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羡林回忆求学生涯(图文珍藏版)/季羡林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接近季羡林先生的学问本身是困难的。但是,倘若能够明白他的学问到底是怎样做成的,对于深入了解和认识季羡林,却也不失为现实的门径。请跟随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一起感受季羡林著的《季羡林回忆求学生涯(图文珍藏版)/季羡林文丛》中季羡林坎坷而漫长的求学之路,追溯他的学术传承。

内容推荐

本书《季羡林回忆求学生涯(图文珍藏版)/季羡林文丛》系当代东方语言文学大师季羡林所著。作者用自己的文字,讲述他的求学道路,追溯他的学术传承,内容涉及济南启蒙、清华发轫、德国负笈三个方面。对于深入了解作为学者的季羡林,进而认识他的学术,会有很大帮助,对于指导广大青年人奋发求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激励作用。

目录

出版前言 我为季羡林先生做责任编辑

序言

济南启蒙

 我的童年

 一师附小

 新育小学

 红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正谊中学

 北园山大附中

 济南高中

 观剧

 遇上日本兵

清华发轫

 北大入学考试

 报考大学

 为什么选清华不选北大

 西洋文学系

 受用终生的两门课

 参加卧轨和绝食

 因为沈从文,撤回了批评丁玲的稿子

 一条老狗

 梦萦水木清华

 清华梦忆

 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

 清新俊逸的清华园

 清华大学九十华诞祝词

 接受巫新华博士采访的谈话

 提心吊胆的一年

德国负笈

 留学热

 天赐良机

 去故国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过西伯利亚

 在赤都

 初抵柏林

 进入哥廷根大学

 道路终于找到了

 怀念母亲

 寻梦

 海棠花

 两年生活

 章用一家

 汉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Wala

 入学五年选修的课程

 梵文和巴利文的学习

 吐火罗文的学习

 其他语言的学习

 博士论文

 早的几篇德文论文

 完成学业 尝试回国

 大轰炸

 在饥饿地狱中

 山中逸趣

 烽火连八岁 家书抵亿金

 我的女房东

 反希特勒的人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别哥廷根

 赴瑞士

 在弗里堡(Fribourg)

 同使馆的斗争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船上生活

 西贡两月

 从西贡到香港

 回到祖国的怀抱

附录 季羡林年谱简编

试读章节

一师附小

“一师附小”的全名应该是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我于1917年阴历年时分从老家山东清平(现划归临清市)到了济南,投靠叔父,大概就在这一年,念了几个月的私塾,地点在曹家巷。第二年,就上了一师附小,地点在南城门内升官街西头。所谓“升官街”,与升官发财毫无关系。“官”是“棺”的同音字,这一条街上棺材铺林立,大家忌讳这个“棺”字,所以改谓升官街,礼也。

附小好像是没有校长,由一师校长兼任。当时的一师校长是王士栋,字祝晨,绰号“王大牛”。他是山东教育界的著名人物。民国一创建,他就是活跃的积极分子,担任过教育界的什么高官,同鞠思敏先生等同为山东教育界的元老,在学界享有盛誉。当时,一师和一中并称,都是山东省立重要的学校,因此,一师校长也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在一个七八岁的小学生眼中,校长宛如在九天之上,可望而不可即。可是命运真正会捉弄人,在十六年以后,在1934年,我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来教书,王祝晨老师也在这里教历史,我们成了平起平坐的同事。在王老师方面,在一师附小时,他根本不会知道我这样一个小学生,他对此事,决不会有什么感触。而在我呢,情况却迥然不同,一方面我对他执弟子礼甚恭,一方面又是同事,心里直乐。

我大概在一师附小只待了一年多,不到两年,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换过一次教室,足见我在那里升过一次级。至于教学的情况,老师的情况,则一概记不起来了。唯一的残留在记忆中的一件小事,就是认识了一个“盔”字,也并不是在国文课堂上,而是在手工课堂上。老师教我们用纸折叠东西,其中有一个头盔,知道我们不会写这个字,所以用粉笔写在黑板上。这事情发生在一间大而长的教室中,室中光线不好,有点暗淡,学生人数不少,教员写完了这个字以后,回头看学生,戴着近视眼镜的脸上,有一丝笑容。

我在记忆里深挖,再深挖,实在挖不出多少东西来。学校的整个建筑,一团模糊。教室的情况,如云似雾。教师的名字,一个也记不住。学习的情况,如海上三山,糊里糊涂。总之是一点具体的影像也没有。我只记得,李长之是我的同班。因为他后来成了名人,所以才记得清楚,当时对他的印象也是模糊不清的。最奇怪的是,我记得了一个叫卞蕴珩的同学。他大概是长得非常漂亮,行动也极潇洒。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男女外表的美丑,他们是不关心的。可不知为什么,我竟记住了卞蕴珩,只是这个名字我就觉得美妙无比。此人后来再没有见过。对我来说,他成为一条神龙。

