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天行程,6个城市,100余人次采访,行程20000余公里,《经济观察报》女记者用《华尔街日报》的方式,风暴中记录美利坚的欢呼与叹息,写下最鲜活的美国故事。斯蒂格利茨、弗里德曼、马克·佩恩、约翰·诺利斯……在风暴中心为您讲述,一样的美国,不一样的经历。真实,纹理细致;鲜活,呼吸局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华尔街日记(风暴中的美利坚)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程明霞//林俐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40天行程,6个城市,100余人次采访,行程20000余公里,《经济观察报》女记者用《华尔街日报》的方式,风暴中记录美利坚的欢呼与叹息,写下最鲜活的美国故事。斯蒂格利茨、弗里德曼、马克·佩恩、约翰·诺利斯……在风暴中心为您讲述,一样的美国,不一样的经历。真实,纹理细致;鲜活,呼吸局促…… 内容推荐 创造了无数历史的总统选举和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无疑是2008年发生在美国却和中国最密切相关的两件事。如果说,新闻是历史的第一份草稿,那么本书两位作者在2008年的这趟美国采访之旅,无疑是这个特殊年份的一份有价值的记录。 在为期40多天的行程中,《经济观察报》的两位记者辗转美国三个州、五六座城市,近距离地观察“风暴中的美利坚”,既采访了华盛顿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家也深入贫穷的俄亥俄州小镇,看到那些住在车房里、完全靠政府救济而生活的最穷苦的美国人,如何在被金融危机恶化的环境中艰难生存,又如何对新总统、新政府寄予希望。 目录 序 熬得住就可以伟大 自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华尔街日记 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 谁在风暴中微笑 道琼斯没有眼泪 寻房记 要么有钱,要么有票 雨中别纽约 没有糖果的万圣节 迷途中的小屋 投票才是硬道理! 芝加哥的“奥巴马节” 投票就是好公民 芝加哥不眠夜 没有投票权的支持者 总统是黑人 不要老人,不要女人 佩林:小镇姑娘的闪亮登场 步兵的骄傲 “危机总统”奥巴马 没啥别没车 从华尔街到华盛顿 你不能对冲世界 620峰会铺路金融秩序变革 在国会山睡大觉 三个财长的华山论剑 7000亿救市资金争夺战 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 今年“火鸡”特别多 “红色中国”拯救“蓝色美国”? 一个白宫两个总统 好消息,坏消息?——希拉里归来 第二部分 回放 N个刺激经济方案和政治资本 “超级星期二”后的超级悬念 希拉里谢幕 “盖保德报告”——中国2035年取代美国 华尔街“9.11”:金融帝国的坍塌 后记 记者的肮脏小秘密 致谢 试读章节 不要老人,不要女人 丈夫奥巴马一身黑色西装,搭配红色领带;妻子米歇尔一身红色裙装,搭配黑色套衫;大女儿玛利亚一身红裙;小女儿莎拉一身黑裙。——11月4日晚1l时,在芝加哥格兰特公园闪亮登场的美国新“第一家庭”,将成为白宫200多年历史上第一位黑主人。美国人在这一天用响亮的声音说:他们不要老人、也不要女人成为白宫的新主人。 小马(喜欢他的人可以叫他“小马哥”,不喜欢他的人可以叫他“小马仔”)无疑是今年这场白宫争夺战最大的亮点和最后的赢家。但在这出年度全球最热美剧中完美出演的,还有一位杰出的老人和两位强大的女人。莫以成败论英雄,“美国大兵”老麦、“经验女士”希拉里、“芭比娃娃”佩林,都在这场注定被浓墨重彩地写入历史的选战中,刻下了自己的印迹。今天我想说说这三位与白宫近在咫尺、却止步门外的惜败者。 希拉里:输了梦想,赢得荣光 希拉里惨败给小黑马,至今被政治观察家列为这场大选所有意外事件之首。英国《经济学人》总编在2007年底的特刊中说2008年只有两件大事:美国总统大选和北京奥运会。他同时预测:希拉里将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总统,中国将列北京奥运会金牌榜之首。现在来看,他猜对了中国,猜错了美国。 在被寄予厚望的情况下败北,多少让希拉里有些没面子。但她在退出竞选后,与丈夫克林顿不遗余力为奥巴马四处奔波拉票,着实感动了很多人。克林顿在希拉里失败后很长时间内,对媒体绝口不提奥巴马,据说他一直无法接受妻子失败的现实。