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片时春梦行千里(散文卷诗词品鉴篇)/赵丽宏文学作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丽宏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片时春梦行千里(散文卷诗词品鉴篇)》一书中,赵丽宏的诗词品鉴散文,意趣盎然,引人深思。文采闪动间,远离了现代的喧嚣,回归到文字的原点。有与时间论道的魄力,不乏遥望参商的轻盈。赵丽宏的鉴赏文字,犹如拈叶飞花,直切辞意深处。

赵丽宏品味古诗的情怀,恰如桂湖生清风,白驹越流水。他以艺术的飞水之功,点渊池,化涟漪,激荡心间的文理,遥应古人的遗曲。为现代读者打通了古今文学的坦荡大道。

内容推荐

《片时春梦行千里(散文卷诗词品鉴篇)》收录了赵丽宏诗词品鉴的文章。那些流传千百年依然魅力不衰的优秀诗词,是作家寄情咏怀的一片百花园。在赵丽宏眼里,那些中国的古典诗词如钻石传世,其清亮荧光,可以驱逐浊思,照亮幽暗的心谷,驱散现代的喧嚣。作家珍视古人创造的文学瑰宝,以现代人的眼光、欣赏的触角和情感的波动,直切辞意深处,品鉴之思如刀锋琢玉,滑过古人的诗句,溅起片片玉屑,激荡胸臆,与古人心曲相契相依。在他的笔下,子美的沉郁顿挫,太白的俊朗神逸,化为望江楼畔不灭的诗魂;罨画池边的墨客感怀,扬清风,赋神伤。品味古诗,不圈囿于古人的视野;感怀历史,不迷失于沉漫的过往。相思渺无迹,唯有一灯明。作家点亮品评的灯盏,照亮了文学花园中每一个幽暗的角落。

目录

第一辑 云中谁寄锦书来

 序:诗魂不死

 春在溪头荠菜花

 与时间论道

 人去鸿飞

 松风

 锦瑟

 美人之美

 孤独

 永恒

 冷翠烛下人鬼情

 千岁之忧

 观沧海

 龟虽寿

 悠然见南山

 绝唱

 秋波

 幽静

 莼鲈之思

 守岁

 李白和月亮

 杜甫和竹

 独钓寒江雪

 风雪夜归人

 月黑雁飞高

 战城南

 相思渺无畔

 绕床弄青梅

 参星和商星

 蛙鼓声声

 望星空

 饮中八仙

 欲语泪先流

 能饮一杯无

 依依别情

 江畔独步寻花记

 诗中茶味

 竹风拂心

 欲飞

 唐人咏梅

 梅花天地心

 黄山谷和水仙

 诗和琴

 弦管暗飞声

 中秋吟月

 《八至》和六言

 可怜贾岛

 玉溪生之谜

 早春消息

 人生之根

 流水和白驹

 杜牧之叹

 池塘生春草

 黄鹤楼

 风流绝代说薛涛

 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更兼细雨

 诗说西施

 促织之鸣

 就是那一只蟋蟀

 杜鹃啼血

 说荷

 再说荷

 芦苇叹

 花非花

 古人咏柳

 花柳本无私

 白云苍狗

 人生如雁

 在苦难中歌吟

 慈母和游子

 诗人与河豚

 红豆诗

 野渡无人

 清夜无尘

 葡萄之咏

 山茶吟

 片时春梦行千里

 白居易说梦

 天香云外飘

 水龙吟

 江城子

 逢秋不悲

 豪放和婉约

 心静自然凉

 留取丹心照汗青

 青出蓝

 点金成铁

 读书之乐

 劝学和惜时

 天净沙

 怀念雪

 墨梅清气

 莫说宋诗味如蜡

 竹魂

 除夕诗意

 爆竹、屠苏和桃符

 光明元宵

 李杜双星会

 李薄杜厚之辩

 且听先人咏明月——漫谈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诗篇

 后记

第二辑 锦城觅诗魂

 序:向文学的成都致敬

 杜甫和草堂

 望江楼畔觅诗魂

 诗意绵绵罨画池

 望帝春心托杜鹃

 神游子云亭

 从琴台到慧园

 永陵访古

 桂湖生清风

试读章节

薛涛井畔凋敝荒凉的景象,只能在古诗中寻觅了。现在,这里成了望江楼公园的一个中心。站在薛涛井边,可以环望周围的崇丽阁、濯锦楼、吟诗楼、浣笺亭、清婉室、五云仙馆……这些建筑,高高低低,形态各异,竞相显示自己的曼妙美色,组合成一幅彩色长卷,在视野中起伏叠合。眼前的这幅彩色长卷,使我很自然地联想起薛涛笺。在这里,如果有什么思古之幽情,那一定和薛涛笺有关。薛涛井,是和薛涛笺连在一起的,“古井澄千尺,名笺艳一生”,有井中清泉,才有精美笺纸诞生。

