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与此同时,日军相继侵占芜湖、蚌埠、合肥、巢县等地。驻扎该区的国民党军闻风而逃,纷纷溃退。皖中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蒋家河口战斗是新四军组建后在抗日战场上打的第一仗。首战告捷,军威大振。韦岗战斗是新四军进入苏南后的第一仗,它的胜利击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仅打击了敌人的横行,而且振奋了广大人民的抗战情绪,提高了胜利的信心。 韩洪泉著的《蒋家河口战斗韦岗战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准确的历史史实,珍贵的历史图片,生动地再现了新四军首战告捷的场面,分为“江南沦陷”“重建铁军”“首战告捷”“挺进苏南”“弯弓射日”“永载史册”六个部分。 目录 引言 一、江南沦陷 二、重建铁军 三、首战告捷 四、挺进苏南 五、弯弓射日 六、永载史册 主要参考资料
序言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 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八省健儿汇成 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一首《新四军军歌》,把这支抗日铁军的光荣战史 和奋斗历程写得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1937年,日寇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战火从华北燃烧到江南。中国人民奋 起御侮,中国军队奋勇杀敌,给骄横不可一世的侵略 者以沉重打击,也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 狂言。然而,由于敌强我弱的严酷现实,战争爆发后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大片国土落人敌手,江南重镇 先后沦陷。日寇一路烧杀抢掠,其暴行令人发指,其 罪恶罄竹难书,尤其是持续1个多月、屠戮30多万生 命的南京大屠杀,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空前紧密地团结起来, 奋起抗敌,共御外侮。全国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再 度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根据国共两党 谈判的结果,在西北地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 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随即开赴华北抗日 前线。在南方8省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则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新四军的前身,是在南方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 。各地主力红军长征后,他们在南方8省进行了3年艰 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全国抗战爆 发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各地红军游击队陆续下 山改编,换上国民革命军军服,走向了抗日杀敌的新 战场。 军令大如山,杀敌不后人。1938年上半年,新四 军正处在草创时期,主力部队分散在大江南北,还没 有来得及完成整训,而且在武器装备上不仅落后于日 军,也落后于国民党军队。在这样的背景下,刚刚组 建起来的新四军各部,不等不靠,边打边建,在战斗 中锻炼成长。他们迎着猖狂进犯的日军,勇敢地挺进 敌后,挥师皖中,进军江南,在蒋家河口首战告捷, 在韦岗痛击日寇,打赢了出师江北、江南的第一仗, 不仅狠挫了日军的灼灼凶焰,而且打出了新四军的赫 赫威名,为在华中地区长期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 奠定了基础。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 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就让我们随着陈毅这首 脍炙人口的《韦岗初战》,一起走近70年前的那场战 争,去感受革命先辈的激扬豪情、澎湃热血,重唤起 蛰眠已久的赤子情怀、凌云壮志吧!