但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发挥自己天才般的演讲能力、调动自己明星般的魅力,表达对奥巴马的支持,成功地帮奥巴马赢得了民主党内反对派的支持。 而希拉里本人在党代会上除了和丈夫一样鼎力支持小马外,最让我动容的是她说的一句话:“在我母亲的年代,女人还没有投票权,在我女儿的年代,女人们已经可以选择一位女性当总统……”这个发生在三代女人之间的巨大进步,居于其中的“第二代”女性希拉里功不可没。 如果说美国人不要老人,不要女人的话,希拉里很不幸,她是个老女人。她的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让爱她的人爱死她,恨她的人恨死她,绝无中间路线。但她无论被热爱或被仇恨,从不刻意讨好任何人。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竞选总统的女性、第一位竞选总统的前第一夫人,希拉里虽然抱憾没有实现梦想,却已创造了历史,赢得了荣光。 麦凯恩:对的人,错的时间 也许是内心根深蒂固对老人治国的反感,虽然我对小马不怎么感冒,但对麦爷爷一直严重缺乏好感。直到昨晚麦爷爷在计票尚未结束、但大局已定后,第一时间出来所做的认输演讲,让我第一次对这个老人家心生敬意。 麦爷爷在承认失败的演讲中,不仅风度翩翩地向对手的成功表示祝贺,而且大力号召美国人团结,支持新总统,并把竞选的失败全部归于自己,盛赞副手佩林和众共和党员。此外,麦爷爷还特别对小马刚刚去世的祖母表示了遗憾,他说非常可惜祖母没有看到小马此时的荣光。 相比半小时之后小马风光无限宣布竞选成功的演讲,我倒觉得麦爷爷这最后的告白更让人动容。细回想,麦爷爷一生为国,的确德高。小马曾刻薄地讽刺佩林和麦凯恩说:“一头猪,涂上头红还是猪,一条死鱼,用纸包8年还是会发臭。”但麦爷爷基本从未对小马口出恶言。麦爷爷最多不过是对那些嫌恶他年纪大的人说:“谁敢说我老?小心我93岁的老母亲用拐杖揍你!” 华人素有尊重老人、崇尚经验的传统,我们在纽约唐人街采访时,就听到老移民说:他们之所以支持麦凯恩,是觉得危机时刻更需要老人,老人的经验让人在危机中觉得踏实。而且他们也被老麦“国家第一”的口号打动。 “美国是个‘个人第一’的社会,像老麦这样把个人放在后面的人并不多,他的口号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已移民到美国30多年的老华侨这么说。虽然我作为新中国的新一代,并不认同他这种价值观,但对麦爷爷表现出的历经岁月磨难才拥有的博大宽容,还是深表敬佩。 如果不是小布什彻底毁了共和党的声誉,如果不是偏偏遭遇年轻而活力四射的小黑马,如果麦爷爷再年轻几岁,以他的道德和能力,应该是总统的不错人选。所以我将麦爷爷的竞选故事概括为:Right person,wrong time。 佩林:天下掉下个林妈妈 麦爷爷的竞选副手,美女州长佩林是所有候选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孩子最多的一位。这个在2008年总统大选中横空出世的“芭比娃娃”,究竟是个神话还是笑话,究竟给麦爷爷帮了忙,还是拖了后腿,至今无定论。但麦爷爷败选,已经让这个“天下掉下的林妈妈”(喜欢她的人可以叫她“林妹妹”)成为昙花一现的泡沫。 林妈妈极端保守的价值观令人瞠目。她不仅反对同性恋、反对堕胎,甚至婚内使用避孕套也不被她所容。也许她认为,身体的快乐必须以承受生育之苦为代价。因此,在她刚被麦爷爷选为副总统搭档,就爆出她16岁的未婚女儿怀孕3个月的消息后,她镇定自若甚至无比自豪地对外宣称,她和丈夫欢迎女儿的孩子诞生,而且女儿会嫁给她肚中孩子的爸爸。偏向民主党的评论员说:“她的女儿当然会嫁给孩子的父亲,因为她会拿枪逼着她女儿这么做。”林妈妈同时也是个人合法持枪的支持者。 但林妈妈最被民主党精英讽刺的,还是她姣好面容下空空如也的脑瓜。出身小城镇和偏远州的佩林对许多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完全没概念,接受采访时常冒傻词。美女参政,被佩林彻底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但当我在俄亥俄州的小镇看到冷风中走来的佩林时,还是忍不住对她生出宽容之心。黑色长风衣衬托出她修长的身材,被大风吹起的大衣下摆露出时隐时现的黑色裙摆、黑色丝袜和黑色靴子,再加上耳边闪闪发亮、摇摇晃晃的耳坠,我觉得她也算是给乌烟瘴气的政治斗争作了些小贡献。冷风中久站支持她的人,即便听不明白她说什么,至少可以欣赏她很会放电的眼睛、常带娇嗔的转音和丰富妖娆的肢体语言。 我想起,撒切尔夫人在她的自传中回忆起自己24岁第一次竞选市议员时,在和对手辩论完后,第二天在报纸上看到对手对她的评价:“长得不错,头脑一般。”