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侯荣庭著的《艾滋病人群情感调适的社会学研究(精)》采用“生病叙说”等质性研究方法,从30名HIV病毒感染者的生病体验和情感表达人手,以主体建构为视角,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三个层面分析感染者“获得性‘需要缺陷’综合征”“获得性‘期望不足’综合征”“获得性‘惩罚泛滥’综合征”的“社会病症”困境,并因此唤醒其所存在的强度较高的负性情感及其“负性情感的鸡尾酒”形式。 本书最后从冲突与博弈、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互动三个视角提出情感存在与呈现的动力机制及其意义,并认为这些存在的负性情感经过抑制与归因等防御机制的转化、加强与呈现,又会对微观、中观和宏观的社会设置产生影响,更可能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 作者简介 侯荣庭,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教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性社会学和精神分析。先后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7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9篇,其中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目录 第一章 研究主体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主体 一、艾滋病人群的生存现状 二、我与艾滋病研究的遭逢 三、研究主体:生病历程中的情感跌宕 第二节 研究何以可能 一、方法论层面的理论支持 二、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具体层面的操作执行 第三节 研究伦理的深层考量 一、以知情同意为前提 二、严格遵守先无害后受益的准则 三、时刻铭记调查的严谨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视角 第一节 情感社会学研究 一、情感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二、情感社会学的研究现状 三、情感社会学的未来趋势 四、情感社会学的本土化与土生化 第二节 社会学视野下的艾滋病研究 一、艾滋病研究的国际化 二、艾滋病防治的本土发展 三、艾滋病人群的情感研究 第三节 本书的理论视角 一、情感社会学理论 二、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 第三章 获得性“需要缺陷”综合征 第一节 证明自我需要的缺失 一、核心自我的崩解 二、潜在身份的失能 三、角色身份的污名 第二节 获益交换需要的缺乏 一、公平就医被拒绝 二、身份信息被利用 第三节 群体归属需要的缺陷 一、初级生活圈的变迁 二、单位和社区的排斥 三、亲朋与好友的疏离 第四节 信任需要的缺场 一、信任危机:预期行为带来的失落 二、依赖困境:信任破裂引发的退出 第五节 真实需要的缺憾 一、与他者的共存 二、与污名的遭逢 第四章 获得性“期望不足”综合征 第一节 期望状态的模糊性 一、角色选择的无奈 二、地位获得的迷茫 第二节 期望达成的局限性 一、新增范畴单元缺少同质性 二、普遍范畴阻碍清晰性 第五章 获得性“惩罚泛滥”综合征 第一节 体制领域的惩罚 一、意识形态的限制 二、符号媒介的排斥 第二节 分层系统的资本分配不均 一、布迪厄“四种资本”的尽失 二、情感资本的负积累 第六章 情感呈现 第一节 情感抑制的形成 一、失望悲伤的痛苦体验 二、羞愧内疚的强化改变 第二节 负性情感的再转化 一、置换与投射 二、升华和反向作用 第三节 情感的外指呈现 一、社团单元的愤而离场 二、范畴单元的怒而扩散 三、宏观结构的持续恶化 第七章 情感调适:存有与呈现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存有与呈现的应对视角 一、冲突与博弈 二、结构与功能 三、互动与系统 第二节 情感调适的社会效应 一、负性情感与社会变革 二、正性情感与社会结构 第三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