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可可所著的《痛苦的真相(我们该怎样安慰自己的心灵)》通过对三十个常见的内心挣扎现象的解说,旨在使读者理解、接纳并摆脱心中的挣扎。本书共有30章。每一章都包含至少一个心理学原理,如习得性无助、控制力、酸葡萄效应、甜柠檬效应、自我妨碍、自我暗示、继发性获益、过度自信、认知失调、绝对化信念、权威效应、从众效应和自尊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说明了人们在个人成长、人际交往、追求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时的内心冲突,从而指引读者反思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并对照书中的知识找出内心冲突的根源及有效的应对方法,关爱自己、接受自己,客观地看待未知事物,接受所有的不确定性,敢于尝试,真正拥有健康的心理。
如果你战胜不了自己,为什么不去接纳自己?
如果你消除不了自己心中的痛苦,为什么不试着先去了解它们,甚至接受它们?
由可可所著的《痛苦的真相(我们该怎样安慰自己的心灵)》宗旨在于通过30个生动的事例,联系不同的心理学原理,对这些事例和生活现象进行深刻分析,一层层剥开深藏于内心的痛苦,让我们了解并战胜自己,成为人生的强者。
童年阴影的影响如此巨大,大到你需要用毕生去承受其疼痛。所以,你有必要遵循着它的规律,清洗伤口,治愈创伤。
要想治疗创伤,先要找到伤口在哪里。精神分析学派最推崇的方法是催眠,他们认为只有经过催眠才能发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阴影。也许你暂时没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催眠治疗,不过没关系,你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催眠治疗。
其实,催眠并不神秘。催眠的目的是让人潜意识里的存在进入显意识。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催眠的效果。
请想象,千万不要看,要靠想象,想一下你的左脚大拇趾正在哪里,正在做什么。感觉到了吗?非常好!你对左脚大拇趾的感知一直存在,但是你并没直觉到自己的感受,所以说,之前你对左脚大拇趾的感知是潜意识层面的。当你开始想象着感受它的时候,你对它的感知就从潜意识层面提升到意识层面了。其实,打开潜意识并没有多难,是吗?并非一定要躺在专业咨询师的催眠室、听着放松指导语才能做到。
理解了这个要点,你就可以自己治疗伤痛了。
第一步,回忆。人对疼痛有躲避的本能。没有人愿意回忆疼痛。但是,这样做又是有价值的,当你回忆了,阴影就走到了阳光下,让你的童年蒙受创伤的事件,一旦从潜意识上升到意识层面,就不再具有那么大的破坏力了。
陈凯歌的电影《无极》上映后,有位恶搞网友剪辑出了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视频,传播得非常快,也引起了一片哄笑。虽然网友对电影进行了恶搞,但是他们并没有歪曲故事本身。电影中的核心人物无欢,确实是因为小时候被骗走了馒头而埋下了阴影,从此不再信任任何人,以致引发了后来的无数血案,把血案归结为由馒头引发的,也是有道理的。
可是,大家为什么会哄笑,这就值得思考了。无欢心中惨痛的情节,为什么在其他人看来那么可笑?因为“因馒头而被骗”这事本身没有多么严重,只是因为它发生在一个饥饿贫穷的小男孩身上,那是他当时唯一的食物,被骗的屈辱感和无助的饥饿感交叠而来,强烈地改变了无欢的人格特质。
同时,我们也发现,引发童年阴影的事件,未必很恐怖,只是因为当时的各种因素夹杂在一起,放大了事件的影响。
所以,大胆地回忆你的童年阴影,你往往会发现:当童年阴影留在潜意识里时,它是反复纠缠你的噩梦;当它进入显意识时,它不过是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第二步,接受。人们很容易接纳幸福,却极不愿意接受痛苦。你可以尝试接受痛苦。痛苦,一旦被接受了,就不再那么痛、那么苦了。
有位20多岁的女生,大学毕业后换了几份工作,总是做不好。于是她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因为总做噩梦,梦里总是出现中学的数学课堂、严肃的数学老师、做不出来的数学题。
心理咨询师和她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流后,终于找到了她的心理阴影。
在她的潜意识中,有这样一个逻辑:毕业后工作一直不满意。因为自己不是名牌大学毕业,之所以没有考上名牌大学,是因为高考时数学落分。高中时付出最多努力的是数学,高考时成绩最差的也是数学。如果当时数学再学好一些,高考时数学再考好些,就能上名牌大学,就能有好工作。所以,她在梦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数学课堂,潜意识里一直希望有机会重来,弥补这个失误。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她开始尝试接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数学差,接受自己的缺点,并最终明白,自己要做的不是重回数学课堂,而是把自己擅长的文科特长发挥到极致。
半年后,咨询师进行回访,她说:“我再也没有梦到过数学课堂。”
P7-9
生活中的困难似乎永远都解决不完。即使花费了很多时间,做了最科学、最精细的打算,你可能还会出错,甚至大错特错,这往往让你后晦不已。
比如,你满怀希望地与心爱的人结了婚,三年后,这段婚姻却因为某种原因走到了尽头;或者,七年后,你对这段婚姻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开始后晦当年做出结婚的决定。
为什么会这样?所有的事情不都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的吗?为什么还会发生一连串的变故?变故发生后,为什么你不但没有处理好,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糕了呢?是你做得不够好吗?你或许会想:应该是吧,毕竟,别人的婚姻生活看起来似乎很幸福。
不仅婚姻如此,其他事情亦是如此。你虽然很认真地在做选择,但是现实却在证明你选错了。看到与愿望相差甚远的现实,你感到很难过,对自己又怨又恨。
虽然这个局面让人很痛心——人怎么能怨恨自己呢?但这却是事实。一旦事情没有像你期望的那样发展,你可能就会紧紧束缚自己,不断地惩罚自己、伤害自己,甚至是“对自己落井下石”。
当然,理智一点的人都不会这么做。但很多人还是在冲动之下这么做了,因为他们想要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对挫败的恐惧和焦虑,战胜生活中的悲伤和忧郁。可是,不管如何努力,如何惩罚自己,你都无法真正战胜自己,无法摆脱那些让你痛苦的情绪——羞愧、愤怒、孤独、恐惧、绝望和困惑,它们还是如影随形,时不时地找到你纠缠一番。
渐渐地,你疲于应付,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你可能听过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他们,那么,就加入到他们之中去。”既然你战胜不了自己,为什么不接纳自己?既然你消除不了自己心中的痛苦,为什么不去了解它、理解它、接纳它?
本书通过对三十个常见的内心挣扎现象的解说,旨在使读者理解、接纳并摆脱心中的挣扎。本书共有30章。每一章都包含至少一个心理学原理,如习得性无助、控制力、酸葡萄效应、甜柠檬效应、自我妨碍、自我暗示、继发性获益、过度自信、认知失调、绝对化信念、权威效应、从众效应和自尊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说明了人们在个人成长、人际交往、追求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时的内心冲突,从而指引读者反思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并对照书中的知识找出内心冲突的根源及有效的应对方法,关爱自己、接受自己,客观地看待未知事物,接受所有的不确定性,敢于尝试,真正拥有健康的心理。
衷心地希望这本书能够给读者朋友们带来帮助。如果发现书中有不足之处,还请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