而《哈耶克传》写到,撒切尔夫人与哈耶克第一见面交谈离开后,哈耶克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直到同事问他:“你和撒切尔夫人到底谈得怎么样呢?”哈耶克才回过神来,深情地吐出一句:“她可真美啊!” 看来无论貌美与否、智慧与否,女人参政必定先被从面容评定。林妈妈虽然没有智慧脑瓜,但至少给这场大戏贡献了一道美丽风景。 9月间曾准备给网站写“大话大选”的专栏(后被雷曼破产、金融危机拖延到不了了之),当时网站编辑焦建同学(因为他每日催稿,我已给他改名叫催建)要求我写成林达那套著名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当即被我断然否决。 一来,我痛恨模仿痛恨雷同,即便不能超越杰出,起码努力追求不同;二来,林达夫妇长期定居美国,是名副其实的“近距离看美国”,而我不过今年3月、10月、11月在美国,充其量只能算是“忽远忽近看大选”,所以我的感受难免自我,见解难免偏颇,不可比于林达夫妇。曾因希拉里的惨败而唏嘘扼腕,曾被小马竞选集会的大场面震撼,也动容于麦爷爷昨晚真诚感人的告白……男友嘲讽我是全中国最关心美国大选的人,其实我看大选就像是看一部大片、看一出韩剧,虽然与我无关,却难免感慨万千。 今晨的芝加哥依然阳光耀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总统却4年或8年才是新的。小黑马在今晨就得将昨晚的荣耀打包收藏,然后开始新的旅程。我们美国行的下一站也是华盛顿。 P75-80 序言 股灾。大选。骚乱。毒奶粉。大地震。飞船上天。奥运辉煌。金融海啸。首富落马。出租车罢运。油价过山车。索马里海盗。 毫不相干的词汇纠集了一个似相干、似不相干的世界。这是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 有家媒体放言,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更多的媒体却在苦恼,恨不得有我们的地方就有新闻。新闻业的激烈竞争,可见一斑。 生于安逸时代是普通人的幸运,却是记者的悲哀;在动荡和灾难中经历磨’难是普通人的悲哀,却是记者的幸运。在悲恸、哀伤、愤怒、欢喜、兴奋中,我们迎来了大时代。 生于大历史时代是幸运或者不幸,不好说。身为记者,有缘亲历并记录这样的时代,你还能说不幸? 没有谁可以生得伟大,伟大都是熬出来的。关键是你熬得住熬不住? 这个世界多数时候是公平的,你付出什么基本上可以得到什么。今天的收获取决于昨天的耕耘;明天的预期,取决于今天的设想和投入。太多聪明人的悲哀,往往因只有设想,不做投入,所以预期往往真的只是预期。 说你“农民”是骂你,骂你太笨。但你真有农民聪明吗?没有一个农民不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很多聪明人不知道。所以,以后最好别骂人“农民”。 两个年轻女孩儿,都是记者,去了一趟美国,见了一圈儿人,听了一堆事儿,写了一沓稿子。稿子都见了报、上了网,最后要出书,嘱我写两句话,凑个序。 在传媒业越来越娱乐化,帅哥记者、美女记者层出不穷的今天,两个女孩儿长得不算漂亮。人还算聪明,但肯定也不是最聪明的。不过在我眼里,她们都很漂亮,也是我认为的聪明人。不为别的,只为她俩都知道像农民一样干活。 我从未给人写过序,不知道怎么写,也不知道我这样写她俩会不会不高兴。但我相信话糙理不糙,总比话不糙理糙要好。 至于文章怎样,接下来你们自个儿读。 《经济观察报》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刘坚 2008年12月18日北京 后记 我判断一本书是否杰出,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如果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还会再打开读第二遍、第三遍、反复读,甚至放在床头,在失眠的夜半摇醒熟睡的爱人,要为他声情并茂地朗读两段,那它就是我心中的经典。所幸这样的书并不多,爱人不会常常无法安睡。大部分书,读时也会兴趣盎然,但合上后就被我插入书架,再也不宠幸。 判断英文作品是否出色,我也有个简单标准:那些让我读来会有强烈的翻译冲动的文章,就算是佳作。所幸这样的佳作也很少,因为我的英文阅读量本身有限,而且大都集中在英文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其中读来有趣的很多,值得逐句翻译的寥寥。而真有几篇让我迫不及待着手翻译的,却常发现漂亮文字背后貌似强大的中心思想,其实逻辑十分脆弱,经不起推敲,也不值得探讨。 