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子琳,曾供职于北京电视台医疗健康节目,访京城三甲医院名医上百位,深耕健康传播领域近10年。 曾做客CCTV科教频道《科技之光》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与大众分享健康知识,多次受邀参加学术会议给医务工作者做健康科普写作讲座。2016年作为特约作者与人民卫生出版社《生活与健康》杂志共同完成AIDS增刊的策划与撰写。2016年在搜狐、网易、今日头条等各大网站和APP开设《子琳为您读健康》专栏,总阅读量超过1亿,创造多篇100万 爆款科普文章,在国家级和地市级主流刊物刊发科普文章近百篇。曾获得搜狐最受网友喜爱健康媒体奖、百度知道日报最佳新锐作者奖,荣登一点资讯黑马榜。 兼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中国人口报》、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健康医药专刊、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晚报》、民政部《中国老年》、百度知道等多家媒体特约作者;网络医学科普节目《子琳说健康》制片人、主持人;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员。 后记 2018年是我在医疗媒体行业从业的第十年,虽 然是传媒专业出身,但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结 识了几百名医务工作者,经常会泡在医院,和医生 打成一片,跟他们在一线给患者看病、手术,茶余 饭后和他们推心置腹地聊天交流。他们是我的挚友 ,更是我的老师。 这些年,看到了太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动人故 事和正能量的宝贵瞬间。时间长了,我越来越觉得 用手里的笔把这些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记录下 来是我的一种责任。因为大众并不了解医疗圈,看 到的也都是片面的,甚至还存在误解。 在2017年我出版了《京城名医坐诊:治好常见 病,你该这么办》,书中收录了40余位京城三甲医 院知名专家的医学观点,是我在医生门诊上的真实 记录,为大家讲解了很多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可以 说是一本防病治病的“葵花宝典”。 今年我的第二本书《医疗圈开讲》在清华大学 出版社的帮助下如愿出版,《医疗圈开讲》是这些 年我对医疗圈的深刻体会,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 也是中国医疗圈的一个缩影。这本书中不仅有知名 专家最想告诉您的医学科普知识,还有医疗圈里那 些感人至深的医生们的故事。 子琳
目录 第一章 特殊的医生群体 题记 外科大夫治病,麻醉大夫保命 急救医生的24小时,飞驰于生死的24小时 一场车祸,意外开创了中国重症神经外科先河 疼痛科的十八般武艺 第二章 穿越生死的较量——在手术现场 题记 割肝救子 花季少女千里寻医,只为活着的尊严 19岁440斤,手术刀下的重生 生还的希望只有1%,他活下来了吗? 她活下来的可能性只有10%,这个漂亮姑娘的结局如何? 第三章 门诊那些不可思议的事儿 题记 到了医院,你可能根本就不会看病 真想不到打嗝能折磨他十年! 血管外科医生说,会做这几个动作可能是得了致命疾病 摸到肚子里有“心跳”要赶紧去医院! 这个部位长了血栓可能是得肿瘤的信号! 腿上长了这种包干万别乱挤,小心猝死找上你! 相当一部分勃起功能障碍都该看血管外科 糖尿病足可以不截肢 吃东西噎不一定都是食管癌,也要小心肺癌! 不是所有心梗都有感觉,这类人要小心无症状心梗! 23岁女孩宫颈癌晚期,都是HPV惹的祸? 膀胱里长“西瓜”不是玩笑话 这种操作竞可以让生娃像拉粑粑般简单! 像“大胃王”那样吃那么多到底好不好? 尿路结石是水喝少了?恐怕是脖子出事了! 困扰女性的子宫肌瘤究竟是个什么瘤?怎么解决? 第四章 医院里的正能量 题记 临终前她坐飞机来北京,只为和救过她的医生告别 身心疲惫时,一位老患者支撑着我走下去 一封患者来信,温暖医界寒冬 她因化疗掉光头发,却收获别样幸福 穿越百年的鞠躬 第五章 名医炼成记 题记 一辈子都感激一个患者 别松手,就会有希望 压在玻璃板下的告知函 后记
