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约翰·戈特曼//(韩)崔成爱//赵碧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约翰·戈特曼、崔成爱、赵碧著的《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将“情绪管理训练”创始人、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教授多年研究总结出的情绪管理训练的理论,与崔成爱、赵碧教授多年搜集的大量真实的育儿案例相结合,并针对不同矛盾问题,逐一整理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多的父母和老师能够掌握和实践情绪管理训练,有效拓展父母和子女间的沟通渠道,改善亲子关系,重新找回家庭幸福,让孩子终身受益。
目录
1 懂得情绪管理的孩子才幸福
孩子,在情绪中彷徨
渐渐远逝的情绪学校
情绪越不被重视,就会越缺乏自信,经不起压力
孩子的情绪请全部包容,你需要做的,只是给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
能够分享孩子的情绪,才是真正的爱
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吗
为什么要感同身受?让大脑来回答
所有选择,让情绪来决定
情绪共享,越早越好
接受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变得不一样了
注意力集中程度显著提高
自主学习能力出色,成就感突出
就算心情很差,也懂得自我调整
心理免疫力强
在同龄人圈子里关系融洽
对变化能够主动回应
对疾病的免疫力较高
2 培养出勇于表达情绪的孩子
能够率直表达自我情绪的父母,也能更了解孩子的情绪
陌生的自我情绪根源——了解元情绪
情绪教室 认识“我”内在的元情绪
唤醒内在孩子
情绪游戏 游戏的重要性
不要隐藏你的情绪,自然流露出来
情绪教室30秒呼吸法,让激动的心情恢复平静
和情绪亲密接触,还需要多多练习和适应
如何回应孩子的情绪
没什么大不了——缩小转换型家长
那可不行——压抑型家长
一切都没问题——放任型家长
一起找找为什么——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只要肯敞开心扉,谁都可以了解孩子的情绪
没有100%完美的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让情绪管理训练变得不再困难
认可孩子的成长环境,才能和孩子心灵相通
过分的情绪刺激,只会过犹不及
耐心!再耐心!直到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
情绪游戏学会自己玩耍也很必要
父母一起努力,孩子的幸福感加倍
夫妻矛盾的最大受害者——孩子
离婚,将孩子推向悬崖尽头
爸爸参与情绪训练,孩子的幸福感增加
情绪游戏 父母应该怎样陪孩子玩?
3 让孩子敞开心扉的情绪管理荀兰对话法
开启孩子心扉的对话与关闭孩子心扉的对话
关闭心扉的对话
情绪教室“心灵墙壁”比讽刺孩子更恐怖
让彼此的心灵贴近——经典沟通方法
如何抚慰受伤的幼小心灵?
称赞和责备孩子时,原则很重要
称赞的反效果
批评也要讲究方法
如何把“生气”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会先说声“对不起”
情绪游戏 男孩和男孩一起,女孩和女孩一起
4 和孩子交流的情绪管理训练五阶段
情绪管理训练的第一阶段:解读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表现出情绪苗头时,你就应该觉察到
关注行为之中隐藏的情绪
情绪也有各种色彩
难以了解孩子的情绪,何不开口问问
情绪教室小学五年级裴忠媛的情绪天气记录表
情绪管理训练的第二阶段:把情绪性的瞬间当作好机会
情绪越激动,越是好机会
捕捉细腻微小的情绪变化
情绪管理训练的第三阶段:感受并倾听孩子的情绪
负面情绪与正面情绪请全部包容
孩子自身莫名的情绪,父母也应学会包容
每当情绪共享时,请做最真诚的父母
一句“为什么”,掐断情绪共享
用“是什么”或“怎么了”代替“为什么”
重复孩子的话语,让你更容易亲近孩子
当你愿意和孩子共同分享情绪时,孩子自然会亲近你
情绪管理训练的第四阶段: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为情绪贴上姓名标签
帮助孩子自己表达情绪
情绪管理训练的第五阶段: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先情绪共享,再给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
确认孩子想要的目标
寻找解决方案
检验解决方案
帮助孩子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
有时,情绪管理训练也应该回避一下
5 不同的成长时期,对待孩子的方式也要有所改变
周岁之前的孩子,面对面分享情感
前三个月,和父母形成情感的纽带
情绪游戏新生儿的惊人能力
最初的三个月,进行正式的情绪交流
3~6个月,正面情绪交流非常重要
6~8个月,解读孩子的情绪
9~12个月,和孩子分享想法和情绪
情绪游戏 适合0~12个月宝宝的游戏
不擅表达的幼儿,不提醒就会走偏
当孩子说“不”时,父母应读懂背后的想法
解读孩子最初的独占欲
父母以身作则,表达和控制情绪
情绪游戏 适合两周岁宝宝的游戏
情绪游戏 适合三周岁宝宝的游戏
学龄前儿童,朋友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关注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表达
通过小伙伴,帮助孩子熟悉调整情绪的方法
问孩子意见,不如给孩子选择权
解读孩子最初的恐惧感
情绪游戏 适合四周岁宝宝的游戏
