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系列是由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出版公司主持编辑的大型图文性史诗作品。全系列共有21本。每一本都向您展示了第一手的私人记录,从未发表过的照片,亲历者的回忆录和新解密的官方档案。它们恰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型画卷,将读者带回那腥风血雨的黑暗时代,您仿佛置身于喧嚣狂热的柏林,遍地瓦砾的华沙,燃烧的斯大林格勒,沙尘滚滚的北非,令人不寒而栗的集中营,还有党卫队的秘密会议,希特勒的办公室,他的书房、卧室,甚至对他的思想动态的把握。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整个系列连起来则构成了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细致的“第三帝国史”。
时代生活编辑部编著的这本《征服者的铁蹄(修订本)》是《第三帝国》系列丛书之16,内容包括笼罩欧洲的阴影、合作者的劣迹、抵抗的脉搏、熬过艰难的岁月四部分。
战争中,与敌人合作意味着背叛,但保罗萨特却这样描述了战时的两难处境:“不与我们的敌人同流合污,我们就寸步难行,没有饭吃,甚至没法呼吸。我们的血管里连一滴血都没有,但是他们有。整个国家既抵抗又合作。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可疑的,我们不知道我们做的对不对。一种微妙的毒药连我们最好的行为都腐蚀了。”
时代生活编辑部编著的这本《征服者的铁蹄(修订本)》讲述了德国法西斯侵占西欧后诸国的合作与抵抗。
1940年11月28日,法国投降不到6个月,法国国会下院在维希集会,聆听纳粹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堡解释他们国家战败的原因。“法国大革命颓废的继承者与大德意志革命的第一批部队发生了冲突,”希特勒非官方的哲学家宣称,“在这场冲突中,1789年的时代现在到了穷途末路。在一次成功的胜利当中,它被打垮了,虽然已经腐败不堪,但它仍然趾高气扬地想在20世纪继续对欧洲的命运指手画脚。”许多不再抱幻想的立法者同意罗森堡的历史性评估意见。他们认为法国的崩溃不仅证明了第三共和国(1870年拿破仑三世下台后组建的政府)的无能,还预示着民主本身即将死亡。民族社会主义是未来的浪潮吗?在整个欧洲大陆,战败国的公民在面对失败的时候都默默地问自己这个问题。
每个人都面临同样艰难的选择:与德国合作还是抵抗。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抵抗的后果是看不见的,遥远的,危险是具体的,随时随地都存在。任何不服从德国的人被捕后都会被立即关进监狱,或者处死。另一方面,与德国合作不仅提供了生存的机会,还可能得到特许,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其他方面的考虑也使人们不愿意采取勇敢反抗侵略者的立场。
德国人不像在波兰那样野蛮粗暴地对待公民,在西欧的占领部队举止最好,和平条款相对温和。希特勒坚持说他只希望保护中立的斯堪的纳维亚和低地国家;他与法国的休战虽然有些强硬,但并不是不光彩的。
再者,大多数欧洲人认为战争已经结束,德国人胜利了。虽然他们不相信并反对德国,但他们当中许多人把怨气都撒向了本国已经流亡的王室和政府。当他们以前的领导人呼吁他们进一步抵抗,但继续冲突只能加大灾难的时候,他们被抛弃的感觉更强了。谁也不想让第一次世界大战重演。
并不奇怪的是,大多数丹麦人、挪威人、荷兰人、法国人、比利时人和卢森堡人准备与德国人合作,而不是反对他们。但是不论他们的动机如何,不论是出于恐惧、利己、希望维持社会秩序,或者面对德国的强大无能为力等原因,信奉民族社会主义也好,或者只是为了顺从也罢,他们想得到点好处的希望从来也没有实现。希特勒无意给任何人好处,也不想给任何人权力,即使是挪威的维德康·吉斯林或荷兰的安东·米塞特等傀儡政治家也一样。虽然要依靠纳粹同情者帮助管理他的新帝国,但希特勒对每一种合作都持怀疑和嘲讽的态度。“如果他们违背他们人民的利益,他们就是可耻的。”希特勒有一次说,“如果他们想帮助他们的人民,他们就是危险的。”在希特勒看来,被占领的人民只有帮助他的战争机器,支持他的种族政策的时候才有价值。
