故乡的自然景色,它们同她的童年和少年 时代的撒丁岛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是那么清晰 而亲切。险峻的山峦,干裂的荒野,青翠的牧场, 并不是在作家的笔下作静态的展现,而是同馨香四 溢的森林,涓涓流动的河水,絮絮私语的芦苇,婉 转啼鸣的鸟儿,交相辉映。 黛莱达的主人公们,在撒丁岛的大自然中诞生 、生活、劳作,他们植根于这个环境,就像是在这 块土地上插种和生长的植物,又好像巍峨的峭壁, 依附于高山,构成崇山峻岭的一部分。黛莱达描画 的人物,其实也就是自然的活生生的形象,而自然 则又是人的真切的肖像。自然景色,连同人物的情 感,人物的『青欲,一起成为故事结构的重要元素 。人物同自然完全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了。 《埃里亚斯·波尔托卢》中人物忧伤的欣悦和 悔罪的痛苦,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得到了出色的反映 和呼应。在《风中芦苇》中,故事的伤感结局,由 于对人物的心态与景物的异常和谐的描绘,而具有 格外感人的力量。在《玛丽安娜·西尔卡》中,自 然景色犹如一支如泣如诉的乐曲,时而高昂,时而 低回,淋漓尽致地衬托出人物的心绪。在这里,自 然景色不只是抒情性的,而且是道德化的,它伴随 和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和意识历经的一波三折的痛楚 。 在黛莱达描写的自然景色中,一轮明月总是不 可或缺的。在她青年时代的作品里,月亮俊俏动人 ,具有浓郁的田园诗的情趣。而在她创作盛期的小 说里,作家则赋予月亮更积极的使命。月亮是大自 然的精灵,它温柔、宁静,它使人物内心喷涌而出 的激情得以平息;它用自己皎洁、清朗的银光荡涤 人和自然,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净化。月亮,犹如 亲密的朋友,给予被七情六欲折磨得好苦的主人公 以温馨的慰藉,令其精神振作。黛莱达的一支纤丽 画笔,把自然的物境同人物的心境绝妙地糅合起来 ,加以委婉舒徐的刻画,在浓郁而典雅的抒情氛围 中,透过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凸现了社会一道德 的冲突。 意大利权威的文学史家莫米利亚诺教授对黛莱 达的艺术成就作了精辟的总结。他把黛莱达同陀思 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认为她是“勾画苦难的精神 历程的伟大诗人”。 内容推荐 格拉齐娅·黛莱达著黄文捷译的长篇小说《邪恶之路(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精)》是黛莱达的成名作。此书的写作始于1892年底,1893年11月完成,1896年出版。嗣后,小说几经修改,1916年发表最后的修订版,内容几乎全部改写。本书就是根据1916年版译出的。 故事发生在古老的撒丁岛上。年轻俊美的长工彼特罗,大胆追求主人的女儿玛丽亚,二人彼此相爱,堕入情网。但因社会地位的悬殊,玛丽亚却终究嫁给了有钱有势的财主弗兰切斯科,婚姻成了她进入资产者圈子的敲门砖。彼特罗心怀仇恨,走上了“邪恶之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