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跨越三百余年漫长时光的魏晋南北朝,它是战乱与政权更迭频繁的“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时代”,它也是百家争鸣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它上承秦汉文明,下启隋唐盛世,绘就出独特又斑斓的民俗世情。 然相隔千年时空,相较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时代,魏晋南北朝人的生活更多地留予人“空白”的印象。那么身处尖锐社会矛盾、多样文化碰撞环境下的他们,在千年前的生活画卷中,有着怎样的风俗习惯?怎样的生活日常?怎样的兴趣爱好?韩榕著的《魏晋南北朝(对酒当歌绘斑斓)/历史的风尚》将与大家一起以史回顾,共同走进那遥远的魏晋南北朝人的生活与思想。 作者简介 韩榕,笔名八月榕,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报社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多年。爱好历史,爱好写作,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刊发稿件百余篇,撰写稿件获奖数十次,文字风格朴实、严谨。 目录 第一辑 岁月流转,节节生花 上元佳节,迎神迎儿迎舞会 三月有上巳,春暖好时光 七夕至,乞巧来,百态出,福报到 端午,初别恐惧祭名人 重阳深处菊花香 第二辑 流光溢彩,飘飘罗衣 发式虽多,因人而异 一服一装一人生 满目琳琅配佳人 胭脂水粉,略施粉黛,美出特色 一双木屐.蹬出多样人生 第三辑 品位生活,雅雅风流 没事喝喝小酒,真真假假醉意朦胧 大好河山,怎能没有名士的游玩足迹 棋如人生,人生境界在其中 单调的生活,得看看杂技 茶香沁人,这味药材当饮料喝更妙 第四辑 媒妁鸳鸯,匆匆一世 晓其形却不知其人的婚姻 大胆爆发的女子更有魅力 为人父母,婚姻中的必修课 葬礼是人生的最后一个仪式 墓室与明器的陪伴是永世 第五辑 艺术人生,久久长流 写点小说也可避世 诗有灵魂,乃诗人倾诉之歌 那些女子笔下的红尘世界 泥身火魂是陶瓷 藏在书后的前卫工作 第六辑 雕梁画栋,熠熠生辉 繁华的都城,绝美的宫殿 寺庙之火,从这里冉冉而起 室内陈设,端的是贵族品位 石窟壁画,绝对值得称赞 园林告诉你什么叫好景长青 第七辑 杏林春暖,步步增健 药草余香,继承与探索是王道 想学医,得按“医规”来 勇猛的士兵也离不开“守护神 多姿美容,不是遥远的传说 养生是一种执着的追求 第八辑 美食盛宴,生生不息 让人眼花缭乱的烹饪原料 单调的主食变换出万千佳肴 默默无闻的大厨助手 创造美味的神奇烹饪技法 鲜果拥有变戏法的魔力 第九辑 商贾买卖,样样可行 走街串巷.市场好热闹 市场这么热闹,朝廷不来管管吗? 要想生意好.点子少不了 抄书市场里藏着不少知识分子 穿越荒漠而至的“淘金者 第十辑 礼到情存,惺惺相惜 血缘是个奇妙的东西 养老尊老,以孝为先必受赞 想要人气旺,就要深谙“庆贺”之礼 哀者,遵礼吊唁方受人称道 人活在这个世上,哪能不应酬? 参考文献
序言 序言 天下多故绽斑斓 难得糊涂,是魏晋南北朝人的生活。难得清醒 ,也是魏晋南北朝人的生活。 战乱纷飞,王朝更迭,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 文明,下启隋唐盛世。在那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里,却伴有罕见的思想碰撞与文化繁荣,跨越三百 余年时光,展现出它独特、斑斓的风采。 那时天下多故,前后数十个政权交换更替,是 “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时代”,偏偏又带来百家争 鸣,民族大融合的难得机遇。碰撞与融合,生活于 这独特时代下的魏晋南北朝人,注定了他们矛盾又 多姿的人生。 魏晋南北朝人有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 “清醒”。在那动荡黑暗的岁月里,靠着个人的努 力焕发出照亮黑暗世界的光芒。这时期一大批政治 家、文学家、科学家、医学家、艺术家、书法家辈 出,创造出政治、文学、科学、医学、艺术等方面 灿若繁星般的辉煌。 