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品蒋介石(蒋介石日记阅读札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红民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蒋介石是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人物,海内外对他的研究著作可以说汗牛充栋,无所不包,对蒋本人及其相关历史的评价也有天壤之别。本书拟以斯坦福大学的蒋介石日记为基础,参考台湾公布的“蒋中正总统档案”相关内容、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公布的蒋介石档案与其他珍贵资料为骨干构架,主要依据蒋自己的记录(日记摘录、函电等)叙述蒋介石在重大历史事件(如陈炯明叛变、中山舰事件、北伐、四一二、编遣会议、济南惨案、九一八等)发生时的心理与情感、判断与应对;蒋介石在不同历史阶段对重要人物(如宋美龄、蒋经国、陈诚、胡汉民、白崇禧、胡适等)的评价及他的自我评价与内省。同时结合作者及学术界的最新的研究进行点评。
作者简介
陈红民,1958年生,山东泰安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蒋介石与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成员。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与当代台湾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出版《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蒋介石的后半生》等沦著、译著20余部(含合著),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目前的关注重点在蒋介石及其相关的研究,推动相关研究的学术化与国际化,主编了第一套“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学术研究丛书,担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的首席专家。
目录
序言 我对《蒋介石日记》的看法
个人生活与亲情篇
一、蒋介石追忆早年生活
二、蒋介石是否“学历造假”?——兼与李敖先生商榷
三、蒋介石的故乡山水情结
四、蒋介石婚前婚后如何称呼宋美龄
五、《大公报》对蒋宋联姻的报道
六、从日记看蒋介石对母亲的追思
七、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围绕蒋经国归国的感情纠葛
八、父子危难相随——败退台湾前后蒋介石蒋经国的父子情
九、蒋纬国是蒋介石亲生的吗?
十、解读蒋介石最后的日记
十一、蒋介石最后的日子
十二、蒋介石“遗嘱”知多少
十三、蒋介石的遗嘱由哪些人签字
历史事件篇
一、蒋介石与国民党特务组织的兴起
二、蒋介石笔下的1935年汪精卫遇刺案
三、蒋介石与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
四、蒋介石兼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始末
五、蒋介石缘何允许董必武参加旧金山会议
六、蒋介石、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后的政治判断与抉择
七、蒋介石与“李闻惨案”的善后处置
八、蒋介石仓促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的秘密
九、神秘的“白团”
十、蒋介石在台湾复任“总统”风波
十一、“日台和约”签订前后蒋介石之所思所想
十二、蒋介石处置“弹劾俞鸿钧案”
十三、蒋介石如何应对联合国的“外蒙入会案”
人际网络篇
一、蒋介石缘何与鲍罗廷决裂
二、蒋介石如何记载他与邓演达的决裂
三、蒋介石与拘押胡汉民的“约法之争”
四、秀才遇到兵:蒋介石与胡适
