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澜编著的《心会痛才算长大》看起来是写一个北大女生如何在职场中经历成长之痛,并融入公益慈善事业,学会悲悯他人,最终做好去哈佛留学准备的励志故事。然而,书里揭示和包含的思想内涵却对所有人都极具启示意义:痛感孕育了生命,而心痛乃至悲悯,恰恰是完善一个高尚灵魂的必经之路——抛除自己的偏见,走入他人内心,感受他人痛苦,体会他人情怀,发现人性中最深切的善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会痛才算长大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智澜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智澜编著的《心会痛才算长大》看起来是写一个北大女生如何在职场中经历成长之痛,并融入公益慈善事业,学会悲悯他人,最终做好去哈佛留学准备的励志故事。然而,书里揭示和包含的思想内涵却对所有人都极具启示意义:痛感孕育了生命,而心痛乃至悲悯,恰恰是完善一个高尚灵魂的必经之路——抛除自己的偏见,走入他人内心,感受他人痛苦,体会他人情怀,发现人性中最深切的善意。 内容推荐 张智澜编著的《心会痛才算长大》记录了作者初入职场时的“成长之痛”,也见证了公益慈善背后复杂的人性:除了善意与关爱,也会有他人的不信任、不理解、乃至冷言冷语;监狱里特殊的“募捐”;还有当生命受到威胁、当活着成为期盼所带来的冲击与震撼等等。抛除自己的偏见,学会心痛乃至悲悯,正是完善一个高尚灵魂的必经之路。 目录 卢新华序:心痛、悲悯与成长 王振耀序:参与社会创新,丰富生命价值 前言 第一篇 放下,为何如此艰难? 上班头天,一记闷棍 我的师傅“吾会捐” 新人培训 “智澜买粥”与聪明工作 无疾而终的初次合作 七步成诗 不忘初心 Gabe的奇异之旅 50个被拒电话 志愿者来得恰逢其时 放下自我,用心做事 第二篇 成长,就是不断重生 打开一扇窗 永不言弃 小晴又站起来了 我不是骗子 否极泰来 胜似亲人 我要做她的监护人 舍我其谁 尼玛之光 防人之心不该有 第三篇 心痛,我们才算长大 施的恭敬与受的尊严 红艳艳的枸杞子 慈善是一种生活方式 独留拉萨 关舟的篮球婚礼 慈善的智慧 田先生的眼泪 我带徒弟了 成为哈佛在线生 后记 试读章节 上班头天,一记闷棍 2012年6月5日,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陪我一同敲门的是一颗坚硬的心。 在成长路上,这颗心不断地鼓动我向前走,向前,再向前……有的时候,人们也称之为“上进心”。孩童时期,它是我的一笔财富。 在中国,孩子们就像生活在有着重重筛子的巨大漏斗里,仅留一条羊肠小径给幸运的那部分人,而筛掉的则是千军万马的同龄竞争者。 2006年秋季,凭借这颗心的坚持,过关斩将,我成功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到了北大,挑战也“更上层楼”,激烈的竞争背后是对优质资源和光鲜机遇的残酷争夺。 2010年毕业后,我一心想负笈美国,哈佛大学是我梦想的目标。此时的我在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担任研究助理,期待新的成果能把自己武装成更有力的竞争者。研究过程并非坦途,由于学科专业上的差异,每天重复阅读基础文献并没有带给我想象中的提高。带着遗憾和迷茫,项目告一段落后,我考虑走出象牙塔,走进现实世界,去寻求别开生面的新机会。 我迫切希望寻找一个出口,但又不知何去何从。辗转儿童福利相关领域的其他机构工作后,在一次向专家追问犯罪案件中受害儿童应享有的长期福利保障问题时,我得到了享誉海内外的我国儿童福利领域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尚晓援教授的指导。 尚老师对欧美学界十分熟悉,出版过多部英文著作,几番长谈下来,她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去哈佛上研究生远远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得吓人的英语成绩、国内知名学府的教育背景、名牌机构短暂的实习经历,这些都不足以证明一个人有资格赢得像哈佛那样著名学府的青睐。