唐代的成都,造纸业很发达,城西浣花溪流畔有很多造纸作坊,益州黄自麻纸是当时质地优良的上好纸张。这里也盛产精美的蜀笺,色彩缤纷,样式繁多。诗人韦庄有《乞彩笺歌》,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制笺的盛况:“浣花溪上如花客,绿闇红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不使红霓段段飞,一时驱上丹霞壁。蜀客才多染不供,卓文醉后开无力。孔雀衔来向日飞,翩翩压折黄金翼。我有歌诗一千首,磨砻山岳罗星斗。开卷长疑雷电惊,挥毫只怕龙蛇走。班班布在时人口,满袖松花都未有。人间无处买烟霞,须知得自神仙手。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薛涛昨夜梦中来,殷勤劝向君边觅。”

韦庄的诗,结尾梦见薛涛,引出了当时最负盛名的薛涛笺。薛涛不仅是诗人,也是艺术的独创者。她制作笺纸,起初也许只是自己使用,但这种融诗、书、画于一纸的彩笺,让很多人爱不释手。用薛涛笺写信录诗,渐渐成为当时文人的时尚。薛涛笺的名声,不仅在成都如日中天,还传到了首都长安,长安的文人也以能得到薛涛笺、使用薛涛笺为风雅之事。薛涛笺曾经是文人雅士争相追寻的风雅之物,在薛涛笺上题诗作画,曾经是当时文人的时尚。

薛涛笺如何制作,现代人已无从详知。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有记载:“涛好制小诗,惜其幅大,狭小之,蜀中号称‘薛涛笺’。”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有类似描述:“涛工为小诗,惜成都笺幅大,遂皆制狭之,人以便焉,名日‘薛涛笺’。”费著在《笺纸谱》中有记:“涛侨止百花潭,躬撰深红小纸笺,裁书供吟,献酬贤杰,时谓之‘薛涛笺’。”《名媛诗归》则如此说:“薛涛归浣花所,其浣花之人,多造十色彩笺,于是涛别模新样小幅松花纸,多用题诗。”有民间传说甚至将薛涛制笺的故事描绘得无比神奇,如包汝楫《南中纪闻》中所记:“薛涛井在成都府,每年三月初三日,井水浮溢,郡人携佳纸,向水面拂过,辄作娇红色,鲜灼可爱,但止得十二纸,遇岁闰则十三纸,此后遂绝无颜色矣。”这样的景象,如同魔术,想来不可能,那一定是老百姓因热爱、思念薛涛而创作的故事。

关于薛涛笺的文字,自唐以来,流传甚多。

李商隐的七律《送崔珏往西川》,写到了薛涛笺:“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垆从古擅风流。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崔道融有七绝《谢朱常侍寄题剡纸》:“百幅轻明雪未融,薛家凡纸漫深红。不应点染闲言语,留记将军盖世功。”元代诗人袁桷曾以《薛涛笺》为题写诗:“蜀王宫殿雪初销,银管填青点点描。可是青山留不住,子规声断促归朝。十样蛮笺起薛涛,黄荃禽鸟赵昌桃。浣花旧事何人记,万劫春风磷火高。”元代女诗人张玉娘的《锦花笺》写的也是薛涛笺:“薛涛诗思饶春色,十样鸾笺五采夸。香染桃英清人观,影翩藤角眩生花。涓涓锦水涵秋叶,冉冉剡波漾晚霞。却笑回文苏氏子,工夫空自度韶华。”

P338-339

序言

我愿意做一块礁石

赵丽宏

读书和写作陪伴了我大半辈子。写作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追求时髦、与时俱进的事业,而我却始终认为,这应该是一件以不变应万变的事。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是我的人生。万变的是世事,是永远花样出新的时尚,不变的应该是一个写作者的心境,是他对人生的态度,即所谓在喧嚣中寻宁静,在烦扰中求纯真。这几十年,我努力让自己保持这样的心境。

岁月和命运如曲折湍急的流水,蜿蜒于原野山林,喧哗,奔流,定无轨迹。在水中,你可以是浮萍游鱼,随波逐流,可以漂得很远,却不知所终;你也可以是一块礁石,任激流冲击,浪花飞溅,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安静和沉着。我愿意做一块礁石。

我最初的写作,其实是在乡村“插队落户”时的日记。在一间狭窄的茅屋中,在一盏飘忽幽暗的油灯下,一颗年轻的心抒写着对自然的迷恋,对人生的憧憬。那时的写作,不为发表,没有想过要把自己写成一个作家,只是感觉文字和我有缘,写作驱赶了我的孤独,使我的精神世界变得充实,使我在困苦的环境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四十多年来,我的人生曲折起伏,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时代和环境,然而文学一直是我亲密友善的旅伴,写作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文学之于我,恰如那盏在黑暗中燃烧的油灯,尽管人世间风向来去不定,时起时伏,只要心里还存着爱,存着对未来的希冀,这灯就不会熄灭。我的文字,便是这灯光在我心里的辐射,这辐射衍化成文字,记下了我所感受到的时代、人性和自然。和文学结缘,是我此生的欣慰。

