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1859年11月至1861年7月,吕多维克·德·加尼耶·戴加莱作为猎兵少尉参加了英法联军的行动,本书即是他在战争期间与家人们的书信集。在家书中,吕多维克讲述了自己的行程,包括从布雷斯特到中国北方海滨的漫长航程、与上海徐家汇耶稣会机构的来往、法军在交趾支那的活动等等,与亲友们分享了经历见闻,表达他对家人、故土的思念。同时,吕多维克详细记述了联军偷袭塘沽、进入北京、劫掠圆明园等历史事件,记录了一个年轻人在完全陌生之地的数年间对战争暴力的亲身体验,也为我们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圆明园劫难史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 吕多维克的父亲在收到书信时当即意识到这些信件的珍贵之处,不仅将它们细心保存,还逐字誊录一份备存,而吕多维克本人后来重读过这些抄件,并做了一些注释。后来吕多维克的曾外孙女和另两位同辈一起,对这些信件进行了整理,于2013年由法国普坦出版社出版。本次为首次中译。 目录 序 前言 导言 吕多维克的信 巴黎,1859年11月22日 巴黎,1859年11月26日 布雷斯特锚地,1859年12月14日,“罗讷河”号上 “罗讷河”号上,驶离布雷斯特锚地之际,1859年12月17日 特内里费,1859年12月27日,于圣科鲁兹锚地 开普敦(好望角),1860年2月19日 新加坡,1860年4月20日 “罗讷河”号船上,香港,1860年5月4日 香港,1860年5月12日,“罗讷河”号上 吴淞锚地,“罗讷河”号上,1860年5月29日 芝罘营地,1860年6月10日 烟台,芝罘营地,1860年6月18日 烟台,芝罘营地,1860年7月7日 烟台,芝罘营地,1860年7月23日 北直隶湾,“罗讷河”号上,1860年7月25日 北塘,1860年8月7日 白河(河口),1860年8月23日 Chiao-Lan-Tza营地(在世上最美丽的果园里),1860年8月27日 天津城下的营地,1860年9月8日 八里桥,1860年9月22日 八里桥大营,1860年10月1日 北京,1860年10月20日 北京,1860年10月30日 天津,1860年11月10日 “罗讷河”号上,1860年11月14日 仍在“罗讷河”号上,大沽前的锚地,1860年11月27日 吴淞锚地,“罗讷河”号上,1860年12月5日 上海,1860年12月20日 上海,1860年12月21日 上海,1861年1月3日 上海,1861年1月18日 R’R’R’晚上版,“罗讷河”号上,1861年1月20日 西贡,1861年2月11日 西贡,其和要塞,1861年2月26日 西贡(交趾支那),1861年3月14日 西贡(交趾支那),1861年3月28日 交趾支那,Fou-Yen-Moth,1861年4月9日 西贡,1861年4月13日 西贡,文人营,1861年4月26日 西贡(交趾支那),1861年5月12日 新加坡,6月5日 加勒角(锡兰),1861年6月15日 开罗,1861年7月14日 土伦,1861年7月24日 附录 吕多维克其人 戴加莱将军 所获表彰 博若莱的一个望族 “战争体验”的记录 参考书目 序言 1860年,英法联军从遥 远的英法远渡重洋,在香港 、澳门汇集并建立医院等后 方基地后,沿着海岸线东进 北上,先后夺占广州、舟山 、上海、烟台、大连,偷袭 天津塘沽守军,沿大运河向 北京发动攻击。僧格林沁将 军率清军精锐蒙古铁骑3万 余人,一路抵抗,节节败退 ,在通州八里桥决战中,清 军将士虽奋不顾身,英勇冲 击,无奈刀枪剑戟、弓箭盾 牌等冷兵器,难敌联军火炮 轰击和来复枪齐射,几乎全 军覆灭,清廷的心脏——紫 禁城和圆明园成为了联军的 攻击目标,咸丰皇帝仓皇撤 离,从圆明园逃往承德避暑 山庄避难。大清皇家御苑禁 地——圆明园,先遭法军劫 掠,再被英军火焚,延续了 一个半世纪的辉煌胜景,欧 洲人心目中的人间仙境,灰 飞烟灭。这是英法联军制造 的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的大劫 难。162年来,圆明园始终 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无法抹平,无法忘却。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 十六年(1707),经过康 熙、雍正、乾隆、嘉庆、道 光、咸丰六帝的精心营建, 在350公顷土地上,建成了 200多座精美的中国式宫殿 和园林,楼塔宫阙,金碧辉 煌。园中还有一座由法国传 教士王致诚、蒋友仁和著名 宫廷画师、意大利传教士郎 世宁等设计、中国工匠建造 的西洋楼。王致诚在乾隆八 年(1743)写给法国教会 的一封长信中,对圆明园进 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与夸赞 ,称其为“万园之园”“绝美 之园”。一时间,因其迥别 于西方园林的样式和风格, 直接引发了欧洲各国王室在 各自皇家园林中模仿建设亭 台楼阁和曲径通幽的中式园 林,至今在欧洲多个国家的 皇家园林中仍有留存。