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虹(精)/俄苏文学经典译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苏)瓦西列夫斯卡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苏联女作家W.瓦西列夫斯卡娅在反德国法西斯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虹》,也把它作为光明战胜黑暗,文明战胜野蛮、人道战胜暴力、公理战胜强权的象征:“虹从东方向西方延伸着,像花瓣似的温润,柔和,纯净而灿烂的光带,把天与地连接起来。”灿烂的虹光,鼓舞,照耀着苏联人民,在前方,在敌后,英勇顽强地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目录
译序










序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俄苏文学经
典译著·长篇小说”丛书,意义重大,令人欣喜。
这套丛书撷取了1919至1949年介绍到中国的近
50种著名的俄苏文学作品。1919年是中国历史和文
化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对于中国俄苏文学译
介同样如此,俄苏文学译介自此进入盛期并日益深
刻地影响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套丛书的出
版既是对“五四”百年的一种独特纪念,也是对中
国俄苏文学译介的一个极佳的世纪回眸。
丛书收入了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
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高尔基、肖洛霍夫、法捷
耶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格罗斯曼等著名作家的代
表作,深刻反映了俄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
内容精彩纷呈,艺术精湛独到。
这些名著的译者名家云集,他们的翻译活动与
时代相呼应。20世纪20年代以后,特别是“左联”
成立后,中国的革命文学家和进步知识分子成了新
文学运动中翻译的主将和领导者,如鲁迅、瞿秋白
、耿济之、茅盾、郑振铎等。本丛书的主要译者多
为“文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
,如“左联”成员就有鲁迅、茅盾、沈端先(夏衍
)、赵璜(柔石)、丽尼、周立波、周扬、蒋光慈
、洪灵菲、姚蓬子、王季愚、杨骚、梅益等;其他
译者也均为左翼作家或进步人士,如巴金、曹靖华
、罗稷南、高植、陆蠡、李霁野、金人等。这些进
步的翻译家不仅是优秀的译者、杰出的作家或学者
,同时他们纠正以往译界的不良风气,将翻译事业
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结合起来,成为中国新文
学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些译者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了俄苏文学。俄国
文学的为社会为人生的主旨得到了同样具有强烈的
危机意识和救亡意识,同样将文学看作疗救社会病
痛和改造民族灵魂的药方的中国新文学先驱者的认
同。茅盾对此这样描述道:“我也是和我这一代人
同样地被‘五四’运动所惊醒了的。我,恐怕也有
不少的人像我一样,从魏晋小品、齐梁词赋的梦游
世界中,睁圆了眼睛大吃一惊的,是读到了苦苦追
求人生意义的19世纪的俄罗斯古典文学。”鲁迅写
于1932年的《祝中俄文字之交》一文则高度评价了
俄国古典文学和现代苏联文学所取得的成就:“15
年前,被西欧的所谓文明国人看作未开化的俄国,
那文学,在世界文坛上,是胜利的;15年以来,被
帝国主义看作恶魔的苏联,那文学,在世界文坛上
,是胜利的。这里的所谓‘胜利’,是说,以它的
内容和技术的杰出,而得到广大的读者,并且给予
了读者许多有益的东西。它在中国,也没有出于这
例子之外。”“那时就知道了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
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
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40年代的作品一同
烧起希望,和60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俄
国的作品,渐渐地绍介进中国来了,同时也得到了
一部分读者的共鸣,只是传布开去。”鲁迅先生的
这些见解可以在中国翻译俄苏文学的历程中得到印
证。
中国最初的俄国文学作品译介始于1872年,在
《中西闻见录》的创刊号上刊载有丁韪良(美国传
教士)译的《俄人寓言》一则。但是从1872年至
