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的大操大办
在江苏武进,自民国以来,“往往有借旅馆及青年社行结婚礼者,此亦嫁娶从俭之好现象也。然而踵事增华,且有过于往昔。奁具必用红木,铺陈必用绸绣,始行之于豪富,近且中人以下,亦仿而效之。虽境况艰难,而高筑债台勿顾也”。
当时,婚礼的铺张,不仅体现在嫁奁过于考究上,更反映在婚宴的大操大办方面。抗战前的一年深秋,常熟县警察局的侦缉队长为女儿出嫁举办了盛大的婚筵。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在嫁女之前,他就发了不少请帖,邀请亲朋好友捧场。由于宾客甚多,他把城内所有的大旅馆都包了下来。其时,适逢国民党中央委员邵元冲来常熟,想开房间,不意旅馆到处挂着“客满”的牌子,便很为纳闷。当他得悉这是由侦缉队长嫁女所引起的时,大为光火。他把县长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还把警察局长和侦缉队长的职务都撤掉了。侦缉队长做梦也想不到,他为女儿大办婚事,竟然会遭到撤职的下场。
侦缉队长嫁女遭贬,这在民国历史上大概也是空前绝后的。但是他为嫁女而大摆酒席,大宴宾客,则绝非个案。正因为这样,早在30年代初,罗敦伟就在《中国之婚姻》一书中指出:“文明结婚的仪式,现在流行很广,似乎得到了社会的赞同。可是被赞同的理由,即是因为它比较旧式婚礼好一点,简单一点。其实也是一样没有意思的……”
集团结婚
当今社会作为婚礼习俗革新的集体婚礼,也是肇始于民国时期。
在半新不旧的文明结婚礼仪日渐暴露其弱点之时,民国前期,一种名为集团结婚的新的婚姻仪式在各地创行起来。
集团结婚最初出现于上海等大都市,以后逐渐推展到桂林、常熟等中小城市。在上海,这种婚礼于二三十年代之交就由商界团体创办了。到1935年为响应国民党所倡导的新生活运动由社会局加以提倡后,它便在上海大规模地推行起来。
1934年12月到翌年1月间,在接连3次的上海市市政会议上,市长吴铁城主持讨论并议决通过了集团结婚的施行办法,以市社会局名义在各大报纸上向市民公布。因是初次举行,1935年4月2日,上海举行了首届集团结婚的新人演习仪式,吴铁城亲临并作了报告。他指出:“中国旧有的礼节太繁琐了”,人们因此“花费了不少的金钱和时间。甚至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将毕生省俭积蓄所得的钱,尽花于这些婚丧喜庆的人生大事上面……本政府有鉴于此,特提倡集团结婚”。他说,“集团结婚有三个大的目的:第一是简单,第二是经济,第三是庄严,而其中尤以庄严最为重要”。
翌日,首届集团结婚按时在江湾市府大礼堂正式举行。下午3时,在军乐队进行曲伴奏下,57对身穿蓝袍黑褂的新郎和身着粉色软缎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的新娘,随着引导步入礼堂,分成两行。接着,由司仪报告双方姓名,每两对一次依序登台,向孙中山遗像三鞠躬,新人相对二鞠躬,向证婚人一鞠躬。然后,由证婚人发给结婚证书,赠授纪念品,并致证婚辞。礼毕,新郎新娘在音乐声中步出礼堂,在广场上摄影留念。这次婚礼十分隆重,市长吴铁城、社会局长吴醒亚不仅出席了婚礼,而且分别担任了证婚人和仪式主持人。至于围观的市民,更是人山人海。他们争着观看的,不光是新郎新娘,更主要的是集体结婚这一中国婚姻史上的创举。当时,中央宣传会电影股,美国派拉蒙、米高梅等影片公司都派员赴沪竞相拍摄婚礼的新闻影片,并以最快速度传递到各大都市放映,使外人一睹这世上少见的婚礼。
集团结婚在上海首先推出后,社会各界的反响极为强烈。仅上海一地,1935年就组织了5次这种类型的婚礼,参加者达399对。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院明令内政部于1942年11月1日公布施行《集团结婚办法》,饬属省市政府遵办后,集团结婚的影响更趋扩大。