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梁武帝萧衍、北周武帝宇文邕、谢安、王导等政 治家,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曹操、曹丕、曹植、陶 渊明、王粲、左思、谢灵运、鲍照、庾信、蔡琰、 谢道韫、甄后等文学家,才思泉涌,妙笔生花。王 叔和、葛洪、陶弘景、皇甫谧、徐之才、姚僧垣等 医学家,悬壶济世,撰写方书。书圣王羲之、画圣 顾恺之显世,兰亭集聚,儒雅风流传为美谈。 大批不知名的能工巧匠,雕琢出石窟艺术,园 林文化。《齐民要术》《三国志注》《水经注》《 世说新语》《文心雕龙》《昭明文选》等传世佳作 ,著作繁富众妙纷呈。北周武帝一统北方,奠定隋 朝统一中国之基础。佛教广泛传播,欣欣向荣。南 朝确立“五礼制度”,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影响 深远,福泽后世。 魏晋南北朝人也有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 糊涂”。在那动荡黑暗的岁月里,人们惶惶不安地 过着避世闲适的生活。才华横溢的名士们“越名教 而任自然”,玄谈清议,洒脱随意,服药成风。嵇 康等“竹林七贤”旷世才华,难抒其志,逍遥放逸 。门阀制度,等级严格,人才无路。游弋林泉的都 城园林,在奢侈精美的艺术中,粉饰着无可奈何的 心境。 还有那大隐隐于市的节日风俗、商贾买卖、家 庭生活、人际来往、妇女姿态,难分“清醒”还是 “糊涂”,皆在平常中诉说着魏晋南北朝社会的真 实面貌。魏晋南北朝社会,无论服饰、饮食、居处 。还是节日、婚姻、丧葬、娱乐,都呈现出其丰富 多彩、别具一格的特色。 那里处处“继承与创新”兼具,既有前代的习 俗特色,又有自身的创新内涵。这一切,汇聚出千 年以前的多姿魏晋南北朝,如端午等节日被赋予新 内涵、揭开围棋与杂技新篇章、风度翩翩的名士、 善妒泼辣的女子、欣欣向荣的文化艺术、琳琅满目 的发式首饰。 不过,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面貌远非只有多姿与 闲适。频繁战乱下的环境,必然也有不少残酷、荒 诞的社会恶俗,只是此书里未多作描述。相较于一 些让人耳熟能详的朝代,魏晋南北朝更多地留予我 们“空白”的印象。 翻阅无声的历史,认识千年前的空白,让我们 一起走进魏晋南北朝,去认识那时的习俗与文化。 韩榕 2018年5月
导语 斑斓、独特、繁荣、重要、陌生,这便是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相较于一些让人耳熟能详的朝代,它更多地留予人“空白”的印象。这样的“空白,”相信感兴趣的人不少。这便赋予作者书写这陌生时代那斑斓习俗的责任。 《魏晋南北朝(对酒当歌绘斑斓)/历史的风尚》是由韩榕著的。 书评(媒体评论)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实际上,历史中的 兴衰存亡,是可以从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得到 反映和预见的。《历史的风尚》系列,着眼于民生 在习俗风尚上的表现,在传递少为人知的历史知识 的同时,人文关怀的立意更是让这套历史渎物价值 倍增。 ——中国宋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姜 锡东教授 这是一套关于芸芸众生的历史系列渎物。它从 帝王将相、金戈铁马和政治风云的宏大叙事中撇开 去,转而关注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民俗风 尚,通过细节的生动描摹与还原,将社会各阶层尤 其是平民百姓创造的生活景象斑斓呈现。 ——四川省作家协会 粱平副主席 与其说《历史的风尚》系列是一幅历史民俗长 卷,倒不如说它是一场为期两千多年的接力赛更为 准确。从汉王朝一直到民国共八个历史时期民俗文 化的形成、传承和蜕变,在字里行间动态地互为接 力,通过它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中华民族生生不 息的脉搏。 ——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文化基金会 熊志 远主任