1919年将近半个世纪,俄国文学译介的数量甚少,
在当时的外国文学译介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晚
清至民国初年,中国的外国文学译介者的目光大都
集中在英法等国文学上,直到“五四”时期才更多
地移向了“自出新理”(茅盾语)的俄国文学上来
。这一点从译介的数量和质量上可以见到。
首先译作数量大增。“五四”时期,俄国文学
作品译介在中国“极一时之盛”的局面开始出现。
据《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不完全统
计,1919年后的八年(1920年至1927年),中国翻
译外国文学作品,印成单行本的(不计综合性的集
子和理论译著)有190种,其中俄国为69种(在此期
间初版的俄国文学作品实为83种,另有许多重版书
),大大超过任何一个国家,占总数近五分之二,
译介之集中可见一斑。再纵向比较,1900至1916年
,俄国文学单行本初版数年均不到0.9部,1917至
1919年为年均1.7部,而此后八年则为年均约十部,
虽还不能与其后的年代相比,但已显出大幅度跃升
的态势。出版的小说单行本译著有:普希金的《甲
必丹之女》(即《上尉的女儿》),陀思妥耶夫斯
基的《穷人》《主妇》(即《女房东》),屠格涅
夫的《前夜》《父与子》《新时代》(即《处女地
》),托尔斯泰的《婀娜小史》(即《安娜·卡列
尼娜》)、《现身说法》(即《童年·少年·青年
》)、《复活》,柯罗连科的《玛加尔的梦》和《
盲乐师》、路卜洵的《灰色马》、阿尔志跋绥夫的
《工人绥惠略夫》等。在许多综合性的集子中,俄
国文学的译作也占重要位置,还有更多的作品散布
在各种期刊上。
……
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学的因素使然,中国
知识分子(特别是左翼知识分子)强烈地认同俄苏
文化中蕴含着的鲜明的民主意识、人道精神和历史
使命感。红色中国对俄苏文化表现出空前的热情,
俄罗斯优秀的音乐、绘画、舞蹈和文学作品曾风靡
整个中国,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精神上的成长
。除了俄罗斯本土以外,中国读者和观众对俄苏文
化的熟悉程度举世无双。在高举斗争旗帜的年代,
这种外来文化不仅培育了人们的理想主义的情怀,
而且也给予了我们当时的文化所缺乏的那种生活气
息和人情味。因此,尽管中俄(苏)两国之间的国
家关系几经曲折,但是俄苏文化的影响力却历久而
不衰。
在中国译介俄苏文学的漫漫长途中,除了翻译
家们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外,还有无数的出版人为此
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冒了巨大的风险。在俄苏
文学经典的译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开明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等出版社
的名字,也常常可以看到三联书店的前身生活书店
、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的名字。这套丛书中就有
:生活书店1936年出版的、由周立波翻译的肖洛霍
夫的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生活书店1936年出
版的、由王季愚翻译的高尔基的小说《在人间》,
生活书店1937年出版的、由周扬和罗稷南翻译的列
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新知书
店1937年出版的、由梅益翻译的普里波伊的小说《
对马》,读书出版社1943年出版的、由王语今翻译
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从暴风雨里所诞生的》
,新知书店1946年出版的、由梅益翻译的奥斯特洛
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活书店
1948年出版的、由罗稷南翻译的高尔基小说《克里
·萨木金的一生:四十年间》。熠熠生辉的名家名
译,这是现代出版界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写就的不
可磨灭的一笔。这套丛书的出版也是三联书店文脉
传承的写照。
尽管由于时代的发展,文字的变迁,丛书中某
些译本的表述方式或者人物译名会与当下有所差异
,但是这些出自名家之手的早期译本有着独特的价
值。名译与名著的辉映,使经典具有了恒久的魅力
。相信如今的读者也能从那些原汁原味的译著中品
味名著与译家的风采,汲取有益的养料。
陈建华
2018年7月于沪上西郊夏州花园
导语
瓦西列夫斯卡娅著的《虹》是苏联文学上的一件大事,是卫国战争中苏联文坛上一部辉煌的巨著,被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范作品”。小说里所表现的一切,都是作者深刻观察到、体验到、思索到的。她同红军一起辗转于乌克兰战场上,同红军一起走了许许多多乌克兰乡村。《虹》是她在这次战争的血火里,亲身观察、体验、思索的结晶,是用心血凝成的碑石。这不是空想,不是虚构,而是苏联卫国战争中一段悲壮的史实。