五、蒋介石对“云南王”龙云卢汉的处置
六、蒋介石对傅作义从爱到恨的转变
七、白崇禧被蒋介石严密监视的晚年
八、1961年蒋介石缘何罢免叶公超
九、蒋介石究竟有无向陈诚“交班”的计划
附录一:陈红民访谈:蒋介石在台湾的危机时刻
附录二:在斯坦福大学读蒋介石日记的日子
后记
序言
我对《蒋介石日记》的
看法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
上的重要人物,他与20世纪
中国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
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对蒋介石的研究,是学术界
长期的课题之一,普通读者
对蒋氏的历史亦兴趣不减,
坊间充斥着有关蒋的言行事
迹的出版物,严谨的学术著
作与戏说性质的野史稗闻混
杂。近年来,充满神秘色彩
的“蒋介石档案”(大溪档案
)与《蒋介石日记》相继由
台北“国史馆”与美国斯坦福
大学胡佛研究所对公众开放
,中外学者们通过档案“走
近”蒋介石,他与许多重大
历史事件的关系得以厘清,
有关蒋介石的学术研究进入
到新的阶段。
笔者数次造访斯坦福大
学胡佛研究所,阅读《蒋介
石日记》,发现日记中既有
大量内容涉及国家军政大事
,也有相当多是记述蒋氏私
人生活、其对人对事的观感
与个人心路历程。蒋在日记
中所记的一些琐事细节,对
于我们全面地认识蒋介石的
思想生活与人际关系,不无
益处。
笔者近10年来,在从事
学术写作之余,也有意根据
所摘抄《蒋介石日记》内容
,辅以其他史料,择前人所
不知或有趣之事写成系列琐
记,以非史学专业的读者为
对象,进行“揭秘”之余,也
提供些笔者作为史学工作者
的感想,文字长短不拘,所
涉史事与人物可大可小。这
些短文先后在《世纪》、《
凤凰周刊》、《纵横》、《
南方都市报》、《中国国家
历史》等刊物上刊出,其中
,中央文史馆与上海文史馆
合办之《世纪》开辟专栏连
载。文章刊出后,获得普遍
好评,转载率颇高。而笔者
所写发表于《近代史研究》
、《史学月刊》、《浙江大
学学报》、《抗日战争研究
》、《江海学刊》等学术刊
物上不少专业学术论文,所
讨论问题产生的影响也超出
史学界。
最初就有希望这类文章
能自成体系,日后结集出版
的想法。目前,所写已经超
过20篇,虽然篇幅长短不一
,风格也有所差异(学术论
文均在史料与观点不变的情
况下重新改写,在文字风格
上向通俗化靠拢),虽难以
涵盖蒋介石生活的全部,但
也能反映他的一些侧面。在
所有关于蒋氏的文字中,别
具一格。使读者在轻松的阅
读中,了解蒋介石鲜为人知
的另一面。
本书主要依据的材料是
《蒋介石日记》。关于这份
日记,坊间已经有不少的介
绍,也有争议。以下,先谈
笔者对于《蒋介石日记》的
看法。
日记本是一种文体,写
作者逐日记述个人的工作、
生活、感情、见闻与所思所
想等,或留作记忆备忘,或
自我反省总结检讨,或宣泄
个人情感。日记极具个人隐
私性质,且是当时所记,较
为准确(比较回忆录等史料
而言)。重要历史人物的日
记,不仅透露出不为人知的
感情世界、心路历程、性格
特征,更有许多重大历史事
件背后的秘闻和世人所不知
的内幕。因此,日记在史学
研究中深受重视。已经出版
的民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的
日记,如《胡适日记》、《
蒋作宾日记》、《王世杰日
记》、《徐永昌日记》等被
广泛运用。然而,所有这些
日记,无论是写作者的地位
、日记跨越的时间长度,还
是被学术界及公众关注的程
度,均不能与《蒋介石日记
》相提并论。著名史学家杨
天石研究员认为,在中国以
至世界的政治家中,有这么
长时段的日记在世,内容如
此丰富,“大概绝无仅有”。
关于《蒋介石日记》手
稿本的基本情况,杨天石先
生曾著《蒋介石日记的现状
及其真实性问题》一文做过
基本介绍,蒋写日记开始于
1915年,终止于1972年,
前后持续不辍达57年,除
1915年、1916年、1917年
、1924年的日记因故遗失
外,其余53年的日记(共
63册)均保存完好。其留存
下来的线路为:蒋介石生前
一直由本人随身保管,蒋去
世后由蒋经国保管。蒋经国
在1988年去世,日记由其
幼子蒋孝勇保管。1996年
蒋孝勇去世后,日记转由其
妻蒋方智怡女士保管,并带
