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道教徒通过在想象中发生的空间建构及意义累叠,将自身亦安于此中,并成为不断层累的宗教意义上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从而完成了从世俗到超越的体验。这也恰是黄公望于其画卷创作中所采用的同样的方式。执手中寸笔展卷戏墨的大痴道人,是卷外的画师黄公望,也是卷中的道人黄大痴。在同客观可见的自然山水的断裂和重构中,黄公望以其身为道门中人而获得的特殊宗教实践及体验,完成了对山水视觉表征系统的重构,也完成了自身的超越——于艺于道。 谢波著的《画纸上的道境(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是研究此的专著。 作者简介 谢波,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博士,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生,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黄公望的山水——信仰视角的切入 第一节 黄公望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与评价回顾 第二节 《富春山居图》的特殊性 ——艺术之外的诠释之必要性 第三节 山水之境与信仰的道境——道教山水观与黄公望 1.真境——山水中的道教 2.见所未见——洞天福地与山水 3.大宇宙和小宇宙——身中山水 4.通向道境之路——炼养过程的视觉化 第四节 结论 第二章 信仰修行作为艺术诠释前提——黄公望道教与艺术思想剖析 第一节 由《道藏》所收三篇丹诀看黄公望的全真信仰: 内丹与身体的视觉化 第二节 写意之维:技法取舍的背后一 第三节 写出的山水之境:虚实之境与真假之境一 第四节 结论一 第三章 山居图象征意义分析——信仰作为一种诠释可能性的展开 第一节 何以可能?道境与山居 第二节 全真教:身体、山水与自然 第三节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道境的构建模式 1.平淡天真——笔墨技法及作品气质 . 2.同异之间——自然之物与创造之物的断裂及其成因 3.计划性或偶然性——连续完整的视觉效果 4.完成或未完成——玉虚道境之视觉化 第四节 结论 附录一回归黄公望——鲜活的生活世界 第一节 元代江南文人的仕途、文化、交游与信仰 ——黄公望的社会生活及信仰环境 。 第二节 黄公望的交游 第三节 “全真家数,禅和口鼓,贫子骨头,吏员腑脏” ——黄公望的入仕与奉道 第四节 结论 附录二黄公望年表 附录三黄公望文集 附录四黄公望画目 参考文献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