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旅行的力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泽木耕太郎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深夜特急》风靡日本20余年,是背包客心目中永远的自助旅行圣经,触发了无数年轻人对于旅行的渴望和憧憬,并且有了出走的勇气。沉寂多年后,深夜特急列车即将再度启动!做为系列完结的末班车《旅行的力量》,将搭载所有旅人一同驶抵终点。旅行是什么?为什么人会想要去旅行?旅行需要怎样的力量?这些力量从何而来?这本散文集堪称泽木耕太郎旅行哲学的集大成之作,诚实面对关于旅行的各种发问,除了引领你一窥那段浪游背后不为人知的秘辛及小插曲,探访旅行的原点,揭开你所未知的《深夜特急》,更带领你重新观照旅行的本质与意义,重返旅人的初心,重燃对于旅行的悸动、对于世界的感动。

内容推荐

《旅行的力量》由泽木耕太郎编著。

旅行回来后,最常听到友人询问的是,觉得哪个国家、哪个城市最好呢?一开始我还很认真地思考,但越思考就越搞不清楚。

然而在这样的对话时,有时脑海中会突然掠过已不记得名字的小镇上再平凡不过的日常风景。那是晨霭中,在垃圾堆里觅食的野狗;或是傍晚时分,从破墙前奔驰而过的孩子们;或是下雨天,幽微反射出街灯的石板街道……明明待在那些地方的时间还没有久到产生好恶之情,不可思议的是已在心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我猜想,这应该跟我没有搭火车而是进行公交车之旅有很大的关系吧!我坐着公交车穿梭在街巷,在公交车上茫然眺望车窗外风景的同时,内心是否在无意识间对没有停留过,甚至也没下车看过的画面做了速写呢?于是在偶然的机缘下,那些风景的片段就像被风掀开的画册一样,在身体的深处又再度苏醒过来。

目录

序章 “做出”旅行

第一章 旅行这种病

第二章 旅行的开始

第三章 以旅行为生

第四章 旅行的去向

第五章 旅行的记忆

终章 旅行的力量

后记

试读章节

旅费是这样筹出来的

出外旅行必须要有钱才行,当时生活相当贫困的我为什么会决定出国长期旅行,起心动念肯定跟收到第一本书的版税有关。

我在出国旅行的两年前起,在《月刊经济》有了自己的连载专栏,以《年轻实力者们》的专题,评论在不同领域中年轻并拥有突出才能的人物。

《月刊经济》可说是每日新闻社招牌杂志《经济》的姊妹刊物,所以如果我的《年轻实力者们》要出书,照理说当然会通过每日新闻社的出版部,不料在连载期间,《文艺春秋》的新井信先生提出了出书的邀约。我个人对于给哪家出版社出书是无所谓的,而《月刊经济》总编辑高守益次郎先生询问过每日新闻社的出版部,所得到的回答是公司并不坚持非得要由自己出版部出书,因此高守先生对我说,交给《文艺春秋》出吧,那样比较好。

就结果而言,那对我是幸运的选择,因为对非小说类作品抱有极大热情的新井先生之后还持续不断帮我出书,而且来自《文艺春秋》旗下杂志的约稿也增多了,大幅改善了我的经济状况。当然,这一切都是拜新井先生私下帮我军线所赐。

然而一九七三年九月出版的《年轻实力者们》,一开始的销路并不好,因为大部分人的反应都认为《文艺春秋》居然肯帮无名的作家出版非小说类的书,所以那也是可以想见的结果。

定价日币七百八十元,发行册数六千本——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据说根据上市第二周的调查,这本书的滞销情况在《文艺春秋》出版品中从来没有过前例。《年轻实力者们》得以再版,还是在三年后《不败的人们》出版之后。

但是不管有没有销路,我还是有版税可拿——那是日本出版业的优良传统,扣除一成的所得税后,我手边还留有四十万块。

在那之前早已离家独自生活的我过着相当穷困的日子,公寓经常会被断电断瓦斯,用仅剩的十元硬币打电话请朋友送钱救急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当然房间里也没有装住宅电话,就算装了肯定也会因付不出通话费而被停机吧。

