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诗歌集萃,收集了自春秋时期的《诗经》到近代文人雅士及历代名人所作有关饮食诗词2500余首及少量文章。将诗歌按内容分为原料篇(包括蔬菜、水果、禽畜、水产、主食等)、宴饮篇、厨艺篇、养生篇等。正如中国诗词学会李秘书长所讲,此书较为全面地收录了我国饮食文化方面的古典诗词及文章,既可作为写作爱好者的参考工具书,又可作为陶冶性情、了解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休闲读物,适合各行各业的人士阅读。餐饮业人士也可通过此书,深入了解我国具有几千年文明的餐饮历史,领悟中华民族餐饮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本书是一本诗歌集萃,收集了自春秋时期的《诗经》到近代文人雅士及历代名人所作的有关饮食诗词2500余首及少量文章,并将诗歌按内容分为原料篇(蔬菜、水果、禽畜、水产、主食等)、宴饮篇、厨艺篇、养生篇等。每篇的开头部分还著有食物的特性,药理作用和养生保健等内容,可以使人们陶冶在饮食诗歌的美妙意境的同时,又获得了养生保健的知识。
本书将中国的美食和营养健康与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一本独特的、雅俗共赏的诗集。适合各行各业的人士阅读,特别适合旅游、餐饮业人士及诗词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玫瑰
玫瑰为蔷薇科植物玫瑰的花,又名徘徊花、笔头花、刺玫花、赤蔷薇花,別名梅桂,蔷薇科落叶灌木,高约90—180厘米,密生刺毛、皮刺及绒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的刺常成对着生;小叶5—9枚,椭圆形或椭圆倒卵形,边缘有钝锯齿;上面有明显的皱纹。花单生或3—6朵簇生,紫色至白色,夏季开放,芳香。瘦果包藏于花托的内面,砖红色,萼片宿生。生于山坡、沟谷。分布于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供观赏。玫瑰在中医学上以花及根入药,有理气活血、收敛作用。花可提制芳香油作高级香料,还可以做糕点、蜜饯、熏茶、泡酒和制作菜肴食用,有理气活血,柔肝醒脾的作用。玫瑰花蕾以朵大、辦厚、色紫、鲜艳、香气浓者为佳。药用花蕾于每年夏季当花将未开花时摘下,文火烘干。每100克玫瑰花含挥发油(玫瑰油)约3克,还含有槲皮甙、苦味质、脂肪、鞣质、维生素等。
玫瑰的食疗作用:玫瑰性温,味甘,微苦,人肝、脾二经。《本草拾遗》载其可“和血行血,理气,治风痹,噤口痢,乳痈。肿毒初起,肝胃气痛”。 《食物本草》载其“主利肺脾。益肝胆.辟邪恶之气”。其功效主治理气解郁,和血散淤。主治肝胃气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回毒等病症。玫瑰花辛香味浓,能帮助体内正气的运行,推动血液循环,故有祛淤调经的作用,常用于月经不调,损伤淤痛等。另据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玫瑰花所含的挥发油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帮助脾胃的消化,可用于肝胃不和,胸闷胁胀作痛,胃脘疼痛,暖气则舒,纳呆不思食等病症。玫瑰花性温,内热炽盛者慎食。
玫瑰
唐·唐彦谦
麝炷腾清燎,鲛纱覆绿蒙。
宫妆临晓日,锦段落东风。
无力春烟里,多愁暮雨申。
不知何事意,深浅两般红。
红玫瑰
宋·杨万里
非关月季姓名同,不与蔷薇谱牒通(1)。
接叶连枝千万绿,一花两色浅深红。
风流各自胭脂格,雨露何私造化工。
别有国香收不得,诗人熏入水沉中。
[注释]
(1)谱牒通:玫瑰与蔷薇、月季是姊妹花,同属蔷薇科,花形也有些相似,故云“谱牒通”。这两句说玫瑰虽与月季、蔷薇同属一科,但毕竟是另一种花。谱牒,指品种。
玫瑰
清·秋瑾
闻道江南种玉堂,折来和露斗新妆。
却疑桃李夸三色,得占春光第一香。
牡丹
牡丹为芍药属草本植物或灌木,包括很多杂交品种,因花美丽而被广泛栽培,又名花王、鼠姑、木芍药,別名洛阳花、富贵花、鹿韭。中药名称粉丹皮、丹皮、炒丹皮。牡丹花属毛莨科,落叶小灌木,高1—1.8米。树皮灰色、枝粗壮而多。叶互生,常为2回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披针形,前部5裂,或有深缺刻,背面略带粉白色。夏季开花,花单生枝顶,大形,直径8—17厘米;单辦或重辦,红色、紫红色和白色。瞢葖果卵圆形,先端弯曲,有毛。根圆柱形,肥厚,外皮灰褐色或紫棕色,有香气。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栽培于向阳及土壤肥沃的地方。为著名观赏植物。以花、皮(丹皮)供药用。牡丹花大色艳,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被人们称为“花王”。牡丹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花辦尚可食用,开花时节,取少许放在汤内,清香可口,有独特风味,而且有调经活血作用。牡丹花的营养成分主要含紫云英甙,还含有牡丹花甙,蹄纹天竺甙等物质。
牡丹的食疗作用:牡丹性平,味苦而淡,入肝、脾二经,据《本草纲目》载:“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牡丹能调理气机,疏利肝经,运脾化湿而益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能平调妇女经血而止经期腹痛。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经行腹痛,闭经诸病症。牡丹花还能通经络,利关节,常用作关节痹痛、屈伸不利、妇女经闭腹痛等病症的辅助治疗食品。但需要注意的是,妇女月经量多者慎食,每次食之不宜过量。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卢纶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1),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释]
(1)玉盘承露冷:盛开在月光下的白牡丹沾满了冰凉的露水,就像承露的玉盘一样光洁晶莹。
牡丹
唐·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1),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2)乱翻雕玉佩,折腰(3)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片寄朝云。
