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白酋长和黑酋长通过大胡子开始了美食联谊活动。每天,他们号召部落人员更勤奋地去捕鱼和打猎,以换取对方的美昧特产。这就是古代流行的直接以实物交易,无需货币作为中介的买卖方式:用货物A(鱼)就能换到货物B(熊掌)。在这里,10条大鱼等于1只熊掌,50条小鱼等于1只熊掌。熊掌兑大鱼的汇率是1:10;熊掌兑小鱼的汇率是1:50。
白酋长和黑酋长各自都很开心,人生有了新的追求,生活更加丰富起来。然而,好日子没有维持多久,黑酋长突然发现,附近的海域出现了一批批死鱼,海水似乎也开始浑浊起来。尽管每天早出晚归,但鱼的总量还是不够去兑换足够的熊掌。
黑酋长愁得头发也白了,儿子见他夜不能寐,于是和同伴们开动大脑最终想出一个点子:用刻上名字的贝壳去交换熊掌。一枚刻有酋长名字的贝壳代表一条小鱼,100只这样的贝壳便可换来2只熊掌。白酋长可以先收着这些贝壳,等以后海水清洁了,鱼的数量又开始增长,白酋长随时可以用这些贝壳来交换海鱼。
白酋长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虽然暂时吃不到那么多新鲜的海鱼了,但是他可以用部分贝壳去交换另一个部落的龙虾,这样龙虾酋长随时可以用贝壳去换黑酋长的海鱼。大家一致同意这个方法,10枚贝壳换1只龙虾。
这样一来,大家可以吃到的美味更丰富了。于是两个部落之间的美食联谊,便迅速扩展到了三个部落。自从有了这种刻有名字的贝壳之后,三个部落之间的食物交换更为自由,熊掌吃腻了的黑酋长,可以直接用贝壳去买些龙虾来换换口味,而不必先用鱼去换熊掌,再用熊掌去换龙虾。
这是理解货币来源的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按照教科书里有关货币的定义,“币”是用于现在或未来在市场做交换的价值符号,那么“货币”就是以货物作为币。比如上面提到的鱼和熊掌,就被当作一种货币来使用,而刻有酋长名字的贝壳则是货币的另一种形式,更接近于纸币的功能;而今天的纸币就是以纸张作为币,它本身不具备任何价值。
然而,“物物交换”方式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先民经常受到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卖方往往没有买方想要的东西,对于不同物品的相对价值,常常需要大量时间讨价还价,很难获得一致,因而不得不发挥创意,推出一些交换各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即“一般等价物”为中介。
这种中介物品便获得了货币的职能,例如牲畜、兽皮、五谷、稀有贝壳、布帛、农具、陶器、木材、盐、珠玉宝石、珍奇鸟类羽毛等许许多多普受欢迎的物品,都曾经被用来充当过原始的实物型“商品货币”(C0mmodityMoney)。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其起源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的牛、羊、猪等牲畜不能随意分割,五谷会腐烂变质,珠玉太少,刀、铲等农具又笨重,所以贝类和布帛一度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渔猎时代,先民就把精选的贝壳作为避邪的饰物挂在颈项上,或用作祭品。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物中,即可见证作为殉葬物的贝类。始于夏代之前的河南二里头文化(跨越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中,发现过许多天然贝。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天然海贝已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容易损耗,加之对广大内陆来说,存在路途遥远、运输不便等制约因素,必然产生人工制作的替代品。现在考古发现中,屡有发现骨贝、石贝、陶贝、玉贝和铜贝等仿制的贝。
公元前1600年殷商灭夏,初现铜铸货,至战国末期,天然贝币的地位已告式微。秦代“龟贝、珠玉不为币”之后,贝、玉失去了货币职能,被铜钱、金银元宝和后来的各种纸钞所彻底取代。但是贝作为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久的货币,它的影响却一直在汉字使用中保存下来。
P3-P4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已是今古名言。但对“不求甚解”历来有两种解读。一是重“会意”而不拘泥于字句,二是略知一二而不求深知。我不是古文专家,是一是二,不做判断;我在此只是按我的需要,采用第二种说法。
为什么?因为,满足于略知一二而不求深知,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惯性;中国人对于一句话的判断,重在这句话是谁说的;如果是圣旨,那就是天经地义;来自上峰,那就绝对服从;连怀疑都是罪过。年深日久,一句错误的话,一个错误的理,流行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于几千年,那是常事。因此,要把思维惯性从“不求甚解”转化为“必求甚解”,是启蒙工作、公民教育的核心任务。
有一首歌,唱的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这几乎是家喻户晓,流行半个多世纪而至今还在传唱。我在不同场合问过很多人,不仅是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还有大学教师,“五星代表什么?”能准确回答的竟然寥寥无几!而不知五星的涵义,就不懂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因为,其中一颗星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而早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已被消灭;而所有的政治运动的根本任务都是防止和镇压所谓的“资本主义复辟”。那五星中的一颗星已不复存在。还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实属政治笑话;若要扣帽子,那倒真是为“复辟”唱赞歌呢!不过改革开放的一大成果就是产生了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家,其前身就是民族资本家。从有到无,再到有,就是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今天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倒是贴切了。为什么退回原地是进步,你懂吗?
