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健锹编著的《病榻上的龙(现代医学破解千年历史疑案从晋景公到清嘉庆的25位帝王病历首度揭秘)》以专业医学的眼光,根据史料记载,仔细推敲历代帝王的病因、重新审视其病史,让读者重新理解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与性格基因,并以全新角度辨证历史传闻及观点的谬误,同时针对帝王罹患病例提供保健之法,突显与众不同的读史切入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病榻上的龙(现代医学破解千年历史疑案从晋景公到清嘉庆25位帝王病历首度揭秘)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谭健锹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谭健锹编著的《病榻上的龙(现代医学破解千年历史疑案从晋景公到清嘉庆的25位帝王病历首度揭秘)》以专业医学的眼光,根据史料记载,仔细推敲历代帝王的病因、重新审视其病史,让读者重新理解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与性格基因,并以全新角度辨证历史传闻及观点的谬误,同时针对帝王罹患病例提供保健之法,突显与众不同的读史切入点。 内容推荐 历史上皇帝的死因向来是备受大众关注、并能引起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谭健锹编著的《病榻上的龙(现代医学破解千年历史疑案从晋景公到清嘉庆25位帝王病历首度揭秘)》选取了从春秋时期的晋景公、蔡桓公到清代嘉庆帝间的25位帝王作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医学知识为背景,客观、科学地分析了皇帝的病史和死因。本书稿不仅角度新颖,文笔流畅,而且选取的人物故事性和传奇色彩颇浓,是一部具有畅销潜质的大众读物。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天子之家富贵致病 “脓”情一刻——养痈贻患的汉文帝 力不从心——头昏目眩的唐高宗 苦不堪言——足疾剧痛的元世祖 胖不是福——大腹便便的明仁宗 多疾而终——厚脂薄命的皇太极 第二章 血管杀手狙击帝王 病人膏肓——如厕猝死的晋景公 口不能言——突发残障的唐顺宗 雪夜血案——酒后猝死的宋太祖 天骄陨落——折“骨”沉沙的元太祖 塞外孤魂——溘然长逝的嘉庆帝 第三章 九五之尊脾胃不和 寡人有疾——讳疾忌医的蔡桓公 一代饕餮——饱腹撑死的宋明帝 过犹不及——苦涩沉疴的梁武帝 史上最狂——嗜酒噬人的文宣帝 大起大落——积忧成疾的明英宗 第四章 龙体不敌菌虫作祟 折鞭孤城一箭伤殒命的元宪宗 大漠断肠—一泻呜呼的元顺帝 渔乐至死——溺水遗祸的明武宗 避无可避——在劫难逃的顺治帝 冰火两重——冷热煎熬的康熙帝 第五章 国君难逃心疾异症 身心俱废一步履蹒跚的汉废帝 病骥千里——头痛梦魇的魏武帝 伟人异相——手长耳大的刘皇叔 正宗白痴——愚不可及的晋安帝 走火人魔——性如烈火的唐宪宗 跋 试读章节 大唐,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至今仍以其独特的魅力、灿烂的文化和雄浑的气象,令海内外的炎黄子孙追慕与自豪。唐代版图在哪位皇帝的统治下扩展到最大呢?也许很多人会想起盛唐的代表人物唐玄宗李隆基,也许不少人会觉得是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但是这些答案都是错误的。唐朝是在唐高宗李治时期疆土面积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疆域维持了三十多年。 然而,唐高宗本人的历史评价似乎不太高,人们总把他与姐弟恋、懦弱无能和病夫当国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他的父亲唐太宗一手打造了太平盛世“贞观之治”;他的皇后武则天利用他久病不能视事,只手遮天,更在高宗去世后临朝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夹在两大时代的巨人光辉下,唐高宗显得黯然失色。不过,他并非一无是处。即位初年,他励精图治,继续执行太宗时期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奉行太宗遗训,接纳谏言,爱民如子。