尽管生活穷困,倒还不到走投无路,至少我还能轻松过日子,只要有采访,靠着采访费用就有金钱流动,到《调查情报》编辑部或《文艺春秋》也总有人会请我吃饭。

换句话说,我很享受那样的贫穷生活,我认为只要身体健康,到时候要赚大钱一点都不是问题,现在的我不过只是暂时处于贫困的状态而已。

既然一直都过着贫穷生活,一旦有了四十万的巨款,明明可以考虑买些什么、换间比较好的公寓、装个电话、去吃好吃的东西,但我却完全没有动用那笔钱,还是继续过着贫穷的生活。倒并不是为了什么而刻意忍耐,就说买东西好了,我其实没有什么想要添购的,对于目前的公寓也很满意,想要打电话,用公共电话就行了,好吃的东西有出版社和电台的前辈们经常会请我……所以那四十万就一直存在银行账户里。

如今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到底是钱进来后才想要去旅行呢?还是之前就有意去旅行的呢?印象中应该是有了钱后,意识上旅行才开始具体成形的吧。

决定要去时,其实我并不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因为就连日程和路线也都不确定,根本无法做预算,只能看身上的钱能够在国外待多久。当初我认为自己顶多做一趟为期三四个月的旅行吧。

当我宣布要出国旅行时,朋友和认识的人以各种方式给我鼓励:有朋友以从德里到伦敦有无公交车行驶为赌盘为我加油打气;也有人听说伊斯坦布尔有海泡石做的烟斗,要我买来当礼物送他,以此为由给了我多出必要金额数倍的钱。

我的练功房,TBS《调查情报》编辑部太田欣三先生做了本“善款簿”,在调查部中跟同事募捐。因为《调查情报》在TBS的组织中是隶属调查部旗下的单位,编辑部也位于调查部大办公室的角落里,当时的调查部部长很大气,总是笑眯眯的,《调查情报》编辑部的成员一年到头仿佛都像在过节般地玩乐,他从不干涉。因此我除了十分受到《调查情报》编辑部的看重,感觉也受到整个调查部同事的颇多关爱。于是当我决定要出国长期旅行一段时日,调查部不但帮我办了送行的宴会,还在部里传递那本善款簿。

P67-69

序言

旅行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应该有无数的答案。但我认为大枫文彦在《大言海》中所做的定义最为贴切——

“离家远行,途中发生的事。”

他说,旅行是途中发生的事。因此让我产生人生跟旅行很相似,或者说旅行就像是人生的感觉——因为人生也可以被定义为“途中发生的事”。

杜鲁门·卡波特《蒂凡尼的早餐》的女主角霍莉·戈莱特丽在她的名片上印了“traveling(旅行中)”的文字。对她而言,不管是南美的海边或是非洲丛林,就连住在纽约曼哈顿闹市区的公寓里,“traveling(旅行中)”的感觉依然不变,霍莉可说是“走在途中的人”。

然而旅行同时也有其终点,有始,有终,从而让“做出”旅行的要素得以穿插其中。

人会出门旅行,但那场旅行并非存在于某处,而是要由旅行的人去做出来。

就算是完全预定路线的团体旅行,在某些地方,也还是保有这场旅行出自该人之手的因素。

例如,一名女性参加了环游红发安妮《清秀佳人》取景地——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的团队行程,起因是她一直有个梦想,要造访安·雪莉走过的土地。

又或者有个年轻人跟团到意大利米兰看AC米兰和英特尔队的足球赛,他在比赛第二天的自由活动日或许会前往过去日本明星球员所属球队的大本营——帕尔马——因为此地距离米兰不远,可以轻松地一日往返。说不定在当地餐馆品尝过拌有帕尔马火腿和干酪的意大利面后,会不经意地走进一座古老的城堡,发现莱昂纳多·达·芬奇的一张小素描,一张也是画着美丽女子的素描,惊呼:居然在这种地方也会有达·芬奇的画——旅行就是像这样被做出来的。

更别说一切都依个人喜好所安排的自由行了,要去哪里、要走什么路线、要停留多久、在当地要做什么……所有决定都跟“做出”旅行可以直接画上等号。

所以说,旅行并非存在于某处,而是要由旅行的人去做出来。不管什么样的旅行,只有由旅行的人去做出来,旅行的风貌才能逐渐成形。

美国有位女作家,名叫安妮·泰勒,她在美国固然是位畅销作家,但在日本,其翻译作品并不多。不料,有一阵子却一连出版了两本她的日文版小说,对我而言,那两本书带给了我思考“旅行为何物”的重要契机。

