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曾与谢安、孙绰等宴集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工书法,早年从卫夫人(铄)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其书备精诸体,尤檀正行,字势遒美多变化,为历代学书者宗尚,有“书圣”之誉。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一生师从多家,博采众长,最终创建“王体”,开中国行书之先风。何炳武、化晓方、毋燕著的《王羲之评传》从王羲之的仕宦生平入手,分别介绍其学书经历、代表作品赏析、书法思想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目录 第一章 王与马共天下 一、奢靡之风 及时行乐 二、西晋灭亡 永嘉南渡 三、乱世之美 思想活跃 第二章 吾素自无廊庙志 一、倾心书法 转益多师 二、身不由己 走向仕途 三、告誓辞官 隐居金庭 四、结交名士聚会兰亭 第三章 王羲之的书法思想 一、书需存思 意在笔先 二、取象自然 变化无穷 三、吸取众家 创造革新 第四章 卓荦的书法艺术 一、行云流水 一派天然 二、笔笔精到 结构多变 三、魏晋风韵性情展示 第五章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一、兰亭神理 古今第一 二、兰亭文采 风流千古 三、历代摹拓 兰亭遗芳 第六章 王羲之书法作品赏析 一、楷书代表作品 二、行书代表作品 三、草书代表作品 附录 王羲之的书学作品 一、《书论》 二、《自论书》 三、《笔势论十二章》 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五、《用笔赋》 六、《记白云先生书诀》
序言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雷珍民 陕西古为雍、梁之地,又称三秦大地,纵贯南 北,连通东西,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区域。在 整个周秦汉唐时期,关中地区都是古代中国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数千年来,悠久的历史、厚重 的文化,为陕西书法的不断发展繁盛、经久不衰提 供了充足的营养。 在三秦文化肥沃的土壤之上,历代书法名家辈 出,传世的精品碑帖不计其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铭文、先秦时期的石鼓文、西安碑林所藏的秦李斯 《峄山碑》、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曹全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道因法师碑》《颜勤礼 碑》《颜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玄秘塔碑》 等皆堪称书坛瑰宝。众多作品中仍以隋唐时期为盛 。隋代的智永,初唐时期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 良、薛稷,中晚唐时期的颜真卿、柳公权都是绝贯 古今、声名显赫的书法大家。陕西因此而享有“书 法的故乡”之美誉,声闻海内外。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复兴,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中最有特色的一门艺术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方 面,在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大潮下,书法有了更广 泛的群众基础。由于书法在塑造完美人格、培养高 尚优雅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越 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业余书法爱好者的数量 迅速增加,书法艺术群众化、民间化的趋势日益明 显。另一方面,从事书法研究的专业队伍不断壮大 。整个陕西书法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 好态势。陕西的书法家们通过作品展览、专题讲座 、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积极弘扬传统书法艺术,推 动陕西书法事业的不断发展。书法研究者能够潜心 钻研书法,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举办展览,开坛 讲学,在理论、实践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 ,也将陕西书法的声誉和影响拓展到三秦大地之外 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去。 近年来,专业人员积极投身书法理论研究,将 书法的专业研究与群众普及结合起来,扩大陕西书 法群众基础,推动陕西书法进入了新阶段。为了更 好地传承祖国的书法艺术,陕西省社科院中国书画 研究中心何炳武主任主编了《陕西书法史》。这套 书出版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对深入认识陕西 书法、普及书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书画研究中心又 撰写了“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丛书。他们选择中 国书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大家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的个案 研究。其研究视角不仅仅关注书法家书法风格形成 的历史背景及时代风貌,更注重其书法思想、理论 的研究,关注书法家对前代的继承、创新和对后世 的影响,将书法家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与其书法 创作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研 究中书家与书作相分离的局限,也为书法研究开辟 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 程的加快,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 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 要的任务,也是每一个学人在新时代下的责任。我 认为,这套丛书的陆续出版,对于推动陕西书法事 业的发展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 意义。 是为序。 2017年10月16日
