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文学的亲近,是中国人的本能么?刚进厂时,那么多迷茫苦闷的日子,李黎明和一些学问好的老先生有了来往。年轻的她,就喜欢“接触有味道的年长者”。
说起与老先生们的结缘,还得感谢亲爱的阿姨。阿姨把外甥女的照片拿给周围的人们看,本意是寻求门当户对的相亲机会,却意外让她认识了那些老先生。
她小学校长的丈夫吴昌治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毕业于中央大学,曾是职业革命家,跟潘汉年从事地下谍报工作,后来随潘汉年一起受迫害,在家赋闲,研究起甲骨文来。他关于甲骨文的观点,与郭沫若的不一样,顾颉刚先生支持他写了很多商榷文章。李黎明字写得漂亮,常常去吴家带回一批甲骨文书,把吴老批在空白处密密麻麻的小字誊抄出来。吴老有时跟她分享新填的旧体诗。老夫妻俩热心地帮她介绍男朋友,他们的儿子还给她补习过数理化。
民盟的朱立波老太太,也是“老先生”之一。她常去朱家,陪老太太说说话。在那里认识了几个小朋友,有的因家里的钢琴被抄家抄没了而去朱家借钢琴弹。和有故事的老人对话,不知不觉受到熏陶。朱立波,后来成了她加入民盟(注)的介绍人。
还有一位国学专家吴嘉愚老师,诚心诚意上门教她古文。阿姨见她一直不谈恋爱,很担心,就反对她学古文。老师不能登门教她了,只好每天早上等在肇嘉浜路街心花园,她骑自行车匆匆赶到那里,边吃早餐边听老师讲一篇文章——物质食粮、精神食粮一道解决,然后才赶去斜土路上班。
那年头,老先生的学问不吃香,没人理,所有的课都是免费的。很少有年轻人如此好学了,老先生们喜欢对朋友称她为“女高足”。
最近,101岁的章人英先生在“李黎明”专卖店留下名片,重新联系上了她。这位当年的华东政法学院教授、吴嘉愚先生的好友,也在“老先生”之列。章老赠送了自己主编出版的《国学常识辞典》《中华文明荟萃》及《江南二章集》。《江南二章集》中,还收有15年前他写给李黎明的诗《手绘神州百美图》:“巧夺天工举世无,裁云镂月塑时模,黎明独有生花笔,手绘神州百美图。”
喜欢与老先生们交往,可见李黎明心气很高,甚至有点狂妄。有一次,吴老师来电话问她最近在忙什么,她回答在忙编织,又半开玩笑地补充道:“世界上最好的编织在中国,中国最好的编织在上海,上海最好的编织嘛……当然是李黎明!”
对于设计师,心气高也是必备素质吧?后来的事实证明:心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
看老照片,李黎明以前还是蛮讲究穿着的。年轻时,她就眼界不俗,喜欢去“鸿翔”买衣服。看中的正是“鸿翔”那一份自主品牌的感觉。出身资产阶级的隔壁邻居,一位比她年长的女子,看着这知识分子家庭的妹妹添新衣裳,“哪能侬穿一件,我就欢喜一件啦?”从“鸿翔”买来的衣服穿旧了,自己动手染成蓝黑色,又是一件别致的新衣裳,穿来一样优雅得体。
她还喜欢流连于南京西路上的工艺美术服务部,看橱窗里、柜台里那些设计精美的东西。天平路上有一家卖抽纱刺绣的小店,里面的丝巾、手绢与寻常商店里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她喜欢薄纱的手绢,边角上绣着细巧的花,好美!
当年的她,未必知道在中国古典传统文化里,手帕除了实用意义,还另有审美意义、象征意义——古书上说“有女子,手执罗帕,巧笑嫣然”。罗帕,就是丝织的方巾,多用于传递朦胧情愫。借素帕表白心迹,含蓄而美好。不知道,却下意识地趋近,这样一种文艺趣味好像与生俱来。而设计师,本质上是不是就该出白天赋?
女儿回忆:一次妈妈正工作着,突然想起要骑车带女儿外出,外面冷,手套找不到了,便随手拿了两只厚袜子——还是一只红、一只绿的,往手上套。小女孩惊讶,“你就这样出去了吗?”妈妈答:“是啊,这是我创造的最新流行!”