导语 “抗战十四年中华儿女传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准确的历史史实,展现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14个经典战役战斗事迹,再现波澜壮阔的敌后战场、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引以为傲的骄人战绩。向广大青少年表达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同时,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个经典战役、战斗的讲述,一方面,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积极正本清源;另一方面,通过史实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拆穿日本右翼势力矢口否认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极力美化日本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惊天谎言。 韩洪泉著的《蒋家河口战斗韦岗战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准确的历史史实,珍贵的历史图片,生动地再现了新四军首战告捷的场面。 精彩页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段饱含着奋斗与挫折、荣光与屈辱的时期。内则有干戈纷扰、军阀混战,外则有强敌环伺、日寇进逼,真可谓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日本帝国主义久有侵华野心。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效法西方,脱亚人欧,由落后国家而跻身强国之列。随着国力、军力的增强,日本的野心日益膨胀,中国成为首当其冲的侵略对象。及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更是步步进逼: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一举侵占东北地区,数月之间,我数十万国土、数千万同胞沦陷敌手。1932年,日本挑起一·二八事变,在上海大打出手,我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但国民政府最终被迫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其中有“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周围驻扎”等屈辱条款,同时规定“日本可以在上海驻兵,而且对其驻公共租界的海军陆战队没有数量上的限制”,这就为此后日军侵略上海开了方便之门。当时的报纸评论说:“彼则驻兵有地,撤军无日;我则人民惨遭炮火蹂躏,军警俱有明文束缚,如此协定,谓未屈服不可得也,谓未辱国丧权不可得也。”1933年,日军进占热河,中国军队在长城一线顽强抗击,损失重大,被迫签署《塘沽协定》。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事变,企图将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并逼签《秦土协定》《何梅协定》等不平等条约。1936年,日伪进犯绥远。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京西南卢沟桥挑起事端,随即扩大对华战争,全国抗战由此爆发。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日双方在华北排兵布阵的同时,也都将注意力转向江南地区。江南地区尤其是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心所在,日本企图迅速迫使国民政府屈服,必然决定在东南地区扩大侵略。国民党政府在向华北增兵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上海日军的戒备,并派张治中担任京沪警备司令,研究在上海地区戒备日军、先发制人的战略对策。8月13日上午,日军在上海再次发难,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淞沪会战爆发。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对抗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淞沪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张治中的部队组编为第9集团军,向上海日军发起反击。8月14日起,国民党空军积极协同陆军作战,轰炸了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第3舰队,炸伤旗舰“出云”号,并多次在京沪杭上空击落、击伤日军战机。日军统帅部为扩大侵略,下令组建上海派遣军,任命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立即增派第3、11师团赶往上海。国民政府也陆续向上海地区增兵,又成立了第3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日军在长江南岸的吴淞、张华浜等地强行登陆后,迅速扩大登陆场,向宝山发起攻击。守备宝山的第18军姚子青营,拼死坚守阵地,击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日军集中海陆空火力猛烈轰击,整个宝山烧起大火,该营官兵大部壮烈牺牲。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中国军队在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后,后撤到北站、江湾、庙行、罗店、浏河一线,与日军形成对峙。 9月,蒋介石亲自兼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调整作战部署,增派防御力量,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达到了5个集团军。日军见上海久攻不下,陆续增调第9、13、101师团及重藤支队(台湾旅)到上海,加人上海派遣军的战斗序列。10月间,日本海军、航空兵协同地面部队,向中国军队发起新的攻击。蒋介石急忙调第21集团军10个师加入战斗,向南北两路日军发起反击,但未能突破日军阵地。10月下旬,日军在庙行和陈家行之间突破中国守军阵地,攻占了庙行和大场。苏州河北岸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被迫放弃北站、江湾阵地,向苏州河南岸转移。第88师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部在闸北西面的观音堂附近完成掩护主力撤退任务后,奉命率第1营官兵452人(号称“八百壮士”)继续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孤军奋战4昼夜,击退日军多次围攻。随后,他奉命率部退人公共租界,被租界当局羁禁于胶州路兵营。谢晋元等在租界期间,仍严格训练部属,拒绝日伪政权的威逼利诱,保持了忠贞的民族气节。 这时,日军大本营已经决定将侵华战争主要进攻方向从华北转向上海方面,从华北、东北和日本国内抽调部队,组建第10集团军增援上海。11月初,日军突然在杭州湾登陆,策应上海派遣军实施迂回包围。不久,上海派遣军和第10集团军奉命合编为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统一指挥,企图对上海守军迅速达成合围。由于战局急转直下,蒋介石下令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中日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精锐兵力。中国军队参战6个集团军约70个师共70余万人,日军参战达9个师团22万余人。中国军队英勇奋战,使日军付出了伤亡9万多人的重大代价,自身伤亡达到25万多人。这次战役虽然以中国丢失淞沪地区而结束,但迫使日军改变了战略主攻方向,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 P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