情绪游戏 适合五周岁宝宝的游戏
小学生,轻蔑感和羞耻心是禁物
小学一二年级:别吝惜你的鼓励和赞扬
情绪游戏 适合六周岁孩子的游戏
情绪游戏 适合七周岁孩子的游戏
小学三四年级:帮助孩子自行辨别是非
小学五六年级:温柔地包容孩子的不安心理
情绪游戏 适合8~11岁孩子的游戏
澎湃起伏的青春期,认同最重要
青少年的莫名行为
序言
情绪管理训练
——和孩子交心的魔法术
约翰·戈特曼
孩子如何与父母缔结关系,父母又会给孩子带
来怎样的影响?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36
年前人们对“关系”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派生的
所有方法均来自于众多家庭的亲身经历,而非由我
个人的宗教经验或哲学思考杜撰而得。当时我是美
国印第安纳大学的一名助教,而我的好友罗伯特·
列宾森是UC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的教授。为了寻找一种能够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我们开始着手一项全新的研究。
从相互关系中窥探“关系”模式
其实,我们的研究方式再简单不过了。让情侣
分开八小时后,再将他们召回实验室中,让他们向
对方倾诉这八小时是如何度过的。当然,我们会把
这些情侣的对话情景录下来,还会在他们身上放置
传感器,以便测量他们的心跳及身体各部位的血液
流速,甚至手心的出汗量。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
椅子上安装的摇动感知器来测量他们扭动身体、改
变姿势的频率和力度。
当这些情侣相互讲述各自的八小时经历后,我
们会接着问他们这种分离是否会给他们彼此的关系
带来影响。我们要求被测者从诸多影响因素中只选
一项进行谈论,并限制在15分钟内完成。当然,我
们也把这个过程录了下来。当参加实验的所有情侣
讲述完毕后,我们为他们回放刚才的录制内容,而
他们在观看录像时的内心每一秒感受,都可以通过
转动“非常否定”至“非常肯定”等不同刻度按钮
来实时表达。
详细告之以上细节后,我和列宾森就没再做任
何事情了,既没有帮助他们,也没有干涉他们,只
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如实地记录他们的情况。在之
后漫长的20年中,我们一直关注着这些夫妻,每隔
三年、四年、六年,跟踪记录他们的关系。
经过漫长的20年之后,这项研究终于在洛杉矶
收尾。20年前正值40多岁、60多岁的那些夫妻,如
今分别成了60多岁、80多岁的老者了。我们的跟踪
研究调查也贯彻始终,以了解他们在这段漫长岁月
中所经历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记录的是他们从
年轻一直到老的人生轨迹。当然,也包括夫妻俩共
同经历的人生重要转折点,比如生儿育女等。我们
在观察这些父母如何陪伴孩子玩耍、如何与孩子互
动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这些参与是否对孩子的
情绪与智力发育带有预示性作用,以及这种关系对
孩子的成长产生何种影响上。
通过对这些夫妻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其中
一些夫妻在维系家庭关系及扮演父母角色时,表现
得相当出色,说他们是“关系达人”也不为过。相
反,有些夫妻则可以说是惨不忍睹。虽然后者也维
系着夫妻关系,但却很不幸,他们要么两天小吵三
天大吵,要么其中一方出轨,甚至不惜对对方拳打
脚踢。总之,共同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痛
苦的事。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关系达人”和“关系炸
弹”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像冰与火一样
鲜明。例如,通过夫妻二人心跳指数、血液流速、
手心出汗量,以及投向对方的眼神,我们便可以预
测出未来三年他们的婚姻生活可能出现的变化。那
些表现得更加兴奋和敏感的夫妇,在同样时间内走
向婚姻边缘的可能性更高。另外,我们还发现这类
家庭中存在着某种规律性及可预见性,即特定家庭
模式。一旦掌握了特定模式,那么即便只是短时间
观察一对夫妻,我们也能准确预测出未来他们的婚
姻将会发生的变化趋势。
那么,相比“关系炸弹”,“关系达人”的秘
诀是什么呢?众多答案中最明显的一项就是理解孩
子。我们在观察这些夫妻的整个过程当中,同时也
关注着他们的子女。观察的范围主要包括:他们的
子女是如何结识和结交朋友的?如果没有朋友,那
么导致他们孤单的原因是什么?孩子被同伴排斥的
原因是什么?等等。
……
第二,每当孩子有情绪表达时,都能及时把握
机会,因为这往往是与孩子增加亲密感,并对他进
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好机会。
第三,对孩子抱有一颗理解之心,倾听孩子的
心声,并且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在意。
第四,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好
比是给各种情绪贴上了“姓名标签”,可以让孩子
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是哪种类别的情绪。
第五,帮助孩子培养有效控制愤怒和解决矛盾
的最佳方法。
为了做好上述五点,必须对孩子的某些行为加
以约束,以此向孩子传达特有的价值信息。
那么,情绪管理训练最终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
效果呢?研究表明,一个在四岁时接受过情绪管理
训练的孩子,在他八岁时,阅读和数学成绩均会比
同龄孩子高出许多,甚至IQ值也会提高。这是真的
吗?
