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小说大师,沈从文描写故乡湘西凤凰的一系列小说《边城》等,曾在国内外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温情、善良的笔触,揭示出的人性之美好,让人震撼。弘扬人性的真善美,表现为对理想的向往,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他的文学创作的全部理想就在于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八骏图(沈从文小说精选)》选收了沈从文先生最经典的短篇小说17篇,长篇小说1篇。 为了帮助青少年读者更准确地理解现代文学经典名著,编选者对原著中生僻的字和词做了必要的注释,并在每篇小说后附有简短的解读评点。相信读者朋友翻开本书的同时,一定会体验到高效通畅的阅读快感。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专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从文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作品结集有八十余部,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文论集《云南看云集》《烛虚》,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著《中国服饰史》等。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风格独特,融写实、记叙、象征于一体,字里行间散逸着迷人的乡土气息,并有着对人性的隐忧和对生命哲学的思考,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之父”。 目录 导论 更夫阿韩 炉边 我的小学教育 在私塾 入伍后 卒伍 龙朱 媚金·豹子·与那羊 牛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 会明 萧萧 丈夫 绅士的太太 虎雏 八骏图 贵生 边城 沈从文年表(1902-1988)
序言 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 物研究家、京派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 ,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县(今属湘 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7年8月至1922 年入伍当兵,浪迹于湘川黔边境地区,漂游在湘西沅 水流域,并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为他日后从事文 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923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 下,沈从文只身来到北京以写作谋生并自学。1928年 至1949年。先后在上海中国公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并兼任《大公报》、《益世报 》等文艺副刊主编。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 1949年以前。从1924年,他第一次以“休芸芸”为笔 名在《晨报副刊》第306期发表《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开始,一生创作结集八十余部作品,是中国现代多 产作家之一。建国后主要从事文物及中国古代服饰研 究,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 究员;1978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1988年病逝于北京。著有历史学、考古学著作《中国 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 漆器》等,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 我国文化史上的空白。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的声誉或许是中 国现代作家中起伏最大的一个。三四十年代,他被视 为北方文坛领袖;四十年代末,因左翼阵营指斥其为 “桃红色作家”而退出文坛,长期被历史尘封;六七 十年代内地学术沉寂之时,香港和海外的沈从文研究 ,在王润华、司马长风、夏志清等学者的耕耘下,一 直薪火不灭。1980年代中期以降,以凌宇等为代表的 大陆学者的沈从文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取得了突 出成绩。海内外学者丰富的研究成果,为1990年代后 期沈从文文学史地位的直线上升作了必要的学术准备 。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现代作家重新评价潮流的 兴起,20世纪末,催生了一个独特的学术现象:作家 排座次。在文学史的序列中,给予沈从文明确崇高地 位的,金介甫是第一人。1994年,王一川主编、海南 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以“文 学大师”标目,沈从文位列现代小说家排名第二,仅 次于鲁迅。1996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的由海内 外著名学者和作家参与投票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 百强排行榜”,鲁迅以小说集《呐喊》位列排行榜第 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 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早在1930年代中期,沈 从文就颇为自信地写道:“说句公道话,我实在是比 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 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 。