出自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作家、《纽约时报》著名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之手的一些文章,就有这个问题。他近期在《纽约时报》新写的一篇评论乍看起来漂亮极了,开头很有趣。他说自己最近走进一些餐馆时,发现仍然人满为患,让他忍不住想要去逐个桌子跟那些就餐的人说:嗨,哥们,我们的经济危机真的很严重,别花钱了,我们该存钱,赶紧把你的东西打包回家吧,以后少下馆子。 文章大肆批判了布什政府把美国经济搞的一团糟,其中最绝的一句话是他引用别人的:布什费尽力气满世界反恐,最后终于被他找到了,原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埋在自家后院,它的名字叫做:次级债! 读到这里谁能忍住不哈哈大笑。作者也在行文至此时点了题,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叫做:《我们终于找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初读起来真是妙文一篇,笔锋既有趣又辛辣。但细琢磨下,我会遗憾这位著名记者也犯了很多拥有名声的记者或者热爱评论的人常常会犯的错:轻易就对自己不怎么懂的事情发言。这真的是很危险的事…… 弗里德曼的专长在国际事务。他在《世界是平的》里表现出的宽广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确实非常出色,但是,对全球化的深刻理解,并不意味着就理解了全球的所有事务,尤其是复杂的金融,尤其是复杂的次债。 弗里德曼建议在餐馆就餐的美国人,都存着钱别下馆子——略有经济学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这显然不是解决美国经济危机的根本之道,如果美国人都不再消费,只会把美国的金融业和经济推入更深的恶性循环。而文章中其他对布什政府的批判,就更是既刻薄又没有任何建设性的陈词滥调了。 我由此想起曾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上读到的一篇文章,作者把很多懒惰记者只依靠新闻发布会和新闻稿来写报道的行为,称作是新闻业“肮脏的小秘密”(dirtv liflle secret)。 看来,到今天,我新闻界已经有了比这个“肮脏小秘密”更卓绝的手段——通过Google和百度写报道,尤其是写评论。Google实在是太强大了,连大牌如弗里德曼都难免在急于跟上热点话题、急于发言时,用Google来写专栏。 他这篇生花妙笔的《我们终于找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显然只是他在媒体轰炸式的金融危机的报道下,再最多Google了几下就写成了一篇貌似掌握了所有真理、美国经济危机根本就是盘小菜,政府却蠢驴般就是搞不定,如此这般的文章。我想,在这个话题上,他大概连任何发布会、研讨会都没有去过。他根本不用出门,甚至在Google上他都没有花很多时间去细读细琢磨,否则也不至于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事情哪有那么简单。世界哪有那么简单。难道是Google让事情变容易,让世界变简单了,让记者都变手握真理、无所不知的智者了么?《大西洋月刊》几个月前的一篇热文《Google让我们变愚蠢了吗?》现在还高居其刊排行榜之首。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Google让懒惰的人变得大愚若智,让他们对自己的懒惰和愚蠢浑然不觉。 据说每周全球都有无数读者等着读弗里德曼的专栏,更有不少美国精英也拿《纽约时报》评论版的观点作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最终判断。可见,独立思考,不仅是个权力问题,也是个能力问题。即便举国用一个脑袋思考的时代已经过去,给你自由思考的最大权限,还是有不少人要借助别人的大脑来思考。比如,借助大报的名记来思考。 可要小心了。如果你还不习惯或者不会独立思考,也一定要对记者、哪怕是国际名记的大脑保持警惕。他们如果终日坐在电脑前Google,其实他们的大脑并不比你聪明多少,他们比你多的,只是一支能遮掩他们懒惰的生花妙笔。 这次在美国做报道,我常常在想的一个问题是:当你的读者可以很轻易的获得远在天边的消息时,当我的编辑几乎和我同时获知最新动态时,我是否还有必要远赴现场去做报道?其实对这个问题我从来都没有疑问。我始终相信,硬消息无高低,报道却分三六九等。