精彩页 上元佳节,迎神迎儿迎舞会 祭蚕·迎蚕神 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这是后人眼中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而在魏晋南北朝时,并无元宵节一词,民间把正月十五称作“上元节”,是重要的迎神祭祀之日。最具代表性的祭祀,便是“祭蚕”。 正月十五,人们嗅到的早春气息正扑面而来。辞别冬日的寒冷,桑树抽条发芽,含羞带怯地吐出嫩绿的新芽儿。在这攸关桑树生长好坏的重要日子,人们庄重、虔诚地祀蚕神、迎紫姑。 悠悠华夏五千年,种桑养蚕一直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因岁月流逝而褪色。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如此。桑树长得好坏,影响蚕业丰收,最终影响到朝廷赋税及百姓生活。无论朝廷还是百姓,蚕业都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它能引得上下重视,大兴祭蚕之风就不足为奇了。 在嫩叶摇曳中,太阳爬上树梢,虔诚的祭祀活动开始。江南的养蚕人早早起床熬制白粥,供奉蚕神。这白粥,不能随便熬制,有它的讲究,需在白粥里加上肉脂,使白粥带上油膏才行。熬好,端出带油膏的白粥。养蚕人恭敬地在养蚕室里摆好,迎接蚕神驾到,保佑蚕桑大丰收。 在那至诚渴望的祷告中,养蚕人在脑海中畅想着蚕神的故事,渴盼自家也能迎来张成一般的好运。 传说,张成是吴县人,有一天夜里巧遇一妇人。妇人站在张家屋角,悠然地冲张成招手。张成好奇地走过去,那妇人开口告诉张成:“这地方是你家蚕室,我是这里的神。明年正月十五,你用带油膏的白粥来祭我,我将保佑你的蚕桑获得百倍丰收。”张成闻言大喜,虔诚地按照妇人的话去做,他家的蚕桑果然大获丰收。 蚕神保佑,蚕神保佑!身处养蚕室,望着祭祀的白粥,江南的养蚕人也同张成一样祷告着。渴盼丰收的心情是那么迫切,以至于将白粥用处发扬光大。 荆楚的养蚕人以白粥为蚕驱鼠,驱鼠的白粥也有讲究。灶火熬制好香喷喷的白粥不算完,还需在白粥上盖肉片。 举行仪式时,勤劳质朴的养蚕人,双手端着盖有肉片的白粥,在家人殷切的期盼中,小心翼翼地爬上屋顶,口念咒语祷告。祷告声低沉又绵延:“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养蚕人相信,如此这般祭祀祷告,便能赶走老鼠,让自家的蚕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早日吐丝成茧。 迎紫姑 如此种种,人们仍难放心,为确保蚕桑丰收,还不忘“迎紫姑”。 人们认为,紫姑能预知蚕桑能否丰收,其他事能否成功。在他们心底,紫姑是百姓的知心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渴求,指引他们的前路。 有此感受,源自传说中紫姑的悲惨命运。相传,紫姑原为小妾,被丈夫的夫人嫉妒,经常被驱赶到茅厕、猪圈等繁重脏乱处干脏活。在这重重虐待中,不堪折磨劳累的紫姑,在正月十五悲愤而亡。她的悲惨命运,引来人们的广泛同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渐渐地演化成神。紫姑,是神,更是无数百姓们的缩影。 心中之念,心中之神。一思一绪,皆在正月十五的祭祀中淋漓尽致地展现。 每逢正月十五日晚,太阳挥别树梢西辞归家,骤黑的夜,冷暖交织,一片漆黑,却挡不住人们迎接紫姑驾到的欣喜。 在那深沉的夜幕中,一家人抬着事先准备好的假人,小心翼翼地抬至厕所或猪圈边。立位就绪,人们平静心绪,虔诚祈祷,诚念咒语,迎还紫姑。 对着假人,人们低语祷告:“你丈夫和大夫人都不在,请紫姑出来吧!”念罢,一家人紧张观察着假人的动静。 此时,抬假人的人就是测试仪,感觉抬着的假人重了,那就是紫姑快要显灵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迎来紫姑之神,得礼遇相待。 人们恭敬地将假人仰卧放好,端上美酒、水果,放在早已准备好的案几上,紧张而又诚心地卜问蚕桑等各种事情。风乍起,人们恍如无感,眼睛里只有假人的动静。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