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清芙蓉(朱自清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叶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新民主主义战士。叶炜著的《自清芙蓉(朱自清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以时间为序,写了朱自清人生经历中的少年时期(1898-1916)、北大求学时期(1916-1920)、中学执教时期(1920-1925)、清华任教时期(1925-1937)、西南联大时期(1937-1946)、重返清华时期(1946-1948)的经历。
作者简介
叶炜,本名刘业伟,1977年出生于山东枣庄。中国首位创意写作文学博士,创意产业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美国爱荷华大学访问学者。著有长篇小说“乡土中国三部曲”《福地》《富矿》《后土》等。曾两度入围茅盾文学奖评选,获得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若干奖项。
目录
小引 清水芙蓉
第一章 少年生活
第二章 求学北大
第三章 中学执教
第四章 学养清华
第五章 联大烽火
第六章 重返清华
余论
附录 朱自清年表
后记 先生之风山水长
序言
清水芙蓉
在结束了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英语班的学习不
久,2012年秋天,我再次来到了鲁迅文学院,参加
第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进修。
“鲁院”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一个大院子,都
在文学馆路45号。
这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去处。
周边是一幢幢高楼大厦,唯独这个地方,井然
有序地卧着几栋小楼。
文学馆和“鲁院”没有什么明显的分割标志,
同属于中国作家协会的两个文学机构,可谓是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只不过文学馆的房子多一些,大一
些,而“鲁院”只有一栋楼。
45号这个大院子里有水塘,也有花园。闲暇之
余,我常常一个人站在水塘边,安静地看里面自由
自在游来游去的鱼儿。看得累了,也常常在文学馆
的花园里散步。
我喜欢这个不算太大的花园,在这里散步,不
仅可以静思冥想,更可以瞻仰凭吊——在花园的各
个角落里,零散地分布着一些雕像,那都是近现代
以来令人景仰的文学大师们,有鲁迅,有茅盾,有
巴金,有丁玲……
在这些雕塑中,有一个略显孤单的雕像立在文
学馆和“鲁院”之间的水塘旁。只见他静静地望着
一塘清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他的脚下是一簇
出淤泥而不染的石刻荷花,正艳艳地开着。
我看着他,看着这个被唤作朱自清的作家、学
者、战士——我所敬仰的一个文学大师。
有好几次,我就那么静静地看着他,试图从他
静穆的表情里读出一点儿什么来。从他凝重的眼神
中,我仿佛看到了他内心里的大寂寞和灵魂里的大
孤独。这寂寞和孤独有被时代环境所压迫下的无奈
,还有被俗世所纠缠住的烦闷,更有壮志未酬的苍
凉。
这个无法摆脱的大寂寞,萦绕着他,隐隐地现
出一些无言的痛苦来。
我大概能够理解这份痛苦。
如果我能够和朱自清先生对话,我会问他:朱
先生,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毕生从事文学工
作,但你是一个大作家吗?你多半的精力在做学问
,但你是一个大学者吗?你从中学教到大学,教了
一辈子书,但你是一个大教授吗?你至死不吃美国
的救济粮,被塑造为一个勇敢的不妥协的斗争者,
但你是一个真正的民主战士吗?
我不知道朱自清先生会怎么回答。
依照他的性格,他大约会说:对不起,对不起
,我不是大作家,不是大学者,不是大教授,也不
是民主战士,所有这些,都是时人的赞誉,后人的
溢美。
朱自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谦虚”过度或者说
“谦虚”到有些“怯懦”的人。
但我要对朱先生说:
你是一个大作家,因为你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散
文名篇《背影》《匆匆》以及《荷塘月色》,还有
大量的堪称绝佳艺术品的文字;
你是一个大学者,因为你为中国文学尤其是中
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
华大学文科乃至整个中国大学的文科发展都有你的
功劳;
你是一个大教授,因为你在清华同里培养出了
诸如王瑶这样的能够像你一样打通古、近、现、当
代文学研究的大学问家,而王瑶又用自己的那颗大
烟斗“熏陶”出了钱理群、陈平原……这是一串串
闪着文学之光的名字。可以说从你开始,中国现当
代文学形成了一个知识的谱系;
你更是一个真正的民主战士,因为你一直都在
以一个孱弱而坚强的知识分子的良知,以一己之力
对抗着整个时代的灰暗。
这就是你,一个叫作朱自清的人,一朵世所罕
见的清水芙蓉。
导语
叶炜著的《自清芙蓉(朱自清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用充满感性的语言写已然尘封的历史,让这本传记带上小说的感性色彩,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注重情节的营构和编排,灵动展现朱自清的人生轨迹和婚姻感情,以及他在诗歌、散文、学术研究、教学、文学编辑方面的成绩,通过营构朱自清作为教师、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斗士和文学编辑的多重身份,让读者在阅读中切实体会到一代文学宗师的大家风范。
后记
先生之风山水长
2012年,我承接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历史文