IQ指数相等的两个孩子,接受过情绪管理训练
的孩子,阅读和数学成绩会比另一个孩子明显高出
许多。接受过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可以很好地进行
自我情绪调整,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因此在课
堂上更能集中注意力,学得更出色。接受过情绪管
理训练的孩子即使是在发火时,也能很好地控制激
动情绪,具有出色的自我控制能力。尽管他对于一
切刺激有着更敏感的反应,但他会更迅速地寻找到
内心的平静。
接受过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具备生理学家称
之为“迷走神经调节力”的“自我安慰式神经学能
力”。不仅如此,他们还有足够的能力让自我满足
感持续更久,而且更善于调解矛盾冲突,很少有不
满情绪,各项行为表现无异常,也能和他人缔结更
圆满的相处关系。另外,他们患传染性疾病的概率
较低。如果进行过早期情绪管理训练,当他进入儿
童中期时,无论是作为领队还是一名队员,其活动
能力都会更出色。孩子掌到的这些本领,绝非琐碎
不起眼。
情绪管理训练可达到的最重要效果是,能够拓
展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渠道。对于孩子身上出现
的情绪,如果家长漠视不理,就无法让这些情绪消
逝如春雪。而且家长的这种冷漠态度很容易让孩子
产生误解,认为父母很讨厌自己,因而伤心难过。
由于孩子误以为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情绪根本不在意
,所以即使孩子内心产生挫败感,感觉很愤怒、很
绝望、很害怕,他们也不会主动对家长述说,而是
默默地把所有的情绪都装进自己小小的内心世界里

孩子通过情绪管理训练获得的效果是受益终身
的。孩子能够在伤心时,自然地表露悲伤的情绪:
内心有所需求时,及时向父母倾诉;生气或不开心
时,也无所顾忌地告诉爸爸妈妈……这就好像是给
孩子安装了一个情绪的GPS。这种GPS可以及时反映
出孩子生气或感到沮丧的具体原因,它可以为人生
起到指引方向的灯塔作用。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当孩子面临各种选择
时,内心的GPS总能帮助他们做出与自己想法一致的
决定。具体地说,内心的GPS能够从道德上引导孩子
,让他们发挥自我才能、自身可塑性、创造力及潜
能,协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决定。这也是我
把情绪管理训练称之为献给孩子终身重礼的原因所
在。
导语
这是戈特曼教授的又一本力作,全书通俗易懂,充满可读性,专门讲述情绪管理训练,记录了家长必知的育儿内容,提示了向孩子传达爱的有效方法,列出了正确的育儿方法,相信它将改变全世界爸爸妈妈们的育儿模式!
约翰·戈特曼、崔成爱、赵碧著的《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以丰富的育儿经验为基础,搜集了大量的生动事例,并针对不同矛盾问题,逐一整理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多的父母及老师能够掌握和实践情绪管理训练,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接受两天情绪管理训练的家长中,多达90%的家长都获得了成效。这些家庭的孩子身上存在着各种尖锐的问题:哭嚷着拒绝上幼儿园的小孩、懒惰宝宝、网瘾少年、消极悲观的孩子、看上去像有多动症一样的冲动宝宝、被家长失态怒吼后的孩子……尽管父母学历、职业、居住环境及行为特征都不尽相同,但亲子之间存在的问题却惊人相似,因此对我国大多数家庭依然能产生强烈共鸣,具有很棒的教育意义和参考价值。
精彩页
Part 1 懂得情绪管理的孩子才幸福
孩子,在情绪中彷徨
慧敏刚上小学一年级,每天早晨都因为不肯去上学而哭闹。原因是班里的男同桌经常会抢她的饭菜分给其他人,有时还向她吐口水,动不动就用力推搡她,让她又疼又难过。慧敏的父母为这件事很犯愁,是应该好说歹说哄着孩子坚持上学,还是将哭闹的孩子强硬地送到学校?为了这点小事该不该请老师出面帮忙解决?