精彩页 外科大夫治病,麻醉大夫保命 在大家的理解当中,麻醉医生的作用仅仅是在手术开始的时候,给患者打一针麻醉药,工作似乎就结束了,但这并不是全部真相。2015年我在医院生小孩时接触到了一些麻醉医生,通过交流我慢慢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 其实他们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医生群体,行头也很特殊。虽为医者,但他们却不穿白大褂,而是穿着绿色的手术服、戴着蓝色的手术帽、脚上穿着特制的拖鞋,频繁进出手术室和医院的各个科室。 更重要的是,完成一台成功的手术,一半的功劳应该属于麻醉医生。 “我是麻醉医生,跟您聊聊我的工作” 程锐妮是北京医院麻醉科的主治医师,在工作的7个年头里,她的忙碌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别的科室的医生们。经常是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她就已经在路上了,天都黑了才从医院出来。时间对于她来说一直都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程锐妮和她的小伙伴儿们负责的是整个医院所有科室的手术麻醉。每台手术前,他们不仅要为患者进行麻醉评估,在手术当天还要早早地去手术间做准备,以确保手术能够按时开始,顺利完成。 学医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外科大夫治病,麻醉大夫保命。”这句话是说在一台手术当中,外科大夫通过高超的手术技巧来为患者去除体内病患,而麻醉医生则要负责维持患者在麻醉状态中的心跳、呼吸、血循环、氧输送等基本生命体征,所以任务更加艰巨。 正因如此,麻醉医生也被称为是外科领域的内科医生。因为他们不仅要精通麻醉技术,还要学会各种危重症疾病的抢救治疗。就像急诊科医生一样,注射、插管、监测、拔管样样精通,整台手术中必须时刻紧盯显示器,观察患者的心跳、血压是否正常。一旦患者出现大出血、呼吸功能下降等危险时,麻醉医生就挑起了全力以赴挽救患者生命的重担。所以任何一台手术都需要麻醉医生的全程监控。 今天的第一台手术是心脏搭桥,这位患者已经80岁高龄了。在麻醉界有旬行话,叫做“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这是指再小的手术在麻醉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复杂和危急的情况,特别是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麻醉的风险更大。看着小妮同学在给如此高龄的老患者做麻醉,我就在想:如果换作是我,可能我都下不去手。 北京医院由于是老干部保健医院,因此来就诊的患者里老年人居多。相对于其他医院,北京医院更擅长老年疾病的诊治,因此像这样的高龄老人来做手术的特别多。高龄患者在手术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伴有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这种情况麻醉的风险也比一般的情况要高,所以对麻醉医生们来说这是个不小的考验。 让患者安稳入睡,还得让他安静醒来 您可千万不要小看麻醉医生的这门手艺,在我看来这可是绝活儿,神秘而又神奇。除了在手术的开始要让患者安稳入睡,在手术结束时,麻醉医生还得保证患者能够舒适、安全地从麻醉当中醒来。可相比让患者入睡来说,让患者安静醒来更是一个难关。 正因如此,每次把手术后的患者送回病房,麻醉医生并不算已经完成了任务,而是要继续守护患者,直到他们醒来且生命体征平稳,才能算是真的大功告成了。小妮同学接下来就要盯着这位刚刚做完手术的80岁患者,保证他能安静地醒过来,她才能放心去做别的工作。麻醉医生的这种工作性质也决定了他们与每位手术患者接触的时间都不长,尤其是与清醒的患者接触的时间更短。所以每当患者醒来,发现自己手术成功,都会第一个去感激外科医生。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一直默默守护着他们的还有麻醉医生。 在没有麻醉技术的过去,手术室里的刀光剑影下是患者凄厉的哀号。所以,在外科手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之下,幕后英雄麻醉医生们真的是功不可没!此刻,突然感觉站在我面前正在给患者实施麻醉的程锐妮是个“纯爷们儿”,和她瘦弱的身形完全不能对等。 加班是常事儿,下班时间是未知数 正是因为麻醉医生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没有午休也不能踏踏实实地吃饭,只能轮流替班简单吃两口。