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在恰逢其时(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晓琳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陈晓琳等著的《爱在恰逢其时(精)》是一部关于青春关于广播,关于爱的回忆录。
这些记忆中的故事,一直隐藏在电台的广播后面,不为广大公众所知。
听众在广播中几乎熟知他们每一个人的声音,甚至多年以后,不少人还记得这些声音描述过的那些或悲伤或感人的故事。那些声音还可能曾经影响有些人的一生。但,却很少人知道这些声音的背后,其实也有很多自己的故事。
广州市流花湖畔,人民北路686号,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这栋大楼,对许多听众和读者而言,是一个神秘的所在,很少人能够有机会进入一探究竟。
本书提供一个契机,让读者得以进入这幢大楼,了解电台、了解广播、了解广播人的寻常生活、喜怒哀乐,了解他们坐在主播台上发出声音的那一刻的感受,了解那些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故事。“我很爱我的篮子,也很爱那段拎着篮子经过长长的走廊到达直播室的生活。”
书中他们当年留下的那些精彩照片,“那些往来于直播室和编辑部之间的身影,构成了一道独特而浪漫的风景。”
目录
前言
重返青春和广播的精神之旅
01 青春创意在南国温润的空气里破茧化蝶
望着这一张张青春亮丽的脸庞(高作则)
年轻人南北会聚,既兴奋又紧张(区念中)
当青春撞上《青春夜话》(杨湛)
我的故乡在80年代,我的成人礼在广东台(封新城)
没准儿将来退休了,我又回来做广播(窦文涛口述吴林柯整理)
有时会突然忘了,我还在爱着你(陈晓琳)
《空中小路》,像是打开了一道闸门(毛晓霞)
寻访轻舞飞扬的青春印记(吕玉兰)
广播,我身上永远的精神印记(王廷将)
他迎上来和我握手,说“欢迎你来电台”(江曼青)
让一个船厂技术员坐上主持台,需要多大的勇气(吉锐)
一个懵懂女孩,硬生生地闯进了广播(朱瑾)
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有你们温暖的陪伴(崔砥)
有广播的日子,最闪靓(徐靓)
02 他们参与缔造了广东广播的流金岁月
走在那条蜿蜒的“林中路”上(余碧君)
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跨洋直播(陈永光)
在这场非一般的新闻大战中,收获了许多(陈映平)
忆“江南”,遥记当年筑“梦”时(张坚)
黑皮笔记本:队伍已经集结,等待一个月后的“总攻”(区念中)
那些小篮子里,其实装着一部广播春秋(陈晓琳)
从录播到直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节目主持人(庞穗军)
国际DJ演示会,我尽量使自己的声音放松些(梁彦)
《夜色书香》,一档真正关于文学的节目(梁彦)
(90年代希望广场》:把直播室搬上街头(区念中)
(90年代希望广场》:节目嘉宾的那些事(余素琳)
63层:在晨光中追逐诗和远方(李樾巍)
“飞马”到万家:那个难忘的除夕夜(余素琳)
《中国一条街》:拉萨八廓街直播(余素琳)
致那段青涩而烂漫的青春(黎婉仪)
03 柠檬黄成为我的幸运色
我与“红粉兵团”(李宏图)
我骄傲,我是一名“红粉”女将(柯绮)
那些年,我们想钱想疯了(姚晓鹏)
在期待、圆梦或失望的煎熬中,闯过了一年又一年(吴永权)
我与那辆红色本田的不解情缘(刘力军)
美丽蜕变:从一个节目,一张网,到一个系列台(崔博聪)
电波婚礼的“暖意”打动了这个赞助商(余素琳)
04 和那个时代的光荣梦想邂逅
追怀远去的逐梦岁月(陈永光)
当青春理想和那个时代的光荣梦想邂逅(丘丽萍)
那些经历和见闻,是我一生中重要的财富(林彤)
《社会论坛》赐予我的人生财富(江曼青)
《似水流年》:未曾逝去的爱与传奇(丘丽萍)
当记者是我少年时的梦(唐小芳)
遇上你是我的缘(陈晓)
那些人,那些事,那个年代(周祖贵)
