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万籁俱寂的那一天(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约瑟芬·哈特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约瑟芬·哈特著的《万籁俱寂的那一天(精)》讲述了:贝塞斯达·巴奈是位美术教师,她和残废的母亲一起住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宁静小镇上。有一天,镇上来了位男教师马修,他带着怀孕的妻子住在贝塞斯达家隔壁。马修给贝塞斯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令她无可救药地迷上了他。她偷偷在镜子上画马修各种角度的肖像,乐此不疲。接着,在某个如以往一样沉寂的日子里,贝塞斯达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彻底改变了周围人的生活。她由此也丧失了原先具有的娴雅气质,成了习俗与复仇这两座祭坛上的牺牲品。
作者简介
约瑟芬·哈特(1942-2011),爱尔兰裔英国作家。当过英国剧场出品人和电视节目策划主持。曾担任黑马克特(Haymarket)出版社总编,是“诗人艺廊”(Gallery Poets)和“西区诗会”(West End Poetry Hour)的创建者。曾为世界戏剧舞台中心、伦敦西区制作多部作品,包括伦敦标准晚报奖得奖作品《贝纳达?阿尔巴之屋》(The House of Bernarda Alba)。她一生发表过六部小说,一鸣惊人的作品为《情劫》,此书被法国新浪潮导演路易?马勒改编成同名经典电影,由奥斯卡影帝杰瑞米?艾朗斯和法国文艺片女王朱丽叶?比诺什主演,1991年荣获戛纳金棕榈奖。哈特的小说《重建者》(The Reconstructionist),是她第二部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說。拍摄期间,哈特亲自飞往西西里探班打气。
目录
正文
导语
约瑟芬·哈特的小说《情劫》曾新浪潮电影大师让·路易·马勒拍成同名电影,曾荣获威尼斯金狮奖、1992年戛纳金棕榈等共33座奖杯并18次入围提名,名震影坛。他请到当代优秀朱丽叶·比诺什、杰瑞米·艾斯朗、米兰达·理查森同台飙戏,使整部电影在爱欲橫流中弥漫一股肃栗气氛。用团队打造出疯狂的经典情感电影。哈特已有两部作品被拍成经典大片,另一部小说《罪恶》也被购下电影版权,正在拍摄中。
《万籁俱寂的那一天(精)》是24开精装小画册的装帧形式,正文前附有上世纪末两位象征主义大师费尔南德·克诺普夫和奥迪隆·雷东绘制的十多幅绘画作品,这些画作中上世纪末那种颓废、孤独、彷徨的情调,给作者创作这部小说带来了灵感。
后记
乡村小学里有位美术老师。在她宁静、单调的生
活中,她借以认清自我的,只是天天挽在颈后的那个
一丝不苟的发髻。一天,在倾盆大雨之中,一个陌生
男子出现在她眼前。突如其来的欲望即刻吞没她的灵
魂。她禁不住要解开自己的发髻,为他抹去脸上的雨
水……万籁俱寂的那一天,不可思议的那一天,为期
已经不远了。
这部1998年初版的小说是爱尔兰出生的英国女作
家约瑟芬·哈特(.JosephineHart,1942—2011)
在中国出版的第二部作品。她一生发表过六部小说,
第一部译成中文的是《情劫》(Damage,1991),
2012年在中国大陆发行。《万籁俱寂的那一天》
(TheStillestDay)是作者的第四部小说。和《情劫
》一样,它也是一本打开就放不下的书。但与《情劫
》也有不同,它不是一本一看就懂的书,而是一本需
要读者仔细念、用心想的书,因为呈现在读者眼前的
故事穿插在离奇的画面之间。闪现在她眼前、心中、
梦里的画面未必张张清晰,情节线索忽隐忽现,随着
故事的发展似乎越来越难以捉摸。虔诚的自白向着镜
子倾吐,瞬息间的暴虐鲜血淋漓,难言的欲望呼唤着
朦胧的身影,梦呓痴言漂浮在白茫茫的水面上。作者
自己说,这是“不能想象的想象”。也许难懂的正是
这些难以想象的画面和情节。然而触动我们反思人性
的不也正是这种“不能想象的想象”?你能想象欲望
是什么颜色?绝望又是什么颜色?请你读一读美术教
师贝塞斯达‘巴奈特的故事,用心去读她一生的绘画
,直至她最后的杰作,尤其是她最后的那幅杰作。
哈特有种几乎不可思议的能力,她能写出箴言警
句般的句子,让读者为之一震。短短一句话,往往构
思奇特,在读者预料不到的地方忽然揭示发人深思的
