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永在的温情(文人笔下的文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郑振铎//鲁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梁启超、萧红、胡适、朱自清、鲁迅、徐志摩、郑振铎……他们有多广阔,中国文坛就有多广阔!

他们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却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读懂他们,就读懂了一个时代。

郑振铎、鲁迅等著的《永在的温情(文人笔下的文人)》收辑的42篇文章均是民国时期那些文人蘸着感情写出来的相互怀念之作,作者又多是死者的好友,笔底凝结着许多的温存,许多的惋惜,许多的伤感,许多的沉痛……相信,此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帮我们打捞一段不可复制的记忆,还原一段精彩的人生。

内容推荐

郑振铎、鲁迅等著的《永在的温情(文人笔下的文人)》是一本民国时期文人之间的一些相互怀念之作的合辑。

书中共收辑了42篇文章,这些文章分别出自鲁迅、胡适、徐志摩、郁达夫、萧红、郑振铎、朱自清、夏丏尊、许地山、庐隐、谢六逸、耿济之等之笔。这些文章充满温暖、惋惜、怀念、伤痛……而在生活中他们又各有各的快乐、各有各的苦衷、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脾气,他们有些是好友、有些则不相投合、有些甚至可能还互相攻讦过,然而就是这些人组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文人世界。对他们,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所偏爱,但随便哪一个人都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目录

第一辑 郁达夫:我是无时无地不在佩服着他们

 志摩在回忆里

 怀四十岁的志摩

 回忆鲁迅

 怀鲁迅

 敬悼许地山先生

 光慈的晚年

 打听诗人的消息

第二辑 郑振铎:想起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

 永在的温情

 惜周作人

 悼夏丏尊先生

 悼许地山先生

 忆愈之

 忆六逸先生

 哭佩弦

 想起和济之同在一处的日子

第三辑 鲁迅: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忆刘半农君

 柔石小传

 为了忘却的记念

 忆韦素园君

第四辑 胡适:这些人,那些事儿

 追悼志摩

 丁在君这个人

 记辜鸿铭

 高梦旦先生小传

 追忆曾孟朴先生

第五辑 朱自清:背影渐远犹低徊

 致白采

 我所见的叶圣陶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第六辑 傅斯年:致我所景仰的先生

 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

 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

第七辑 夏丏尊:清清淡淡的悠远流长

 弘一法师之出家

 致白采

 鲁迅翁杂忆

第八辑 靳以:不论相见或是相离,总是记着他

 忆崇群

 忆圣泉

第九辑 杂忆:别了,我最亲爱的朋友

 悼志摩

 回忆鲁迅先生

 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词

 我与老舍

 梦苇的死

 穆木天

 怀念阿英先生

试读章节

新诗传宇宙,竟尔乘风归去,同学同庚,老友如君先宿草;

华表托精灵,何当化鹤重来,一生一死,深闺有妇赋招魂。

这是我托杭州陈紫荷先生代作代写的一副挽志摩的挽联。陈先生当时问我和志摩的关系,我只说他是我自小的同学,又是同年,此外便是他这一回的很适合他身份的死。

做挽联我是不会做的,尤其是文言的对句。而陈先生也想了许多成句,如“高处不胜寒”,“犹是深闺梦里人”之类,但似乎都寻不出适当的上下对,所以只成了上举的一联。这挽联的好坏如何,我也不晓得,不过我觉得文句做得太好,对仗对得太工,是不大适合于哀挽的本意的。悲哀的最大表示,是自然的目瞪口呆,僵若木鸡的那一种样子,这我在小曼夫人当初次接到志摩的凶耗的时候曾经亲眼见到过。其次是抚棺的一哭,这我在万国殡仪馆中,当日来吊的许多志摩的亲友之问曾经看到过。至于哀挽诗词的工与不工,那却是次而又次的问题了。我不想说志摩是如何如何的伟大,我不想说他是如何如何的可爱,我也不想说我因他之死而感到怎么怎么的悲哀,我只想把在记忆里的志摩来重描一遍,因而再可以想见一次他那副凡见过他一面的人谁都不容易忘去的面貌与音容。

大约是在宣统二年(一九一〇)的春季,我离开故乡的小市,去转入当时的杭府中学读书,——上一期似乎是在嘉兴府中读的,终因路远之故而转入了杭府——那时候府中的监督,记得是邵伯炯先生,寄宿舍是大方伯的图书馆对面。

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一个十四岁未满的乡下少年,突然间闯人了省府的中心,周围万事看起来都觉得新异怕人。所以在宿舍里,在课堂上,我只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同蜗牛似地蜷伏着,连头都不敢伸一伸出壳来。但是同我的这一种畏缩态度正相反的,在同一级同一宿舍里,却有两位奇人在跳跃活动。

一个是身体生得很小,而脸面却是很长,头也生得特别大的小孩子。我当时自己当然总也还是一个孩子,然而看见了他,心里却老是在想,“这顽皮小孩,样子真生得奇怪”,仿佛我自己已经是一个大孩似的。还有一个日夜和他在一块,最爱做种种淘气的把戏,为同学中间的爱戴集中点的,是一个身材长得相当的高大,面上也已经满示着成年的男子的表情,由我那时候的心里猜来,仿佛是年纪总该在三十岁以上的大人,——其实呢,他也不过和我们上下年纪而已。