往海外。2004年经由美国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动
员,决定暂时存放于胡佛研
究所档案馆。胡佛研究所档
案馆在进行了技术处理并征
得蒋家亲属同意后,从
2006年3月起逐步向公众开
放,2009年,实现全部开
放。如今,来自世界各国的
很多学者与民众阅读过《蒋
介石日记》。
多家出版机构希望能将
《蒋介石日记》出版,据说
台湾有关机构已印制了某些
年份的日记,但因蒋氏家族
内部意见不一,出版之事暂
时搁置。希望不久的将来,
全部日记能出版。
其实,写日记对于少年
的蒋介石是痛苦的记忆:
余十四岁,……师为毛凤
美先生。毛师热心而无教法
,只要余强作背诵而并不指
示其写读之法,时或溺爱异
常,时或严责痛斥。……当
入学之初,即责令余去年之
日记,时余实不……为何物
,茫无以应。彼以余为伪,
必欲余如命呈交,余以实告
,彼犹追究不释,如此者数
日,使余食息不安。然自入
师门,彼并不教余记日记,
亦不以日记体裁教余。(“
中华民国六年前事略”,以
下所引蒋介石日记内容,均
出自斯坦……
众所周知,事实是,蒋
介石退到台湾后,陈诚是其
最重要的亲信,
导语
近年来,充满神秘色彩的《蒋介石日记》公众开放,其内容涉及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与人物,以及蒋介石个人的生活经历、心路历程、感情世界、人际关系等。
本书作者陈红民数次造访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阅读《蒋介石日记》,并据此写出构成本书的系列文章,使读者了解蒋介石鲜为人知的一面。
后记
初看《蒋介石日记》时
,觉得资料特别生动:他每
天的想法,他的自责,他的
骂人,他的苦恼,他的自恋
……这与平日教科书上那个
概念化的蒋介石十分不同。
当即萌发了写组文章的想法
,介绍蒋介石这些鲜为人知
的方面,从另一角度促使更
多的人了解他,日后或能结
成本别具一格的书,作为学
术研究之外的“副产品”。
当时连书名都想好了,
叫《点点滴滴蒋介石》。
最早的文章写于2009年
,中央文史馆与上海文史馆
办的《世纪》一度曾为我开
了个专栏来连载。后来事情
太多,写作时断时续,几年
下来,有30余篇了。现在结
集成书,也算是不负初心。
但扪心自问,还有好多篇已
构思好,史料也备齐的稿子
尚在腹中,不知何时能写出
。时间有限、能力有限,奈
何?!
本书中所有的文字,除
蒋介石与胡适关系的部分内
容是新稿外,全部公开刊发
过,首发的报刊物与媒体包
括:《近代史研究》、《民
国档案》、《社会科学战线
》、《江海学刊》、《浙江
大学学报》、《中国国家历
史》、《社会科学辑刊》、
《世纪》、《纵横》、《南
方都市报》、《凤凰周刊》
、《总统府》、澎湃新闻、
腾讯文化等,在此向所有报
刊、媒体表示感谢,尤其感
谢付出心血的各位编辑。
一些文章发表后被不少
媒体转载,但鲜有打招呼与
按规定付稿酬的。一方面,
他们扩大了文章的影响,传
播了知识;另一方面身为传
媒工作者却又无视知识产权
,我真不知该对这些人说些
什么。
在文章结集出版之际,
有以下三点要说明:
一、在结集时,尽量采
用原稿,补充了刊发时因版
面、篇幅等原因删除的部分
。有的文章进行了重要修订
与补充,如蒋介石遗嘱的内
容,从原先的9份,增加了
新发现的3份。对不同风格
的文章加以整合,在保证史
实准确的前提下,尽量朝内
容通俗、文字生动的方向修
改。为阅读流畅起见,原有
的注释基本删除,一些重要
的史料,尤其是蒋介石日记
的内容,则简约地注释。
二、书中部分文章的原
稿是我与浙江大学的博士、
硕士研究生共同完成的。合
作的基本模式是:我提供基
础史料,在相关课程上组织
导读讨论,确定写作主题,
然后学生选择题目,完成文
字初稿,最后由我重写定稿
,发表时联合署名。参与合
作的人员如下(他们现在大
多已毕业离校):肖如平、
曹明臣、傅敏、段智峰、王
丛丛、朱晶、张莉、罗树丽
、原静文、银品、周丽丽、
夏思、潘建华、徐亮。他们
仍拥有相关文章的部分著作
权,感谢他们!
三、本书的结集只是个
阶段性的成果,是个试验品
。需要写的同类文章选题还
很多,写作风格亦需更明晰
,自己也打算继续写下去。
希望后面每篇文章都是更好
的一篇,以后的书是更好的
一本。
以此自勉自励!
