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宝宝哭
这个问题没有严格的答案。母婴的交流网络太复杂、太敏感,很总结出一句绝对的话让外人理解。但要注意的是,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很少有父母根据各类育儿书上列出的“哭个够”时间表来照顾宝宝。这些表格向人们许诺减少宝宝哭泣,但很多时候,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如何解决孩子在各个时期的困难,选择权还是在父母手里,这些建议可以帮你决定对宝宝的哭声要采取怎样的反应:
1.听从你内心的想法。“哭个够”这个办法是否适合你,适合你的宝宝,以及你们家特殊的状况,要你倾听自己的声音,而不是朋友的标准。
2.考虑你和宝宝的亲密程度。如果你采用的是全方位的亲密育儿法,对宝宝高接触、多回应,与宝宝之间建立了健康互信的关系,那么随着宝宝的成长,你们可以在不破坏信任的前提下,对宝宝的哭声采取适当保留的态度。事实上,你对宝宝的了解能在这个时候帮助你,你会知道哪种哭声需要立即回应,而哪种哭是宝宝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对一个出生刚十天的宝宝,你要迅速回应;而对一个十周的宝宝,你应该能察觉出是不是哪里不对劲;但对于十个月大的宝宝,你的观察力或许可以让你延迟几分钟再作回应。
3.把宝宝当作晴雨表。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几分钟、几晚上这种死板的数字上,而应把宝宝的状况作为影响你决定是否延迟、延迟多久的因素。如果试验结果不理想,那就不要继续。
4.考虑宝宝的性格气质。随和些的宝宝更容易在没有大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安静下来,他们学会自我安慰之后,哭的强度也会渐渐减弱。而高需求的宝宝则不会如此,他们的哭声会持续升级。
5.分析一下是否你在加强宝宝的哭声。你和宝宝的关系越亲密,就越容易不自觉地给宝宝传达“你需要哭”的信息。妈妈会把情绪投影到宝宝身上,如果你很焦虑,宝宝觉察到之后真的会哭出来。我经常在我的诊所见到这种情形,父母头一次带着他们的宝宝来做检查,宝宝见到陌生人开始哭闹,黏着妈妈,这让妈妈很焦急,回过头来又黏宝宝,这给了宝宝一个信息:什么事情需要害怕。
让我们来重演这一幕。假设妈妈脸上是一副“一切都好”的表情,宝宝也会觉得她是平静的,一切尽在掌握。如果宝宝哭闹,妈妈应该继续运用“一切都好”的身体语言,同时采用“没什么大不了”的冷静态度。在陌生的场合,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焦虑,但妈妈应以身作则,给宝宝示范平静的态度,让宝宝安静下来。
我注意到,第一次来诊所的父母,有时候会被孩子的哭声吓到,孩子一有响动,他们就会跳起来。而有经验的父母,能更好地区分“大哭”(需要快速应对)和“小哭”(宝宝自己能处理或仅需小小的帮助),或能在宝宝哭之前就满足宝宝的需求。
6.考虑宝宝自我安抚的重要性。育儿最困难的部分,还包括衡量你的需要和宝宝的需要,如你对睡眠的需要和宝宝对舒适的需要。如果出现如下信号,说明你需要调整—下自己的平衡系统了:不觉得当妈妈是种享受;对自己目前的育儿方式有别样的看法;你正变得劳累和暴躁,家人都很痛苦。我们发现,有一项原则,对前来咨询的所有劳累父母都管用,那就是:如果你怨恨它,就改变它。
……
P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