他们俩,无论在课堂上或在宿舍里,总在交头接耳的密谈着,高笑着,跳来跳去,和这个那个闹闹,结果却终于会出其不意地做出件很轻快很可笑很奇特的事情来吸引大家的注意的。

而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那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那样的爱看小说——他平时拿在手里的总是一卷有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子——而考起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的最多的一个。

像这样的和他们同住了半年宿舍,除了有一次两次也上了他们一点小当之外,我和他们终究没有发生什么密切一点的关系,后来似乎我的宿舍也换了,除了在课堂上相聚在一块之外,见面的机会更加少了。年假之后第二年的春天,我不晓为了什么,突然离去了府中,改入了一个现在似乎也还没有关门的教会学校。从此之后,一别十余年,我和这两位奇人——一个小孩,一个大人——终于没有遇到的机会。虽则在异乡飘泊的途中,也时常想起当日的旧事,但是终因为周围环境的迁移激变,对这微风似的少年时候的回忆,也没有多大的留恋。

民国十三四年——一九二三、四年——之交,我混迹在北京的软红尘里,有一天风定日斜的午后,我忽而在石虎胡同的松坡图书馆里遇见了志摩。仔细一看,他的头,他的脸,还是同中学时候一样发育得分外的大,而那矮小的身材却不同了,非常之长大了,和他并立起来,简直要比我高一二寸的样子。

他的那种轻快磊落的态度,还是和孩时一样,不过因为历尽了欧美的游程之故,无形中已经锻练成了一个长于社交的人了。笑起来的时候,可还是同十几年前的那个顽皮小孩一色无二。

从这年后,和他就时时往来,差不多每礼拜要见好几次面。他的善于座谈,敏于交际,长于吟诗的种种美德,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了一个社交的中心。当时的文人学者、达官丽姝,以及中学时候的倒霉同学,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在他的客座上可以看得到。不管你是如何心神不快的时候,只教经他用了他那种浊中带清的洪亮的声音,“喂,老×,今天怎么样?什么什么怎么样了”的一问,你就自然会把一切的心事丢开,被他的那种快乐的光耀同化了过去。

正在这前后,和他一次谈起了中学时候的事情,他却突然的呆了一呆,张大了眼睛惊问我说:

“老李你还记得起记不起?他是死了哩!”

这所谓老李者,就是我在头上写过的那位顽皮大人,和他一道进中学的他的表哥哥。

P4-6

序言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叫民国时期,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叫民国文人,他们都有一枝有韵味的笔,笔底下又都蘸着感情,记录着那个时代的那些人物之间所发生的故事。

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和体现的精神,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他们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却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感叹不已。而本书收辑的42篇文章就是民国时期那些文人蘸着感情写出来的相互怀念之作。

我相信,仅下面随便举出的一些名字就能让人怦然心动:鲁迅、胡适、徐志摩、郁达夫、萧红、郑振铎、朱自清……还有一些是我们这一代人熟悉程度稍差一点的,像夏丐尊、许地山、庐隐、谢六逸、耿济之等。他们各有各的快乐、各有各的苦衷、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脾气,他们有些是好友、有些则不相投合、有些甚至可能还互相攻讦过,然而就是这些人组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文人世界。对他们,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所偏爱,但随便哪一个人都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比如徐志摩,胡适在《追悼志摩》中写到他的理想主义和“单纯信仰”——对爱、对自由、对美的执着追求。徐志摩的离婚和第二次结婚就与此大有关系。徐志摩在回答他老师梁任公的责难时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的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虽然他的生活总的说来还是个失败,但正如胡适所说,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了,而这个现实世界太复杂。即便如此,“他的追求,(仍)使我们惭愧,因为我们的信心太少了,从不敢梦想他的梦想。”而这话也只有胡适先生说起来是最有资格的了。回忆或悼念徐志摩的文章,另外还有三篇,两篇是郁达夫的,一篇是林徽因的,篇篇可读,篇篇情真意切。

再如郑振铎写夏丐尊先生。夏先生没有在什么学校毕过业,也没有领过什么毕业文凭,全然是自修出身,却从事于教育很久。他对待学生从来不采取严肃的督责的态度,只是恳挚的诱导着他们,他还是创办立达学园成员之一,受着学生们爱戴。同时,他也是一个认真的人,一个忧虑的人,骨子里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反对一切的压迫和统制,最富于正义感,又痛恨自己怯弱,没有救苦救难的能力。于是这种忧虑就是十分伤人了。“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目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他是一个忧虑的人,我们不认识他,可就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他又是一个多么好的人!

本书还有夏丐尊本人写的悼念白采的文章,更印证了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好人。他的为文一如他的为人,他觉得自己委实对别人不起,深深地感到惭愧一一由于他过去对诗的偏见,而对白采的作品未曾有过“一读的诚意”,而当他认识白采的作品时,白采却已经死了!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位先辈的拳拳之心,看到了真诚的遗恨和歉意。

本书里收辑的许多文章都是悼念之作,而作者又多是死者的好友,笔底凝结着许多的温存,许多的惋惜,许多的伤感,许多的沉痛……但我相信,此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帮我们打捞一段不可复制的记忆,还原一段精彩的人生。

现在,就让我们深吸一口气,庄重地打开扉页,一起走进这些文人的世界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