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西泠印社之地,上得山来,望见南麓最高处,华严经塔之东不足三寻之地,有一白墙灰瓦飞檐挑角的连体建筑,前称题襟馆(又称隐闲楼),后称鹤庐,各有故事。鹤庐下方有石库,门连内外,直通里西湖。
题襟馆来自上海,是海上题襟馆的分支,最初为海上书画家在杭州的活动场所。
海上题襟馆亦有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题襟馆、题襟馆书画会等多个称谓,是清末上海一个规模较大、活动频繁的书画金石团体。它的前身是清宣统二年(1910)成立的中国书画研究会(又称上海书画研究会、小花园书画研究会),清宣统三年(1911)改名:“海上书画善会题襟馆”,简称“海上题襟馆”。
何谓题襟?这要从人们日常的穿衣着装说起。通常衣服是用布来裁剪制作的,古时人们的上衣拼缝一般叫作“襟”,把拼接处开在胸腹前的衣服叫作“对襟衫”,把拼接处开在掖下的称为“大襟衫”。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把姐妹各自的丈夫之间的关系称之“连襟”。于是古人又把不是通过血缘或婚姻建立的关系,如常在一起题诗唱和抒怀的朋友关系也延伸称之为“连襟”或“题襟”。“海上题襟馆”,这里的“题襟”即同好结友。杭州的湖上题襟馆自然也同此一理,泛指金石书画好友聚会交流的地方。
海上题襟馆,最初的会址在中国书画研究会的商余雅集楼上,不仅交流书画金石艺术创作,也经办艺术作品的买卖。首任会长为汪洵,哈少甫任副会长,会址改设在四马路三山会馆。1915年汪洵去世之后,由吴昌硕出任会长,哈少甫、王一亭担任副会长。1920年后数度易址,每况愈下,不得已于1926年解散了。
海上题襟馆成立之时,“先后云集了上百名书画金石家,经常在一起进行艺术交流活动。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王朝垮台。当时从清廷下来的官员,不少来上海作寓公,其中有些人喜爱和擅长书画金石,便陆续参与题襟馆的活动。到馆里活动的人白天少些,一到晚上济济一堂。一张大型的长方书画桌周围,总是挤满了人,有作画题诗的,有评品议论的,有相互交谈艺术创作心得体会的,一直要活动到接近深夜时,人们才告离去。题襟馆的会员,常将收藏的珍贵书画印章拿到馆里陈列,彼此观摩研究。有时为鉴别一方古印、一幅古画或古字迹的真伪,彼此争论不休,各抒己见,学术争鸣气氛颇浓。书画掮客几乎每晚拿许多书画金石古玩到馆里兜售,题襟馆也替会员经办书画金石作品的销售事宜。外地来上海以卖字、画、印为生的职业艺术家,一般也通过题襟馆得以代订润格和介绍书画金石的销路”。
湖上题襟馆建于1914年,匾额由晚清名家金尔珍题书。关于题襟馆分支于杭的缘由,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在《隐闲楼记》中说的明白:“余近岁卜居于海上,四方避地之士,亦于其时来集于此,于是有题襟馆书画会。会以书画名,仅尊其癖嗜,相与讨论而已。然僦数缘之屋,俯四达之衢市,声如佛嚣且尘上,余虽老而聋颇厌苦之。夫古人书画肆为奇逸,大要得于山川云日之助资,于游观登眺之美,非然则一室扫除,抽毫弄墨。其发滤心意,终不足以睥睨古今牢笼宙合。况曹之集此会,若萍浮于沚而风聚之,不有以永其传,则绵历年载,等于无闻。而所谓扬挖风雅,砥求术艺,其随飘风而俱息矣。既而西泠印社落成于杭之西湖,四照阁之隅有隙地,爰商于社中筑斯楼,鸠工庀材之费,则题襟馆书画会任之为力,尤勤者哈君少孚、胡君二梅、王君一亭、毛君子坚、吴君石潜,吴与余皆署名印社,而印社复推余为祭酒。斯楼既成,则书画会与印社可并峙于湖上,楼踞山而瞰湖,窗槛洞启,岚翠纷塞,孤山之梅,六桥之柳,灵隐之石,韬光之竹,杖策蹑屐而游,为地皆近果。吾曹能岁居于此,则湖山之胜,必当奔集于腕下,骈罗于胸次,一一以书画发挥之,岂非吾曹之所大愿耶。盖书画与治印,直文人之余事,今合并而得佳地分,任其筑构,不谓今之世无之,即礼前哲而告之,诚将引以为快也。楼榜曰‘隐闲’,盖剌取东坡诗语耶!郑君太夷书榜,已揭之。汉碑出钱者则书碑阴,今并题于左方,余之意实愿斯楼永不废堕于大壤,则吾曹会合之盛,经营之劳,亦可永永于无穷,此志不渝,敢告山灵。乙卯(1915)夏四月,安吉吴昌硕撰并书。”
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