05 90年代的岁月,真是单纯又迷人
90年代的岁月,真是单纯又迷人(石雷)
“88南北青年对话”,一次意义显见的社会活动(刘力军)
12小时传播爱心,携手共筑“希望工程”(阙俊波)
为那个年代留下了许多“看得见的历史”(杨和平)
缘聚今生:我和《青春夜话》的靓女们(刘力军)
感恩新闻台带给我的广播之缘(章强)
“小世界”里的小不点儿(丘丽萍)
我行走在云的故乡(梁彦)
新闻台直播室:广播技术改革的“第三次浪潮”(杨和平)
除了记住那片绿草地,其他的一片朦胧混沌(朱洪戈)
广播如此亲密地走进了我的人生(朱汉锋)
滑过指尖的那颗米粒(张爱民)
附录
附录一:关于广东新闻台的“公共记忆”
附录二:新的舞台:在多媒体风格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附录三:九十年代确实是充满希望的
图片索引
后记
序言
重返青春和广播的精神之旅
他们在那栋大楼里度过的时光,那某一个白天
或夜晚,已经成为他们一生中拥有的财富。
广州市人民北路686号——广东广播中心,对大
楼以外的人,是一个神秘的所在。
2000年之前,那是一栋优雅的方形欧式大楼,
有罗马风格的立柱和旋梯;2000年之后,是一栋现
代风格的巍峨大厦,浑身上下闪着银色的光芒。
你如果曾经有幸在那里待过,这栋大楼将一生
伴随着你。无论你身在何方,那里面的转弯抹角,
会不时地在你的梦境中出现。
本书是关于青春,关于广播,关于爱的记忆。
书写者多是原来广东电台新闻台的同事,他们回忆
的也主要是新闻台的往事。他们中的大多数,时值
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认识人生的“青葱岁月”。
这栋大楼,就是他们曾经的“家”。在这栋大楼里
的岁月,虽然总是行色匆匆,但他们发现,大楼里
总是激情燃烧,在这里发出的声音,不但能激励自
己,而且常常能牵动社会的关注。事实上,书中相
当的一部分人,如今已经不在广播界工作,但无论
身在何方,人生是否精彩,他们都知道,那栋大楼
是他们出发的地方,如一句话所说,“爱是我们出
发的地方”。
爱在恰逢其时。这些回忆文字,一定程度上可
以视为他们一次重返青春和广播(新闻台)的精神之
旅。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到2000年新世纪开始,
是广东广播发展的黄金时代,广东广播改革的“珠
江模式”名声在外,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广播界,是
中国广播史上的浓重一笔。欣逢并得益于广播改革
的盛世,因而他们既是广播的创造者和塑造者,广
播也塑造和造就了大楼里的每一个人。回忆那些难
忘的日子,就如他们说的,“没有辉煌,至少精彩
”“个体生命绽放的日子,就是好日子”“我的成
人礼,在广东电台”。
本书包括作者回忆和工作记事以及纪实性图片
等内容,时间跨度主要在1989年年底广东新闻台开
播到2000年新世纪的到来。里面呈现的每一个故事
,每一个画面,都是广播史的一页。这些陈年旧事
,就像一部部叙事的“短片”,浸润着作者对青春
的怀念,对广播的热爱。
这种坚持个人所见而展现的有限的“画面”,
借用影像学的表达,是一种“微观社会影像”。个
体在自己生活经验范畴里获得的各种“影像”,自
然具有个性化和个体化的特质,是个体观察生活和
广播的“微观”取样,虽然真实但也有零碎、粗糙
、情绪化甚至某些片面的特点,然而它不代表他人
或公共媒体的意志,它只代表自己。它要表达的是
个体对客观世界有限的主观认识。
所以,他们说,这是一部关于青春,关于广播
,关于爱的“不完全记录”。
导语
陈晓琳等著的《爱在恰逢其时(精)》是关于青春,关于广播,关于爱的记忆。书写者多是原来广东电台新闻台的同事,他们回忆的,也主要是新闻台的往事。他们中的大多数,时值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认识人生的”青葱岁月”。本书包括书写者回忆和工作记事以及纪实性图片等内容,时间跨度主要在1989年底广东新闻台开播到2000年新世纪的到来。里面呈现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画面,都是广播史的一页。这些陈年旧事,就像一部部叙事的”短片”,浸润着作者对青春的怀念,对广播的热爱。