哲理。她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情劫》,
在1991年发表以后,几乎所有评论家的文章中都马上
注意她的这种遣词造句的特殊能力。诗的节奏加上格
言一般的句式,现在已公认是哈特个人风格的两大特
色。可是精雕细琢,过于用心难免会对读者的欣赏有
所干扰。译者认为,在这部小说中哈特掌握的尺度不
如《情劫》妥当,译文中因而相应会有一些生硬的地
方。
了解一点主义、流派、教规和风格也许有助于理
解。欣赏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最简单的理解,
这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每个读者在合上书
以后不妨问问自己:是书中的恐惧、绝望还是执着的
欲望在吸引着我?还是别的什么在吸引我?吸引你的
大概不只是主义、流派、教规或风格。
贝塞斯达·巴奈特在故事开头劝告读者不要在她
的故事中寻找你自己的现实,因为你不是贝塞斯达·
巴奈特。她在故事的结尾说,她的人生最好是一场梦

张叔强、叶逢
2014年3月21日
书评(媒体评论)
约瑟芬·哈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想象力和诗意
的一位小说家。
——《星期日邮报》
为何要改编哈特的小说?你我心中都有一处风景
、一张灵魂的地图。我们往往穷尽一生,只是为了追
逐那个地方的原始气息和神秘模样。
——新浪潮电影导演路易·马勒
这可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易忘记的书。
一艾瑞丝·默多克
精彩页
有小小一家工厂,这一未来的先兆,已经在村子里占据一角,像藏身在风景画中偏远角落里的死神。不起眼的工厂默默地向村里人展示令人不安的未来,警告大家我们恪守不变、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将要被改变。村里人一个个心神不定,不愿接受变化,所以尽量无视工厂的存在。大多数村民对工厂绝对没有好感。这里的人历代务农,拿定主意要保持传统。
大家以为乡下小地方才是躲避是非的去处。这也是为什么害怕跟陌生人打交道的人都愿意住在农村,以为身处熟人中间更安全。然而,加害于人的欲望起源于激情。一旦接近火苗,激情被点燃,熊熊烈火便会吞噬一切。公认的伦理道德只是掩饰了那种令人不安的常识。
逃离农村的人大多是因为不愿让人知道。很少有人,其实只有真正声名狼藉的人,才不得不逃离都市。在万头攒动、鱼龙混杂的都市之中,要是有个陌生人暖昧地凑上前来,他或许已经觉察到心照不宣的招徕。
我从来不主动结交陌生人,多年来满足于跟熟人来往。我需要的是习惯成自然,循规蹈矩地过日子,这让我心里踏实。我觉得只要自己严格遵守规矩,我的人生就会有一个风平浪静的港口。虽说大都市中有五花八门的博物馆、戏院之类,可以养性怡神,那儿无休无止的喧嚣却令我胆战心惊。
再说母亲不能,也确实不愿意搬家。她已经在自己的天地中固步自封。在那个小天地里,她又划定一个更狭隘的天地。她那个局促闭塞的空间可能是为了葬礼而做准备。活了一辈子,知道自己最终要躺进村里坟场中哪一个墓穴,就不会觉得葬礼有多残忍。老的走了,新的来了,村里人从历史的角度观望,对生生死死能有年长日久的思索。
这里讲的事情发生在我的一生中。我的一生中没有发生过会让许多不知姓名的人丧身的历史巨变。算我幸运,我的时代和家乡既不曾受到战争的洗劫,也没有遭到瘟疫的蹂躏。所以许多年来我在这个世界上过的是最理想的生活,一种白行其是的生活。
我的时代和处境,此时此地,彼时彼地,我只勾画了一个大概,因为我最终的肖像很简单:一张面庞,几声回音,突如其来的一阵暴虐。余下的就此消逝。
不要在我的故事中寻找你自己的现实。这些是我认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由你自行决定是否接受。你或许会别有他择,但你不是贝塞斯达·巴奈特。
许多年来,我的日常生活一成不变。严格的作息使我确信安宁在于不断的重复。人就这样被习惯驯服。常规束缚我们,把我们紧紧地捆绑。大家害怕坠人混乱的真实世界,心惊胆战地抓紧这副框架,指尖抠出了血,脚趾发麻像踩进了墓穴。在必须腾身飞跃的紧要关头,我们的身子却动弹不得。使我们瘫痪的就是原以为能保护我们的那副框架。
我每天清晨六点半起床,仔仔细细地洗澡,有条不紊。水淌过我的身子像潮涨潮落,始终如此。P4-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