巴金先生曾在他赠我的书中为我题写过这样两句话:“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这是他对自己一生写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后辈的一种鞭策,我一直铭记在心。说真话,抒真情,这是每一个写作者遵循的原则。离开了真,便无以为美,也无以为善。

编这套文集,源自出版界朋友的一片真挚的热心。将四十多年写作的文字汇编成十八卷文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没有勇气和精力做这件事。这套文集的策划者呼延华先生和他的编辑团队不辞辛劳,从选文、编目到编辑出版,历时两年半,为之呕心沥血,辛苦了无数个日夜,将我的各类作品做了精心细致的搜集和梳理。很多连我自己都不记得的文字,也被编者从那些无人注意的角落里找到,收进了文集。读者即将看到的这十八卷文集,汇集了我的大部分作品,是我大半世人生的缩影,也是我跋涉的屐痕、情感的留影,是我的生命以文字形式长出的枝叶,开出的花朵。它们并非天香国色,只是文学大花园中的一个小角落。出版如此规模的一套文集,也许无利可图,我从一开始就有些怀疑,这样的计划,能否付诸实施。如今,面对着堆成小山一般的清样,感慨万千。一个写作者,能遇到这样真诚执着而有气度的出版家,是我的幸运。我深怀感激。

二○一四年年夏日

于四步斋

后记

三年前,我在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开出“玉屑集”专栏,写的是阅读古诗的心得,每周一篇。这本非我专长,然而自识字以来一直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浓厚兴趣,以我的阅读积累和体会,本来准备写一年。没想到竟写了两年,有了近百篇,远超出我的计划。

写这些关于古诗的文字,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写作过程中,撩动了很多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忆,那时曾经背诵的大量唐诗宋词,成为记忆库藏中的珍宝,岁月无法使之黯淡,人生的曲折和磨难无法使之丢失。写这些文字的过程,是回忆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也是重新诵读和学习的过程。这过程无比美妙。我一边写,一边情不自禁地感慨,为我们美妙的汉字,为我们博大精美的中国文学。中国人在三千多年前就开始用诗歌叙事抒情,表达对世界和生命的认识,那些音韵悠扬、节奏铿锵的文字,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美妙结晶,也是心灵的花朵。它们在天地之间粲然绽放,永不凋谢。只要我们还在使用汉字,它们的魅力和生命力就不会消失。在浩瀚幽深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海洋边,我的这些文字,只是几簇浪花,几圈涟漪。读者能通过我的文字领略到这片汪洋的辽阔精深,就是我莫大的欣慰了。

此书末篇《且听先人咏明月》,是我的一篇讲稿,介绍并解读和月亮有关的中国古典诗词。想到讲这样一个话题,也缘于我这两年写“玉屑集”。我曾就这个主题在国内外做过多次演讲,听者大多感兴趣,并非我有口才,而是因为先人的明月之诗斑斓多彩,引人人胜。

“玉屑集”能坚持写两年,读者的鼓励也是很大的动力。这两年中,经常收到读者的来信,和我交流他们读“玉屑集”的体会。我的老师徐中玉先生,每次见面都鼓励我,说他欣赏这样以艺术审美眼光品读古诗的文字,要我写下去。徐先生是古典文学专家,他的肯定给了我继续写作的信心。我中学时代的老校长刘德周先生,也已经九十多岁,两年来,他将我的每一篇文章剪贴在册,令我感动。也有不少读者在来信中指出我文章中的错误和疏忽,这其实是另一种鼓励。我的老友宋连庠先生,每篇必读,还常常来电指出我的疏失。我这近百篇短文中,涉及古代诗人数百位,涉及古典诗词千余首,其知识范畴,已超出我的阅读积累。这两年,我常常是~边写一边补课,书桌边堆满了各种版本的古诗词典籍,尽管自己不想出错,还是常有引文的失误和认知的偏差。读者的眼睛雪亮,任何疏失,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譬如我在《天净沙》一文中提及赵朴初先生的散曲,因记忆有误,说他的《某公三哭》未收入《片石集》,这是有案可查的明显错误。文章发表后,好几位读者来信指出。《爆竹、屠苏和桃符》一文发表后,有一位读者来信,指出王安石“春风送暖人屠苏”一句中,“屠苏”并非指酒,而是指草屋,我不了解的“屠苏草”,就是茅草。这样的意见,使我受益匪浅。特别要感谢文史专家金文明先生,他仔细读了我的每一篇文章,找出数十处错误或存疑之点,精心手书一册勘误表寄给我,令我既感动又感激。在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时,我对有关篇章做了纠正和补充。

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读者和朋友们由衷致谢。也要感谢北京朗朗书房出版顾问有限公司能再版此书,使我的这近百篇文章能完整合集,走向更多的读者。

2013年8月1日于四步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8:5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