民国时出现的集团结婚,大多数是由政府或社会局出面主办的,当然也曾出现过一些商办形式。在汪伪统治时期,上海就出现过一些商办的集团结婚,主办者往往邀请林康侯、袁履登、闻兰亭作证婚人。及至上海市国民联合节约婚礼社成立,商办的集团结婚便趋于完善。上海市国民联合节约婚礼社成立于1947年11月。它由朱彪等发起,吴国桢、吴开先、王晓籁、徐寄痪、潘公展、颜惠庆、杨虎等头面人物赞助。其宗旨称:“本社以最新姿态为国民服务,每月举办联会婚礼若干次,以节省结婚之时间费用,并得在最高尚之礼堂举行最隆重之结婚仪式”,俨然以婚礼改进派自任。但是,他们主办之集团结婚,与民政局等官办的集团结婚一样,确为民国婚姻礼俗的改进开辟了新路。
P68-69
——“显微镜”下的民国
与先前的王朝相比,民国的历史可说相当短暂,但其蕴含的内涵,并不比时间长得多的前朝前代来得逊色。在民国历史上,光怪陆离的政治纷争、你死我活的军事角逐、尔虞我诈的经营贸易、新旧杂陈的人生礼俗、中西交融的生活方式、芸芸众生的生存状况、复杂多元的人际交往、无奇不有的江湖骗术、触目惊心的丑态黑幕等林林总总、方方面面,无不独具转型社会的鲜明色彩,贴有变迁时代的特别标签,展现西风东雨的不同影响。
要描画内容如此丰富多彩,关系极为错综复杂,层次显得叠床架屋的民国历史,除了从宏观着手,推出统揽一切、包罗万象的鸿篇巨著,更需要从微观切入,对具体而微的细节、点点滴滴的记录、转眼即逝的瞬间、一鳞半爪的回忆,进行丝丝入扣的剖析、解读、综合,然后还原其应有的本来面目。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面对探寻历史奥秘过程中碰到的可以预料的,或者突如其来的困难,我只能咬紧牙关,坚定信心,暗自为自己鼓劲加油:既然已经迈出了脚步,就要朝既定的目标前进。
三十多年前,还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在几位学兄的带领下,开始涉猎民国社会历史的探秘,并参与了近代社会变迁等课题的研究。循着这条路径持续前行,置身其间从事探究的感觉越来越好,民国社会生活方面积累的研究资料越来越多。这成了我推出《民国三教九流》一书的基础。
尝到了研究成果转化为历史著述的甜头,我欲罢不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继续干着民国社会历史研究的“非分之事”。几个寒暑坚持下来,又有了不少成果,具备了推出新书的条件。于是便有了《民国黑白道——趣说民国社会生活百态》与广大读者的见面,而且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厚爱与赞誉。受到激励的我,笔耕继续,继而在之前的基础上推出了《闲话民国》。
对民国社会细枝末节的钩沉、挖掘、整理、归类,及其后续的还原、再现,构成了一个完整地将已经固化的历史重现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搜集资料的艰辛,夹杂着对素材难以把握的困惑,有时还要经受才思滞涩、难以下笔的痛苦……但是经过努力,仿佛五味杂陈的甜酸苦辣变成美味佳肴之时,一种满足感、成就感、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以往经历得再多困难苦痛,都会一笔勾销、烟消云散。
在《闲话民国》即将梓行之际,写下这些感受,与读者朋友们共享。
历史本来就是丰富多样、生动精彩的。史书则应当是对已经发生之事的忠实记录,不管是全景式的长篇巨著,还是专题研究的精品力作,抑或是分门别类的论述分析。向广大读者呈现的这本《闲话民国》,不发故弄玄虚的惊人之语,不作无中生有的诓人之谈,不求面面俱到的品评赏析,而把民国时上自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千姿百态、包罗万象的日常生活真实地记载下来、重现出来。它不是对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作浓墨重彩的描述,而是通过一段段有趣故事的叙述、一幅幅生活图景的再现、一个个鲜活个体的分析、一条条人生脉络的梳理,从当时人们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面临生老病死的困顿中,搜奇罗轶、探赜索隐,从一个个微观的层面解析并展现民国社会的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以满足人们追寻历史的好奇心。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主流的“现代生活”,大多起源于近代、肇端于民国。可以说,现代中国社会中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讲究情趣的生活追求,中西杂陈的生活习俗,贫富悬殊的生活水平,均在民国时期或多或少出现过,或者有了一些基本的因子。还民国时期民众多样化生活的本来面目,就自然而然成了《闲话民国》的主题。
