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仙踪》主人公敏俐为了改变家庭和家乡的贫穷状况,离家寻找无所不知的月下老人,一路上她遇到了会说话的金鱼、不会飞的祥龙、善良的牧童、机敏的大阿福姐弟、月中的白兔等神奇的朋友,经历了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遭遇,还听到了许多充满了欢笑与泪水的故事。作者林珮思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取材,经过极富想象力的加工和独具匠心的精妙布局,将这些小故事如珍珠般串在叙事主线上;同时,作为绘者的林珮思为每一章节、每一个故事设计了优美的插图,并为整本书贡献了美轮美奂的封面,从视觉上呈现给读者一个极具“中国风”的奇幻世界。
小女孩敏俐和父母住在贫瘠的无果山村。每天晚餐时,父亲都会给敏俐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传说中,悲痛的翡翠龙让无果山寸草不生;想方设法攀权附贵的虎县令既贪婪又残酷;住在无穷山的月下老人拥有一本《生死簿》,可以改变每个人的命运。敏俐受这些故事的启发,想去寻找月下老人,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一条金鱼告诉了敏俐前往无穷山的路,从此她展开了一趟奇异的旅程。她一路上遇见了各种人物和神奇生物,包括不会飞的祥龙、跟织女是好朋友的牧童、明月光城的郡王、寻找龙门的橘色大鱼、发明龙井茶的村庄、砍伐桂树的吴刚……敏俐一路冒险,一路收获了更多故事,这些故事为她提供了更多奇妙的线索,让她的追寻之旅愈加丰富曲折、更加发人深省。
这本被美国读者和书评界誉为亚洲版《绿野仙踪》的小说《月夜仙踪》,通过精彩的故事与精美的插图,林珮思让读者体会到贪婪的邪恶、亲情和友谊的温暖,以及感恩的喜悦。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条翡翠河,沿着翡翠河前行,曾经有一座黑山,它像一把锯子似的直插入天空。因为山上寸草不生,飞鸟和野兽也不去那里栖息,所以,当地人叫它“无果山”。
在无果山和翡翠河交汇的地方,有一座灰秃秃的村子。村子四周的土地坚硬又贫瘠,要想从这片顽固之地收获稻谷,非得引水浸泡不可。村民们踩在泥地里,日复一日地弯腰弓背,劳苦耕种,常常把湿泥甩得到处都是:衣服上、头发里和家中的各个角落。很快,烈日又把它们晒干。久而久之,村里每样东西的颜色都变得跟干泥巴一样黯淡了。
村子里有一间非常小的屋子,屋架是用几块木板搭成的,让人不禁联想起一束用麻绳捆着的柴火棒。屋里的空间只够让三个人围桌而坐——幸好,那间屋子也只住了三个人。其中一个是名叫敏俐的女孩。
敏俐不像其他村民那样面容褐黄、黯淡。她有着光洁的黑发、粉红的面颊和轻快的微笑,炯炯有神的双眼总是透露出对冒险的渴望。敏俐活泼好动,大家都觉得她的名字——意思是思维敏捷、聪明伶俐——相当适合她。“适合得过头了。”她的母亲叹了一口气,因为敏俐行动起来也常常很敏捷、伶俐。
敏俐的母亲动不动就叹气,每当她看着简朴的衣衫、破旧的屋子和粗糙的食物时,常会不由自主地皱眉。在敏俐的记忆里,母亲一直在叹气,这经常让敏俐希望自己有个寓意金子或财运的名字。正如这座村子和环绕在四周的土地一样,敏俐家也非常贫穷。他们的收成勉强果腹。屋子里唯一的钱财是两枚旧铜钱,放在画着一只白兔的蓝色饭碗里。铜钱和饭碗都属于敏俐。这是她很小的时候收到的礼物,打从记事以来,它们就属于她。
每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敏俐的父亲都会讲故事给她听,让她不会变得像其他村民那样面容黯淡、沉闷无趣。父亲讲的故事总让她惊奇、兴奋得双眼发亮,有时甚至连母亲听了也会微笑,虽然同时她还会摇摇头。父亲似乎也会抛开郁闷和疲惫,每当他讲故事时,黑色的眼睛会闪耀得犹如阳光下的雨滴。
“爹,再给我讲讲无果山的故事吧。”每当母亲把米饭盛进碗里时,敏俐总会说,“再给我讲讲它为什么长不出东西来吧!”