反过来,对社会的责任感、高质量的工作经验提炼出的“软实力”更为重要。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也许能够帮助我更接近我的目标。 尚老师推荐我去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说基金专注于为孤贫儿童提供健康保障,还获得了“中华慈善奖”。 “你如果将来想去哈佛的话,去那儿工作应该会很有帮助。据我所知,这些年基金推荐了不少年轻人去美国顶级学府。也许在基金,你能得到锻炼、实现梦想。负责基金的胡老师是之前我在人民大学工作时候的同事和朋友,你去找她吧。”尚老师对我说。 此刻,站在基金门口,在我鼓起勇气敲门时,我那颗坚硬的心将一连串滚烫的问题抛给我——这里会给我机会吗?我会在这儿成长吗? 这是一间明亮的办公室,还不到规定的上班时间,这里已经洋溢着女孩子们的笑语欢声。看到她们,一种压力陡然而生——好年轻的公益人团队!从门口第一位招呼我进门的姑娘开始,一张张充满活力的面庞映入我的眼帘。这是尚老师口中的明星团队吗?她们会比我年长吗?她们都是什么背景?从事什么工作呢?这一连串的疑问从我脑海中不停地往外冒。 来不及多想,走进办公室,地上一顶户外帐篷分外惹眼,一摞薄薄的凉被叠得整整齐齐地收在旁边,这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呀? 一位热情的同事拿来几张橘红色的卡册,一张三折页宣传册,一份打印好的全新“基金”简介,供我翻阅。粗略看去,“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下属的一个项目。在这个当口,公益慈善领域的负面新闻正甚嚣尘上,但这个项目为什么那么有朝气? 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涌了上来,我心里正在琢磨……“智澜是吗?你好!我是吴慧娟,胡老师请你到她办公室去一趟。”一个笑容满面的姐姐迎了上来,我鼓起勇气跟着她走进里间的办公室。“这位就是胡老师。”吴姐介绍道。 在见到胡老师之前,我想象过这位领导的模样,觉得一定是那种热衷会议、不苟言笑的官员形象。 不过,这位领导热情爽朗,让我眼前一亮。 “智澜你好,尚老师推荐你来。她已经给我介绍了你的一些情况,你还想说点什么?” 我拿出准备好的简历,故作镇静地滔滔不绝,强调着自己的教育背景和既有经历。几个要点刚刚说完,张口正欲继续悬河,胡老师一个问题让我立刻闭了嘴。 “这些情况我都知道了。想必你对基金的情况也做了一些功课,那么你想在基金具体参与什么工作呢?” “这个,我,呃……”我努力在脑海里回想刚刚瞄过几眼的基金介绍资料,岂料刚才杂念太多,这时心里反而没了主意。 “那我来提示你一下。基金的工作分为募款、宣传、发放执行、理赔支持四大部分,外面那些你刚刚见过的同事们都各有所长,有的同事入职不久就能独立挑起大梁。你有什么想法?” “这个,我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但是不管是什么工作,我都有信心把它完成好……”心里发虚,又没事先和同事们做个沟通,只好模棱两可,我暗自庆幸自己狡黠的回答。 “嗯,基金的工作你可以慢慢了解。你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我对从事公益慈善工作还有一些顾虑,嗯……比如相关的薪资待遇。” “你有什么要求吗?” “您觉得我这样的聪明才智和教育背景,值得什么样的待遇呢?” 胡老师严肃了起来,“智澜,我们会为每一位正式员工提供良好的待遇与福利,作为辛勤工作的回报。具体内容会有专门负责的同事为你进行详尽的介绍。”P2-5 序言 曾经的我,不会心痛。 童年时,我有一颗无忧无虑、天真单纯而不知痛苦的心。作为独生子女,长辈们把我们这一代人视为“小皇帝”“小公主”,我们如影随形的标签是“被宠坏了的一代”。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与自己分享手足之情,童话就成为我小时候最好的伙伴。那些美好的故事总是终结于一个又一个大团圆,鼓励我不断看下去。 然而渐渐长大,我发现现实生活并不像童话般美好。 