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那个家穷困得即将解体的时候,我发现我怀了孕。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初恋的玄时,我以为他会高兴,我们已经有了爱的结晶,谁知——那可悲的、不堪回首的日子开始了。听说我怀了孕,他突然变了,变得那么冷漠无情。我常去的他的那问公寓小屋里,已经没有一丝温暖的热气,只有冷冰冰、愁郁郁的面孔等待着我。
天啊,这对于一个只有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来说,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啊!他农村的家中有妻子,而当时深受“五四”思想影响的我。并不大在乎,因为那是包办婚姻,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可是,也许是怕负什么责任吧?这个玄,因为我怀了孕,就无声地抛弃了我。当时的我,既没有父母,又没有其他亲人的照顾,真是走投无路啊!可我又是个纯真、倔强、多情而又软弱的人。当时,不知从灵魂的哪个窍里,冒出了一股倔强之气,对于这个负心的人,我没有说过一句责备他的话。他还写诗向我叙说他的心情呢。至今,我还记得这么两句:黄叶已随秋风去,此生不复见花红。
好像我把他的前途葬送了似的。从此,我默默地忍受着揪心的痛苦,不再去找他。
翌年初,为了给母亲出殡(当时母亲的棺材停在她的住屋里两三个月,每天我就伴着棺材流泪),舅舅带我到热河省滦平县去卖父母的土地。卖了一些钱回到北平,除了给母亲出殡,我们姐妹三个每人还分得一点卖地的钱。此时已入夏,我一个没有结婚的女孩子,怎好住在家里见亲戚朋友?还是因为爱那个人的缘故吧,我悄悄搬到靠近他的一个小公寓里去住了。
一个人挺着快要临产的大肚子,孤零零地过活。他知道了我的住处,有时,在傍晚时候也来看我一下。他什么话也不说,好像我肚子里的孩子不是他的。我呢,也什么话都不说。
我暗暗下定决心:用卖地的那点钱独自生活;独自把孩子生下来:以后独自抚养这个孩子……我决不乞求他的任何帮助,也不要他负担任何责任。 夜晚,我的眼泪常常浸湿了枕头。但白天见到他时,依然安详地、简单地和他谈上几句话——没有一句悲愤、怨恨的话从我的嘴里流出来。常见他那高高的个子默默地走进我的屋里,不一会儿,又见他那瘦长的身影无声地走出屋外。他走了,望着他的背影,在黄昏的暮色中,我不禁泪如泉涌……
我不能在北平城里生孩子。我到了北平附近的小汤山,住在三妹(白杨,原名杨成芳,以下称妹妹)的奶妈家里,决定在他们家里生。这样既可保住秘密,又可在生产后就地找个奶妈哺养孩子。
临产前几天。妹妹的奶爹李洪安从北平城里雇了一辆人力车把我接了去。我那个情人,眼见我一个人大腹便便地去生孩子了,却连送我一程的意思都没有。好狠心的人啊!
1932年的七八月间,在一个乡下产婆的照料下,我受了好大的罪,好不容易把孩子生了下来。这是个男孩,生下几天,就把他送到预先已找妥的奶妈——一位姓葛的农民家里去寄养。孩子安置好了,我住的那一带村庄正流行霍乱,每天死人。产后12天,我就雇头毛驴,仍由李洪安把我送回北京城里来。
我爱我的儿子,由于他的命运悲苦,我给他取名萍。但我当时只有18岁,我必须生活下去,奋斗下去,只得狠心扔下了这个似乎没有父亲的孩子。
回到北平后,在家里养了一阵,逐渐恢复了健康。这个时候,最困难的时期过去了,没有叫那个人花费一文钱,孩子得到了安置。而我呢,又是一个年轻的、并不难看的女孩子。于是,那个人的爱情又回来了,而且很炽热。而这时,那个倔强的我消失了;一个多情的、软弱的灵魂又回到我身上来。
因为我还在爱他,一点也不知恨他。从这以后,我才和他公开同居,成为他的妻子,同住在沙滩一带的小公寓里,给他做饭、洗衣、缝缝补补地一起过了五年的穷日子。
我的儿子萍,我们艰难地抚养着他(每月给奶妈家寄10元左右的钱)。有一天,奶爹突然来找我们说,孩子病了,叫我们去看看。我急忙……
P4-5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首先我要感谢本书的各位作者于百忙中应在下之约,提笔撰写出一篇篇美文华章,它们构成了本书的主体,并为本书的内涵增添了必不可少的厚重感。其次我还要特别感谢东方出版社各位领导对本书的肯定和支持,以及为这本书付出了不少精力的邹绍荣和辛亚梅两位编辑。正是因为大家的支持,才有了本书的诞生。
在这部书的组稿过程中,印象里我似乎联系过三四百人,通过不下两千个约稿电话,历时半年多,总算组稿完毕。细细算来,我竟然约来了50余位作者的文章,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系名家、名流级别的北大前辈、校友。他们真诚地为我们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情感故事,并毫无保留地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由此可见,书中文章确是来之不易,也殊为难得。这么多同主题的作品荟萃一堂,恐怕也称得上是难得一见的景象了。书稿约齐之后,我又花了许多功夫去联系出版事宜。2014年1月我去东方出版社签署合同文件的时候,才终于确定这本经过精心挑选、整理、加工后的爱情作品集要焕然一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了。
衷心地希望各位读者,无论是50后、60后还是70后,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能重温自己当年的美好回忆,当心中往事与书中文字相遇时.能会心一笑。对于正处在青春顶峰、努力为生活奋斗的80后,以及逐渐成长起来的,正容光焕发、英姿飒爽地迈向青春核心地带的90后来说,希望你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从中汲取爱情观、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正能量,并由此把自己的人生走得更好,以拥抱未来无边的幸福。