后记
本书的撰写,最早的创意来自原广东新闻台节
目部的一些老同事,他们当年是刚刚大学毕业,或
者刚刚进入社会的一批年轻人。他们是这部回忆录
的主要撰写者。
当年新闻台的一批老同事,包括高作则、余碧
君、李宏图、区念中、陈永光、杨湛、江曼青等,
虽然他们有些年事已高,有些工作繁忙,但也积极
参与文稿的撰写。
感谢他们的回忆,不但给自己,同时也给广东
新闻台广播的历史赋予了更多的细节和温度。
感谢江曼青和林敏红两位女士,他们从尘封多
年的《声报》(《广东广播报》)合订本里,挖掘出
新闻台过往许多精彩的故事,使新闻台的“公共记
忆”更为充实丰满,使读者可以和作者一道,重温
那些我们记忆中的新闻台的人和事,以及曾经影响
过我们生活的广播。
感谢《声报》当年和今日的同事,稍纵即逝的
广播,由于这份不太起眼的报纸,得以记录,得以
留存,得以成为可以确认和重温的历史,并得以重
新唤起我们的激情和记忆。
感谢阙俊波先生,现任《声报》的主编,他是
这本书实际上的主要协调者,也是本书的主要编辑
和图片的制作者;感谢张萍女士,她是本书的排版
设计者。
感谢杨和平女士,她是本书照片的主要提供者
。在她任职《声报》的多年间,她参加了新闻台大
部分活动的现场拍摄,从不可计数的底片中寻找可
用的照片,是一项不轻松的工作。
感谢吴林柯先生,他是本书的文稿编辑,他检
视全书的文字,将一篇篇文章排列组合,理顺并赋
予这些文字以感情和力量,使之成为今天我们看到
的这本“书”。
感谢所有为本书的编撰和出版给予支持的老同
事和朋友们。
感谢为本书出版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的如下
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晋江市安海荣腾商贸有限公司
浙江远福茶业有限公司
南昌市广佳信实业有限公司
青岛利康包装有限公司
汕头市金平区义泽塑胶有限公司
惠州市众惠贸易有限公司
书评(媒体评论)
我差点就哭出来了,除了感动,更主要的原因
是首次直播简直是一个受惊吓的过程,我有点受惊
吓过度了。
——陈跳琳 广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广东省妇
联常委
我觉得我的人生上了两个大学,一所大学叫八
十年代,主修的是诗歌与理想;一所大学叫广播,
主修的是传媒和做人。
——封新城 原广东新闻台《灿烂星河》监制,
原《新周刊》执行总编千宿文旅集团董事长
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中国好声音”。
——杨湛 原广东卫星广播总监、广东广播电视
台南方卫视总监 广东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想起我在广东电台的那七年,虽然是二十多年
前的事了,没准儿将来退休了,我又回去做广播。
——窦文涛 原广东新闻台主持人、总监助理,
凤凰卫视主持人
我第一次遇到了职业伦理与人情世故的冲突,
眼前是云遮雾罩。
——张坚 原广东新闻台记者、编辑、广东电台
新闻中心副主任
我点了一根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扔进了那
堆稿子里,一把火烧得我的眼眶湿湿的……
——姚硫鹏 原广东新闻台记者、编辑 深圳市
深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那一天,注定是要在中国广播史上留下浓墨重
彩的一笔,因为好多广播界的“第一次”,就诞生
在那一天。
——李燃巍 原广东新闻台记者、编辑、主持人
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编导
精彩页
一支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队伍