书评(媒体评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俄苏文学经
典译著·长篇小说”丛书,意义重大,令人欣喜。
这套丛书撷取了1919至1949年介绍到中国的近
50种著名的俄苏文学作品。1919年是中国历史和文
化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对于中国俄苏文学译
介同样如此,俄苏文学译介自此进入盛期并日益深
刻地影响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套丛书的出
版既是对“五四”百年的一种独特纪念,也是对中
国俄苏文学译介的一个极佳的世纪回眸。
丛书收入了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
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高尔基、肖洛霍夫、法捷
耶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格罗斯曼等著名作家的代
表作,深刻反映了俄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
内容精彩纷呈,艺术精湛独到。
这些名著的译者名家云集,他们的翻译活动与
时代相呼应。20世纪20年代以后,特别是“左联”
成立后,中国的革命文学家和进步知识分子成了新
文学运动中翻译的主将和领导者,如鲁迅、瞿秋白
、耿济之、茅盾、郑振铎等。本丛书的主要译者多
为“文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
,如“左联”成员就有鲁迅、茅盾、沈端先(夏衍
)、赵璜(柔石)、丽尼、周立波、周扬、蒋光慈
、洪灵菲、姚蓬子、王季愚、杨骚、梅益等;其他
译者也均为左翼作家或进步人士,如巴金、曹靖华
、罗稷南、高植、陆蠡、李霁野、金人等。这些进
步的翻译家不仅是优秀的译者、杰出的作家或学者
,同时他们纠正以往译界的不良风气,将翻译事业
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结合起来,成为中国新文
学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些译者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了俄苏文学。俄国
文学的为社会为人生的主旨得到了同样具有强烈的
危机意识和救亡意识,同样将文学看作疗救社会病
痛和改造民族灵魂的药方的中国新文学先驱者的认
同。茅盾对此这样描述道:“我也是和我这一代人
同样地被‘五四’运动所惊醒了的。我,恐怕也有
不少的人像我一样,从魏晋小品、齐梁词赋的梦游
世界中,睁圆了眼睛大吃一惊的,是读到了苦苦追
求人生意义的19世纪的俄罗斯古典文学。”鲁迅写
于1932年的《祝中俄文字之交》一文则高度评价了
俄国古典文学和现代苏联文学所取得的成就:“15
年前,被西欧的所谓文明国人看作未开化的俄国,
那文学,在世界文坛上,是胜利的;15年以来,被
帝国主义看作恶魔的苏联,那文学,在世界文坛上
,是胜利的。这里的所谓‘胜利’,是说,以它的
内容和技术的杰出,而得到广大的读者,并且给予
了读者许多有益的东西。它在中国,也没有出于这
例子之外。”“那时就知道了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
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
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40年代的作品一同
烧起希望,和60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俄
国的作品,渐渐地绍介进中国来了,同时也得到了
一部分读者的共鸣,只是传布开去。”鲁迅先生的
这些见解可以在中国翻译俄苏文学的历程中得到印
证。
中国最初的俄国文学作品译介始于1872年,在
《中西闻见录》的创刊号上刊载有丁韪良(美国传
教士)译的《俄人寓言》一则。但是从1872年至
1919年将近半个世纪,俄国文学译介的数量甚少,
在当时的外国文学译介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晚
清至民国初年,中国的外国文学译介者的目光大都
集中在英法等国文学上,直到“五四”时期才更多
地移向了“自出新理”(茅盾语)的俄国文学上来
。这一点从译介的数量和质量上可以见到。
首先译作数量大增。“五四”时期,俄国文学
作品译介在中国“极一时之盛”的局面开始出现。
据《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不完全统
计,1919年后的八年(1920年至1927年),中国翻
译外国文学作品,印成单行本的(不计综合性的集
子和理论译著)有190种,其中俄国为69种(在此期