此外,关于我自己,还能回忆起几件小事。首先,我做过一次生意。我住在南关佛山街,走到西头,过马路就是正觉寺街。街东头有一个地方,叫新桥。这里有一处炒卖五香花生米的小铺子。铺子虽小,名声却极大。这里的五香花生米(济南俗称长果仁)又咸又香,远近驰名,我经常到这里来买。我上一师附小,一出佛山街就是新桥,可以称为顺路。有一天,不知为什么,我忽发奇想,用自己从早点费中积攒起来的一些小制钱(中间有四方孔的铜币)买了半斤五香长果仁,再用纸分包成若干包,带到学校里向小同学兜售,他们都震于新桥花生米的大名,纷纷抢购,结果我赚了一些小制钱,尝到做买卖的甜头,偷偷向我家的阿姨王妈报告。这样大概做了几次。我可真没有想到,自己在七八岁时竟显露出来了做生意的“天才”。可惜我以后“误”入“歧途”,“天才”没有得到发展。否则,如果我投笔从贾,说不定我早已成为一个大款,挥金如土,不像现在这样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斤斤计算了。我是一个被埋没了的“天才”。

还有一件小事,就是滚铁圈。我一闭眼,仿佛就能看到一个八岁的孩子,用一根前面弯成钩的铁条,推着一个铁圈,在升官街上从东向西飞跑,耳中仿佛还能听到铁圈在青石板路上滚动的声音。这就是我自己。有一阵子,我迷上了滚铁圈这种活动。在南门内外的大街上没法推滚,因为车马行人,喧闹拥挤,一转入升官街,车少人稀,英雄就大有用武之地了。我用不着拐弯,一气就推到附小的大门。

然而,世事多变,风云突起,为了一件没有法子说是大是小的、说起来简直是滑稽的事儿,我离开了一师附小,转了学。原来,当时已是五四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而一师校长王祝晨是新派人物,立即起来响应,改文言为白话。忘记了是哪个书局出版的国文教科书中选了一篇名传世界的童话《阿拉伯的骆驼》,内容讲的是,在沙漠大风暴中,主人躲进自己搭起来的帐篷,而把骆驼留在帐外。骆驼忍受不住风沙之苦,哀告主人说:“只让我把头放在帐篷里行不行?”主人答应了。过了一会儿,骆驼又哀告说:“让我把前身放进去行不行?”主人又答应了。又过了一会儿,骆驼又哀告说:“让我全身都进去行不行?”主人答应后,自己却被骆驼挤出了帐篷。童话的意义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这篇课文竟让叔父看到了。他大为惊诧,高声说:“骆驼怎么能说话呢?荒唐!荒唐!转学!转学!”

于是我立即转了学。从此一师附小只留在我的记忆中了。(P14-17)

序言

过去几十年里,在中国最为杰出学人当中,如果说季羡林先生知名度最高,或不为过。然而,大多数人知道他,敬仰他,不是通过他的学术论著,而是通过他的散文和回忆、传记类文字,也是共知的事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季先生的学问属于小众,且其中若干,又是名副其实的绝学,连小众之中也几乎无人能窥端绪。不过,先生终其一生都以学术研究为职志,探微发覆,从无倦时。他的具有永久意义的成就,无疑也在学术范围之内。因此,可以说,要想真正了解季先生,最好还是尽量接近他的学问,否则终究是雾中看花,难得真切。应该承认,接近他的学问本身是困难的。但是,倘若能够明白季先生的学问到底是怎样做成的,对于深入了解和认识他,却也不失为现实的门径。现在好了,摆在读者面前的这一套《季羡林文丛图文珍藏版》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门径。它用季先生自己的文字,讲述他的求学道路,追溯他的学术传承,概括他的研究范围,阐释他的治学方法。对于深入了解作为学者的季先生,进而认识他的学术,这套文丛会有很大帮助。

书成值得祝贺,编订者梁志刚和胡光利其功莫大。不料两位学兄却以曾经受学于季羡林先生为由,向我索序一篇,使我一时惶恐莫名。写序我没有资格,原不待言。然而梁、胡二位,一曾久仰,一为故交,执意固辞,拂其美意,毕竟非我所敢为。因此虽曾数萌退意,还是渐渐明白,除去应命,并无选择。实际上,对季先生的学问,我始终徘徊在门外,尽管有一窥堂庑之愿,但苦无学力支撑,到底难知究竟。这样,我能做的,便只有在学问之外,就他的治学态度中我所见到的,谈些感受了。