其中一本是《梦想的旅行》(Earthly Possessions,又译《末路迷情》),另一本则是《意外的旅客》(The Accidental Tourist)。

安妮·泰勒的第七部长篇小说《梦想的旅行》,主角是一名平凡的家庭主妇夏洛特,故事从她到银行柜台排队等着办事,却被银行抢匪当成人质带走开始说起。就在夏洛特跟年轻的抢匪踏上奇妙的旅程时,才逐渐想起自己到银行柜台办事的理由——原来她正打算取钱好离家出走。换句话说,她期盼的离家出走竟然因为这个无法预期的事件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安妮·泰勒的第十部长篇小说《意外的旅客》则是以旅游作家梅肯为主角。梅肯所写的《意外的旅客》系列,旨趣和一般的旅游指南不同,如果说一般旅游指南是写给期待到有别于日常生活的空间进行特别体验的人看的,梅肯所写的信息则是提示旅客如何在异国过上和平常没什么两样的日子。因此,首先着墨的是在抵达目的地之前要先做好心理准备;行李最好精简到可以手提带上飞机;而因托运和领取大件行李都很浪费时间,所以只把一套脏了也不太明显的灰色西装直接穿在身上即可;同时考虑在机舱内的舒适度,一旦找到座位后便立刻翻开厚厚的书本阅读,这样即可避开邻座的搭讪……

就像是会写这种旅游书的人一样,梅肯的生活作息也保有固定的“喜好”和“系统”:从开车到刷牙,从餐具的收纳方式到淋浴的时间,都有一套坚不可摧的规定。结果,因为两名女性的出现,因为他和她们时而悲剧性、时而喜剧性的“喜好和系统的差异”,自然产生了冲突。

拍成电影的《意外的旅客》由威廉·赫特主演,日本的片名翻译为《偶然的旅行者》。的确,accidental一词不能说没有“偶然的”意思,但在这里应该比较偏向“凑巧”的味道。所谓的The Accidental Tourist,并非偶然的旅行者,而只是刚好在旅行的人。也就是说,旅行不是其目的,对其而言旅行不过是附属品而已,因公出差或义务性的访问,而不得不出门旅行的人就属于此类。 我觉得这两本小说都很好看,话虽如此,对我来说重要的却不是这两本小说的内容,因为带给我思考“旅行”这个主题的契机的,则是书名。

首先是“梦想的旅行”,其实原文不是这个意思,内容也和日文书名有些偏离,是“梦想的旅行”这个词汇具有唤起各种念头的力量。

其次是“意外的旅客”,这个书名能带出不得已的旅人,或是不得已的旅行等意思。

梦想的旅行和不得已的旅行——

我认为这两个词汇可以明显点出旅行所具备之两种性质。

人在继续莫可奈何的旅行时,偶尔也会遇到一段梦想的旅行。当然,不得已的旅行也不见得就没有“做”的要素,一如《意外的旅客》中的梅肯和他的读者们,希望在旅行途中过着和平常一样的生活,就某种意义来说,也是在做出一种旅行。

然而如果“做出”旅行具有重要意义的话,则肯定跟梦想的旅行有所关联。

例如,《意外的旅客》中出现了一位名叫缪里尔的年轻女子,梅肯在历经儿子夭折、夫妻分居后,因为小狗撮合的缘分而与她同居。不过后来梅肯还是跟缪里尔分手,重新回到了妻子身边。有一天,梅肯为了采访,前往巴黎时,眼前突然出现以前就很想到法国旅行的缪里尔的身影……梅肯的“不得已的旅行”和缪里尔的“梦想的旅行”就这样交织在一起,结果梅肯的“不得已的旅行”也开始起了变化……

缪里尔“梦想的旅行”的“梦”只是想要去法国看看,十分单纯,却在她令人难以招架的坚强行动力之下得以具体化,进而获得对自己而言十分重要的东西。

“你的房间比我的大。”她说,然后穿过他的身旁走到窗边,“不过风景还是我的房间比较好看。梅肯,我们现在真的是在巴黎呀!巴黎的公交车司机说可能会下雨,我回答那无所谓,因为不管是雨天还是晴天,巴黎就是巴黎。”

梦想萌生,然后加以具体化,实现梦想,旅行就是像这样做出来的。不过,做法当然会因人而异。正因为如此,即便拥有类似的梦想,也会做出完全不同的旅行。

同样是美国作家,《愤怒的葡萄》作者约翰·斯坦贝克有一部名为《查理与我: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的作品,那是他和爱犬查理开着跟堂吉诃德爱马同名的车子“驽驿难得”周游美国的记录。