当时边陲安定,百姓生活安乐而丰饶,颇有“贞观之治”的遗风,史称“永徽之治”,为他的孙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是什么疾病导致了年轻有为的高宗不得不逐渐远离政治舞台的中心,使得年长他四岁的武后最终有机可乘呢? 久病缠身,气逆而亡 与擅长刀剑骑射的众多李唐皇室成员相比,高宗少时就显得有点文弱。也许自幼体弱多病,或多或少导致他早年并未进入唐太宗的法眼,但两位最有资格担任储君的哥哥你争我夺,结果双双被废,他才幸运地走进东官的权力中心。 唐高宗生于公元六二八年,二十一岁即位,开始成为唐王朝这艘大船的新舵手;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过了十年左右,在政坛上初试身手的高宗就病倒了。从历史记载看来,他大约三十岁左右就开始患“风疾”,而且久治不愈,导致了此后二十余年在政治上处处受制于武后。唐人胡璩在《谭宾录》里更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病况:“苦风眩,头目不能视。” 中年以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更加力不从心。“风疾”、“风眩”和视力下降成了高宗执政的最大障碍,最终把他拖进历史的深渊,终年仅五十五岁。《旧唐书》曾记载高宗临终前的故事: 高宗本打算前往嵩山祭祀,不料病情加重,只好作罢。这时候他“头重”得很厉害,侍医建议针灸百会穴治疗,武后极为质疑,但皇帝本人比较开明,愿意尝试。针灸初见成效,症状有所减轻,视力也一度恢复;但是过不了几天,症状复发,疴隋更为严重。 以下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程:十二月己酉,头晕好多天的高宗,忽然想登楼向百姓们宣布赦书,可能是太激动了,竟试图骑马前往,突然间,“气逆”发作,高宗不但无法上马,甚至连活动都有困难。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铺天盖地袭来,当天傍晚就离开了这个令他无比留恋的世界。 高宗的病和死,如同他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一样,千百年来一直是萦绕在历史爱好者心头上的谜团。P13-15 序言 二○一二年三月,借着参加心脏病会议的机会,得以在百忙之中重游北京,距离上次踏上古都这片土地已经二十年了。 那天晚上,我在什刹海内闲逛,沿街无数的酒吧食肆似乎刻意让游人忘却历史,然而,我对此了无兴趣。尽管是阳春三月,湖面依然浮着薄如蝉翼的冰层,在月光和街灯映衬下,晶莹剔透,灼灼生辉;湖上的石拱桥仿佛是蜿蜒的臂弯,把路人带进灯火阑珊的对岸,带进历史的深处;湖边错落的柳树随着夜风飘拂,混搭着清新的草香,徜徉其间,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半夜,一场新年以来最大的雪不期而至…… 这里是北京,曾是明朝、清朝的京师。历史像雪片般,堆积在这块土地上,沉淀了一年又一年。遥望着躲在黯淡中的鼓楼,想象着不远处点缀着红墙绿瓦的紫禁城,谁能忘记明、清两朝二十多位皇帝、无数王公贵族,在此留下最后的身影和足迹。 清朝入关以后,共有十位帝王在北京一统天下,其中竟有五人死于严寒之中,在大雪纷飞的惆怅里永远合上了眼睛,他们是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和同治。 而在北京生活的明朝帝王几乎都不长寿。嘉靖活到六十虚岁、万历五十八虚岁,已算是寿命较长的,其他大多三四十岁就撒手人寰;古代中国人的寿命大多不长,但如此短命也实属少见。 二十年前读小学时,《中国历代帝王大观》一书曾令我手不释卷,对历史心驰神往,里面有金戈铁马、有尔虞我诈、有酒池肉林和荒淫无道,更有带着一个个问号的死亡谜题:帝王们的驾崩,除了被夺位、被弑杀之外,大多语焉不详,如果是自然离世,到底又是怎样病死的?为何长寿之帝屈指可数?我带着这些疑问慢慢长大,直到走进了医学的神圣殿堂。 无论是曾经的囊萤苦读,还是现在的悬壶济世,闲暇之余我经常想到:帝王们锦衣玉食,位居社会金字塔顶峰,享受着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物质和医疗保障,但为何如此容易身染重疴、一病不起?为何有些帝王的行为如此荒诞怪异、匪夷所思?他们的病痛值得从事医学工作者去思索、去探究、去发掘。在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固然环境与古时代有着天壤之别,而人类的躯体却没有多少进化,古人(特别是富裕的)容易罹患的疾病,今人依旧无可幸免;而古人的经验教训,今人应可作为前车之鉴。 