1986年年底,广东电台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为了支持珠江经济台开播,我担任主任的省电台社教部,几乎把全部骨干都调给了经济台。
珠江经济台开播后,台里开始着手下一步改革,当时的台长周无忌说:“准备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把省一台建成以新闻和时政内容为主的电台。”这个省一台,就是后来的广东新闻台。
要建新闻台,人才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当时社教部在台里的支持下,从珠江经济台筹备组中调回个别骨干,在1987年2月对省一台《大众生活》等节目进行了改版,同年11月又再次全面改版,推出了《南粤纵横》《文化广场》《青春夜话》等大板块节目。那时候,陆续从社会上招进了一些优秀人才,但要筹办一个全新的新闻台,人才显然还有很大的缺口,非得另起炉灶不可。于是,就引出了一连串“招兵买马’’的故事。
因为重点是招聘普通话人才,当时我们在《羊城晚报》和《广东广播报》刊登了招聘启事,面向全国发出信息,同时台里还派人专门到北京等地的重点院校去招聘毕业生。消息一发出,让人兴奋的事纷至沓来。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一群应届毕业生乘风而至,中山大学中文系一位老教授亲自前来,给我们推荐了一位他钟爱的学生,全国都有不少人来电话打听有关招聘的要求……当然,也有不太好的消息,一位在台里实习且表现不错的武汉大学毕业生,接收他的报告打到省高教部门,得到的回复却说:广东这么多中文系、新闻系的毕业生,为什么要接收武汉的毕业生?——没办法,我想人才难得,一定要尽力争取!我立刻到高教部门登门求见主要领导,向他陈述电台人才的特殊要求,终于说通那位领导,最后欣然给我们开了“绿灯”。
队伍在短时间里集结起来了,他们中有北京广播学院的李樾巍和王欣、中国人民大学的陈晓琳、兰州大学的封新城、武汉大学的窦文涛、厦门大学的陈晓、北京钢铁学院的刘力军和严捷等,这样一来,省一台队伍大大加强。原本就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团队,还有从全国各地投奔而来的各路精英,加上这批大学毕业生,汇成了一支充满智慧才干,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队伍,一支能冲锋陷阵、敢打硬仗的队伍。望着这一张张青春亮丽的脸庞,我相信这支队伍能为广东广播事业创出喜人的业绩。
新人经过短暂的培训,加入到省一台的各个节目组去,一边工作,一边在实践中学习广播业务。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1989年11月15日,广东新闻台开播了。
这支青年人队伍被推到了台前。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一个个带着自信,带着激情,带着改革创新的愿望,稳步走向直播室,走到话筒前。看到此情此景,说实话,当时我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不安,担心这些新手会出些什么差错……心里老记挂着,开播前后的那些天,我干脆拿电台当家,吃住都在电台——每天清晨,跟着他们一起走出直播间,每个夜晚,跟着他们一起走向直播间……一天又一天,一个星期就这样过去了,结果一切正常!播出顺利流畅,内容扎实健康,格调高雅清新。看来,我是多虑了。
全台的节目办得丰富多彩,除了每隔半小时一次新闻节目外,他们推出了《社会论坛》(主持人:阳光、江曼青等)、《家庭咏叹调》(主持人:窦文涛、罗兰、刘力军、余素琳)、《灿烂星河》(主持人:封新城、陈晓琳)、《我们的小世界》(主持人:吴晓萍)、《静夜心曲》(主持人:丘丽萍、章强)等节目。这些节目采用主持人直播,热线电话加大板块结构节目的形式。节目越做越活,越来越有影响力。P6-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