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也无风雨也无晴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孟华
出版社 中西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杨孟华著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有别于一般回忆录。作者军旅生涯和金融体验丰厚,然仅撷取了嵌入心版的几重跋涉,其余则简略掠过。本书又有别于一些随笔。作者从三个“有感于”契入,由人生旅途朝心路历程延展,边忆往昔边回味,溢出些许感悟。
作者简介
杨孟华,生于1944年。17岁从戎,在作战部队打磨多年,继而有8年从事新闻工作,后于旅、师、军政治工作部门任职。转业金融岗位后,在多个业务条线担当管理工作。早年捉笔,见诸报刊多为新闻,偶有文艺类短作。
目录
起笔
上篇 人生路遥宜行早
初涉军营,三道刻痕
第一道刻痕:列兵起步
第二道刻痕:戍边西陲
第三道刻痕:异域战事
嵌在刻痕里的几许感怀
环境之染,熏染于无形
极限之极,靠自己激活
华年之盛,唯其来日长
中篇 积步连延一跑道
迷彩跑道一程程
第一程:“破格”当兵
又一程:“爬格子”
再一程:转角色
也算一程:重返校园
“老兵新传”再启程
摘帽三招
试水三重
人生跑道费丈量
跑道很多,唯取一条
跑道很长,步步堪用
跑道很短,转瞬终点
下篇 缘来缘去知多少
要不是有他们,一路难行
“贵人”就是对的人
贵人常是身边人
对的自己配位对的人
要不是
要不是年份特殊,我当不了兵
要不是那门炮,何来一路风雨洗礼
要不是那个“豆腐块”,哪有此一程笔耕
要不是临界变道,人生会少一抹颜色
要不是平台承载,或许事事难成
“要不是”里藏机缘
许多“要不是”是不期而至的机遇
机遇青睐时刻准备着的人
搁笔
序言
起笔
退休一轮余,已七十有五。一辈子,说长很长,说短
很短。木知木觉间,从甲子往古稀,度着第七圈轮回。日
子过得实在平淡:每天浏览几份报纸,翻翻中意的书刊。
偶尔也看看对味的影视。再就是每日有一段遛弯儿。前些
年,还常在国内、境外走走。
步入古稀,出门的频次一直做减法。一天天过得飞快
。每到过年总会嘀咕:怎么一年又过去了?而且越是朝后
,日子过得越快,好像时间流逝也有加速度。退休十几年
,一霎就没了。
赋闲的日子,没想过要写点什么。怎么过了七十三的
时间窗口(民间流传的人生的一个寿命坎),却码起字来
了?事情缘自与家人的茶余饭后。
有句俚语: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我十七岁从戎,打
列兵起步,军旅生活留下了一串辙印:曾随炮车拔营东驱
,投入防御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备战;又曾西去雪域荒
原,遂行要地防空;还一度征战越南腹地,与美军战机隔
空交战……后来,又来了个变道,从业金融若干年。平日
里,难免会与家人闲话聊侃。殊不料听的人倒不觉得清汤
寡水,几次三番撺掇我动笔,让我留点文字下来。我呢,
起先不以为然,心想人家都在逐梦远方,我一个年逾古稀
的人却去看后视镜,会不会有点时空错乱?况且,那些往
事早已远去,还值得自己重新寻觅、念兹在兹吗?就这样
,纠结了一阵。
不过,念叨得多了,我的心也活泛了。那就码字吧,
陈芝麻烂谷子倒腾出来晾晒晾晒,倒也无妨,权当复盘人
生。一来我也算有闲一族,今天划拉几句,明天来上一段
。想到哪写到哪,写到哪算哪。说的全是过去式,不怕人
耻笑恋旧。二来我这个岁数,思绪已大不如前。好在一些
事情尚在遗忘的边缘,不妨趁着还有一点动笔的心气,到