斯坦贝克在书中这么说:

(旅行)是一种个体,自有其性格、风格、个性和独特性;旅行是人,绝无雷同。

我在二十六岁那年决定完成横跨欧亚大陆的长途旅行:从德里出发一路搭乘巴士前往伦敦。虽然后来也写成了《深夜特急》的游记,但起心动念却是极其单纯的“梦想”。或许也有其他人抱着跟我类似的梦想吧。然而在我将该梦想具体化的过程中,换言之,在我将“梦想的旅行”化为现实的过程中,我做出了“我的旅行”,我做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的旅行”。

后记

陆陆续续写过旅游的文章,也被山口文宪先生等人揶揄是“旅行大师”等,但其实从《深夜特急》以来,那些旅游文章就没有汇集成书。

直到有一天在挑选要放进著作集的作品时,才发现没有出版的短篇游记已经多到可以出一本书的分量了。

其中有造访檀一雄生活过的葡萄牙圣克鲁什所写的《鬼火》、走过曹保喜爱的巴黎所写的《曹保的巴黎》、重游西班牙马拉加的小酒馆所写的《记忆的酒桶》、描写在大西洋城挑战世界重量级拳王争夺赛的乔治·福尔曼的《大象飞了》、前去奥地利基茨比厄尔观看世界杯滑雪赛的《降落与跳脱》,还有关于越南的三部曲连作《湄公之光》、《一号国道往北行》、《雨中河内》等。

于是决定在出版著作集之前,先出一本只收录短篇游记的书。

至于该用什么书名才能概括这本集子呢?过去收集体育相关短篇报道的《不败的人们》、描写市井小民的《人的沙漠》等,我都没有仿效一般音乐专辑,取其中一篇文章标题作为书名的做法,这本游记的集子,我也希望有个能贯穿所有文章主题的书名。

左思右想之际,感觉其中一篇描写越南的《一号国道往北行》,其标题意义似乎越来越具有代表性。

二〇〇〇年,我终于得以前往一直很想去的越南,首先造访的是胡志明市。待了一阵子后,突然有了接着不妨搭乘公交车走连接胡志明市与河内之一号国道的念头。从胡志明市出发算是北上,从河内则是南下——我被这个从胡志明市走一号国道北上的想法给深深吸引住,那次旅行唯一的目的就是搭乘公交车走一号国道北上。因此我仿效希区柯克电影《北西北》(North by Northewst),将游记的标题取为《一号国道往北行》。

可是继续眺望着该书名,我又有了一些想法,或许每个人都有他想要“北上”的“一号国道”吧?当然那也可以是“三号国道”或是“六十六号公路”,也可以不是“北上”而是“南下”。总之,我只要将其设定为“一号国道”、设定为“北上”,则这条“北上”的“一号国道”可以适用任何人,甚至放诸世界而皆准也说不定。

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对,并不仅限于旅行,想做什么都能实现!这一切不就是“一号国道往北行”的精神吗?

如此一来,《一号国道往北行》不只是一个作品的标题,或许其意义也适合作为整本书的标题,因为其中收录的作品,多半是希望有一天能去走一趟、有一天能去亲眼目睹、有一天想去做,而终于获得实现的故事。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将书名定为《一号国道往北行》,并将原定放在其中的《一号国道往北行》之标题改为《纵贯越南》。  这本书出版后,我和讲谈社的负责编辑小泽一郎先生想,不如来办个《一号国道往北行》的签书会吧。

一连串的签书会“行程”中,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插曲。

其中之一发生在名古屋——

等待签书的长龙中站着一个应该是小学生的小男孩,我猜想可能是被父母拜托帮忙排队的吧?轮到他时我便开口问:“读几年级呢?”

“五年级。”少年口齿伶俐地回答。

“是妈妈拜托你来的吗?”

“不是。”

“我写的书,你读过吗?”

“读过呀。”

“什么书?”

“《深夜特急》。”

听到他的回答,排队的大人们之间起了一阵骚动,我不禁怀疑他说的是真的吗?

“那你看得懂吗?”

少年这么回答:“有些地方看得懂,有些地方看不懂。”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知道这个少年应该是曾认真地阅读过我的书。

“谢谢你读我的书。”致谢后,我又追问了一句,“其他还喜欢什么样的书呢?”