我不是文史学专业科班出身,但历史既然可以被文史专家解读得妙语如珠,那么科学乃至医学也可以宣传得妙趣横生,让民众有所理解、有所领悟,这不仅是我们的工作,更是责无旁贷;毕竟,大医治未病,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大医”,而医生往往只是手术匠。历史及其中担任主角的帝王们,正是这种教育、宣传的理想载体。 记得那场大雪后的清晨,拉开酒店宽阔的窗帘,眼前那片银装素裹、皑雪茫茫的景色把我震慑住了:路旁高树的枝桠压着片片祥云般的雪块;房檐上、马路边,净是纯白一片,好像分不清哪里是界限、哪里是尽头。北京这座大城市在大雪过后,竟然显得有点渺茫。也许个人的努力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是微不足道,但毕竟做过、来过,总有一天会有人从中获益。 于是,拿起荒废多年的笔头,在忙碌工作之暇写了又写。改了又改,甚至在《左传》、《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等巨著中仔细寻觅、慢慢咀嚼。蔡桓公、晋景公、汉文帝、宋太祖、康熙帝……一个个向我走来,他们或嬉皮笑脸、玩世不恭,或正襟危坐、端庄郑重,有的脸上带着忧郁,有的脸上挂着狰狞。我仿佛正拿着听诊器,静听他们的心跳。 日积月累,案头就有了一大叠稿子。日子是不乏艰辛的,生活是不乏痛苦的,但重读自己写出的字字句句,却可以忘却这一切。 今天,二十五位帝王已悉数粉墨登场,他们的身影伴随着历史爱好者的考据,带着一串串颇有意义的医学常识,走近你、我、他。 此刻,我在农历新年前夕的澳门。此时,电视天气预报说古老的首都正雪花飘舞。我希望这是一场瑞雪,因俗话说,瑞雪兆丰年…… 二○一三年一月二十日 听滚滚涛声,灯下 后记 拾起枯笔,摊开白纸。皓月当空,繁星缀河。 每天工作之余,拖着疲惫的身躯,怀着恬淡寡欲的心,在书桌旁不断地写、不断地想。那时,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备感艰辛,未来显得迷茫,一切都是未知数。 没有人催稿,也不是为了稿费,只是自己给自己压力,觉得在和时间赛跑,时而在古籍的纸堆里寻寻觅觅,时而在案头书稿中苦思冥想,绞尽脑汁。 恰恰在最彷徨、最寂寞、最痛苦时,十月的一天,突然灵感勃发,一气呵成写出了三千余字的《寡人有疾》——重温了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并从西医角度仔细分析了可能的病因,当然也包含我自以为生动的想象。写完后忐忑不安地把文章发送给同学和友人,并把我的思路和观点告诉他们,结果竞出乎意料地收到积极的回复及许多宝贵的意见;可以说这篇小文是个转折点,使我明确了写作的道路和方向,更坚定了继续写下去的信心。 之后,就决定把我研究和思索过的帝王疾病全写出来结集成书,相信这本书早晚会发光的、人们会喜欢的,于是废寝忘食,用了三个多月时间,终于得偿所愿了。 历史和现实,中医和西医,其实之间没有楚河汉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本就不该被鸿沟分割。我深知以自己浅薄的知识和见解,想成为沟通这条鸿沟的桥梁,简直是不自量力、天方夜谭、痴人说梦;但我很愿意成为这条鸿沟中时刻游走、滚动着的一粒沙子、一颗水珠,捎带着对科学的尊崇、对人文的关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我也享受这样的状态。 每次辛辛苦苦完成一篇文章,都会迫不及待地发给父亲、朋友和同学们,在他们的批评、指点和鼓励中,粗糙的作品有幸得到升华的机会,虽然远远谈不上凤凰浴火重生,但的确一次次给了我克服困难、继续创作乃至达成心愿的动力和勇气。这比作品质量的提高,意义更非凡,也更让我感激涕零;他们是我一路同行的伙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本书不可或缺的作者。在此,我诚挚地感谢那些在一个个孤寂的夜晚,用心灵陪伴我写作的亲人和良师益友。 完成了最后一篇《折鞭孤城》时,竟意外地发现文章的结尾不自觉地提到我的家乡——广东新会。这几个月来,在澳门和新会间穿梭往返,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也为了暂时的解脱。我颇感内疚,因为每次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中,大多数时间都忙于写作,无暇多看不足两岁的儿子一眼,也无暇多向年逾花甲的父母嘘寒一声、问暖一句,这本拙作凝聚了我太多的精神寄托。 成书之后,我总算可以获得片刻的轻松了,至少儿子带着牙牙学语的腔调娇气地喊“爸爸”时,我可以多响应他一个浅浅的微笑或者深深的拥抱。然而,路还很长,我还要继续走下去。 二○一三年一月二十三日于澳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