其实是心系工作,忽略了生活细节。成名后的她,反而对服饰满不在乎了。她当然懂得,作为设计师,自身的形象也是蛮重要的,但她自认低能,只能比别人放弃更多一些东西,不然顾不过来。她自我安慰说:“一个人的魅力,不看外表。”
在宇宙厂,她也交了几个朋友,喜欢私下里把世界名著借来借去,“最幸福的是,下班回家,包里带回一本好书。”
“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第一年,李黎明就准备去考了。她跑到吴家请教,老先生给了她很多文科复习资料,而且居然押准了那一年的好些文科考题。可她唯恐自己出身不好考不取文科,只报了理科,马上从头开始钻理科,请单位里的高中生教她。高中生教了一点点,就觉得教不下去了,“你连这个也不懂啊?”但没多久,就夸她“进步这么快”了。她生来做事就很钻的嘛!可惜,补习时间太短,高考落榜了。P21-23
潘真近二十年前采访过我,这次有人请她写我,她欣然答应了。这是出乎我意料的,因为我知道她工作很忙。我们一见面,都惊讶,都说近二十年来,对方一点没变,还是那么率真……
采访我是困难的,当时我实在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可写的。
潘真也采访了我周围的人。我相信她是带着情感来写的,因为她告诉我,写我就像在写她自己。初稿出来了,看过的人都称赞,唯有我总觉得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我自己也不知道。于是,改了一稿又一稿,才有了现在这一稿。
逐渐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那就是:我想非常真实地告诉大家,我是一个很低能、有着很多缺点的人,踏上追求理想之路,在我看来是没有退路的……逼着逼着,就逼我去思考,去扬长避短,逼我把有些缺点变成了优点……我想,如果认真地读这本书,一定会相信我说的话: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做得比我更好的。
当初,一个充满幻想的女孩,没有专业基础,无知者无畏,在时装设计这个领域坚持着走过了三十个年头,迈过了一道又一道坎,至今还在继续着,可算是一个先行者。我很想让自己的经历给大家一些参考,我在图片上配了一些文字,希望大家能从这零零散散中获取一些东西。若真如此,我的人生又增添了新的意义。感谢你们:每一位能静下心来阅读这本书的人。希望你们有更加美丽的人生。
感谢为这本书付出的每一位朋友。
在我读中小学时代,姐姐和同学们喜欢上一项有趣的活动,那就是一手一根银色的勾针,一手一支白色的棉线,放学后,坐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用勾针缠着棉线,开开心心地编织起来。她们一针一线织一些简单的方块,然后再仔仔细细地缝合起来,就成为了沙发上的扶手巾,收音机上盖着的小方巾……现在想来,应该是我最初接触的编织艺术吧!那个时代,谁家的姑娘要会点儿这个功夫,谈对象都加分,那可是心灵手巧和贤惠能干的名片啊。
2000年,我第一次来到位于上海襄阳南路上的“李黎明”服装店,说实在的,我被惊到了——那是一个编织的海洋,五颜六色的大披肩,巧夺天工又不落俗套的背心、开衫、长裙,特别是独具匠心的旗袍,都令我目瞪口呆!编织原来可以这样艺术!这样大胆!这样妖娆啊!它既可以表现最接地气的自然,又可以天衣无缝地连接着时尚和潮流,更何况它是用最最传统的手工一针一线勾出来的,这是多么斑斓又多么奇妙的世界啊!我一下子对设计师肃然起敬!从密密麻麻的针线里,从错落有致又层层叠叠的起承转合里,我们看见了设计师的境界和感情,多么智慧、多么有想象力,又多么有创造力啊!而敢于打出自己名字命名的“李黎明”品牌,没有点底气和本事,想也别想。
从此以后,我渴望去了解李黎明老师,也幸运地成为了她的朋友。
当我们成为朋友以后,我很久都没有把生活中的李黎明和设计师李黎明结合起来。生活中的李黎明,喜欢微笑,常常是眼睛那么一弯,嘴角那么一扬,笑眯眯地看着你——那是李黎明的招牌笑容,很贤淑,也很诚恳,没有野心也没有侵略性,淡淡的,什么要求也没有,弄得你一下子没有办法,心扑通通地就软了——而在我的想象中,设计师要么特别强势、霸气,特立独行;要么冷漠、清高、端着,故作深沉。而我面前的李黎明,憨憨地笑着,像个知心姐姐,她温暖地看着你,你需要的时候,她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她的微笑也在。