在学校,要披荆斩棘才能赢得宝贵的关注与机会,就像要通过一个个巨大的漏斗,胜出的只是少数。伴着同龄人之间学业上的激烈竞争,在父母师长的谆谆教诲下,我竭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努力的好学生。从社区小学到北京大学,伴随我成长的是一颗坚强好胜的心。 大二那年,我历经层层选拔亲赴美国参加哈佛大学的模拟联合国活动。尽管这只是对联合国大会及一些国际机构的学术模拟活动,却让我眼界大开。当时在场的哈佛学生敏锐的思维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让我极为震撼。从此,负笈哈佛成为我一个全新的目标。 为了做好申请哈佛的准备,北大毕业后我打算再积累几年工作经验。然而初入社会,追求理想与立足现实之间的沟壑让我倍感压力。校园里的理想主义似乎已然过时,尴尬和疑惑、纠结与失望,始终如影随形。 与前人相比,我们的青春并非只有相对丰厚的物质和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成长的路上也伴随着孤独和迷茫。那些个人的得失与成败在我心中留下烙印,也让我逐渐开始感觉到心痛。 即使大学毕业,即使已经参加工作,然长辈眼中的我,还是没有长大。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当我能放下内心的纠结,当我的心不仅为自己,还会为他人而痛的时候,我就“长大”了。 感谢尚晓援老师推荐我到“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工作。正是在这里,我的心,学会痛。心会痛,不仅为自己,也为近在咫尺、朝夕相伴的父母亲友,还为远在天涯、素昧平生的无助孤儿。此刻,我相信,我“长大”了。 还记得我和自己那颗包裹着硬壳的心,一同叩响了基金的大门。 初入基金,一记闷棍突如其来。这意外之痛,让我心有不甘又茫然无措。 开始工作,师傅带领我从小事做起,我的失误甚至笑话层出不穷,我的自尊心时时隐隐作痛。 屡败屡战,我孤注一掷,却遭遇陷阱,深深的挫败感让我体会到失望之痛。 重整旗鼓,回归团队后,却发现因为缺少方法和历练让我只能成为团队的负累。自诩聪明却实则无用,这败絮之痛让我始料未及。 转变思路,我渴望用自己的文字优势完成撰写文章的任务,却因判断错误再次折戟,最后时刻将压力转嫁到同事身上,这无力之痛使我备感惭愧。 静观他人,优秀的同龄人让我深感自己的差距,这失落之痛敦促我努力改变。 奋起直追,却发现自己离独当一面还有漫漫长路。我开始卸下内心厚重的铠甲,体味这颗心的破茧之痛。我意识到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获得成长。 独立承担孤儿重大疾病公益保险理赔支持工作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伸出双手以为自己是在帮助别人,却发现深陷重疾困境的孤儿及其监护人用人性的光芒照亮了我,让我如此幸运地收获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见证孤儿的重生之路,我的心,体会人间五味,学会了为他人而痛: 小松的伯父不畏生活艰辛,在绝境中也永不放弃对孩子的爱;重疾摧残小晴的脊柱,剥夺她站立的能力,却无法毁灭她重获健康的希望;福利院的赵老师陪伴乐乐与癌症抗争,孩子始终乐观、坚强;刚刚成年的大伟和晶晶放下自己的梦想,替逝去的父母担当起护佑弟妹的重任;远在边疆的小涛一家人用亲情帮助孩子抵御病魔,又坚持以质朴之心回报全社会的善意…… 经历了才会感受到。孤儿监护人朴实的话语总会触痛我的心,当我开始惦记那些稚嫩的孩童、为他们的窘迫奔走时,我才发现,力所不能及之感人皆有之,但即使面临重大疾病这种严酷的命运考验,也绝不能放弃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一面。这些人、这些事,不只让我心痛,更令我心生敬意。 拥有一颗会为他人而痛的心,我的收获更加丰厚。在基金,这些险后重生的孤儿和他们的监护人、志同道合的媒体人、倾情奉献的捐赠者,还有温暖友爱的同事们,共同鼓励我以一颗会痛的心去体味作为人的艰辛与伟大。这是慈善最为深刻的视角,也敦促我时刻秉承施受平等的出发点,为需要帮助的人送上有尊严的、持久的关爱。 