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志群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印度,是一个让人对世界、生命、生活反思的地方。

你无法以常理和文明度量;不管你喜欢与否,你改变不了她,但印度会改变你对世界、生命、生活的价值观念和看法。

你可能第一次想到,关于自己。

第一次听到印度,是在新疆的喀什,在布满葡萄藤的茶几下,两位衣衫褴褛、风尘仆仆、全身晒得黝黑的旅人,他们从印度到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穿过中巴公路,经过慕士塔格雪山和喀拉库勒湖,来到古丝绸路的必经之地,帕米尔高原的明珠一喀什。

当我好奇询问印度的种种时,他们双眼闪烁着光芒。

“印度……”,其中一位旅人喝了一口茶,点了一支烟,嘴角边泛起淡淡却蕴含无限滋味和回忆的笑意。

“印度是一个让人猜不透的地方,以文明的眼光,难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另一位旅人插话,“而且……”,他欲语又止。沉默了一会,另一位旅人补了一句:“了解印度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去亲身经历,除此之外,说什么都是多余。”

我继续追问如何去印度的一些信息和需要注意的事情之届,心想,这么一个令人难以预料的地方,真该亲自去一趟。

喀什的旅行,在内地刚开放探亲不久,我本就向往边疆大漠的风情,为了准备这次的旅行,读了不少有关丝绸之路的著作,在千年古都西安短暂一瞥之后,丝绸之路的旅行继续。在充满伊斯兰风情的边陲之地,喀什,遇见了两位壮游南亚大陆的旅人,开启了我对印度的向往。

脑海中顿时浮现了许多关于印度的吉光片羽。

记忆所及,印象最深刻的,算是童年时光……童年的吉光片羽

我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马来西亚霹雳州首府),家位于山脚下。那时,刚退休的外公,从日理万机的生活回到宁静的小镇,整日赋闲。对面是印度人的小区,可能是某种对印度人的偏见,例如贫穷,以及文化上的隔阂,通常甚少往来,只知道印度人喜欢养牛羊,每天早上总看到印度人放牛去吃草,日落前把成群的牛赶回家。

不知何时,外公闲得无聊,就到几步之遥的印度小区,交了不少印度朋友,也常常喝得烂醉而归。偶尔会骂人!有一天,他在几分醉意之下,把我带到到院中,说:“来,我教你打拳!”随即比划了几招,我就模仿他的动作,不敢不从。

“看清楚没有?”

通常他比划了两三回合之后,便回到客厅醉倒在地上了。

后来喜欢拳术,可能多少来自外公的影响。念初中时,便加入怡保中国精武体育会,正式拜师学武。  约莫过了一两年这样的时光,有一天一位印度人来家里,我很惊讶外公竟然可以用一口流利的印度语和对方交谈!

后来搬了家,隔壁就是一户印度家庭,印象中那户印度人家里的大姐,常常煎烤一种叫Chapati的饼。有一次,烤饼的香味让我目不转睛盯着还在发出吱吱作响的Chapati,看我垂涎欲滴的样子,那位印度姐姐就送了两张饼给我,不久之后,我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有一天晚上,她的弟弟突发奇想,连哄带骗得把我带到一座正在举行印度仪式的庙宇。只记得,我们排在长长的信徒队伍的最后,终于来到祭司面前,祭司念了几句咒语,示意我把舌头伸出来,然后用一种三叉戟的法器冷不防地戳刺而过,又迅速以一种香灰粉末涂抹在舌头上。过程中没有痛感也没有流血,我只是惊讶和不可置信地瞪大眼睛。

成长过程中还有一些对印度的记忆,诸如每逢大宝森节(Thaipusam)印度人整日游行,在跳动的鼓乐伴奏下,赫然可见以很多钩子穿刺过背部薄薄的皮肤,拉着一台神轿前进的人,或是脸颊、舌头上刺穿着长长的铁器人,以近似苦行的方式庆祝庆典。不知是赎罪?清除烦恼?还是对未知力量的虔诚奉献?

除了电视上载歌载舞的印度电影之外,童年时光目睹的印度印象,基本上是骇人的!同时,也难以理解。(P14-16)

目录

自序 生命的养分

推荐序 一名探寻者的印度之旅

推荐序 一个行者的直参自述

听到印度

遇见云游师傅

活在当下

你从哪里来?