李黎明老师常常坚持说自己很笨,很“低能”,有很多缺点……我一直觉得那是她的谦虚,一个特别谦虚又低调做事的人,一半源于良好的教养,一半源于本身的个性。良好的家教,使得李黎明无论在事业还是情感上,都有着顺其自然的淡然和超脱,这种教养下,她是不会去争啊抢的,而是相信天道酬勤的努力。而她本身温婉憨厚的个性,也使李黎明在漫长的商业大战中,一直保持从容,矜持,豁达,不抱怨不埋怨。如果遇上好事,她当老天赏礼;如果摊上逆境,她当命运考验。我们常常说,性格即命运,有这样的教养和个性,李黎明就踏踏实实做人,阳光乐观处事,能成大器,她坦然接受,如果遇事不顺,她也心安处之。
这样的个性,不急吼吼,也不大声嚷嚷,却是可以沉下心来默默做点实事的。这些年,她常常世界各地看秀,用敏感的眼睛看世界时装的变迁,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她的设计理念。她说:很多人接触编织是从家长里短开始的,但是我也可以用高贵来表现浪漫。“李黎明”品牌能从密密麻麻的编织世界里脱颖而出,成功地走出一条通向世界时装的道路,李黎明的智慧和本事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她将华丽、浪漫、时尚巧妙地结合在传统的编织艺术里,从而成功地将它提升到艺术的境界,就这样,“李黎明”的金字招牌30多年熠熠生辉。她是最早的那拨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国设计师,也是脚踏实地将传统编织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的艺术家。
打开李黎明的百度资料,赫然写着:李黎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传承人,被业界称为中国的“编织皇后”。1994年创立同名品牌“李黎明”以来,先后在日本、香港、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做过专场时装发布。
大约从2000年起,我一直是“李黎明”品牌的忠诚支持者,我买了很多“李黎明”品牌的衣服和围巾。2011年我在韩国获得“亚洲文化贡献”奖,我就披着“李黎明”的披肩上台领奖。那是一条丝线勾织的宝蓝色长披肩,配以橘色和桃红的花朵,色彩激烈又华丽霸气。我领好奖后,韩国和日本的编剧围过来跟我合影,她们还借用了这条披肩在会场上拍照,还真是有趣的一幕呢!后来这事儿被李黎明老师知道了,她跟服务员说,以后王丽萍来再来买的话一定要给她折扣。我知道了,非常温暖。
在长达十几年对这个品牌的喜爱里,我还发现设计师也在与时俱进地创新。比如,她大胆的运用红色花蕾图案设计了新娘礼服,让新娘有“独一无二”的感觉;她设计的立体图案花朵的围巾,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她在一些服装上运用了蕾丝加流苏的设计,非常性感;而她设计的透视装,完美地表达了中国女性欲言又止的含蓄与妩媚,又不失高贵和骄傲。
一些外地和外国的朋友,来到上海,常常请我陪她们去逛位于中信泰富的“李黎明”专卖店,朋友们说,“有艺术含量,不可复制,还是百分百手工制作的,这应该是最昂贵的东西了!”况且“李黎明”的服装每一件都不会重样,所以就算买了放在那里,将来也可以传给女儿或者媳妇……当一个品牌,被喜欢她的人,当成传代的礼物时,这个品牌也就有了悠长的意义,也有了历史和价值。
既接得了地气,又守得住奢华;既拥有传统,也书写时尚,“李黎明”的成功,看似一切天成,但是请相信,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李黎明老师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热情、辛苦,她从来不说。那么,就以微笑,以谦虚,以才情,以坚持继续往前吧,因为李黎明老师始终拥有发自内心的微笑,这样的微笑可以暖和人心,这样的微笑也可以创造美丽。
李黎明为上海的编织大王,从自主创业到在服装设计界获得一席之地,有不少经验和心得。《李黎明李黎明》作者潘真以散文笔调编写这本传记,旨在讲述一个设计师的成长故事,并和读者分享她的生活和工作感受。书稿另配有精美图片,包括设计的服装和个人生活照。
打开李黎明的百度资料,赫然写着:李黎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传承人,被业界称为中国的“编织皇后”。1994年创立同名品牌“李黎明”以来,先后在日本、香港、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做过专场时装发布。
《李黎明李黎明》作者潘真以散文笔调编写这本传记,旨在讲述一个设计师的成长故事,并和读者分享她的生活和工作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