请我为陈思进的新作《投资的逻辑》写序,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中国的最重要的思想背景:一个从“不求甚解”到“必求甚解”的启蒙工作和公民教育的关键时代。并且要强调的是,中国人“从圣从上”的思维惯性依然存在,却又多了一个新的思维惯性:“趋从时尚”,时尚与否成了是与非的标准。这在投资领域同样严重地存在。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窝蜂”地做股票,做房地产,还有炒黄金、炒比特币,做这做那。把握这个思想背景,才能把握《投资的逻辑》的价值。
是的,陈思进恰是以“必求甚解”的精神阐述投资的逻辑的。
从纵的逻辑看,这本书梳理了投资的起源和现状,我们既能看到最早的股票交易的规范——《梧桐树协议》,又能看到最新的虚拟货币比特币的交易方式和风险;从横的逻辑看,这本书涉及了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投资的经验与教训,如有各国的股市交易、房地产交易的优劣比较,各国规避其中风险的策略,等等。在纵横交错的阐述中,以生动的案例引申出理念,使读者能由近及远,即由身边的经济遭遇出发走向宏观的经济空间,去思考投资与市场需求、与投资环境、与投资法规、与方式方法甚至民族心理惯性的关系。
中国当代经济不仅基本告别了计划经济,并且已经基本超越了维持生存的阶段,如何理财的需求已在千家万户中萌发;如何投资不再仅仅是几个大老板的发展之道。在这个领域所发生的问题,如何思考,如何应对,不仅是几个小点子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健康的民族心理,需要现代的公民素养;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必求甚解”的科学精神。
我不敢说这本书点点滴滴的意见都是灵丹妙药,但我敢说它提供了有益的、丰富的参照系统。而这一切来源于作者思进拥有的文化资源;他的文化资源的优势特征是:跨文化。这种跨文化的文化资源,不仅是来自丰富的阅读,更重要的是亲身的经历和感悟。
陈思进闯荡北美20多年了,在华尔街一线拼搏了18年,目前定居加拿大。而他出生在中国大陆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他出生时,父亲早已是“右派”,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母亲为了谋生已无法一人带领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不得不将思进交由外婆来抚养。而那时的外公也已早被打入所谓的“右派边缘”。思进跟着外婆和外公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那个时代;而由于外公是具有极高文化素养的出版家,外婆也有着非常良好的文化修养,在那个政治遭际中,仍能保持人的尊严、爱的人性以及清明的理性;这对思进一生如何为人、识事、从业、应变,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他至少不会跟风与盲从,而能理性的思考,冷静的辨别。
陈思进出生和求学在中国大陆,但从上个世纪1990年初即去美国深造。他在大陆本科学的是机械专业,而在美国当研究生时却先转入传媒专业,后来再转入金融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使他具备了走进华尔街的专业条件;进入华尔街之后,更进一步不断地进修金融专业,成了华尔街上炙手可热的金融精英。在美国的华尔街,他亲身经历了21世纪初的两件大事:“911”那天上午,他恰在双子楼上班,侥幸地成为幸存者;另一件大事是金融风暴,他又是置身其中的亲历者。这两件大事,把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长长短短,强烈地展现出来,给思进很大的震撼,使他的思想不至于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所拘束,而能够比较客观和冷静地把握中美两国国情的异同。
于是,就形成了陈思进跨文化的思想资源,使他可能游刃有余地在各种领域,包括金融领域,把一切现象放在跨文化的坐标系统中全方位地审视,深入地比较,升华出比较可靠的理念和方法;在中国的投资领域为养育“必求甚解”的公民素养起一点启发和推动的作用。
陈思进所著的《投资的逻辑(工业4。0的资本运作和财富浪潮)》详尽地描述了华尔街的一些投资故事和案例,用最简单事实和数据稿你投资的逻辑,告诉读者作为一介平民,如何从仰视华尔街的姿态中,学习华尔街的投资方式、理财观念、生活姿态,再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投资的逻辑(工业4。0的资本运作和财富浪潮)》作者陈思进投身华尔街20年,是欧美投资圈的领导者,他创立的投资哲学影响巨大,深受追捧!他曾是曾任瑞信(CreditSuisse)、美银证券(BofASecurities)副总裁,金融财团风险顾问,英国王室资产管理者,他主持管理的资金市值超过50亿美元。
在书中,陈思进首度分享了华尔街资本大佬的投资秘闻、思维方式,网络访问量超过6400000次、点击率超过11000000次,引起全球疯传!陈思进一手分享的世界3000年资本的起源和本质,在顶层商业圈引起巨大轰动,超过1。2亿人阅读,多达580万人读后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