间初版的俄国文学作品实为83种,另有许多重版书
),大大超过任何一个国家,占总数近五分之二,
译介之集中可见一斑。再纵向比较,1900至1916年
,俄国文学单行本初版数年均不到0.9部,1917至
1919年为年均1.7部,而此后八年则为年均约十部,
虽还不能与其后的年代相比,但已显出大幅度跃升
的态势。出版的小说单行本译著有:普希金的《甲
必丹之女》(即《上尉的女儿》),陀思妥耶夫斯
基的《穷人》《主妇》(即《女房东》),屠格涅
夫的《前夜》《父与子》《新时代》(即《处女地
》),托尔斯泰的《婀娜小史》(即《安娜·卡列
尼娜》)、《现身说法》(即《童年·少年·青年
》)、《复活》,柯罗连科的《玛加尔的梦》和《
盲乐师》、路卜洵的《灰色马》、阿尔志跋绥夫的
《工人绥惠略夫》等。在许多综合性的集子中,俄
国文学的译作也占重要位置,还有更多的作品散布
在各种期刊上。
……
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学的因素使然,中国
知识分子(特别是左翼知识分子)强烈地认同俄苏
文化中蕴含着的鲜明的民主意识、人道精神和历史
使命感。红色中国对俄苏文化表现出空前的热情,
俄罗斯优秀的音
精彩页

一条路从西方通到东方,另一条路从北方通到南方。在两条路相交的地方,在一座不高的小山上,有一个村庄。一排排农舍低低地散落在两条道路的旁边,构成一个十字。村中心的小广场上,兀立着一座教堂的小钟楼。被冰雪封着的小河,在下边顺着山脚跟前的山谷蜿蜒着,只有些地方,碧蓝的河面破裂了,滚滚的波浪,在裂口里发着黑色,随后又隐没在冰雪的覆盖下。
一个女人挑着水桶,从农舍里出来。水桶合着她缓慢的步调,在扁担上摇摆着。那女人谨慎小心地踏着溜滑的小径,沿着山坡,往下走去。阳光照得她把眼睛眯起来了。太阳辉煌、尖锐的光芒,映照到雪堆上,把人的眼睛都弄花了。她下到山下,把水桶放到冰口上,张望了一下。一个人也不见。房舍都静悄悄地兀立着,好像沉没到毛茸茸的雪里似的。那女人站了一下,把水桶放到冰上,心神不安地向上边的村庄张望了一下,慢慢地顺着河边走去了。
小河拐到旁边,拐到生满灌木的更深的山谷里去了。枝条从很厚的冰壳下微微伸出来。通过草木丛,有一条隐约莫辨的窄窄的小径。那女人向那儿拐去了。结着冰凌的灌木丛,在周围沙沙响,她勉强向前走着。上边的树枝,抽着她的脸,她把那些披着冰甲,上边覆着线毛似的雪花的尖树枝用手拨到一边去。
小径突然中断了。女人停住脚,用呆滞无神的眼睛向前望着。
这里的田地都在山丘上、岩缝里、低岭上、窄谷里。有些地方孤孤地生着灌木丛。可是那女人既不看盖着雪的山丘,也不看灌木丛,又不看那间或残留着去秋的红果子的野蔷薇。一些莫可言状的黑色轮廓,处处从雪下露出来。一堆堆褴褛在裂缝里露着。碎铁片、破锈铁斑斑点点在晴空的雪地里露出来。
她又走了两步,就慢慢跪下来。
他僵硬地,笔直地躺着。虽然如此,可是总觉得小些,比生前小得多,脸像用乌木刻成的一般。她用眼睛朝这脸上,朝这非常熟悉却又陌生的脸上望了一下。嘴唇死死的不动了,鼻子变尖了,睫毛盖到眼睛上,脸上露出铁石一般的镇静。就在太阳穴旁边,张着一个圆圆的小孔,上边凝着血,异常鲜红的血。这是黑脸上的一块血记。
他显然不是因为这伤就一下子死了的。人家从他身上剥去衣服的时候,他显然还活着。他那时活着,或许身体还暖着呢。这不是自己死去的,而是强盗们的手,把他的腿拉直,把他的胳膊顺着身子拉直的。作战的那天,他阵亡的那天,也是隆冬的天气,于是严寒即刻就把所有的死者握到自己的掌中,把他们的身体变成了石头。他们从死者身上没有什么可剥了。布都剥去了。蓝色的衬裤仿佛长到身上了似的,像用洋蓝在木头上画成了一般,当时真辨不出皮肤和布来。光脚板同黑面孔比起来,白得出奇,像白石灰,一只脚掌冻裂了——死肉像鞋掌似的脱落下来,露着骨头。
那女人谨慎小心地伸出手,照死者肩上摸了一下,摸到小褂的粗布和官下边凝然不动的、石头一般的尸体。
“好儿子……”
她没有哭,干巴巴的眼睛望着,看着,感受着这一切,感受着儿子黑铁似的面孔,感受着太阳穴上的小孔、脱落的脚掌和那表现出临死痛苦的唯一迹象——那像弯爪似的痉挛地插入雪中的手指。
女人把向后撂着的黑发上被风吹来的雪,轻轻抖了一下。一缕黑发覆在额上。她不敢去动它——那缕黑发,贴到伤口上,长到伤口上,被血粘住了。
每当她来到这儿,她总想把这缕头发揭去。可是她不敢碰它,不敢动它,好像这样会刺痛他的伤口,给他带来新的痛苦。
“好儿子……”
焦干的嘴唇,机械地低语着这唯一的字眼,仿佛他能听见,仿佛他能睁开沉重的黑眼皮,用亲人的灰眼睛看一眼似的。
那女人死死地发呆,眼睛凝视着黑脸。她觉不着冷,觉不着两膝发麻。她望着。
一只乌鸦从山谷里一棵孤树上飞起来,沉重地鼓着翅膀,兜了个圈子,落到灌木丛下的一堆褴褛上,歪着头,凝视着。殷红的血斑,浸透了被子弹打穿的呢小褂。乌鸦凝然不动地待了一会,仿佛在沉思,后来就用嘴啄起来,起了一阵砰砰声。严寒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把一个月前留在这儿的一切都变成石头了。
女人从麻木里清醒过来。
“啊什!”
乌鸦艰难地飞起来,又落到几步远的盖着雪的另一具尸体上。
“啊什!”
她拾起一个冻结的雪团,向乌鸦掷去。乌鸦跳了一下,懒洋洋地飞到树上原来的地方。女人站起来,叹了一口气,又对儿子望了一眼,就回到小路上去了。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