父亲说:“可是,这个故事你已经听过很多遍了。”
“再讲一遍嘛,爹。”敏俐恳求着,“求你了。”
“好吧。”父亲放下筷子,脸上露出了微笑。
无果山的故事
从前,当世界上还没有河流的时候,翡翠龙掌管着云朵。她决定云朵何时降雨,何时停止。她以自己的本领为傲,以世人对她的敬畏为荣。
翡翠龙生了四条龙子:珍殊龙、黄龙、长龙和黑龙。他们巨大、健壮、善良、仁慈。龙于们协助翡翠龙工作;每当他们在空中翱翔的时候,翡翠龙的心中就充满爱意与骄傲。
然而有一天,当翡翠龙降完雨,把云朵从大地上移走时,无意中听到几个村民的谈话。
“哎呀,感谢女神,雨停了。”有个人说。
“对啊,”另一个人说,“我讨厌下雨。真高兴云都消失了,终于阳光普照了。”
这些话惹得翡翠龙大发雷霆。讨厌下雨?真高兴云都消失了?翡翠龙愤愤不平。这些村民竟敢如比羞辱她。
翡翠龙十分愤怒,决定再也不降雨了。“这些人可以永远享受阳光了。”翡翠龙恨恨地想着。P1-5
看见梦幻不是空洞的浪漫,梦幻是可以让生活成为童话的。
文学的阅读、文学的生活,让人不舍得离开。
它们成了一个人日常生活外的另一种生活,因而也成了日常生活里的一种生活。
我们就这样既是在文学的外面,也是在文学的里面:我们想念着文学的里面,也响应着文学的外面;我们说着文学里面的故事给文学外面的人听,文学里面的快乐和感动就成为文学外面的日子的部分。
这样活着,珍贵的生命多了丰富,感觉的位置也不是在低处了。
我们在高处站立。
我们看望得很远。
文学就是这么好的一种东西。
所以文学是必须搁在童年面前的:童年必须经常地在文学中。
这不是一件需要举行启动仪式的事。
它越是最简单地开始,越是能最真实地进行。它越是不隆重地被捧在手里了,它就越是在真的接近隆重。
这么说的时候,我就又想起那本法国小说里的少年,他十四岁,叫扬内茨,是波兰人。波兰被纳粹德国占领了,他住在父亲为他挖的三米深四米宽的洞里,洞在森林里,他的父亲已经战死。不远处的公路上有德国人的巡逻车和子弹,可是他却从洞里走出来走到另外一个洞里去。那里聚集着二十几个游击队员,很多都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有的是走了十几公里的危险道路而来,他们挤在这洞里,聆听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是音乐。他们聆听肖邦的钢琴曲,它正从一张唱片里放出来。然后聆听一个人朗读童话,童话的名字叫《山丘小故事》,是英国的吉卜林为孩子们写的。
在这个藏身躲命的洞里,音乐和童话是如此隆重!
年少的孩子、游击队员和年轻的大学生们如此隆重。
因为他们小的时候,这样的聆听和阅读是日常的,所有的盼望都来自记忆。有了体面的习惯的人,甚至会在艰难的呻吟里把隆重安排好。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和那些游击队员们,后来解放了祖国。
我把这一些话搁在我们的这一套完美的儿童文学书籍的前面。
这是我对文学的献辞。
我对阅读的献辞。
我对童年的献辞。
我对纽伯瑞的献辞。
这位叫纽伯瑞的英国人,是人类最早的为儿童写书,设计书,出版书的人。他是一个让儿童的阅读快乐着荡漾起来的人。他的生命、他的实业和事业、他的人格名声、他身后的一切,也都在童书和童年的快乐里荡漾。这个杰出的人,在这个非常有重量的儿童文学奖里,一直灿烂了!这么多年来,当那些手里拿着选票的人,把它投给一本书的时候,心里都会珍重地掂量掂量,它会影响灿烂吗?
纽伯瑞奖,盛放进它的奖里的一本本给孩子们的书,于是也就灿烂了。很多年都灿烂。我们把这些灿烂都捧到手里吧。
十一岁之前,我对自己的华裔血统毫不在乎。我那聪明的母亲知道,任何一种强迫性的文化灌输都会导致自卑的心态。于是她悄悄地将六七本中国民间传说、神仙故事书放在书架上。我忍不住抽出一本新书,非常安静地读起来。
起初,我相当失望。由中文转译的英文大大削弱了故事性,有时还粗糙、艰涩得令人难以理解。书中几乎读不到任何细节,平淡无趣的插画顶多只能用“未臻成熟”来形容。
慢慢地,我忽略了这些缺点。即使不尽如人意,那些永恒的故事仍保有它们的魅力——我也会把我想象到的细节加入到故事里。我的想象力超越了朝代更迭和史实元素,我用自己的画作和想象,层层叠叠地填满了这些故事。
时光荏苒,我尝试拥抱自己的根。我先后去了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等地,让自己浸润在广袤的土地里。我曾阅读和想象的故事,似乎又一一活了过来。但是这些故事和中国人所接受的传统模式有所出入,因为它们带有许多我个人的、亚裔美国人的情感与想象。我发现我相当喜爱中国人使用同音异义字、一语双关的传统,只不过我改而使用英文联想。许多只以一句话描述的民间传说,我为之虚构出故事情节;单调平板的神话人物,我为他们创造出身世缘由;我还将一个脱离现实文化束缚的中国小女孩,想象成一位生气勃勃的女主角。
而这些,就构成了《月夜仙踪》的故事框架和角色设置。这本奇幻小说的灵感,来自于在我青少年时期令我着迷的中国民间传说,以及在成年时期深深吸引我的中国大地和中华文化。希望这本书对读者来说,也具有同样的神奇魔力。
文笔优雅,插图精致……刻画出透彻的人性,令人感叹。
——美国《学校图书馆期刊》
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塑造出一个坚强且令人难忘的女主角,描绘了一片神秘的土地。书中的情节皆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通过作者的讲述,在角色与背景意义的不断深化中,诸多情节流畅的故事依次展开。读者可以从这个不受时空限制的故
事里,感受到贪婪的邪恶和感恩的喜悦。
——美国《书单》
勇敢而坚定的敏俐,通过这段惊险的旅程,明白了家庭、友谊和信心的重要性。
——美国《科克斯书评》
不仅由中国民间传说得到灵感,同时也受到美国童话《绿野仙踪》的启迪,作者创造出一则则亲切、有趣、易懂的新民间故事。
——美国《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