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笛荡幽谷--1903-1910年一位苏黎世工程师亲历的滇越铁路/行走中国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瑞士)希尔维亚·安吉斯·麦斯特尔//鲍尔·胡格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希尔维亚·安吉斯·麦斯特尔、鲍尔·胡格编著的《笛荡幽谷--1903-1910年一位苏黎世工程师亲历的滇越铁路/行走中国丛书》记录了自1898年开始,由“法国印度支那铁路建筑公司”承建的滇越铁路线从越南老街到中国昆明段的建设情况。书中不仅提供了有关滇越铁路这项建筑工程最原始的文献资料,而且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奇迹,一个由法国人、瑞士人、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等不同的民族,通过合作而共同创造的,最终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奇迹。 目录 前言 托马斯·瓦格纳博士 麦斯特尔家族的百年梦想 奥托·麦斯特尔,远东的魅力 一位冒险家的生平介绍 乌尔苏拉·麦斯特尔一卡迪 奥托·麦斯特尔的文章简介 “东亚最令人感兴趣的一条铁路 云南铁路建设 劳工像苍蝇一样死去 铁路建筑工程师奥托·麦斯特尔寄自中国南部的信件 “整晚枪炮声不停 1929年内战期间乘船航行在长江上 图片说明 鸣谢 序言 中国在近年逐渐成为令欧洲瞩目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个崛起中的同时又非常传统的国家正散发出无与伦比的 魅力。 随着全球化而来的东西方之间不断加深的交流和理解 正在书写新的历史,而通过本书所展示的历史资料,让我 们得以窥见并了解这种交流是如何从昨天走到今天的。 作为瑞中协会主席,我的任务是促成瑞士和中国两个 国家之间跨文化交流项目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 起到催化作用,从而将这些项目介绍给对此感兴趣的大众 。 本书记录了自1898年开始,由“法国印度支那铁路建 筑公司”承建的滇越铁路线从老街到今天的中国昆明段的 建设情况。书中文章来自参与建设的瑞士工程师奥托·麦 斯特尔1903年至1910年期间的原始资料。它见证了一个历 史性的奇迹,一个由法国人、瑞士人、意大利人和中国人 等不同的民族,通过合作而共同创造的,最终登上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奇迹。 当我第一次看到麦斯特尔家族保留下来的大量的照片 、日记和信件时,我惊讶于工程的庞大及公司的整个组织 结构。整条铁路长465公里,有155条隧道和107座桥,铁 路修建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中,并且至今铁路仍可以以 最初的状态运行。 奥托·麦斯特尔于1 896年毕业于瑞士联邦工学院(今 天的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他与另一位设计埃 菲尔铁塔基础图纸的瑞士工程师茅利斯·科和林毕业于同 一所大学。在滇越铁路线上大量的桥梁建设中,很多地方 借鉴了埃菲尔铁塔的设计理念,尤其是人字桥。这座桥因 为它的形状酷似中文的“人”字而得名,是“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在中国享有盛誉。人字桥以它的独创性和 优雅简洁的结构,令人感受到19世纪末期源自瑞士联邦理 工大学的设计理念。 本书不仅提供了有关这项了不起的建筑工程的文献资 料,而且从奥托·麦斯特尔的日记中展现了生动而又真实 的生活。他的叙述得以令人一窥当时人们在中国和瑞士的 生活状况。 在此特别感谢希尔维亚·麦斯特尔(Sylvia Meister) 和她的妹妹乌尔苏拉·瑞娜塔·麦斯特尔(Ursula Renata Meister)和格奥格奥·霍赫(Giorgio Hoch)。他们在过去 的很多年里以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大量个人时间和精力, 将大量的文献整理成册。与此同时他们还走访了中国(云南 )和巴黎。 本书的出版有助于让我们了解瑞士工程师奥托·麦斯 特尔的探险经历。 托马斯·瓦格纳博士 导语 中国在近年逐渐成为令欧洲瞩目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个崛起中的同时又非常传统的国家正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随着全球化而来的东西方之间不断加深的交流和理解正在书写新的历史,而通过本书所展示的历史资料,让我们得以窥见并了解这种交流是如何从昨天走到今天的。 