我没有方法拒绝。”(《从文家书·湘行书简》) 六十多年后,沈从文的预言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认可 ,当然,这一评说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认识并不一 致。 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和散文 方面。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至 四十年代刊行的沈从文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 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 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 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 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 ,散文集有《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 》、《湘行散记》、《湘西》等。沈从文的文学作品 《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都 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 、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 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由于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县处于湘西沅水流域,是 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偏远,文化落 后,丰富的乡下经验,熟悉的湘西风土人情,这些边 地生活和民问文化构成了他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特 别是故乡的河流沅水及其支流辰河,在沈从文的创作 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成名后的沈从文常 自称是“乡下人”。“乡下人”不仅是沈从文对自己 身份的自谦性的体认,同时更凸显了他的经验背景、 文化视野、美感趣味和文学理想。 自沈从文踏入北京城的那天起,就决定了他不可 能是个原生态的乡下人。进入都市之后,他已经成为 一个拥有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分子,五四的启蒙思 想和西方文明的洗礼已经使他深切领悟了宗法制农村 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历史过程。沈从文对都市一直 没有太多的好感,他认为城市文化是二种扭曲人性的 、虚伪的、做作的畸形文化,有悖于人性的正常发展 ,与湘西自然纯朴的民风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自1918年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至今,中 国新文学已走过了九十余年的历程,一代又一代的作 家在文学世界中描绘自己的梦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 ,沈从文所建构的湘西边城世界寄寓了作家对中国社 会与未来的希望及历史变动中“常”与“变”的思考 ,读者最终可通过阅读本书而有所感悟。优秀的文学 艺术永远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有志于文学创 作的青年应该重温“从文之路”,不仅要读这本“小 书”(《沈从文小说经典》),更应该读那本“大书 ”(社会与人生)! 本书作为普及性的读物,注释条目较多。注释范 围包括风俗、习惯,天文、地理、人事知识、人名、 地名、器物、生僻词语、方言土语、外文、成语典故 等。既包括一般性注释,也包括特殊性注释即今典。 注释过程中兼顾知识性和科学性,取客观态度。凡前 文中已注条目,后文不另行注释,仅在文中注明参看 前文相同条目的注文。 导读包括介绍和品评两部分。介绍部分简介所选 作品的写作、发表或出版时间、刊物、作者署名及历 史沿革情况;品评部分对所选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 特色、写作亮点等进行评析。在参照经典解析的前提 下融入个人观点,尽量做到公允客观,为读者阅读和 研究沈从文及其作品提供参考。 沈从文的作品自创作至今已历经85个春秋,吸引 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并随时间的推移越 发显现出生命力和经典性。随着沈从文研究的不断深 化,大陆、香港和台湾都相继掀起了出版沈从文作品 的热潮,但多为不同出版社、不同沈从文选本的不同 装帧与版式的包装,少有内容和体例上的创新。 鉴于沈从文作品涉及到大量的湘西民风民俗、方 言土语、地域人名、生僻词语等,注释条目不仅是湘 西文化的历史表述,更是沈从文文学创作地域色彩的 精髓所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这些词条及其内 涵正同古朴的湘西风俗一样日渐消失,不仅湘西本地 人难以知晓,大陆其它省份人也颇为费解,对港澳台 读者及青年学生而言更是无从理解。