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色理论家郑德荣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曾毅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曾毅所著的《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再现了东北师大马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德荣光辉的一生,详细记述了郑德荣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等红色理论家的一生;“乐以终身治学科研,悦以毕生授业解惑”。以“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座右铭教育学生,以“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风培育人才,坚持立德树人,以身垂范,言传身教著名教育家的一生。 目录 引言 奔跑 先生 天地 忠诚 高山 情怀 称谓 反差 自述 缺席 尾声 后记 郑德荣学术年表 序言 2018年5月3曰,92岁的郑德荣同志永远地离开 了我们,也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67年的教学科研一 线。6月6日,教育部追授郑德荣同志“全国优秀教 师”荣誉称号。6月27日,中共中央追授郑德荣同志 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郑德荣同志是东北师范大学涌现的“红色理论 家”“思想常青树”。他从大学时代起,几乎一辈 子都在东北师范大学学习和工作。郑德荣及郑德荣 精神的出现不是偶然的。1948年,伴随着解放战争 的隆隆炮声,郑德荣毅然决然地投奔解放区,跨进 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学习。在这所 “红色熔炉”的大学里,郑德荣师从一大批我党从 延安选派来的专家,如著名文学家、解放军军歌词 作者公木,从苏联留学归来、最早研究毛泽东思想 的张如心教授,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智建中教授 等。在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大学里,他第一次接 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种子就在他心中生根发 芽。1952年,郑德荣提前毕业留校,在无产阶级革 命家、教育家、校长成仿吾创立的中国革命史教研 室任教,开启了他长达67年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的红色之旅。1953年,郑德荣同志光荣加入中国共 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到:“必要时流尽最后 一滴血,灌溉在党的事业。”可以说,东北师范大 学的红色教育,奠定了他的格局、品质和价值观。 当前,党和国家把郑德荣同志树为重大典型, 号召全党和全社会学习郑德荣精神,东北师范大学 全体师生倍感荣幸。郑德荣精神在东北师大的诞生 ,进一步彰显了东师的红色底蕴,也必将激励学校 珍惜传统、牢记使命,造就更多郑德荣式的好老师 、好学生。 郑德荣同志具有坚定执着的信仰、信念。他的 一生,经历了民族的苦难,见证了奋斗的历程,期 盼着伟大的复兴,是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 强起来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他从不因现实 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把一 生都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 教育事业,是当之无愧的“红色理论家”。 郑德荣同志具有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他的一 生,视学问为事业,视学术为生命,终生致力于中 共党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 旗帜。他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 索、精益求精,91岁高龄仍然在申报国家课题,生 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关心着学术研究。 郑德荣同志具有甘于奉献的大爱情怀。从教67 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为人师 表,甘当人梯、淡泊名利,把自己的所思、所学、 所想、所研、所得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 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 业殚精竭虑,矢志不渝,贡献了毕生精力。 郑德荣同志具有永久奋斗的高尚品格。他以60 岁退出领导岗位为新的起点,培养博士,出版著作 ,发表文章。90岁之后仍然老骥伏枥,持续创新, 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研究上来,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 真正体现了一位老党员、老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 定信仰、对党史学科的无比热爱、对高水平境界的 不懈心、牢记使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 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锐 意进取,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写好新时代的奋进 之笔。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 生导师) 导语 曾毅所著的《红色理论家郑德荣》展现了作为红色理论家的郑德荣同志光辉的一生。书中详细介绍了从他青年时期在东北大学求学时树立的共产主义理想,到他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67年的人生历程,歌颂了郑德荣同志把一生献给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事业、把传扬红色理论作为责任和使命的高贵品格,以及他学高德馨、以身垂范,品行高洁、虚幻若谷的高尚情操。 该书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读本,是激励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食粮。 后记 以光明日报社宁波记者站站长的身份来写郑德 荣先生,是因为我在光明日报社吉林省记者站14年 深厚的积淀。 在吉林站任站长的那段时间里,东北师范大学 成了我熟悉的“基地”,很多领导、老师成为了朋 友,甚至至交。 正因此,当中组部、中宣部组织采访团、赴长 春采访郑先生的先进事迹的时候,光明日报社的领 导选择了已经调离三年的我来完成这个任务。从采 访到发稿,一周时间;从第一篇见报到第二篇见报 ,三天时间,且是一篇人物通讯、一篇报告文学。 好在不负。也因此,有了此书。感谢吉林人民 出版社。 写得依旧很急。在此过程中,郑先生的博士生 们,这些我当年相识的朋友给了我最大的支持,无 论是接受采访还是提供以前的资料,十二分地慷慨 。也有未曾谋面的,却电话、微信总是不厌其烦。 更感谢那些只是在资料中相识的,这些由你们的师 兄师弟师姐师妹提供的资料里有你们与先生深深的 过往与情感,在此借过,谢谢。 从第一个字到掩卷,脑海里一直有东北师大原 党委书记盛连喜告诉我的一句话:“先生就是故事 ,先生的情怀就是故事。”当回听我采访时的录音 时,发现,盛书记给予我的高度一直都在。 好的故事,一定是有情怀的故事。 以此,向先生——郑德荣致敬。 曾毅 2018年8月 精彩页 在东北师范大学的档案馆里,一张《东北大学招生简章》中记录了当年的历史——“培养为人民服务,献身于新中国、新东北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实业、医学等专门人才。” “郑先生正是传承了这样的红色基因而成长起来的。”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对学校的历史引以为傲。1946年,公木以教育长的身份主持学校筹建工作,后来担任了党委书记。1950年,张如心任校长。1952年,成仿吾担任校长兼党委书记。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理论家、教育家的熏陶给了郑德荣以红色的启蒙。 亲沐春风远比仰望星空幸运。郑德荣应该上过“体态魁伟、穿一身黑棉制服、红脸膛、四方面、表情庄重而又带着慈和的笑容”的公木的课吧?这位创作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每逢他的《诗经》选读公开大课,200多名学生早就齐刷刷地坐在那里静候。郑德荣应该也听过习惯西装革履的张如心的讲话吧?这个在莫斯科留过学,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一生主要从事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是命名“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是最早从事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研究、宣传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理论工作者。 郑德荣继承的是延安的火,传递的是革命的种。 1952年,作为学校的第一批毕业生,郑德荣留校在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任助教。刚刚从人民大学创建中调任过来的成仿吾任校长兼任教研室主任,这个翻译过《共产党宣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样给了郑德荣红色的火种。从此以后,郑德荣在中共党史学科,把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一生的专业与研究方向。 “信仰深沉葆党性,立德树人铸师魂。”杨晓慧对郑德荣充满了尊敬,“郑德荣先生作为我校中共党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在他的带领下,我校中共党史博士点成为全国高校最早的三个中共党史博士点之一。他一生致力于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等诸多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在1986年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评定为博士生导师,当时全国一共有三位。他是我校为数不多的荣誉教授(终身教授)之一。” 2018年5月3日郑德荣逝世。5月5日东北师大党委做出了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校党员、师生学习他坚定执着的信仰信念、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甘于奉献的大爱情怀、永久奋斗的高尚品格。 振动波从东北师大开始延伸。5月11日,中共吉林省委做出《关于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的决定》。5月16日,吉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师生中广泛开展向郑德荣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先后发出了《关于在全省党史系统开展向郑德荣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号召全省青年党史工作者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的倡议书》。6月6日,教育部追授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P8-1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