如果赶上手术多,可能一天都顾不上吃饭,因为他们不能离开手术中的患者,手术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需要他们,患者有点儿危险『青况麻醉医生就要马上抢救。 有时候一台复杂的手术麻醉医生能从早上做到第二天凌晨,或者几台手术连着一起做,所以麻醉医生的下班时间也都不固定。原来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过一篇文章,叫“如果你有一个朋友是麻醉医生”,大概意思是这么说的:麻醉医生不敢轻易答应朋友晚上一起吃饭,因为常常会因为下班没点儿和手术中的突发情况,一不小心就“放了朋友鸽子”“爽了约”。所以如果你有一个朋友是麻醉医生,如果他爽约,请你千万不要责备他,因为他爽约的背后是在做救死扶伤的大事儿! 程锐妮的宝宝才两岁多,她常常要牺牲和孩子团聚的时间,重新返回工作岗位来挽救更多患者生命,因为医院和患者都需要她。 P3-6 导语 一个深耕医疗行业的媒体人,从电视台健康节目导演,转型为医疗科普作家和健康科普节目主持人,采访了京城三甲医院名医上百位。在医患关系紧张、社会公众医学科普知识严重缺乏的今天,她通过她在这些年在医疗行业的所见所闻、最真实的感受,用手里的这支笔来告诉大家。相信子琳著的这本《医疗圈开讲》一定会颠覆你对医疗行业、对医生的认识,消除误解,还原真相。 序言 前几日子琳约我为她的新书写点什么,当时脑 海里就蹦出一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 魂万里挑一。子琳无疑是极富有人格魅力的女性, 融合了外貌、灵魂和思想之美,形象也是神秘多变 。 就外形看,是“小仙女”子琳。长发及腰,亭 亭玉立,自带仙气。无论是在镜头里,还是在科普 大会的现场,或白衣飘飘,仙风道骨,或一袭红衣 ,翩若惊鸿,就是传说中的自带仙气。在一堆大专 家、老院长中基本可以一秒认出,可谓辨识度极高 。所以我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小仙女,这个绰号很 快就在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圈里叫响了。但是只要 她一开口,你就会发现,其人是一位大大咧咧、麻 溜嘎嘣脆的北京大妞儿,从里到外,透着一股仗义 和大气,与人很快拉近距离,产生信任和共鸣,这 也许就是她可以采访到那么多大医生的原因。 在联盟江山里,是“传媒人”子琳。根据公开 资料显示,子琳不是医学专业出身,是一位常年工 作在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媒体人。我常常在想,一 位非医学专业的人士,如何才能做好医学科普和传 播?除了具备非凡的学习能力,恐怕正是要利用这 种对于医学的“无知”,才能更多地从患者的感知 角度来看待医学,来提出医生往往忽略的“ABC”的 问题。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大医生在做医学传播,但 满口专业术语和“科学严谨”的姿态,往往让人难 以亲近。而传媒人讲究的正是“编码”与“解码” ,快速用公众能听得懂的语言描述医学知识,这是 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个人品质。 网友捧在手心的,是“科普达人”子琳。之前 就关注过子琳的《京城名医坐诊:治好常见病,你 该这么办》,以及她创办的TopMD公众号,还有她主 持的《约吧大医生》栏目,听说最近她还与北京医 学会联合举办医学科普训练营。所谓,能力越强, 责任越大。很高兴看到她不断挑战并超越自己,而 且把她的收获分享给更多致力于医学科普的同行们 。 这不,《医疗圈开讲》这本新书就要问世了。 相信这本书不仅仅致力解决现有条件下医生接诊压 力大而来不及进行科普的困难,实现就诊时间外的 医患沟通,还向患者还原医学的局限性、未知性甚 至是无奈,让患者真正了解医学、理解医生,对医 学报以合理的期望值,最终实现医患和谐共抗病魔 的局面。普及医学知识,功德无量! 记得有位年轻的同事跟我说过,希望也能像子 琳那样去做科普。这就对了。 刘哲峰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发起人 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主编
内容推荐 子琳著的《医疗圈开讲》是资深医疗媒体人通过多年从业经历,深入挖掘和采访医疗题材的真实故事。记录了国家顶级专家的治病救人的真实过程,采写了医务人员从死亡线上把患者拉回来的惊心动魄故事。在写故事的同时,也将该种疾病的科普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