而目前国内公认 度较高的沈从文著作版本,包括广州花城出版社与三 联香港书店联合于1982年出版的《沈从文文集》(十 二卷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的《沈从文全集 》(三十二卷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的《沈从 文小说选》中,作品注释条目多是寥寥可数的关于作 品发表时间及版本的简单注释,少有详尽的词语注释 及深入的作品导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和遗憾。 可以说,对这些词条进行梳理与注释,对所选作品进 行精当简洁的导读,不仅对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的读 者了解湘西地域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而深入了解沈从 文作品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是不可或缺的,对深化 沈从文研究而言更是势在必行。 本书选取沈从文有代表性的篇章,力图全面反映 其小说创作的风貌。在注释与导读方面深入浅出,以 适应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选篇、导读和注释中难免 存在不足,恳请海内外专家及读者指正并鉴谅! 2010年12月于长春
导语 沈从文小说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描绘社会人生苦难,展示湘西健全的生命形态的小说。这些作品展开了一幅幅生气流溢的湘西生活画面,在这里,秀丽的山水与惊人的贫困相伴,勇敢纯朴的民性与野蛮愚昧并存,歌与哭、善与恶,美与丑相缠难分。这是一个奇异的世界,沈从文经由这一题材的开掘,为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从未有人描绘过的、多彩多姿的湘西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并把现代抒情小说创作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边城八骏图(沈从文小说精选)》选取沈从文有代表性的篇章,力图全面反映其小说创作的风貌。在注释与导读方面深入浅出,以适应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精彩页 更夫阿韩 到我们县城里,对一般做买卖的,帮闲的,佚子们,够得上在他那姓下加上一个“伯”字的,这可证明他是有了什么德行,一般人对他已起了尊敬心了。就如道门口那卖红薯的韩伯,做轿行生意的那宋伯…… 这伯字固然与头发的颜色与胡子的长短很有关系,但若你是平素为人不端,或有点痞,或脾气古板,像卖水的那老杨,做包工的老赵,不怕你头发已全是白色,胡子起了纽纽,他们那娘女家,小孩子,还不是只赶着你背后“烂脚老杨唉!送我一担水。…‘赵麻子师傅,我这衣三天就要的啦!”那么不客气地叫喊!你既然没有法子强人来叫一声某伯,自然也只好尽他那些人带着不尊敬的鼻音叫那不好听的绰号了。 这可见镇箪。人对于“名器不可滥假于人”这句话是如何的重视。 在南门土地堂那不须出佃钱底房子住身的阿韩,打更”是他的职业。五十来岁的人了,然这并不算顶老。并且,头发不白,下巴也是光秃秃的。但也奇怪!凡是他梆子“夜里所响到的几条街,白天他走到那些地方时,却只听见“韩伯,韩伯,”那么极亲热的喊叫,他的受人尊视的德行,要说是在打更的职务方面,这话很觉靠不住:他老爱走到城门洞下那卖包谷子酒的小摊前去喝一杯。喝了归来。便颠三倒四的睡倒在那土地座下。哪时醒来,哪时就拿刚还做枕头的那个梆取出来,比敲木鱼念经那大和尚还不经心似的到街上去乱敲一趟。有时二更左右,他便糊里糊涂“梆,梆,梆梆,”连打四下:有时刚着敲三下走到道台衙门前时,砰的听到醒炮响声,而学吹喇叭的那些号兵便已在辕门前“哒——哒——”的鼓胀着嘴唇练音了。 这种不知早晚的人,若是别个,谁家还再要他来打更?但大家却知道韩伯的脾气,从不教训过他一次。要不有个把刻薄点的人,也不过只笑笑的骂一句“老忘晕了的韩伯”罢了。 那时,他必昂起头来,看看屋檐角上的阴白色天空“哦!亮了!不放醒炮时倒看不出……”接着只好垂头丧气的扛着他那传家宝慢慢地踱转去睡觉。走过杨喜喜摊子前,若是杨喜喜两口子已开了门,在那里揉面炸油条了?见了他,定会又要揶揄他一句“韩伯,怎么啦?才听到你打三更就放醒炮!晚上又同谁个喝了一杯吧。” “噢,人老了。不中用了。一睡倒就像死——”他总笑笑的用自责的语气同喜喜两口子说话。 有时候,喜喜屋里人很随意的叫一声“韩伯喝碗热巴巴的猪血去!”他便不客气的在那脏方桌边一屁股坐了下去。“客气”,是虚伪。客气的所得是精神受苦与物质牺牲;何况喜喜屋里人又是那么大概于他自然没有什么用处。 然而他的好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因他和气。 他的确太和气了。 他没有像守城的单二哥那样:每月月终可到中营衙门去领什么饷银;二两八钱三的银子,一张三斗六升的谷票。他的吃喝的来源,就是靠到他打更走过的各户人家——也可说听过他胡乱打更的人家去捐讨。南街这一段虽说不有很多户口,但捐讨来的却已够他每夜喝四两包谷烧的白酒而行乐了。因为求便利的原故,是以他不和收户捐的那样每月月终去取;但他今天这家取点明天那家取点来度日。估计到月底便打了一个圈子。当他来时,你送他两个铜元,他接过手来,口上是“道谢,道谢”,一拐一瘸的走出大门。遇到我对门张公馆那末大方,一进屋就是几升白米,他口上也还只会说“道谢,道谢”。 要钱不论多少,而表示感谢则一例用两个“道谢”,单是这桩事,本来就很值得街坊上老老小小尊敬满意了。 我们这一段街上大概是过于接近了衙门的缘故吧,他既是这么不顾早晚的打更,别的地方大嚷捉贼的当儿,我们这一节却不听到谁家被过一次盗。虽说也常常有南门坨的妇人满街来骂鸡拍,但这明明是本街几个人吃了。有时,我们家里晚上忘了闩门,他便——梆梆——的一直敲进到我院子中来,把我们全家从梦中惊醒。 “呵呵!太太,少爷,张嫂,你们今夜又忘记闩门了!” 他的这种喊声起时,把我们一家人都弄得在被单中发笑了。这时妈必喝帮我的张嫂赶紧起来掩大门,或者要我起来做这事。 “照一下吧!” “不消照,不消照,这里有什么贼?他有这种不要命的胆子来偷公馆?” “谢谢你!难得你屡次来照看。” “哪里,哪里,——老爷不在屋,你们少爷们又躼,我不帮到照管一下,谁还来?” “这时会有四更了——?” “嗯,嗯,大概差不多。我耳朵不大好,已听不到观景山传下来的柝声了。” 我那么同他说着掩上了门,他的梆声便又梆梆的响到街尾去。 …… P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