爱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重要的人生课题。古往今来.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爱情的思考和探索。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追求.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忠贞,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祈愿,再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殷殷情深,无不昭示着爱情于人生的重要性和爱情力量的伟大。它存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细胞里.深深地附着在我们的骨髓和血液里。
北大一向以思想、文化、学术之重镇著称于世。这所在中国历史最悠久、最有名气、最引人瞩目的学府的形象是庄重的、博大的、巍峨的,乃至神圣的。走在北大校园里,我们会感觉到北大师生所独有的一种幸福感和自豪感,毕竟对于多数人来说,它是遥不可及的。然而世人关注更多的是它光辉伟大的一面,往往忽视了它世俗和真实的一面。北大不只是名家云集、群英荟萃的北大,也是青春汹涌、情爱充盈的北大。北大人和所有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悲欢离合。那象征着广博风雅的博雅之塔.那充满浪漫气息的未名湖畔,以及那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知识殿堂。无疑是孕育爱情的理想圣地。而被知识养育的情感则更为理智,也更具教育和借鉴意义,这也是本书创作的出发点所在。
《北大爱情》是由多位名家共同打造的,描述近一百年来北大知识分子的爱情作品集。主打体裁是可读性很强的叙事性散文和以北大校园为故事发生地的小说,以及精选出来的名家先贤们的情书和少量情诗。书中作者或人物均是在北大校园里学习过、工作过或生活过的名家先贤。书中内容则是发生在这些名家先贤身上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
与这座历史悠久的学府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的情感经历可谓多姿多彩,精彩纷呈。北大先贤林语堂、辜鸿铭、朱自清、张竞生等人在各自情感道路上所不为人知的一面将集中呈现在世人面前。在沈从文、冯至、徐志摩、闻一多、郁达夫等北大名家那充满爱的文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其爱情别样的浪漫与甜蜜。而在当代作家杨沫、崔道怡、严家炎、段宝林、叶永烈、马相武、张颐武、西川、孔庆东等人的笔下,我们既能真切感受到各位名流在情感与婚恋方面或平淡真诚.或率性幽默,或深沉浓烈的色彩,又能领略到他们各自所处年代的特定爱情风景线。他们在各自的文章或书信中坦率而真诚地讲述自己的经历.诉说他们因拥有而涌动的欢欣与感慨和因失去而生发的遗憾与疼痛,并总结了他们在爱情、婚姻与家庭领域内的经验、心得与感悟。其中有成功、美好的爱情,也有一些并不那么成功甚至是完全失败的爱情。而那烙在青春肌体上或深或浅的生命体验和特别印记,以及谱写出的未来人生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庄重誓言却注定是挥之不去的。
然而,我们自己的感情之路是怎样的呢?
你是否也在情感与理智中摇晃,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茫然:是否也困惑于方向和选择,向天地探问自己的未来;是否也曾向自己探问:风雨兼程,与谁同行?在充满了各种诱惑的当今社会,人们在忙于奔走的同时.往往把自己最纯最真的爱人之心弄丢了。很多年轻人在爱情的道路上迷茫着,尽管他们内心对爱情有着强烈的渴望,但他们已经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以及如何被爱。他们需要被指导,他们需要了解爱是什么,他们需要回到心底最初的地方找回最珍贵的东西。本书或许可为现阶段的年轻人在情感、婚恋等方面上提供一点经验、教训和参照。也希望年长些的读者在翻阅此书时,能够重拾自己年轻时那些或可歌可泣,或幸福美好,或伤感失落,或平淡真实的青春岁月。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已经找到幸福的人们和不懈追求幸福的人们。
朱家雄编著的《北大爱情》是由多位名家共同打造的,描述近一百年来北大知识分子的爱情作品集。与这座历史悠久的学府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的情感经历可谓多姿多彩,精彩纷呈。北大先贤林语堂、辜鸿铭、沈从文、冯至、徐志摩、闻一多、郁达夫、朱自清、张竞生等人在各自的情感道路上所不为人知的一面将集中呈现在世人面前。而在当代作家杨沫、崔道怡、严家炎、段宝林、叶永烈、孔庆东、马相武、张颐武、西川等人的笔下,我们既能真切感受到各位名流在情感与婚恋方面或平淡真诚,或率性幽默,或深沉浓烈的色彩,又能领略到他们各自所处年代的特定爱情风景线。
当你困惑于方向和选择,当你向天地探问自己的未来;当你向自己探问:风雨兼程,与谁同行?《北大爱情》或许可以给你答案。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已经找到幸福的人们和不懈追求幸福的人们。
朱家雄编著的《北大爱情》汇集的北大名家经典爱情篇章可谓是爱情文学作品中一次集中的精彩的绽放。书中的名家先贤敞开心胸、坦率真诚地诉说自己在爱的道路上的经历的坎坷和收获的甜蜜。当你在情感与理智中摇晃,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茫然;当你困惑于方向和选择,当你向天地探问自己的未来;当你向自己探问:风雨兼程,与谁同行?本书或许可以给你答案。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已经找到幸福的人们和不懈追求幸福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