法国 建筑学家邱治平和法国历史 学家贝尔纳·布里赛,先后 对圆明园的价值作出过明白 晓畅的评价。邱治平在他的 法文著作《圆明园》中说: “圆明园堪称世界奇迹之一 ,众多宫阙屋宇由大理石和 贵重木材建成,金碧辉煌, 是装饰稀世奇丽的艺术瑰宝 。殿堂宅院宏伟幽深,理政 御寝厅室典雅,各大书库藏 卷浩繁,显示出天朝治国气 派。由于能工巧匠大师们的 才华,圆明园不只是离宫御 苑,也是博物馆,是建筑博 物馆、园林艺术博物馆;更 因其收藏罕见的珍品和典籍 ,可称为文化艺术博物馆。 ”贝尔纳·布里赛则在他的名 著《1860:圆明园大劫难 》中,用更易为人们理解的 比喻作出评价:“其价值远 远超过现在法国的罗浮宫、 凡尔赛宫和法国国家图书馆 的总和。”他对圆明园的这 个价值评判,让无数欧洲人 大吃一惊,也惊倒了大批国 人。 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吉利 、法兰西,为何要派遣“远 征军”征战中国,毁灭早已 被欧洲人推崇为人间仙境、 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英法联 军又是怎么组成的,由哪些 军种构成,乘坐多少艘舰船 ,员额多少?携带着什么样 的武器装备?联军官兵的饮 食、弹药后勤保障以及伤病 医疗如何保证?是否带有战 地记者?英法两军如何沟通 协调?他们与中国的军事进 攻与外交谈判又是如何交替 进行的?在英法军人眼中, 清朝廷和清军官兵以及中国 民众又是怎样的状态?英法 联军为什么要抢劫、焚毁圆 明园?……这些问题,中文 的历史记载只有泛泛的语句 、概述的言辞,一带而过, 因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 科书也只告诉我们是英法联 军在1860年劫掠和焚毁了 圆明园这样一个粗线条的概 括性结论,几乎没有什么具 体一些的细节和过程。因此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数 的国人、非常有名望的专家 学者甚至是文史学者都误认 为劫掠与焚毁圆明园的是八 国联军,这样的言论至今还 在一些公开场合出现。可是 世界历史上这么重大的历史 事件、文明大劫难,怎么会 是突然发生,其中有怎么样 的原因呢?2005年,法国 《欧洲时报》和杨咏橘社长 无偿捐赠中文版权,浙江古 籍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法国历 史学家贝尔纳·布里赛 《1860:圆明园大劫难》 以及2015年上海远东出版 社的修订增补版;为纪念圆 明园罹难150周年,获得北 京圆明园管理处陈名杰、曹 宇明两任主任的接续鼎力支 持,上海中西书局和北京圆 明园管理处合作翻译出版的 《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 2010年第一辑、2013年第 二辑,共计28种30册), 令这些模糊的历史细节和过 程大都变得清晰了起来。比 如首先是法军抢劫了圆明园 ,然后是英军有组织、成规 模的抢劫;比如法军反对焚 毁圆明园,但主张毁掉紫禁 城,点火焚毁圆明园的是英 军第一师。追寻历史真相, 还原历史细节,分析圆明园 悲剧发生的原因,追究历史 责任,是历史学者的责任, 也成为众多中法有识之士的 共识,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 ·德斯坦、希拉克和前总理 拉法兰都曾各自作过清晰的 表达,强调法国人必须对祖 辈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承担记 忆的责任。拉法兰在为《圆 明园劫难记忆译丛》撰写的 序言中说:“我非常愿意加 入这场盛大庄严的纪念活动 ,悼念遭受当年英法联军铁 蹄践踏的那段岁月,谴责英 法联军当年对中国人民和人 类文明犯下的野蛮罪行。”“ 我们都清楚地明白这次卑劣 的掠夺行为给中华民族带来 了不可磨灭的惨痛记忆。” 导语 本书是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圆明园劫难史的重要资料。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使人们更好地面向未来。 这部战场书信集,倡言还原历史真相,追寻历史细节,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世人,牢记圆明园劫难的惨痛教训,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勿忘历史,勿忘国耻,团结一心,强国强军,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决避免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为共建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精彩页 巴黎,1859年11月22日 亲爱的妈妈: 请您告诉贝阿特丽克丝(Béatrix)婶婶和叔叔,2营在9点半接到命令,要在下午2点10分乘火车前往雷恩(Rennes)。