本书围绕民国时期别致的社会现象,以通俗、流畅的纪实手法,活泼、简约的杂志标题,铺陈了民国三教九流的独家内幕,内容包括旅馆揭秘、婚礼大观、寿庆掌故、谱牒编纂、祠堂香火、典当悲欢、拍卖活动、纸币发行、掮客点滴、方城大战、吸毒贩毒、暗杀内幕、丐帮啸聚、庙会练摊、集藏谈屑、选美透视、自杀秘闻等,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了解民国社会的衣食住行、人生礼俗、民间游娱,洞悉民国时期的江湖骗术、世情黑幕、丑态恶行,管窥民国众生的生存状况、秘闻趣事、人情世故。书中描述的当时社会生活的新现象,或引自国外,或推陈出新,也有不少对中国传统习俗、礼俗的沿袭。其中不少现象,有的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消失,有的则又死灰复燃。当前社会的一些黑暗现象,大多在民国时存在过,如一些江湖骗术、迷信活动等。书中对此的描述,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怀旧,而是为了让人们加深对这些黑暗现象的认识。
客观描述、真实再现民国时民众的社会生活,让厚重的历史通过轻松的展示给人以教益,需要在选材真实的基础上注重描写的通俗性与趣味性。为此,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撷取了不少当时的花边新闻,有的零星散见于文史旧书,有的则难得一闻,力求借此简述其源头,概述其发展,实现提供更广知识面与更多信息量的有机结合。
《闲话民国》描述了一幅民国生活的风景图。民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现代转型的时期,在我们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主流的“现代生活”,大多发端于民国。作者以通俗、流畅的纪实手法,活泼、简约的杂志式标题,铺陈了民国三教九流的独家内幕,内容包括旅馆揭秘、婚礼大观、寿庆掌故、谱牒编纂、祠堂香火、典当悲欢、拍卖活动、纸币发行、地产风云、掮客点滴、方城大战、吸毒贩毒、走私黑道、暗杀内幕,丐帮啸聚、偷盗怪象、庙会练摊、星相算命、集藏谈屑、选美透视、自杀秘闻、监狱内情等,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了解民国社会的衣食住行、人生礼俗、民间游娱,洞悉民国时期的江湖骗术、世情黑幕、丑态恶行,管窥民国众生的生存状况、秘闻趣事、人情世故,等等。书中不少别致的社会现象,或是引自国外,或是推陈出新,也有不少中国古有传统的习俗、礼俗的演变。
作者独家春秋在书中为我们描述了民国的社会百态以及趣闻奇事,也有不少当时的花边新闻,所述有的零星散见于文史旧书,有的则难得一闻,而介绍的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风俗,简述其源头,概述其发展,有较好的知识性与广泛的信息量。
全书配有老照片及漫画,读来轻松、趣味,是一本既富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休闲读物。
独家春秋编著的《闲话民国》以通俗、流畅的纪实手法,活泼、简约的杂志式标题,铺陈了民国三教九流的独家內幕,内容包括旅馆揭秘、婚礼大观、寿庆掌故、谱牒编纂、祠堂香火、典当悲欢、拍卖活动、纸币发行、掮客点滴、方城大战、吸毒贩毒、暗杀内幕、丐帮啸聚、庙会练摊、集藏谈屑、提倡国货、选美透视、自杀秘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