慈善,正是最为珍贵的一个支点,它加速了我的成长,更擦亮了我的心目,引导我跨出自我的苑囿,学会用心去感知他人的痛与爱。 回首来路,过去三年的历练远远不只是为求学哈佛所做的准备。在基金的工作经历也是我前半生最好的经历,没有之一。 书中的30个故事,均源自我的真实经历,我只想把这颗心掏出来给你看。 现在,亲爱的读者,请你敞开心扉,与我一起经历这场成长之旅,用心里的痛呼唤更深切的爱,让这个永不可能完美的世界更加温暖。 心会痛,我们才算长大。 后记 人们常说,时光如流水。我却从中披沙拣金,找到了光阴沉淀的礼物。写作《心会痛,才算长大》是一场逆时空的旅程,我用这30个真实的故事记录了我在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工作的成长历程。彼时的喜怒哀乐,都在写作的过程中被提炼为心底最闪亮的回忆。 回首来路,仿佛还是昨天,我懵懂地踏入基金的大门,既期待收获真正的成长,又要和自己那颗坚硬的心一次次交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句恰当、暖心的话语开始,我经历了一场蜕变之旅,收获了一颗柔软的心。 把这场特殊的旅行凝练为文字,进而集结成书,却并非易事。大概一年之前,与基金办公室的同事们一起出游时,我第一次讲起孤儿小松和他大伯老严的故事,说到他们的坚强让我心痛,那种感觉让我瞬间长大。胡老师和刘冉姐当时就鼓励我把这些感人的故事写下来,让基金的同事们以及基金的众多捐赠人和支持者们能通过我的双眼,真切地看到他们对孤儿的关爱所释放出的巨大力量。 讲零星的故事容易,写成一本书却是全新的挑战。在前八个月里,所有记忆像碎片一样涌上心头,而且新的故事还在天天发生。我不知如何下笔,很长一段时间只字未动。又是胡老师和刘冉姐经常督促,并引导我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是过去三年中最难忘的回忆。回答这个追问需要真诚。我曾逃避剖析自己犯下的错误,来基金第一天被当头棒喝的事也想一笔带过;我也曾计划在孤儿故事里略去乐乐,只呈现那些患儿痊愈的大团圆结局。但随着写作的慢慢深入,我开始真正用“心”作文,相信事实背后的真心话、真性情、真感情才值得永远被铭记。 真实是有力量的,感谢所有给我机会把这些真实的故事记录下来的人。本书中除了为保护孤儿及其家人隐私,用的是化名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真人真事。 感谢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办公室的同事们:胡老师一路教我做人,教我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和督促我完成本书;刘冉姐在我陷入困惑时,总是用智慧和经验支持我接受挑战;我的师傅吴慧娟早已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亲切的领路人;薇薇姐从我进入基金的第一天开始就用无微不至的关怀给我以家的温暖;关舟是我开展媒体合作工作最有力的伙伴,我们相互扶持战胜内心的羞怯;设计师耿喜创作的美好作品,帮助我在媒体合作中取得累累硕果;和我同一天进入基金办公室的万恋,和她一起成长的每一天都是我美好的回忆。 感谢基金的顾问王振耀教授、卢新华老师、尚晓援教授、宋立英老师、杨臣老师、谢宝康老师、田小红老师等,他们都给予我成长路上很多充满智慧的指导。感谢周放生、李涓夫妇,感谢任涛、董峻、易凌、害小宏、许芳、黄婧、傅晓航、高燕、董金莉、牛玉娜,以及其他许许多多长期捐赠和服务基金的志愿者们,是他们的陪伴让我们从不孤单。 感谢中国国航、明亚保险经纪、如新集团、中信银行、中粮我买网等爱心企业连续数年支持基金,这些爱的力量为基金的健康发展和为孤儿持续提供健康保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感谢淘宝、支付宝、聚划算、新浪、腾讯等公益平台作为汇聚爱心的枢纽,让基金积累了逾百万名小额捐赠人的爱心奉献。感谢这些我从未谋面的善良的人们,是他们点滴之爱的汇聚,鼓励着我不负重托、勤奋工作。在我心中,他们永远和我在一起! 感谢所有关注和支持基金的爱心媒体和媒体人,感谢他们用宝贵的资源真情呼唤更多对孤儿的关爱。 