往事的数据库里去追寻那一缕缕尚未褪去的瞬间,把清淡
如水的寻常点滴捋它一捋,倒也不是完全无趣。这样一想
,便涂鸦起来。
常有人说,往事随风。实际上,那些或深或浅的前尘
记忆,早已嵌入大脑皮层的沟壑角落,并没有飘走。还有
人说,要学会放下。其实,有些事情是放不下的,没有谁
真的没心没肺。好多过往原以为早已尘封,但凡触碰了什
么因子,仍会激活。
随着一字一字地键入,我开始穿梭到旧时光中。我回
溯了自己的成长,更难忘经历的不堪。痛感、快感不时交
错。虽说“过五关”、“走麦城”都已翻篇,然而拿到今
天审视,似乎仍能从里头反思出点什么。的确,那时尽忙
着赶路了,这会儿仰望一下星空,好像有了别样的视角,
有了些迟来的思索和感悟。
都说当事者迷,其实还能添一句:当时者迷。往事历
历,有些事情的前因后果,由于那会儿无暇顾及,难以看
得通透。即便当时隐隐有所感触,真的解锁往往还得经过
岁月打磨。因此,总有一些道理,只有走出“庐山”,频
频回眸,才会后知后觉。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哪怕一些后来看似挺简单的事理,也是时
过境迁,方得领略。平常人们常揶揄某人乃“事后诸葛亮
”,大概也有这个意思。我一介凡人,自然免不了俗。
落笔之时,遣字用句又常卡壳,毕竟几十年没爬格子
了。年轻时候的文笔本来就不咋的,后来又多与数字打交
道,老来手就更僵了。不过我想,只需把自己的一路弯弯
绕,以及自以为是的碎想,沉淀一下就行。至于那点“马
后炮”式的浅薄随思,全是一己愚见,少不了谬误。别人
觉得我这一路太过庸碌,不足以聊人生也好,文中的絮叨
索然无味也罢,太自然了。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别多在意
便是。
导语
在荒原,在乡野,在疆场,在漫漫人生路,于风雨阴晴间,跋涉穿行。回踩一程程的汲汲走过,发觉多少“曾经”并未随风而逝。那串深一脚浅一脚的足印,嵌着岁月的沉淀,伴随着后知后觉的碎想……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作者杨孟华的一部随笔集。在七十五圈年轮上追昔拾味,记录了过往的点滴人生与所想所思。
后记
搁笔
自己七零八碎、拉拉杂杂地涂鸦这些,并不是谋篇时
就捋清楚了的,而是边回忆边反思,边随想边落笔的。由
于不是采用纪年体,因而仅是着重撷取了几个时段,几度
经历,几重感悟。这几个时段叠加也就二十来年吧。
至于其他时段,其他的人,其他事情,是不是断层,
是不是失忆了?没有。我对自己人生的划段还是清晰的。
只能说记忆这个东西不骗人。而本文所涉几个时段发生的
一些事,像几道刻痕,深深地嵌在了我内心的某些角落。
这些虽然算不上是自己生命中的精华,然而就是铭心刻骨
,挥之不去。
我一直觉得,那些年里有自己一生中的几个支点,撑
在那里。那时嗟叹过的艰苦烦恼,今天再来看,竟觉得许
多是长见识,长能耐,特别有意义的事,值得经久回味。
而其他一些时段,表面看有几次升职,名衔带了“长”。
然而,处在那种挑战不多、干活不累、日子安稳、长进一
般的生存状态,有点像是吃年轻时候攒的“老本”。有些
事情本来可以做得更好,自己却做得不够好。有些时光不
咸不淡,近似泡沫,所以还是过滤了一下,把它稀释了。
即使是此文所及的其时其事,以及迟来的感悟,有些
是后知后觉,有些虽然当初朦胧有识但知之肤浅。那会儿
,有的事情甚至来不及看清楚想明白,就过去了。一些道
理看似很浅显,还就是得日后复盘,方拾其味。真可谓悟
之初,岁已暮。或渐悟,或顿悟,或小悟,或深悟,或还
是没有悟透。然而不管如何,自己走过的一段段路,自己
亲历过的岁月,亲为过的所有事情,留下的毕竟是自己的
人生况味。虽说人生滋味,向不由人,即使事后才有些许