菩提迦耶

带优人去印度

头脑停止了

木栅 老泉山

重回印度

变成一只鹳

空爱不二

优人传承

再见印度

序言

生命的养分

如果旅行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养分,那么印度的旅行,于我,就是生命的精神食粮了。

年轻时,不论工作、巡演,还是自助旅行,我去过很多地方……危地马拉的蒂卡尔、捷克的布拉格、法国的巴黎、非洲马拉维的苍茫荒原、约旦的沙漠等奇风异景之地。但唯有印度,却直指生命。

至今仍然不明,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一个地方,对于生命的超越仍然如此地热衷?即使在现今的印度,赶不上现在的潮流,但她的精神却是前卫的精神食粮,她一直都如此。从古时起,其思潮便传播到中国、东南亚、欧洲,远至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巴厘岛,近代则影响美国的嬉皮、披头士……

印度总会让人对生命产生反思和体验文化冲击,虽然脏乱、失序、扰攘、贫穷,但却可以诞生出精美的艺术、高层次的思维状态、强烈的反差和强烈的思索!也正因如此,佛才会在印度出世,泰戈尔才会写出超越世情、充满爱的篇章吧。也许,很多的不凡,是在矛盾和冲突的交织中,才能升华出来的。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有句咏唱,给予人深思:“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这句话如同这20年来进出印度最好的诠释,书稿完成时,当时的诸般感受和体会都一一浮现眼前。并且,再活一次。

我本无写书之意,因自认还在路上,更遑论立论立言之德,自量尚远矣。2012年重返印度,本想直奔菩提迦耶精进修法和修身养性。因为车票的关系,却回到久违的瓦拉纳西,竟发觉景色、人物仿如昨日般熟悉。心中多有感触,于是拿起手机,就只是随意记录、随意捕捉当时的神情风采。

印度的精彩,怎么拍都好看!

常常在不经意间或回眸时,却发现那入那景怎么如此有味道!也突然发现,原来摄影者亦须活在当下,以契入当下此刻所发生之事,往往猛然发现的瞬间,按下快门,就是最好的。生命不正是如此吗?思虑绝处,往往就是最美的风光啊!

年底,“表演36房”为多彩的印度办了小小的摄影展。开幕讲座时,我侃侃而谈在印度的一些经历和旧时光。结束后,出版社的编辑口头邀约说:“出本书吧。”以为她随口说说,我也就随口说好,没想到,她是认真的!

我只好以“分享”的心情,惶然地写下20年来的诸多故事和生命的流转。

修行之渊深广博,不论禅之简,密之繁,当下虽是我切入之要,但以求索而言,又怎可以当下而概括之?茶入于道,成茶道;入于花,成花道.入于剑,有剑道。道入于一切而无碍,明了每行每门皆有其道。艺术于我,就如化生命之体会于作品中。不求多,只求有一二个作品留于世,给后世之继承者,作借鉴,作翻越之用。

艺术的高度,来自生命的高度。艺术虽然必须得在技术上琢磨锻炼,但却又须超然脱之,因此,行脚参访、旅行,就成了闭门造车之外的必要体验。而印度,正是一个颠覆常人价值观与世情的地方,我每次去,如果时间够长,心境上总有层层推进攀越的感觉。

印度,是一个人一生中,值得去一次的地方。当你身处此地,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显示给你看:生命何其矛盾与荒谬!也许,第一次我们会深深思索,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许,深思中,会有一番翻转。

修行的道路渊博,总不离就地品尝。

这本书的付梓,感谢汝汶的整理;感谢林怀民老师在我第一次赴印度时,赞助旅费;感谢林谷芳老师道艺的拈提,那段跟他上课的日子,让我识得门内风光感谢刘若踽,我的妻子,包容我一切的一切。

还有一个人要感谢!虽然我不知道他在哪里,就是第一次去印度遇见的云游师父,我修行上的第一个指引者,谨以此书献给他!

内容推荐

黄志群著/摄影的《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告诉我们,表演和静坐时的境界一致,都是“活在当下”;表演不是向外投射的力量,而是内在自我的探寻。

印度,是极端的!

有人去了一次,就永远不想再去,

也有一种人,去了一次,

就终其一生,一次又一次地回去……

编辑推荐

翻开黄志群著/摄影的《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行者在印度的游记,更多的是一位艺术家对人生、对艺术的体悟。跟随作者在印度的行走过程中,你可以看到印度的各种形象,也许是令你期待的,也许是令你迷惘的,但这一切在未翻开书之前,都是神秘的!

正如作者所说,有的人去了一次就永远不想再去,有的人却终其一生,一次又一次的回去。然而作者在印度的体悟和表演艺术相结合后,居然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也许这也是促使你翻开这本书的动力。

表演不是向外投射的力量,而是自我内在的探寻,就请跟随作者,翻开本书,走近印度,探寻你的本身,理解“活在当下”真正的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