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中的《自清芙蓉——朱自清
传》的撰写任务。从那时到现在,一直处于比较“
紧绷”的状态中,因为这期间在上海大学攻读博士
学位,学习比较紧张,加上要撰写博士毕业论文以
及写作完成“乡土中国三部曲”《福地》《富矿》
《后土》,可谓处于高度战备状态;另外就是看到
这批丛书中已经有许多作者顺利写完并交付作家出
版社出版,且质量很高,这些成果让我感到很有些
压力。紧绷的状态和感受到的压力让我对《自清芙
蓉——朱自清传》的撰写工作不敢怠慢,我利用几
乎所有可能的时间查阅了视野范围内关于朱自清的
所有材料,并断断续续地撰写了一些篇章。在写作
过程中,我充分领略到朱自清作为一代文学宗师的
大家风范。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
作家、学者、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新民主主义战士
。他在“五四”风雨的狂飙下步入文坛,直到1948
年去世,经历了整个新民主主义时期。朱自清先生
是“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散文
虽然不算最多,但却写出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可以
说是开一代风气之先,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正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
(下)》所评价的那样:“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
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
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曾称赞闻一多身上集合着“斗士”“诗
人”“学者”三重人格,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
此?李广田称赞朱自清具有“最完整的人格”,他
在《朱自清先生的道路》一文中说:“朱先生是积
极的狷者,是并不止于‘有所不为’而已的,这使
他免于成为迂腐的狷者或乡愿式的狷者,这使他成
为一般知识分子所最容易追随的先驱,成为一般知
识分子最好的典型。”在朱自清去世以后,他的学
生以及好友纷纷发表纪念性文章,文坛大家郑振铎
、叶圣陶、俞平伯、朱光潜等许多文化名人都撰文
称赞他的道德文章,怀念其一代宗师的风范。
朱自清一生致力于新文学的写作与研究,在诗
歌、散文、学术研究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朱自清以
散文名世,文学起步于诗歌,写过小说,进入清华
以后,又把多数精力放在了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
他的教学和研究以古代诗歌开始,讲李白、杜甫、
李贺、陶渊明、谢灵运,而讲得最多的还是宋诗。
后来,他又讲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散文研究、文
辞研究乃至文学史,他还开过两门最具意义的课:
“中国新文学研究”和“中国歌谣”。此外,他关
注新诗发展,写过多篇论文。如果我们把朱自清放
在与他同时代以至不同时代的学者中进行比较考察
,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既教大学又兼教中学者,有之;既从事创作又
进行研究者,有之;既勤勉学问又关注教育者,有
之;既推崇古代文学又倡导现代文学者,有之;既
偏重文学又看重语言者,有之;既著述学术论文又
撰写普及读物者,有之。但把这几种工作合在一起
进行的人,恐怕就少了。
朱自清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
在“五四”作家中,朱自清是少有的经过高等
学府系统学科训练的作家,是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
的文人典型,是作家型的学者,又是学者型的作家
,他的身上既有知识分子的风骨,又有学者的风度
和文人的风范。
朱自清辞世后,他的旧日相知好友虽历经艰辛
却多半活得长久,成了文化老人,而这些老人在岁
月的隧道中所一再回味的却是朱自清那匆匆离去的
背影。朱自清的离世引发了国内的纪念风潮,最值
得注意的是杨晦、冯雪峰和香港邵荃麟主编的《大
众文艺》以“同人”名义刊发的三篇文章。这三篇
文章的最大亮点是强调朱自清作为“自由主义作家
”向“民主战士”转变的意义——晚年朱自清成为
一个标本,他的选择被提升为“知识分子的道路”

因此,在尊重史实的原则下,书写一部权威性
和文学性俱佳、既生动有趣又扎实耐读的朱自清传
记,其意义自是非凡。作为一代文学大家,朱自清
的生平事迹和精神思想还远远没有被普通读者所熟
悉,即便是从专业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部
传记也是大家所共同期待的。
在写作《自清芙蓉——朱自清传》过程中,我
十分谨慎。许多人都以为,历史久远的传主不好立
传,因为牵扯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实,稍不
注意就会落入“戏说”乃至“胡说”的境地。其实
,近现代人物的传记也不好写,因为史料过于丰富
,有许多资料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这就需要我们
对传主进行“重新发现”。对于朱自清传记的写作
,我给自己列出了一个底线:就是宁愿慢一点儿,
也要把这本书写好。我记得2014年5月份,这个工程
的文学顾问,著名评论家、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原副
所长何西来老师到徐州参加由我召集的中国长篇小
说高峰论坛时,特别叮嘱我:一定要把《自清芙蓉