领悟,也算没有糊里糊涂走过这一程又一程。
当然,那些经历和感触,扯不上什么大彻大悟,而纯
粹是一己之往、一孔之见,更无说教的本意。况且,我这
个年纪也难以再去实修实证。也许自己的省悟与今天一些
年轻人之间会有时差、温差,那都很正常。毕竟受所处时
代、所在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局限,难免词不合意。说对说
错,权当是一个过来人的内心独自抑或闲言絮语吧,无所
谓别人如何定义自己。
要说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有的碎片的事情、碎片的
感悟往往在脑际闪过,来不及抓住,又过去了。哪怕抓住
了的,有时也不知道怎么落笔。毕竟上了年岁,文思、修
辞什么的都不及年轻时候了。
掩卷长思,自己恍若在两个世界穿梭。毕竟时代变幻
,物非人非了。但是,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自己
的生活品质,自己的独特难忘。但在有一点上,特别是老
人,心绪是相通的,那就是念旧。尽管想用这篇文字还原
自己,但由于脑力、笔力所限,只能是逮住几个瞬间,拾
掇一堆碎屑。遗漏的,实在太多。
搁笔之际,我总觉得自己曾有的两个心愿,一个已遂
,一个未了。
一是再看看当年引导我的人,这一点已释然。虽然周
连长、南指导员和白处长皆过九旬,且在外省,自己还是
几经辗转,打听到了他们现今所在,还是握到了他们的手
。而与南指导员的相见,竟是最后的握别。
二是想再看看当年的足迹所至。听说那些地方变化非
常大。我初涉军营待过的老虎山南岗营房,已经改建得寻
不见旧时的踪影。还有,也许是暮年束缚了我的想象力,
自己在岁月的后视镜里再怎么搜寻和遐想,也难以想象当
年自己砍过柴火,那蒿草枯枝丛生,举目贫瘠荒凉,任我
们随处掘壕沟、挖旱厕的野山坡,如今竟被捌饬成了风景
胜地,据讲游人还不少。再说,甘、青交界的黄土高坡,
塬连着塬,只怕现在去了那里,也认不出哪个是自己打过
摆子的山头了。还有留在异国的烈士陵园,听近年去祭扫
过的战友回来说,那儿也修葺过了……时间改变了太多的
东西,白云苍狗,倏而一生,一切已经走远。怕是到了那
里,也找不回来自己的想见。也许,只能在记忆里检索自
己的曾经。再就是在这里,用文字絮絮叨叨地重拾其间的
点滴。
精彩页
第一道刻痕:列兵起步
我被单独放飞,抑或真正意义上人生启程,是愫里愫懂的。我是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自己常挂在嘴边的17岁“草季”从戎的。那几年因为人祸天灾,农业凋敝,闹了饥荒。为让农村休养生息,这年征兵不招农村青壮劳力,而是大量征召城里的在校学生。
往常兵源多来自农村,天广地阔。这年改在城市,路子一下子窄了。兵源不足,标准放宽。像我所在的班级,男生约一半,居然能有七八人应征合格。于是,像我这号身高1米76,体重却只有52公斤,前胸贴后背的“豆芽”也就“瓜菜代”,捡到篮里成了菜。
记得那年暑期闷热难耐,我正宅在家里无所事事。只听得锣鼓声由远及近,自己并没在意。因为那年头谁评个先进,谁做件好人好事,乃至谁退休,都会来一番锣鼓家什。直到锣鼓队把“光荣人家”贴在我家门口,我才明白,自己已经是“最可爱的人”了。所以,我的投笔从戎,谈不上什么觉悟高低,那时候是没有半点思想准备的,就是浑浑然套上了绿军装。
那年8月8日,暑气蒸人。父母亲送我到新兵集结点——位于北京西路的新城会堂——又重复了多日来无数次叮嘱过的叮嘱,一步三回头,走了。此刻,我满脸无奈地望着亲人背影从视线里消失,心里一下子空了。有些家长跟着去了老北站。我独伫站台,满耳灌着同样的叮咛,刹那间明白:我要单飞了,从今往后一切都要独自面对。就在这一天,这一刻,我突然长大了。