同时心想万一他回答村上春树,自己该如何反应呢?

不料,到目前为止口齿伶俐、应答如流的少年突然变得忸忸怩怩起来,这时在队伍之外,从包围着会场看热闹的人群中传来一个声音。

“某某君,还不老实说!是《蜡笔小新》,对吧!”

看来应该是少年的母亲吧?被“爆料”后,少年也变得开朗了,干脆地回答:“《蜡笔小新》。”

顿时会场一阵哄堂大笑,当然我也笑了。可是笑的时候心中却这么想,能够让喜欢《蜡笔小新》的少年阅读的《深夜特急》,真是幸运的作品!

还有一次是在静冈的签书会场——

我的签书会,在我签名的时候会请对方坐在桌前的椅子上,这样可以边交谈边签名。比起一股脑儿地不断签书,这种做法手比较不酸,也能知道我的读者都是什么样的人。

在静冈的签书会场上,排在队伍中央的一个年轻男子,好不容易轮到他时,他很高兴地跟我说:

“我一直很想见到你本人。”

“谢谢。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我一边签书一边问。

“我是牙医。”

我有些意外,因为我还以为他是个喜欢旅行的研究生,或者是进公司没几年的上班族。  “那么说,你不太能长期旅行吧?”

听到我这么一问,年轻牙医一脸遗憾地点点头。

“就是说呀。”接着他又补充说,“所以现在才好不容易抵达罗马。”

我听不懂他这句话的意思,停下签字的手看着他的脸。

“我花了七年才到达罗马。”

听到这句说明,我完全理解了。原来他只要一有休假,就一点一滴地慢慢走《深夜特急》的路线,经过七年片断假期的拼凑,才好不容易抵达了罗马。

……

我回答时一边心想,比起上一个女孩有如豁出一切般的坐姿,眼前这个年轻人的惴惴不安与小心翼翼的程度令人觉得好笑。但是仔细想想,我其实没有取笑这个年轻人的资格,因为我也曾面对背包烦恼着该带什么东西去才好。现在大家都知道有些必要的东西可以在路上买,所以行李越轻便越好,但是在当时,因为没有人教我这些事,只好绞尽脑汁思考该带什么东西。如果跟那个年轻人一样,我也有东南亚旅行的机会,说不定我也会开口询问,问清楚要不要带药品、雨具,还有内裤、袜子呢?

在为《一号国道往北行》做签书会的同时,也给了我对《深夜特急》重新思考的机会。

在那之前,我对于《深夜特急》曾经片断式地谈过和写过,可是在直接听到读者们各式各样的询问,并做出各式各样的回答后,不禁起了将来要汇集成一本书的念头——那是因为在回答来自读者们的询问时,我才逐渐对于《深夜特急》,或者说是对于旅行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吧!

为什么要从亚洲迈向欧洲呢?放弃工作踏上长途旅行,心中不觉得不安吗?回日本后马上就能适应吗?为什么写成游记《深夜特急》要花那么长的时间?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出去旅行呢?为什么……

本书所写的内容不过只回答了那些询问的一小部分而已,但一如我在韩文版《深夜特急》的“结语”所写的:“旅行没有教科书。”是的,旅行者必须从旅行中去编纂出自己的教科书。

过去我曾两度使用“深夜特急手记”的标题:一次是用在将“深夜特急”之旅期间写在笔记本上的只言片语整理成文章时;一次是杂志《Coyote》推出《深夜特急》特集时,我应邀写了几篇短文,当时用的综合标题就是它。

这本《旅行的力量》也是以过去为《Coyote》特集而写的十多篇散文为主,并参照之前写过的一些片段,重新整理成主题连贯的文章。

我想,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使用“深夜特急手记”的标题吧!

本书的概念,是我和《深夜特急》的编辑初见国兴先生在闲谈中所产生的——自从初见先生从新潮社退休后,新井久幸先生便成为我新的咨询对象,这位新井先生也跟初见先生一样,很有耐心地等我写稿,好不容易才在这种形式下完成此一作品。

装帧设计依然委托了平野甲贺先生——因为作为《深夜特急》最后一班车的本书,整体的美编设计当然除了从第一班车就不断带给我们惊喜的平野先生外,不作他人想。

二〇〇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泽木耕太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