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天朝史鉴 前言 第一章 虎狼之国 第一节 霸王之胄 第二节 先祖余烈 第二章 天降英雄 第一节 商人谋国 第二节 赵姬生政 第三节 性格成型 第三章 集权在手 第一节 借刀杀弟 第二节 车裂嫪毐 第三节 仲父恩怨 第四章 帝王权术 第一节 法、势、术 第二节 酷法治国 第五章 能臣悍将 第一节 客卿李斯 第二节 蒙氏家族 第三节 尉缭传奇 第四节 少年甘罗 第六章 横扫六国 第一节 顺天者昌 第二节 灭亡赵国 第三节 荆轲刺秦 第四节 倾国之兵 第五节 六国归一 第七章 一统中华 第一节 百代秦事 第二节 焚书坑儒 第三节 开疆辟土 第四节 千秋伟业 第八章 千古一帝 第一节 始称皇帝 第二节 功泽后世 第三节 巅峰帝国 第四节 巡游天下 第九章 二世而亡 第一节 天大错误 第二节 小人赵高 第三节 暴政亡秦
精彩页 秦始皇在巡行途中突然死去,留下了一个权力真空的时期。我们不能说秦始皇未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只是他迟迟不肯透露他的接班人选,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会那么早就死去,以至于贻误了策立接班人的时机,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这是秦始皇天大的错误,直接导致赵高等人的阴谋得以实现。公元前211年冬十月,秦始皇开始了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巡行天下。他的巡行队伍十分浩大,跟随的要员有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及小儿子胡亥等。 赵高是历史恶作剧的产物,他本来是一个平庸得可笑的人物,在这次巡行中却扮演了一个英雄的角色。赵高的一生所作所为,散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中。按赵高所起的坏作用,给他立传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司马迁鄙视这个人物,所以《史记》里没有他的传。 赵高是个宦官,出生于赵国宗室远支,父亲获罪受宫刑后,母亲与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赵高兄弟也都受了宫刑,入宫为役。卑贱的出身,残缺的身体,严重地扭曲了赵高的心理。怀着对世人的刻骨痛恨和极端的权力欲望,赵高像一条毒蛇蛰伏在秦宫里。天性狡诈、口齿伶俐的赵高善于察言观色,曲意逢迎去讨秦始皇的喜爱。他身高力大,写得一手好字,尤其精通狱法。据说他对秦朝律令熟练到了每个细目都能背诵的程度。秦始皇在判决断狱方面拿不准时,还经常向他咨询,总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因此颇受秦始皇赏识。于是将赵高提拔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马仪仗队,并让他教导胡亥书法和法律知识。赵高很得胡亥欢心,二人私交甚密。中车府令同一个县令的级别差不多。官虽小,却是秦始皇的近臣,其作用非同小可。虽然不算被重用,可是对一个阴谋家来说,任何一片枯叶都能成为他的晋身之阶。官不大,却是秦王的近臣,这就非同一般了,何况还有与胡亥的亲密关系做后盾。这些都为赵高奠定了发迹的基石,也为秦王朝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隐患。赵高的劣迹,一度引起了秦始皇的注意。秦始皇命令上卿蒙毅(蒙恬之弟)负责审查。蒙毅掌握确凿的证据后按照当时的律令判了赵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偏爱赵高机敏能干,特下书赦免。不久,又将他官复原职。赵高从此深恨蒙毅,只因蒙氏世有大功,蒙毅、蒙恬兄弟又是秦始皇倚重的文武大臣,赵高表面上曲意奉承蒙氏,暗地里则伺机报复。赵高在秦始皇的最后一次巡行中,掌管着皇帝大印和文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秦始皇此次巡行天下,经过了云梦、丹阳、钱塘、会稽、琅琊等地。到达琅琊的时候,又遇上了为他求取仙药的徐福。徐福为了避祸,编造谎言,说由于海中大鱼阻挠,才没有取得长生不老之药,如果准备弓弩硬箭,杀死大鱼,仙药立即可得。秦始皇听信徐福谎言,亲自持弓执箭,登船追杀大鱼。从琅琊一直追赶到之罘(今山东烟台附近),居然射杀了一条巨鱼。这一段距离,海路有一千多里,因而已经50岁的秦始皇积劳成疾,当到达平原津的时候就已经病倒了。 秦始皇晚年十分厌恶谈论死亡的话题,所以大臣左右没有一个敢跟他谈论死亡及后事安排的事情。秦始皇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恨不得把天下的一切权力都收到自己手里。他虽然自称秦始皇,然后二世、三世按顺序排列到无穷无尽。但是却四处求仙,企图长生不老,因此连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也没有考虑,他深信他还不会死亡。可是他也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自家有病自家知,当他感到自己病情严重的时候,也不得不准备太子即位的大事,于是他立下了遗诏。 《史记》记载:秦始皇出游,行至沙丘时,病倒了,而且病得还很厉害,他令赵高写一封书信带给长子扶苏,信上说:“兵权先交给蒙恬掌管,因为蒙氏家族世代辅佐我朝,不会有策反之举。长子扶苏,你先回来,到咸阳给我办理后事吧,我可能已经不成了……”信中的含意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也就是点明了要让扶苏继承皇位。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素来比较仁慈,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扶苏曾上书劝谏施行仁政,因而激怒秦始皇,派他同北方修筑万里长城的蒙恬一起参与管理上郡,即《史记》所说:“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P231-233 导语 秦始皇嬴政,古今中外个自称皇帝的君主,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他建立皇帝制度,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集权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邹屿晨编著的《秦始皇嬴政传》介绍了秦始皇一生由盛转衰的过程。 序言 在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 一个伟大的奇迹。 从公元前221年开始,中国就以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集权帝制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之后漫长的两 千多年里,中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并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元朝和早 清时期,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 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及火药为代表的众多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 技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时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还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华帝国长期的优势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优越感:根 据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国是“天朝上国”, 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皇帝就是“天下共主”。