季先生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但他的爱好和倾向也很明显。在学问所谓义理、考据、辞章之中,季先生特重考据而不好义理。这是他明确表示了的。他认为哲学最能代表义理,曾说有一百个哲学家,就有一百种理论。言辞之间,颇有敬而远之之意。他“喜欢实打实,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对于坐论玄谈,不感兴趣。他的这一倾向,或与他最佩服的老师陈寅恪有关。陈先生为学偏好考据而不喜玄学,对此俞大维先生在他纪念陈先生的讲演中,曾经多次提及。季先生的另一位老师汤用彤也是考据大师。只要读过他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等,都会有此印象。此外,季先生在德国的老师,如E.Sieq、E.Waldschmldt,也都是举世闻名的考据大家。所有这些大学问家,季先生皆感佩其人而服膺其学,自己则“一生小心翼翼地跟在他们后面行走”。

考据所务,在求实证。而在作为实证的材料中,季先生又以选择和利用语言材料最擅胜场。这无疑与他精晓多种东西古今语言,对语言现象特别敏感,因而也特别关注有关。他认为,语言材料能够为科学推论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其有效性无可怀疑,只要运用恰当,在结论的判定上,常可收一锤定音之效。借助对于语言材料的辨析考证,季先生确定了纸和造纸技术从中国传入印度的途径和时间、蚕丝从中国传入印度的时间,以及唐代中国人向印度学习制糖技术的具体情况。至于季先生如何让不同语言的语词告诉我们上述结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他的《浮屠与佛》、《中国纸及造纸法传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和《蔗糖史》所附的论文《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入中国的敦煌残卷》等。后文所指的残卷曾在数十年间辗转于多位学者之手,但格于关键难词,始终无人读通。季先生冥思苦想后悟出卷中“煞割令”一词乃古代文献屡屡提及的西极石蜜——一种高品质糖——的梵字音译。症结遂告化除,残卷所述制糖流程的全部内容也便通解无碍。这份残卷的解读,是季先生利用语言知识解决学术问题的典型实例。

典据翔实,考订详赡,是季先生论著的明显特点。在季先生尊为恩师的学者中,胡适先生是十分重要的一位。他对于胡适无征不信,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主张,无疑是完全接受的。而他自己,则似乎犹嫌不足,乃至不辞就三分证据求一分话说。季先生在搜求证据上所下的功夫有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即以《蔗糖史》的撰写为例,该书前后断续用去了季先生17年,其中1993年和1994年更是完全用于在北大图书馆内查阅典籍,收集资料,除周日外,“风雨无阻,寒暑不辍”。他所使用的资料,除一切近人的有关论著以外,还有中国古代的正史、杂史、辞书、类书、科技书、农书、炼糖专著、本草和医书、包括僧传及音义在内的佛典、敦煌卷子、诗文集、方志、笔记、报纸、中外游记、地理著作、私人日记、各种杂著、外国药典、古代语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以及英、德等西语文献。类别几乎无所不包,数量可称汗牛充栋。古今典籍中凡他认为可资利用的,务必千方百计找来读过,穷搜极讨,尔后心安。经他翻检的图书,总计不下几十万页,每有所得,“便欣喜如获至宝”;而枯坐半日,终无所获,则同样可能。每遇此时,便只好“嗒然拖着疲惫的双腿,走回家来”。这就是季先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以及他在研究过程中的情感历程。若问季先生的学术道路,此番景象,就是写照。

正因为掌握资料周备,准备工作充足,而论列遣词谋篇,亦已思考成熟,所以论著无论长短,一旦命笔,常能一气呵成。我读过他的《蔗糖史·国际篇》手稿。稿面极其整洁,40万字不见任何涂改痕迹,且逻辑、文字,均极畅达,可见写时已经成竹在胸,故才思泉涌,连绵不绝,一路演绎敷陈,得如行云流水。

季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学术遗产。他的学术活动对我们的启发也是多方面的。面对《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和《蔗糖史》这样的不朽之作,仰望之余,浮现脑际的常常是汉武所谓“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在我看来,季先生是非常的,在很多方面非常。而在这些非常之中,最为突出、对于我们最有启发意义的,是非常勤奋;或者还应加上超乎常人的毅力和献身精神。因此,读先生的论著,我们尽可以享受他淹雅流泻的文字,咀嚼文字揭示的道理,却切不可忘记那背后隐藏着的无限劳苦和艰辛。季先生的学问,虽然只有识者能够研究,但是他对待学问的态度,却是我们常人能够了解,可以学习的。季羡林先生天资卓异,且命途亦属平坦,不乏机遇,但他仍然毫不犹豫地把他的事业交给了勤奋。唯勤苦坚韧者可得天酬,我想这就是季先生以他不倦的学术实践向我们启示的人生真理。

葛维钧

2015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