[注释]
(1)卫夫人:春秋时代卫灵公的夫人南子。
(2)垂手:古代的一种舞蹈名称。
(3)折腰:古代的一种舞蹈名称。
牡丹
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昭君怨·牡丹
宋·刘克庄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步。
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旧日王侯国圃,今日荆榛狐。
群莫说中州,怕花愁。
并头牡丹
清·袁枚
远望恰疑花变相。
鸳鸯闲卧彩云中。
P293-P296
《食苑诗赋》是一本诗歌集萃,收集了自春秋时期的《诗经》到近代文人雅士及历代名人所作有关饮食诗词2500余首及少量文章。将诗歌按内容分为原料篇(包括蔬菜、水果、禽畜、水产、主食等)、宴饮篇、厨艺篇、养生篇等。正如中国诗词学会李秘书长所讲,此书较为全面地收录了我国饮食文化方面的古典诗词及文章,既可作为写作爱好者的参考工具书,又可作为陶冶性情、了解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休闲读物,适合各行各业的人士阅读。餐饮业人士也可通过此书,深入了解我国具有几千年文明的餐饮历史,领悟中华民族餐饮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一、诗意的美食
《食苑诗赋》是一部关于美食的诗歌选萃,书中收录的全部内容都与饮食有关。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说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首先也应当是一部饮食文明发展的历史。而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美食之邦,从公元前16世纪开始,随着奴隶制度的不断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社会分工的日渐明确,使烹饪成为一种人们专门从事的职业。从而也使人类的饮食文化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其实,若论起当今世界各地的美食来,可谓是多得美不胜收,别的不说,只就韩、日美食而言,就足够让那些“哈韩”、“哈日”一族们沉迷其中的了。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其独特之处在于除了它的博大精深以外,更体现出了对美食意境的追求,一种诗意化了的美食,即在对美食的追求中,享受到美食以外的内容,或许它比食物本身更要可口,这或许是一种对美食追求的最高境界吧?
如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虽然饮的都是酒,可意境却大不相同:李白的空灵、苏轼的豪迈以及陆游诗中体现出来的农人的古道热肠,其诗境本身比一壶美酒更令人陶醉!
二、美食的诗
记得某位台湾作家出过一部书,书名就叫《名人与美食的前世今生》。书中把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美食与张爱玲、杜月笙、徐志摩、鲁迅这些名人历史联系起来。尽将张爱玲爱吃的海派西菜、杜月笙钟情的本邦菜以及徐志摩曾经携陆小曼一同品尝过的城隍庙素斋呈现在你的面前。不免在阖上书本之余,让人产生遐想,仿佛也同那些名人一道,举行了一场感官上的盛宴。
此外,还有类似“地图式”的美食书籍,按照地图的格式,一路搜索下去,小到一爿边寨、一条古街,大到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专门把那里所特有的美食仔仔细细地介绍给你。
而本书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将美食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用诗歌的特有语言告诉你有关吃的一些事情。“缕缕花衫沾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元·方夔《西瓜》)“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摧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宋·苏轼《猪肉颂》)“河润疑腴异海咸,杨春春岸点春衫。粲为三女洵知美,浮入五湖自不凡。鱼味多缘名品毒,人生只有少年馋。未能割爱西施乳,前定还须问季咸。”(清·谢墉《食味杂咏·河豚》)
更有那一场规模盛大的筵宴,“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三国·魏·曹植《箜篌引》)也是在以诗的语言叙述。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唐·白居易《问刘十九》)表面看只是一首简单的五言绝句,实际却是一道邀友人对酌的便笺,用诗歌表现出来,更会富有一番情味。
许多司空见惯的内容,换一种方式表达,就会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尽管和网络社会的“网络语言”比起来,诗歌这种体裁是多么的古老,但也许正是距离才会产生美。食物本来就是美味的,诗歌在这里除了它固有的表现形式外,还包含有一种感动人的精神因素,在有规律的平仄当中,人们体会出的是一种久违了的摒弃了喧嚣与浮躁的、悠扬的、具有田园牧歌式的宁静与祥和。
三、其他
本书的特点是,在所介绍的某种食物诗歌之前,都附有该种食物的概要介绍以及它的食疗保健作用,力求言简意赅,这也正符合了时下人们兴起的一股食疗保健热潮。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这既然是一本与食物有关的书,加上这些内容则可以丰富本书。
此外,因书中收录的诗词量较大,不便逐一注释,而大量的诗歌都跟饮食有关,从这个方面讲也比较便于读者理解。又因某些诗词内容较长,限于本书篇幅,就将其中“比方于物”、“兴事于物”的内容删去了,只留下描写食物的部分,以便读者专门从表现美食的角度进行赏析。因此,很多诗歌只给出了诗歌名称和部分内容,旨起引导作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按图所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