希尔维亚·安吉斯·麦斯特尔、鲍尔·胡格编著的《笛荡幽谷--1903-1910年一位苏黎世工程师亲历的滇越铁路/行走中国丛书》不仅提供了有关这项了不起的建筑工程的文献资料,而且从奥托·麦斯特尔的日记中展现了生动而又真实的生活。他的叙述得以令人一窥当时人们在中国和瑞士的生活状况。 精彩页 麦斯特尔家族的百年梦想 这个多年前发端于瑞士,至今还在生长中的故事打一开头,就跟百多年前问世未久的铁路、桥梁、火车,跟那些古老、笨重却轰然有声的过往难解难分—— 16岁那年的一天,瑞士女孩儿希尔维亚·麦斯特尔坐在从老家开往苏黎世的火车上,头一次听父亲弗莱迪·麦斯特尔说起,爷爷奥托·麦斯特尔留下过一些遗物。那天的天气,希尔维亚已记不大清了,反正是在离开南阿尔卑斯山美丽的湖滨城市卢加诺,乘车前往苏黎世设计学院求学的路上,车声隆隆,四野铿锵。希尔维亚正幻想着未来,父亲弗莱迪却选择在那段旅途上讲起过往,不知缘由何在?是突然想起,以纷繁往事聊减旅途寂寞,还是看着孩子已然长大,又恰在火车上,突然想起了什么? 希尔维亚隐约听说,以前,家里收到过两个旧箱子,寄自中国上海,甚至,母亲还在家里洗刷过一张虎皮,毛色斑斓,风姿威武,据说来自中国多山的云南。可惜希尔维亚那时太小,除了看过爷爷几幅照片,余则几无印象——照片单薄的平面影像,哪能传达百年前一个人飘忽不定却又葱郁盎然的生命气息——1937年,奥托·麦斯特尔在上海去世,希尔维亚1944年才生。但那事就像那对箱子和虎皮一样,让希尔维亚难以忘怀:遥远的东方,对她全然是个谜,巨大,却恍惚,而爷爷,竞曾生活在那云一般的谜中!当那个谜将这个家族的名字幻化成一片云彩从东方飘回来时,她已无从辨认。但,即便无法确知那名字的意义,也无法了然那名字掩藏的历史,内心深处,那谜倒一直吸引着她,让她渴望去探访那个遥远的国度。有段时间,在东方待过的爷爷,居然成了希尔维亚一个无法描述的梦幻。闲暇时她总会想起爷爷。她似乎觉着她必与那件事有关,但除了生命,究竟会怎样相关,一时却无法得知。 多年后希尔维亚已年过六旬,父亲过世,母亲九十多岁,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某天竟突然把那两个老箱子扔进了垃圾站,嘟哝着说好几十年了,留着占地方,也没什么用。希尔维亚那时再次想起了那次火车旅行。这时的希尔维亚,早已不是那个入世未深的如花少女,而是个小有成就的艺术家了。她和妹妹乌尔苏拉·麦斯特尔·卡迪没理会母亲的唠叨,事实上那几乎成了一个适时且必要的提醒——爷爷留下的那两个大箱子居然还在!她们既没犹豫,也没告诉母亲,悄悄把两个箱子搬了回来,妥当收好——难道,越过千山万水从上海寄回来的两个大箱子,会无缘无故、一文不值吗?即便作为一个遥远的念想,那也是该留下的。 ——百年时光倏忽逝去,那或是个凭证? 许久之后,麦斯特尔姐妹打开那两个大箱子检视里面的物品时,竟惊呆了:除了老麦斯特尔20世纪初从中国写给所供职的苏尔寿公司的简报,一些非常专业的技术性文字,还有他的三本日记、明信片、报纸简报、文件、通信证、学习和工作证明,写给瑞士家人、朋友的大约五百封信,及他拍摄的874幅银版玻璃底片和1000幅照片,涉及老麦斯特尔1903—1910年作为一个土木建筑工程师,参与修建当时被称为堪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之滇越铁路的那段经历,及他后来在上海度过的十多年时光。如乌尔苏拉·麦斯特尔.卡迪在《奥托·麦斯特尔,远东的魅力——一个冒险家的生平介绍》一文中所说,“他没有遗漏任何值得注意的事情,所有事情都被不间断地记录下来”了! 百年一日。原来,世上诸多事体,乍看似突如其来,暗中却牵连有致,稍一追溯,尽皆渊源辽远,背景深厚。对于希尔维亚,早年那个闪烁混沌的谜,骤然开始解密。那是一段令人兴奋却又艰难的时光:时间久远,纸页粘连,字迹漫漶,老麦斯特尔惯用的古老花体字,不少她们已无法辨认,只能且认且辨,且读且录。经一段时间苦心整理,希尔维亚与她的伴侣格奥尔格·霍赫和妹妹一起,先是将老麦斯特尔留下的所有资料做了数字化处理,以期长期保存——老麦斯特尔做梦也难想到,百年后的世界已如此陌生,他在酷热滇南随手留下的文字和图片,居然要借由两个孙女之手,经历一次他闻所未闻的现代科技冒险:然后,希尔维亚姐妹又从中精选出部分文字和照片,编成《飘荡在峡谷间的笛声》一书(以下简称《笛声》),由苏黎世利马特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编辑鲍尔·胡格撰文对奥托·麦斯特尔的文字做了简介,而为该书作序的托马斯·瓦格纳先生,则曾多年担任瑞中友好协会会长、前苏黎世市长、昆明市荣誉市民。到过中国昆明的瓦格纳先生建议希尔维亚带着她爷爷的遗物和照片,到苏黎世的友好城市昆明办个展览,说如果《笛声》一书若能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那就更好…… 那显见是个好主意!希尔维亚决定先去做番探访。几经张罗,2012年,希尔维亚和她的伴侣霍赫动身前往中国云南,去拜访她爷爷修建过的铁路与火车——那是多年的梦想,而梦想从来美丽,甚至近乎浪漫。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