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然编著的《从政者真话实说》分为三辑,每辑话题既不同又相近,话题之间既贯通又互补,界限并不太分明。贯穿全书的脉络是,以从政者的视野和思绪,孜孜求索做事做官做人原汁原味的真谛。
第一辑写的是如何谋事做事,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务实简约求真上,意在阐明“实、简、真”的价值观。以《务实是一件法宝》开篇,涉及到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以及谋事做事的方略路径。
第二辑讲的是如何从政做官,主张从政者一定要脱离低级趣味,用为民精神和天下情怀去履行职责。《从政者说》放在辑首,抨击以往官场的潜规则和流行病,就事论理,以事说理,阐明从政者应具备的素质品格。
第三辑说的是如何为人处世,梳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力倡厚道豁达超越做人的理念。开头是《人生的光明与阴影》,结尾是《骑行中的风景》,意图在于说明从政者怎样才能把人做好把世处好。
这是一位领导干部用真心、真情、真话写就的一本集子,是作者任仲然从政几十年心言真话的荟萃。
《从政者真话实说》共收录时政杂谈、散文、随笔、日记等文体的作品共133篇。这些文章中,见不到大话、空话、套话,见不到官样文章的痕迹,更没有套路模式;都是有感而发、下笔成文,自然纯真、大道无形,机智幽默、个性鲜明。篇篇有新内容、新语言、新写法,融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可读性为一体,多警句式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或振聋发聩,或引人深思,或催人泪下,或让人喷饭,《从政者真话实说》将给你阅读的愉悦、收获的喜悦。
经济学的准确与模糊
政治冲击一切的年代终结后,经济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我国的经济学经过_一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洗礼,方方面面都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开始进入创新发展时期。
历史轰轰烈烈地推进人类社会进步,同时也很有耐心地改变着人的思想观念,包括各种各样的经济学说。改革开放给我们积累了一大批精神财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为其中价值最高的一部分。
潜移默化之中,我的思想也由幼稚的政治迷信转为持久的经济崇拜,尤其对经济学产生的浓厚兴趣并未因为工作岗位的变化而减弱。这些年买了不少读了不少有关经济的书籍,国内国外的都读,从中寻找着为我所用的种种准确与模糊。
一段时间里,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因为那时自己缺少实践的需求。而对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流派,则用了很多的时间阅读琢磨,并且不自量力地热衷于对经济规律的研究。当时,我还是二十多岁的青年,西方经济理论只是新奇的舶来品。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研究经济学的热情剧增,头脑发热之余还专门写过经济周期与经济发展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我的经济学硕士论文的题目是《金融产业论》,记得进行论文答辩时,教授们对此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现在想起来有些可笑,如果要是按我的想法把金融作为产业来发展,恐怕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那一关我们都过不去,更别说2008年的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了。好在我的那篇硕士论文经过几次搬家不知遗失到哪里去了,后来也懒得去找它。
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中断对经济现象和经济学说的关注,书照看但怀疑的东西也多了起来。本人曾经还有过改变职业的愿望,如果有机会很想专门从事宏观经济研究,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做点具体工作。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我也只好甘于当个经济学的门外汉。这样也好,业余兴趣爱好,比较超脱。
回过头看,我当个经济学的门外汉倒是没什么,问题是多年来经济学的某些专家也时常“找不到感觉”,弄拧了出笑话的事情不少。每一次经济周期性变化几乎均为人们始料不及,专家对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建议常常大失水准。那么,实际工作者对经济学的怀疑以及对某些经济学家的质疑,也就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了。