导语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何炳武、化晓方、毋燕著的《王羲之评传》从王羲之的生平写起,详尽介绍了当时动荡的环境以及其家族对本人的影响,以及他性格的形成过程,并对其作品进行深入讲解。本书内容丰富,文笔写实,对王羲之作品的分析公正客观,加上其生平经历,读起来令人欲罢不能。 精彩页 一、奢靡之风及时行乐 司马炎,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也。咸熙二年(265)代魏称帝(史称晋武帝),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西晋书法创作的整个格局,与士风的变化至为密切。晋武帝在立国后的十六年,终于结束了持续八十多年的割据局面,统一了全国。但统一局面仅仅维持了三十余年便战乱又起,最终导致永嘉南渡,偏安江左。这期间士人心中并无盛世心态,为避免卷入政治的旋涡,他们逃避现实,及时行乐,生活放纵而奢靡。 晋武帝登基之初,尚能厉行节俭,虚心纳谏,但好景如昙花一现,“饱暖思淫欲”,稳定的生活让他开始追求享受,宫中姬妾近万人,夜夜笙歌,不顾百姓疾苦。他统治时期官场上比富之气盛行,公开卖官,司马炎在奢侈风气中起了带头作用。上行下效,士人皆追求纵欲而奢靡的生活。 在晋朝著名的文人中,有些爱财如命的人,如王氏家族的王戎,爱财达到了不近情理的地步。他广殖货财,日计夜算,犹嫌不足,甚至连自己的女儿借钱也斤斤计较。也许是为了表明自己政治上的无野心。聚敛财产的,还有山涛,山涛曾被弹劾,因为侵占官田。这种视财如命的人中,不仅有名教之士,也有玄学名士,可见晋朝士人的私欲高涨,生活放纵而奢靡。 西晋士风的悖谬,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士人在政治高压下的选择。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士人都面临着重新选择的处境,如何去留关系重大。司马氏对待士人的手段是很残酷的,所杀士人多为名士。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中,名士们生活上逃避现实,追求奢靡,崇尚谈玄,雅爱文艺,一代士风为之转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得到很大发展的时期,无论是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都是大家辈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这些作品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特别是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只有在这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才能造就王羲之这位书法艺术的巨匠。那么,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如此兴盛呢? 文学艺术不可否认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与影响,但它更直接地受到当时思想精神气氛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战争不断,人民颠沛流离,知识分子对统治者感到失望愤懑。魏晋士人为寻求解脱和心理上的平衡,于是终日醉酒服丹药,裸裎放诞,追求刺激;他们思考宇宙、生命的本质,发挥个性;他们以狂狷来反抗乡原社会,反对统治者借礼教维护自己权位的恶势力。这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不顾名誉、地位,甚至不顾招来杀身之祸,与虚伪的礼教社会做斗争。曹操以“败伦乱俗、谤讪朝廷、大逆不道”的罪名杀了孔融,孔融七岁的女儿、九岁的儿子都死于曹操的刀下,曹操维护伦理的虚伪性可想而知了。司马昭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乱群惑众”罪名杀了嵇康。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奏《广陵散》,悲壮而感人。 魏晋风流名士反对名教甚至达到极致的程度,例如孔子的二十代裔孙孔融,曾大胆反对名教对待父母的理论,他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孔融从生物家的观点阐述父母与子女之情,可谓妄为大胆,这是时人难以接受的,但这种对儒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伦理纲常不能不说是一种叛逆。许多事实使士人对君主,对朝廷失去了信仰,更多的人不再把忠于朝廷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被强化了的儒家伦理观念的种种束缚开始松动了。他们任情纵欲,尽情享乐人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我,价值取向由原来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从一个规范的伦理天地向感情的世界过渡,名士风流受到了崇尚。 从晋武帝开始的西晋,士人不再有建安时期积极进取、慷慨悲歌的情怀,晋人崇尚名教,言必玄远,从向外追求事功转向关心自身的得失。西晋石崇曾说:“士当身名俱泰,何至瓮牖哉!”这可以代表当时士人的普遍心态,他们玄谈、求名、求利,以及爱好文艺、追求书法艺术飘逸情趣的行为,都可以从求全自保、及时行乐这一心态中得到解释了。 政治斗争的残酷无常,对士风的另一个改变是政权凝聚力的消失。士人凭自身利益而考虑问题以求自全。贾谧的二十四友和后来在“八王之乱”中士人的各为其主,士无节操,没有道德上的理由,不过是利害关系的选择罢了。晋武帝继承人的选择失误直接导致了政权的覆灭,他竟然选了一个智力有残疾的儿子做太子,即后来的晋惠帝,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的皇帝。司马衷继位登基,贾南风被封为皇后。由于司马衷天生愚笨,即位后贾后掌权,专擅朝政,《晋书》评价贾后“妒忌多权诈,臭名远扬”,是“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之一。晋武帝去世不久,宗室之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同、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争权夺利,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