翻 开世界历史,这个观点在16世纪以前,的的确确是一 个事实。 拿破仑曾经对英国外交家阿美士德说过:“中国 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一旦被惊醒,世界将为之震动。 ”拿破仑一生纵横欧洲,数次把多国联军踩在脚下, 如此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会对当时的中国有这样的 论断,他的根据从何而来? 翻开世界近代史,我们会发现,在拿破仑所处的 时代,曾经拥有优秀远古文明的区域大多四分五裂, 各自为政,欧洲如此,非洲也如此;而拥有广袤土地 的大国又大多没有久远的文明,俄罗斯如此,美国亦 然;真正能将久远的文明和辽阔的疆域结合在一起的 ,仍然只有中国。拿破仑一直试图统一欧洲,因为他 深知:只有将文明的力量与辽阔的疆域结合起来,才 能造就伟大的帝国。 纵观世界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 论:中国的文明能够这样伟大,中国的力量能够这样 让人不敢轻视,一直以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形式存在是 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一个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所有的权力集中 在皇帝一个人身上。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雄才 伟略的皇帝完全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在中华帝国 的历史上有四百多个帝王,其中十三位杰出的帝王以 其丰功伟绩而彪炳史册,在中华帝国史上,甚至世界 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一直都以一个大帝国的姿 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各民族用各自的历史共同谱写出 一部中华风云史。秦汉时期,中华帝国把匈奴赶到西 方,引发了欧洲的一系列大动荡;唐朝时期,中华帝 国又把突厥赶到西北,又引发了中亚和东欧的动荡。 至于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这一系列 的朝代更替,以及各个朝代中的叛乱分裂或者起义, 都只不过是这个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国的内乱而已。 现在我们回顾这段伟大的中华帝国史,秦始皇, 无疑是这个大帝国的最初缔造者,也就是开国皇帝。 正是由于他的雄才伟略,才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大一 统的所有基础。 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公元前221年是真实意义 上的帝国元年。“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天下,废分 封,设郡县,同文、同律、同衡、同轨,修驿道,筑 长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有了一颗“统一的心”。从 此,中国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与独特的文化内涵,把 “大一统思想”作为整个社会和个人的至高理想永恒 地留在了所有中国人的血液中。秦始皇也当之无愧成 为中华帝国的始皇帝。 中国封建帝王“皇帝”的称谓由秦始皇开始,他 叫“秦始皇”,就是希望大秦帝国会有接下来的二世 、三世,直至千万世,如此永远继承下去。这一点, 虽然秦始皇的子孙没有做到,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 中华帝国后来所有坐拥江山的皇帝何尝不是秦始皇的 继承者? 史家有个说法叫“汉承秦制”,意思就是刘邦建 立汉朝之后,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大一统制度,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刘邦才是秦始皇的第一个继承者。秦 末天下大乱,项羽首先在争夺天下的霸业中胜出,但 遗憾的是项羽根本没有建立中央政权的意识,而是把 诸侯全部分封到各自的领地为王,他的做法实际上是 让中国再次回到战国时代的大分裂中去,这无疑相当 于一种历史的倒退,所以最后他败给刘邦也就不足为 奇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是刘邦战胜了项羽, 不如说是统一战胜了分裂。 楚汉争霸同时也开创了帝国的另外一个游戏规则 ,皇帝轮流做,英雄不问出处。这个规则的结果就是 “成王败寇”,完美地解决了帝国内部改朝换代的“ 正统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最有能力的人成 为开国皇帝,带领帝国一次又一次走向辉煌。 ……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雍正时期,君主集权 达到最高峰。雍正的即位过程可谓将中国古代的太子 夺权斗争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即位之后,规定以后的 皇帝必须把继承人的名字写成诏书封存,这就从根本 上解决了皇室继承人纷争的问题。雍正又设军机处, 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 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雍正对经济发展的贡 献也不能忽视,正是由于他在中间的拨乱反正,使得 康熙的一些有效政策得以延续,也使得康熙开创出的 盛世局面得以延续。 雍正之子乾隆是“康乾盛世”的收官者。乾隆在 位六十年,前期,他政治颇为清明,在康熙、雍正两 朝的基础上,将“康乾盛世”局面推向了顶峰。到了 执政后期,乾隆将清政府积累下来的上百年家底挥霍 一空,对外又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进一步耽误了中 国与世界的同步发展,时有英国人形容清朝为“一艘 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从这种意义上讲,乾隆也是 整个中华帝国的收官者。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直言不讳地说:西方之所以长 久以来对中国心存疑虑,就是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统 一的大国。 “统一”就是打开中华文明唯一的钥匙。从公元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无论是后世的哪一个封 建君主,争取统一或者维护统一都是他没法抵挡的诱 惑,也是他无法摆脱的宿命。一国不容二主的观念在 这块土地上是如此深入人心,真正成了中国人的民族 基因,也是中华文明历久而弥新、中华民族能够傲立 世界的真正原因。 何君于北京 2015年3月
内容推荐 邹屿晨编著的《秦始皇嬴政传》介绍了秦始皇一生由盛转衰的过程。从广纳贤才到巡游天下,从加强法治到统一六国,无不彰显着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帝王之一的浩然气魄。但物极必反,秦始皇又有其专横跋扈的一面,这也是他为何不得民心的原因。最终,由于后世的执政不力导致泱泱秦国逐渐走向灭亡。总之,秦始皇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英雄,仅仅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便在世界的东方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帝国。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秦始皇深刻地影响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始皇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盛誉,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