“经济学的准确与模糊”,我被这个问题困扰已久,总觉得其中有一定的规律应该被认知。前面说到的亚洲金融危机,曾经给我上了有惊无险的一课,但当时还没有完全看懂。因为那次危机离我们虽然很近,但毕竟是区域性的不是全球性的,算是小菜一碟。此后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又给我上了生动而惊险的一课,这次有些搞明白了,对“经济学的准确与模糊”的问题,似乎也找到了一个大概的答案。
首先,经济规律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要想让经济学很精准实在不容易。经济是什么?经济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动及成果。经济规律是什么?经济规律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而必然的趋势。前者是人的活动,主观能动性很强;后者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两者的关系极其复杂和微妙,多高明的经济学家都不会彻底研究透。主观与客观如何取得一致,现有的经济学还没有搞太明白。
其次,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尚不成熟,不成熟的市场经济难免造就一批不成熟的经济学家,不成熟的经济学家无疑又是不成熟经济学的制造者。这样一个逻辑关系也是顺理成章的。经济的不成熟,反映出的规律也不会太成熟,研究这些规律的专家,想成熟也难。特别是转轨过程中的经济,旧的要素常常根深蒂固,新的要素往往缺少成熟度,经济活动的实践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地。实践的模糊性决定了理论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就决定了经济学相当的模糊。
再次,一些所谓专家的思想浮躁导致理论浅薄,也使经济学的准确性大打折扣。那些舶来的理论,在国外都不好用,引入国内就更成了“四不像”。一些专家生搬理论,活剥观点,硬套现实,只能误事。我所了解的个别专家,确实是只有一颗哗众取宠之心,毫无科学务实严谨之意;无学术造诣,缺学术良心,理论功底肤浅,不想扎实做学问,更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责任心小,胆子实在大,脸皮厚得不能再厚,拿国外一些时髦的理论教条,通过论坛讲座和媒体忽悠决策者,以骗取钱财和功名。经济学糊里糊涂地成了侃爷的“唱本”,包装加炒作,奇谈加怪论,这样氛围下产生的经济学,没有它当然最好。
存在上述问题,有客观和宏观原因,也有主观和个体原因,诸多原因综合到一起,就使经济学的准确性差强人意,其模糊性则是常态。对于这种较大程度的模糊性,作为公众可能需要的是理解,但作为政府却需要保持高度的清醒,以免被所谓的专家搞晕了头脑,被模糊经济学误导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P31-33
不拘于套路出牌
敬惜字纸,有文字的纸会有生命。在我看来,写书出书是一件庄重而严肃的事情,近乎神圣,不可轻易为之。
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全书约三十万字凝结了自己四十年的从政感悟。写作时间跨越两个世纪,早的一篇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晚的一篇写在几天前。
本书的内容和形式有点另类,时政杂谈加上散文随笔日记,内容题材和写作风格迥异。长的调研纪实字数八九千,短的微评字数一百七。其中很多文章,我有意识不拘于套路出牌,追求纯朴淡然,无意循规蹈矩。
这过程中,我比较用心的是,用真性情把真事真话说实说深,坦诚表达本人从政的心路历程,一字一句都是非常想实说的真话。
此书分为三辑,每辑话题既不同又相近,话题之间既贯通又互补,界限并不太分明。贯穿全书的脉络是,以从政者的视野和思绪,孜孜求索做事做官做人原汁原味的真谛。
第一辑写的是如何谋事做事,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务实简约求真上,意在阐明“实、简、真”的价值观。以《务实是一件法宝》开篇,涉及到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以及谋事做事的方略路径。
第二辑讲的是如何从政做官,主张从政者一定要脱离低级趣味,用为民精神和天下情怀去履行职责。《从政者说》放在辑首,抨击以往官场的潜规则和流行病,就事论理,以事说理,阐明从政者应具备的素质品格。
第三辑说的是如何为人处世,梳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力倡厚道豁达超越做人的理念。开头是《人生的光明与阴影》,结尾是《骑行中的风景》,意图在于说明从政者怎样才能把人做好把世处好。
如果要介绍本书的个性特点,那可能就是围绕做事当官为人之命题,讲故事,讲真实鲜活的故事,不添枝加叶;议哲理,议实在管用的哲理,不虚张声势;谈感知,谈发自内心的感知,不做作矫情。
2014年9月23日 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