作为一家周报记者,即便是给报社时时滚动的网络版写稿,我所追求的也是写出尽量好的报道、有价值的、提供给读者他在别的地方都看不到、属我专供的信息和内容。我在一线每日思考只是,我要选择哪些他在其他地方很难获得、却对他有价值的东西。 我毫不怀疑,要作出这样的报道,仅靠Google和一支生花妙笔是远远不够的。别误会,我也热爱Google,除了老爸和男友之外,我生活中最离不开的大概就是Google了。Google在我心目中仍然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用Google写报道——这个信息时代记者的“肮脏小秘密”,错不在Google,还在于记者。 Google只是工具。其实记者的强项仍然是他自己的腿、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嘴巴和耳朵,自己的大脑。如果让Google完全取代了自己的腿、眼睛、嘴巴、耳朵,那么记者的大脑也就变成了Google的。而Google提供的是一个多么碎片式、拼接式的世界啊,它在无比丰富的同时,也无比的偏差和失真,它是记者的功课本和采访线索,却绝不是全部的事实、真相和真实世界。 且允许我教条一点,我接受我在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老师的一句教义:记者要把一切在互联网上能看到的东西,都当作一种宣传。——既然他把这些东西放在网上,潜意识里就是一种自我兜售,希望你找到、你看到、你接受,因此他其实只是说出了他所掌握的信息和自定义的真相,因此,作为记者,对于网络上的一切信息,都要抱有质疑,不要轻信,轻易拿来就放在你的稿子里用,用之前,一定要再去核实、核实、再核实。 当然,如果非要跟我理论,你可以说:网络上有很多观点,观点无所谓对错,也就没必要核实。但质疑总是必要的,他的观点和结论,背后的支撑物到底是什么,是牢固的么?其实绕这么一大圈,我并不是要批判或争论什么,只是想表达这次采访的兴奋感受:当你离的足够近时,当你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感官去体会时,你就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真实细致、纹路清晰,甚至感人。你亲眼看到的世界也许没有在Google上搜索到的那么丰富和全面,它也不代表全部真实和真相,也不蕴含那么多真理,但却有最鲜活动人的风景,它远远超越你的想象力。 信息很多,观点很多,真理很多,别人的大脑也很多,而自己的脚步和眼界所及的空间是多么有限,而你亲眼看到的风景给你的独特感受,又是多么难能可贵。 因此,我无比同情只用Google写报道的记者。不仅同情他们的报道永远不会成为让人渴望反复翻看、高声朗读给爱人的经典读物,更同情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多少人、过滤剪切异化过多少次的世界,即便貌似掌握了全部真理又如何? 真理就像口号,看起来有力却无比乏味。真正迷人的是真实世界,而真实的世界永远在窗外,在老人的皱纹里,美女的眼泪里,男人的叹息里……反正是很少在Google里。 书评(媒体评论) 不能再拖延了,美国人已经承受不起眼看着下个月的账单又来了…… ——奥巴马 布雷顿森林会议,看似多边会谈,但却主要是英国和美国的博弈。今天,美国就像是当年的英国,而中国则要扮演过去的美国。 ——瑟巴斯提安·马拉比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地缘经济室主任 很多人一直觉得中美唇齿相依,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美国确实需要中国,但中国并不那么需要美国了。主动权完全在中国,中国可以选择继续支持美国人的生活,也可以选择把钱都留在国内给自己人民。但美国没得选择。 ——斯蒂格利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布什费尽力气满世界反恐,最后终于被他找到了,原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埋在自家后院,它的名字叫做:次级债! ——托马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作者、《纽约时报》记者 你(对冲基金)想把自己的风险对冲掉,你把风险给了全世界,但你不能对冲整个世界! ——麦德利 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长期合伙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