陈红民
2016年3月7日于杭州仿
秋斋
精彩页
一、蒋介石追忆早年生活
对于蒋介石的身世与早年生活,坊间有不少的传说,多有“演义”性质。蒋介石是如何回忆与看待自己的早年生活的呢?《蒋介石日记》提供了答案。
1.蒋介石何时回忆早年生活
蒋介石自1918年开始记日记,其后,写日记成为他的日常生活习惯之一,一直坚持到1972年手抖不能写字为止。蒋十分重视个人历史的“完整性”,对于1917年之前的生活也根据记忆所及,专门进行了较详细的补记,并定名为《中华民国六年前事略》,与其他日记一起收藏。这是蒋介石对早年生活完整的回忆。
现在仍不能准确地判断《中华民国六年前事略》补写于何时,但其中的两段文字透出一些蛛丝马迹。一段是蒋介石亿及18岁在宁波求学时,老师顾清廉鼓励他读《孙子兵法》,“以为将来干城之选,不料至今真为军事治兵家矣。”另一段是忆及在日本高田实习时的艰苦生活,“当时甚觉将来与邻邦之作战或有甚于今日者,故事事争先,不感其苦。”蒋自诩为“军事治兵家”,又说到与日本作战事。由此推断应该是在对日作战时期。再由《中华民国六年前事略》全文超过七干字,文字中略透出居高临下的感觉,说明写作时心境尚好,如果不是有段较长的安定轻闲时光,恐难完成来推断,故应该是写于蒋已手握军政大权且与日本发生局部战争的1934--1936年之间。1936年10月,蒋介石在其50岁生日时曾有《报国与思亲》一文公开发表,对其家世有所回忆。比较之下,二者写作的心境很相近。
《中华民国六年前事略》是补叙往事,虽成稿较晚,在胡佛研究所的开放的蒋介石日记目录中,仍排在最前面。相对于其他部分,这部分保存并不好,有不少的虫蛀与破损处,给辨识带来较多困难。幸而无大面积的破损,加之以记事为主,结合前后文大致可以读通。
2.早年的家庭状况、亲情与童趣
1887年蒋介石出生时,其父蒋肃庵在浙江奉化溪口镇开设玉泰盐铺,经营盐、酒等,并有些薄田,在当地属于中等人家,衣食无虞。但他9岁时,其父病逝,家境由小康而衰落,其母王采玉维持家庭。家庭的变故,使蒋介石自小便体会到世间炎凉,记忆深刻。
蒋介石印象最深的便是他们孤儿寡母被人欺凌之事。当时奉化乡下有收“空粮”的旧习,即乡村中田地租税之外多出的部分,通常应该由乡村中的首富大户承担,而大户常恃势大而往下转嫁摊派,反而成了孤弱者家多出而大户少出。蒋介石10岁后,家中常为人所欺,被摊派甚多,其母孤苦无助,筹款不易,常暗自流泪,她一面恳求有所减免,一面希望能“延欠数日”,却被差役以“赖粮不付”的罪名告到官府。蒋家亲友“忌嫉余母子之寡孤财产,不惟不为之助理,而且催衙役发牌票传余到官。”蒋母气急生病,只有忍气吞心,出钱了事。这样的事情使幼年的蒋介石印象极深,自称:“余自此乃知社会之黑暗与不幸,而更恨世态之炎凉,……惟知嫌恶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之狼狈为奸,压迫孤寡之情不可言说。”社会大课堂的教育,既养成了蒋坚定倔强的性格,对母亲与家人的依恋,也使其萌生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家境、改造社会的念头。
即使家境中落,少年时的蒋介石家仍过着小康生活,从小读书,衣食无忧,比贫穷人家的孩子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他童年的记忆中多有童趣,如在家门前的剡溪中游泳戏水:
余幼时最喜游水,武岭为剡溪总汇,流长而水清,一带绿流经余门外而过转折以入甬江,当暴洪涨发时,常有人沉溺至毙,故先母严禁之。然余一离膝下,即潜入溪中,捕鱼自得,甚至乐而忘食。因是常贻慈母之忧。
蒋介石10岁那年,随母亲到宁波。第一次乘船出门,第一次见识都市生活,他充满着好奇,目不暇接,兴奋不已。回到溪口后,他将自己乘船的经验演变成游戏:将几张板凳翻倒,合围成船的模样,让有的小朋友充当乘客,有的当船夫撑船。他有时还模仿在庙会上见到的说书人,自己登台说故事,让小朋友们听讲。蒋从自己童年好新奇爱模仿的经历中总结出儿童富于“仿效”与“好奇”两大天性,故童年的教育十分重要,“入于善则善,入于恶则恶。为父母师长者,不可不慎其所教也。”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