五岁的贤基凡事都喜欢自己说了算。想买饼干或玩具,大人如果说“不”,那就不得了了。不管是在马路上还是在其他地方,他都会索性躺在地上耍赖。在家里,他经常整天对着电脑玩游戏,有时候饭也顾不上吃。爸爸妈妈先是劝说、训斥、哀求,各种软硬方法都试过了。当这些招数都不管用时,爸爸就免不了大动干戈打几下,但那也只是当时有点效果而已,过不了两天,还是一切照旧。妈妈早已被这种局面弄得疲惫不堪,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无能,从而伤心且忧郁不堪。
再看看四岁的俊熙。这个孩子只是个头大一些,一举一动仍表现得非常孩子气。在幼儿园中和别的小朋友玩不到一块儿,总是跟在老师的屁股后面,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可以说很孤立。但由于他个子高,力气大,一旦发脾气就动不动打别的小朋友,久而久之,其他小朋友也对他避而远之,不愿意跟他一起玩了。这让俊熙妈妈很上火。她没法理解儿子为什么会表现得这样不友好,而对于自己没有耐心、总是习惯动手教训孩子,她也很不满意。每天下午,当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中时,她就不由自主地担心甚至敏感到害怕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伤害到孩子。
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我在 EBS《父母 60 分钟》(韩国著名电视教育节目)节目中直接面谈的例子,这些例子在生活中很具有典型性,与我们身边许多家庭的孩子及父母的关系很相似。节目播出后,一些有相似经历的父母打来电话或发来邮件,谈及自己的感受,说节目中说到的好像就是自己家里的故事一样。
经过一个月的咨询指导之后,节目组重新回访了以上家庭。慧敏明显开朗了许多,每天可以开心地上幼儿园了;贤基也完全离开了电脑,可以快乐地度过每一天,饮食也变得均衡了,贤基妈妈的情绪明显好了许多;俊熙妈妈看着俊熙纯真而快乐的样子,由衷地说:“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幸福了。”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如此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使孩子们重新找回快乐,让爸爸妈妈不再担心,重新体验到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呢?没有其他,我只是为这三个孩子的父母进行了情绪管理训练。我愿意借此向更多的家长朋友、孩子、学生、老师及咨询师推荐:情绪管理训练,是我们和孩子快乐相处、共同成长必备的法宝。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经验。
世上的父母,无一例外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好。所以在生活中,家长们也是惦念孩子先于自己,他们的生活总是围绕着孩子来安排。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就显得一筹莫展,很困惑迷茫。
果真是那样吗?家长的行为一点毛病也没有、纯粹是孩子自身有问题,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单看孩子的行为,也许会片面地以为是这样吧。但如果父母不能读懂孩子的情绪(内心),只将关注的焦点停留在孩子的行为上,那孩子往往会认为自己不被父母理解,于是哭闹、耍赖,甚至做出更偏激的行为,希望借此引起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理解。然而父母往往不能敏感地读懂孩子的内心需求,只是针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这只能让孩子认为,就连自己的父母都讨厌、拒绝或漠视自己。
要知道,孩子经常是通过与父母的相互作用,来逐渐认识自我存在、自我价值及学会如何应对各种情绪的方法的。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孩子的行为倾向就能发现,很多时候这些倾向都是在与父母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不妨重新回顾一下孩子的语言和行为。
但凡为人父母者,必定都会为自己的孩子全力以赴。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读懂孩子的情绪,学会包容孩子。
从现在开始,我们有必要改变一种提问方式。在你问“孩子到底怎么了”之前,有必要扪心自问:“作为父母,我到底有没有真正感受他的内心?”只有这样,才可能针对“孩子到底怎么了”得出正确的答案,才能通过与孩子的真心交流,双方积累信赖,增强联系纽带,进而变得更加亲密。
如果父母不能读懂孩子的情绪,不能接纳和包容孩子,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够圆满,那孩子很容易因为自我尊重感缺失而变得不安,做出极端行为的危险概率也会变大。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令人震惊的真实案例:一个才十岁的小学生,由于成绩比以往落后,就悲观不已而自杀;小学生觉得上辅导课太累了,结果跳楼自杀……到底是什么导致如花般充满梦想和幸福的少年选择不归路的呢?原因也许无法用一两点概括。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如果爱自己、珍惜自己,那他绝对不会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爱自己和尊重自己,就应该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坦然接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