干这行就是这个样子。 也就是告诉您,我刚一到这儿就要出发。但少校允许我推迟到明天晚上前往雷恩,上尉则建议我好好利用这个假,到时候直接去布雷斯特会合即可。这样可以避免在路上耽搁,在那个鬼地方,这可不是什么好玩儿的事。我会照上尉的建议做,因为我们连的人已经到齐了。上尉告诉我可以自便。我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 我们营将于12月2日抵达布雷斯特,也就是路上要花8天时间。我们将住在拿破仑城。 我要在这儿慢慢地准备行李。我打算在雷恩稍作停留,去看几个谈得来的熟人。然后,我在布雷斯特安静地休息几天,等待登船启程。写信给我吧,在有新地址之前,寄到鲁瓦(Louvois)广场鲁瓦酒店。 昨天离开你们的时候,我的心情很沉重。身在其中的幸福,只有失去时才会更加珍惜。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美丽的群山;夕阳给群山撒上金晖,仿佛也在和我诀别,约我在无垠的大海上再次相见。 在火车站,他们给了我一盒“多米尼克”(几瓶葡萄酒。——原注)。我随身带着,准备到布雷斯特喝。7点20分,我到了夏龙(Chalon)。姨妈待我非常亲切。她万般叮咛,还送给我180法郎和一个非常美丽的金十字架。十字架非常平整,边角是圆的,她以前从不离身。待她离世之际,所有的罪过都会得到赦免。 在马孔(Macon)火车站,我的朋友德·帕瑟瓦尔(Parceval)来跟我道别,并给了我一枚他母亲送的圣牌。 参加远征,我们可以领到600法郎,但要到布雷斯特之后才能拿到。 [……] 所有的人都兴高采烈。整个军营都行动起来了。还没有人做好准备,都没有料到出发这么突然。 我们一共860人,要是已经来的各个部队全部接收而没有遣返的话,就会达到3000人。这860人将乘同一艘船,这样的话,将来会非常拥挤。允许我们带75公斤行李。跟我通信的布瓦西厄在2连。他们把布尔吉尼翁(Bourguignion)先生给我做勤务兵。 我得去买东西了,买个行李箱,再把军衔标志缝在袖子上。我明天再给您写信。 与其他志愿远征的猎兵一样,吕多维克在匆忙中准备前往中国的远行。他从巴黎寄出的三封信显示他正在忙于做最后的采购,去万森(Vincennes)办理行政手续,接受亲戚朋友们的万般叮嘱。 巴黎,1859年11月26日 亲爱的爸爸: 我在埃马努埃尔·德·格鲁希(Emmanuel de Grouchy)的房间里给您写信。我今天来他母亲家吃午饭。 今天上午收到您的来信,让我非常高兴。您在信中的所有叮嘱,我已在心里做好了照办的准备。在漫长的航行日子里,我会时常拿出信来阅读。它会支持我坚定决心,在脆弱时帮我恢复勇气。假如要在出发时给您切实的安慰、让您放心,那就是向您保证,我会像您信中所希望并悉心叮嘱的那样,永远凭着良心和荣誉履行职责。 我会带着这份保证踏上征途,满怀无限信心,献身上帝。我坚信上帝会给我支持,我随时为他效劳。正是上帝让我参加此次史无前例的远征,为我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我每时每刻都在获得事业成功所需的各种人际关系。比如,德·巴尔(de Bar)先生把我介绍给参谋部的要员。他还叫我明天去吃晚餐,可以见到德·布耶(de Bouill)先生,他是参谋部的上尉、蒙托邦将军的随员。有一位上尉是我的好朋友,他会再一次把我介绍给施密茨(Schmitz)上校,他们俩关系很密切。施密茨先生已经答应一位叫德·昂德古尔(d'Hendecourt)的年轻上尉,把他提拔为少校。 真心感谢上天选择了我,让我有机会前往如此遥远之地,可以光宗耀祖…… 吕多维克两次前往凯旋圣母堂(Notre Dame des Victoires)祈祷,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圣母。最后,他乘坐11月28日晚的火车离开巴黎前往雷恩,然后乘布列塔尼(Bretagne)的公共马车前往布雷斯特。 在布雷斯特,他见到了一同参加远征的军校同届校友。所有人都不无担心地赶往码头,去看他们即将登上的“罗讷河”号船,这是他们未来6个月航程中要待的“监狱”! 但出发的兴奋丝毫未减。吕多维克事无巨细都要告诉家人,信虽简短但几乎每天都写。他与家人分享对港口的印象,港口停满了那么多漂亮的船只,令人赞叹。他告诉家人采买了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是日常生活需要的;他遇到了许多即将出发的军官;他在风浪中第一次出海,竟然没有晕船:“这次尝试让我既骄傲又高兴。这么说,我是适合航海的,我一定挺得住6个月的航行!” 他有好几个最亲近的战友,最幸运的是,他们6个人住到了同一个舱室。登船的前几天,他就宣布了这个胜利:“昨天,我们打了一个胜仗。也就是说,我们六个好朋友,德·贝吕纳(de Bellune),德·布瓦西厄(de Boissieu),德·蒙蒂耶(de Montille),伽利玛(Gallimard),德·拉维拉特(de La Vilatte)和我,抢到了一间舱室。这不太容易,但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