塞满新兵的军列,把我从上海拉到了“火炉”南京。随即,敞篷卡车又把我们载到近郊一处四周环山、被称为“炉膛”的灵山营房。我的军旅生涯,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起步了。
当小兵腊子的日子像是拿模子翻浇,今天拷贝昨天,明天克隆今天,外人看来实在单调枯燥透顶。然而我的身上,却在这日复一日的乏味无趣中,留下了好些磨灭不去的印迹。
印迹之一,魔鬼训练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新兵营的套路是“魔鬼训练”。操练绝对高强度,教官绝对“冷面人”。一句话,怎么苦怎么难就怎么来。就是让你吃苦受累脱层皮,为下连队打底子。打新兵营出来,便是照着花名册往各路分拨。要是分派到一线作战连队,那种特大份的吃苦受累更是够受。然而,这时候已经由不得自己了,唯有昕天由命。
谁知,老天硬是开了个玩笑。我这号“豆芽菜”还就被分到了担负战备值班的高炮615团,而且一头栽到比别人更苦一筹的4连电话班。作战连队的电话班,其实就是架线班。每到一地,背个线盘,提个线拐,撒腿飞跑。近的十里八里,远起来十几、二十里地的也有。那可不是徒手在操场跑圈,肩上手上全是够粗够硬的军用电话线。但凡当过兵或在影视里见过的,想想便知道负重多少。况且,还得逢山翻山,遇沟过沟,攀高爬低,走陡坡烂路。一路磕绊,打滑,趔趄,摔跤。然而,再难再险也得抢在第一时间建立与上级的联系。到了转移阵地时,又要循原路把电话线一圈一圈给绕回来。去时一路卸载,回程一路加载。就这么来来回回折腾,不累得岔气就是本事。
好长一段时间,有好多次,我都觉得自己扛不住了。而且,弄不清什么时候是个头,一切都茫茫然。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天聋地哑,沮丧至极。我陷入了情绪的洼地,无路可退的囧地。
怎么办?没人回答我怎么办,更没有谁来代替。我不得不明白,再苦再累只有自己去面对,再无奈再难熬只能坚持再坚持。自己再怎么不堪,总不至于四仰八叉躺倒吧。穷尽了所有退路,抬不动腿也得硬着头皮往前挪。就在这样身心极度疲惫的困境中,我一次一次地挺着、扛着、熬着、坚持着,每次提高一点点,挨过了最艰难的时日。终于在无声无息中,越来越接近体能极限和心理承压边界,自觉不自觉地走出了洼地。
过了这个卡口,我算是理解了有人说过的那句话:人是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物种。很多曾经以为扛不起来的事,顺着一股势,咬咬牙也就挺过来了。“势”这个东西很特别,也不好描述。势起来了,不说挡不住,起码有个惯性力。再往后,渐渐就习惯了,适应了。连自己都有点不相信,年轻时候竟有如此难以想象的弹性和韧劲。随之,心里的阴霾也一丝一丝地消散了。
后来,我被调到了报话班。成天背着电影《英雄儿女》里王成高喊“向我开炮!”时扛的那种两瓦报话机,“黄河黄河,我是长江!”一路干吼。练习背着手在身后盲控报话机的旋扭,捂着耳机细心捕捉噪音中的信号。一边奔走,一边呼叫、通话。虽说两条腿、一双手依然不得闲,但比当架线兵攀高爬低轻松些了,只是多了口干舌燥。
我越来越觉得,魔鬼训练并不魔鬼。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来说,其实是一剂猛药。管你是不是心甘情愿,管你是哪路腻腻歪歪,到头来一个个都被治得服服贴贴。我就是在缺乏内在动力、却又没有退路的囵况下,给治服贴了的。到头来,我反而感激这样的魔鬼训练,感谢它激活了自己一些原本意料之外的东西。
P4-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