感谢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良好声誉及严格管理,确保了基金的健康发展;感谢基金会的领导陈晓霞秘书长、乌振英秘书长及胡文新主任等在基金成长过程中的大力扶持;感谢基金会财务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对基金繁琐的日常工作长期以来的默默支持。 感谢各级民政工作人员不辞劳苦,保障了公益保险卡的有效发放,确保孩子们获赠健康的保障,并在他们罹患重疾时给予他们无私的关爱和帮助。 感谢基金专属公益保险的独家承保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以来对基金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打破常规,全方位通融,让更多的孤儿及时获得公益保险的赔付。 感谢项目的每一位受益儿童、他们的监护人及亲属。在帮助孩子们抵御病魔的过程中,他们人性中的坚强、勇敢、乐观一直是我工作中最大的动力,孩子们的笑容是我心底最亮的光源。 感谢作家出版社的郑建华老师在百忙中为我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让这些真实的故事以最具力量的方式呈现。郑老师宅心仁厚,不仅费心费力帮助我编辑修改文字,还成了基金的爱心捐赠人。 最后,感谢公益保险这个独特的机制在过去三年中为我汇聚如此多的善缘。这些善缘让我的心学会为他人而痛,教会我即便在绝境中也要相信人性中的善良和坚强。 这30个故事中记录的每一件小事,背后都蕴含着成长的深意。基金的资深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校友王振耀教授是我极为景仰的长辈。我有一次请教王院长,问他在哈佛大学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王院长认真思索后,肯定地回答我,是“把文件上的订书钉订好”。王院长说,人们往往喜欢讨论大事,动辄谈论“使命…‘普世价值”,其实把小事做好就是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社会。不要轻视那些生活中的小事,要在每一件小事中找寻自己的使命。 用心关爱,道不远人。我正是通过每一件小事,学会为他人心痛,才真正收获了成长。 对我而言,尽管我仍然计划负笈哈佛,但“哈佛”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和努力的终点。在走近哈佛的路途中,我收获了一个全新的自我,成长为了一个有力量的人。 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人走进基金,并留下他们的故事。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够鼓励他们擦亮心目,走向成熟。 这场成长的旅行还在继续,我和那颗会痛的心,将一直在路上。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看起来是写一个北大女生如何在职场中经历成长之痛,并融入公益慈善事业,学会悲悯他人,最终做好去哈佛留学准备的励志故事。然而,书里揭示和包含的思想内涵却对所有人都极具启示意义:痛感孕育了生命,而心痛乃至悲悯,恰恰是完善一个高尚灵魂的必经之路——抛除自己的偏见,走入他人内心,感受他人痛苦,体会他人情怀,发现人性中最深切的善意。 ——卢新华(著名作家) 书稿,我几乎一口气读完,并不时掩卷遐思。智澜是2006年北京高考文科探花,目前正准备到哈佛求学,她在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的工作与成长经历,折射出新一代年轻人的面貌与情怀。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们不仅会从行动、理念,甚至还上升到心灵层面进行反思,这一点远胜我们这一代人。真实地负起社会责任,将使命感贯彻到每一个制度设计与细节中去,这是中国年轻的社会精英必须要跨越的第一大关。 ——王振耀(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