战争后期,合作一词成了叛变的代名词。事实上,在被占领土上从战争当中活过来的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妥协过。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曾出版过主要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他在德国占领期间最终加入了法国地下组织。他这样描写过当时的两难境况:“不与我们的敌人同流合污,我们就寸步难行,没有饭吃,甚至没法呼吸。我们的血管里连一滴血都没有,但是他们有。整个国家既抵抗又合作。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可疑的,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做的对不对。一种微妙的毒药连我们最好的行为都腐蚀了。”
在所有被占领的国家里,国家和地方的官僚机构选择坚守本职,继续履行日常职能,而不是走出去抗议德国的侵略行径。官僚文人们分析说,罢工只会开门揖盗,让德国人干预日常生活,增加整个社会的困难,不论德国人是否存在,社会都仍然需要公共设施、消防部门、交通设施、医院和其他公共服务。
在挪威、丹麦、卢森堡和法国都多少自动地出现了这种行政管理上的延续。但是荷兰和比利时政府命令他们的文职官员与德国人合作,只要占领者不逼他们违背国家的利益。事实上早在1937年,两国就草拟好了在面对敌人入侵时公共官员的责任指南。在比利时,不仅希望铁路和电站雇员完成工作,还要向占领者保证他们决不搞破坏。在荷兰,对同样的合作规定了一个限制性条款,德国人不能把纳粹政府强加给荷兰人民。
虽然被占领者一方面与德国人合作,同时又憎恨他们,但是建立友谊也并不稀奇。德国铁路工程师、卫生官员和军警都在寻找他们的外国专业同行。罗曼蒂克的事也很多,尤其在法国,虽然德国兵不许与被占领国的公民结婚。但到了1943年年中,仅在维希地区就有8万名法国妇女向德国军事当局申请孩子的福利,要求给她们的孩子注册德国国籍。
1940年10月,维希的国家元首贝当元帅在法国小城蒙图瓦尔停留的元首私人专列车厢里与希特勒会晤后,第一次阐明了他的政府对德国的立场。他在一次无线电广播讲话中对法国人民说,“我今天已经迈入了合作之路”。他不说“传统的和平遭到破坏”,而是说法国和德国已经开始了“全新的合作和平”。
但是这位老元帅从来没想让合作意味着服从或叛国。战争失利后,正如他判断的那样,他认为为法国争取尽可能好的和解是他的责任,也是每一个爱国者责无旁贷的事情。他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凭借其优秀的文化在希特勒的欧洲新秩序中成为“仅次于”德国的优秀国家。
但是纳粹无意给法国优惠地位。详细记载希特勒与贝当会晤的德国公报没有提及法国与德国的合作。第三帝国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命令德国新闻不得提及此事。1942年11月希特勒命令德国军队占领了维希地区之后破坏了休战条款,他本人只在致贝当的信中用过一次这个词。作为讽刺性的礼节,元首告诉贝当说希望与他谈一谈更加亲密的法德关系。
P59-63
致读者
首先应当承认,本书的策划并非出自我本人的想法。
事实上,当一小批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的编辑和作者开始极力主张推出这样一个系列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有关第三帝国的话题难道还能有什么新意吗?”
可是,当前往柏林、华盛顿和莫斯科的采访人员逐步发回他们的稿件——私人珍藏的回忆录和相册堆满了我的办公桌——目击者的记录和官方秘藏的文件被一一发掘出来之后,我觉得我的疑问已经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我们正在接近一项重大的成果:对纳粹统治下的德国的一个全新的认识——从第三帝国的内部来解剖它。
本系列共有21集。每一集都向您展示了第一手的私人记录,从未发表过的照片,亲历者的回忆录和新解密的官方档案。它们恰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型画卷,将读者带回那腥风血雨的黑暗时代,让人仿佛置身于喧嚣狂热的柏林,遍地瓦砾的华沙,燃烧的斯大林格勒,沙尘滚滚的北非,令人不寒而栗的集中营,还有党卫队的秘密会议,希特勒的办公室,他的书房、卧室,甚至把握到他的思想动态。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整个系列连起来则构成了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细致的“第三帝国史”。
这就是我们所做的工作,让真实的历史说话。
时代生活编辑部主编:乔·沃尔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让过去的永远不会成为过去,是《第三帝国》!!!
——唐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