——朱自清传》写好!我期待着早一点儿读到这本
书!何老师的话让我很感
书评(媒体评论)
揣度一下,这部朱自清传以“自清芙蓉”来命
名,作者的用意,正是意欲通过这一池水涟漪、荷
叶田田、菡萏娇鲜、高洁清爽的优美界面,来象喻
以散文《荷塘月色》而名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
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精神风
采。确实,《自清芙蓉——朱自清传》完整、细致
地叙写了朱自清的文化生平事迹、思想世界、文学
创作、学术和教育成就,并且准确地评价了朱自清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育史、学术史上的贡献与地
位。全书忠实于史实,不主观、不臆造,体现出很
好的传记写作笔法。书中着意阐发的“朱自清精神
”,以及朱自清“旧学”“新知”相辅相成、相互
促进的文化、学术姿态,值得我们深深地体味之。
——文史专家 党圣元
本传生动描述了朱自清集诗人、学者,斗士于
一身的典范人格和非凡一生。作者用文学手法写史
,以写史的严谨叙事,在史实性和文学性的相统一
上,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读此书,可以充分领略
朱自清作为一代文学宗师的大家风范。
——文学专家 程步涛
精彩页
第一章 少年生活
一个“小小的人儿”
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1898年11月22日。
这一天,在江苏省海州(即今天的连云港东海县)一个普通的小官宦之家里,一个妇人临产了。这不是她的第一次生产,但她也为此熬受了不少苦痛。所幸在富有经验的接生婆和下人们的帮助下,她顺利地诞下了一个“小小的人儿”。只见他有着粉嘟嘟的小脸蛋儿,微闭着的秀气的小眼睛,小小的如若蝶翼的鼻梁,让这个“小小的人儿”透着几分孱弱。
他,就是本文的传主——朱自清。
朱自清的母亲名叫周绮桐,浙江绍兴人,说起来她与新台门周树人(鲁迅先生)还是本家。在朱自清之前,她其实已经生过两个男孩,名为大贵、小贵。可惜的是,这两个孩子都早早地夭折了。在那个时代,这是常有的事儿,倒也谈不上什么稀奇。也正因此,朱自清便成了家里的长孙。
无论是在古老中国,还是现代中国,长子长孙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所确立下来的种种纲常,也赋予了长子长孙的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作为朱家第一个顺利存活下来的男孩,朱自清身上背负着很大很重的责任:一方面是农村观念里的传宗接代,事关朱家血脉的留存;另一方面也是朱家不曾败落的象征,或者是家业的再次振兴。处于这种境况的朱自清,集家人的万千宠溺于一身,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大概也是出于能够让朱自清顺顺当当地存活下来的初衷,不要像两个早夭的兄长一样,朱自清的父母也采用了乡俗迷信的保佑办法。
在苏北地区,乡俗迷信的保佑办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普通人家用低贱的名字——贱的东西皮实,没人要,阎王爷也嫌弃,孩子往往取名狗蛋、招弟、石头、狗剩、土豆、地瓜、水生、牛娃等。
二是讲究些的人家添些香火钱,将孩子托身寄名于寺庙,让菩萨神仙保佑。鲁迅、朱自清的家人都这样做了。
三是给男孩取个女孩子的名字,因为平常情况女孩子比男孩子要好养活一些。
遵照这样的习俗,朱自清的父母没有给他取什么显得特别大富大贵的名字,而是故意给他取了一个女孩的乳名,曰“大囡”,以为这样,就可以让他长命百岁了。
这种风俗习惯,直到现在还在连云港一带的苏北农村保留着。孩子出生以后,为了好养活,有好多都是起个阿猫阿狗的名字。
但这些似乎还不够。
为了让朱自清顺利、健康成长,按照当地的习俗,家里人还在他的左耳边上打了个耳洞,戴上了一个金质的钟形耳环,企图以男扮女装的方式,骗过阎王爷的眼睛。
作为一个男孩,朱自清当然不愿意戴耳环,但是,他又是一个十分听话的孩子,为了不让母亲操心,仍勉为其难地戴着耳环,默默地忍受着他人不时投来的异样的眼光。
这一点,或许促成了日后朱自清内向、腼腆的性格,加上他说话时常常紧张得有一些口吃,也常常受到别人的轻视。
朱自清左耳上的耳环一直戴到十九岁结婚前,才征得母亲的同意,取了下来。
“朱自清”一开始的名字是朱自华,是父亲朱鸿钧给他取的。取名为朱自华,号实秋,一方面是取“春华秋实”之意,另外也是考虑他五行缺火,所以取了一个带“火”的“秋”字。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朱自清对朱自华这个名字不是很中意。于是,他在读北大本科的时候给自己取了个日后闻名于世的名字朱自清,同时他还把自己的“字”换作了“佩弦”。“自清”这两个字取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佩弦”则出自《韩非子·观行》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此番改名,极有可能是因为从小被家里人当作女孩子生养的缘故,朱自清自感性情较为迟缓,于是以“佩弦”作为警策。
另据编辑《朱自清全集》的朱乔森解释:“父亲本名自华,号实秋。1917年跳班报考北京大学本科的时候,因为已经预感到即将降临的‘败家的凶惨’和‘两肩上人生的担子’,就改名自清,字佩弦。”
这是另外一种说法。
现在看来,朱乔森的话是很有道理的。知父莫如子,何况这样的说法也可以和朱自清自己的文章相佐证。朱自清在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背影》中有这么一段话: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这大概就是朱乔森所说的“败家的凶惨”吧。由此“败家的凶惨”,朱自清先生所预感的“两肩上人生的担子”之重,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了。
P4-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