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罗兰·巴特文选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法)罗兰·巴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罗兰·巴特文选》是罗兰·巴特晚期的一本代表作。作者以解构主义的思辨方式,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发散性”的行文,作者撷取出人类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思辨反光镜的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不时给读者一种阅读的惊喜。这是一本无法用传统体裁界定的奇书。

内容推荐

《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罗兰·巴特文选》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罗兰·巴特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显示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他撷取了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构成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出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多思绪,剪不断,理还乱。而以往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反思”却显得迂腐、浅陋,这正是结构主义要证实的。

目录

罗兰·巴特和他的《恋人絮语》汪耀进

本书的问世

本书怎样构成

 1.情境——2.序列——3.参考素材

“我沉醉了。我屈从了……”

 身心沉浸:1.柔情——2.恋人之死——3.无容身之

 地——4.曲解死亡——5.身心沉浸的功能

相思

 相思:1.远方的情人——2.女性的倾诉——3.遗

 忘——4.叹息——5.把玩分离——6.欲望和需

 要——7.祈求——8.头被按入水里

“真可爱”

 可爱:1.巴黎,秋天的早晨——2.整体的不足——3.欲

 望的特殊性——4.同义反复

执著

 肯定:1.爱情的示威——2.想象的力量与快乐——

 3.力量并不在阐释者——4.让我们重新开始

鼻子上的疵点

 变形:1.腐烂变质的痕迹——2.看见对方俯首就范——

 3.“骚狐狸”——4.对方的着魔——5.“可怜的小丫头”

焦灼

 焦灼:1.焦灼就像毒药一般——2.原生焦灼

追求爱情

 勾销:1.两只鸽子——2.获益与损害

可怜相

 苦行:1.惩罚自己——2.讹诈

无类

 无类:1.无法归类的——2.纯真——3.独特的关系

等待

 等待:1.《等待》——2.排戏——3.电话——4.幻

 觉——5.他/她在等待——6.风流名士和妓女

墨镜

 掩盖:1.慎重考虑——2.双重自由——3.“戴着假面前

 进”——4.墨镜——5.符号的分裂——6.“爆发”

“各得其所”

 安顿:1.残酷的游戏——2.任何结构都是可栖居

 的——3.可笑的和渴求的

灾难

 灾难:1.两种绝望——2.极端环境

快乐

 箍牢:1.欣悦与快乐——2.爱情的厄运

 心:1.欲望的器官——2.心脑不一——3.沉重的心

“一切尘世的享乐”

 心满意足:1.丰溢——2.相信至善

“我为对方感到痛苦”

 同情:1.有难同当——2.活下去!——3.体贴入微

“我想弄明白”

 理解:1.当事者迷——2.走出电影院——3.强制手

 段——4.解释——5.幻象:明澈的梦境

“怎么办”

 行动:1.要么这样,要么那样——2.徒劳无益的问

 题——3.懒洋洋

默契

 默契:1.双人赞——2.谁是多余的人?——3.对手

“我的手指无意中……”

 接触:1.需要作出应答的是皮肤——2.那像理发师的

 手指

事件·挫折·烦恼

 纯属偶然:1.因为……——2.玛雅的黑幔——3.结构,

 而不是原因——4.歇斯底里的事端

对方的身体

 身体:1.被分割的身体——2.端详

交谈

 表白:1.触摸——2.概念化的花言巧语

献辞

 献辞:1.恋人的礼物——2.因为我爱——3.介绍自己

 的馈赠——4.献辞——5.写一一6.印刻,而不是给予

“我们是自己的魔鬼”

 魔鬼:1.旋转的飞轮——2.复数——3.顺势疗法

依恋

 依附:1.恋人的依附——2.反抗

丰溢

 付出:1.赞张力——2.歌德对中伤他的英国人所作的

 反击——3.无谓的算计——4.美

僵化了的世界

 “隔除现实”:1.精美的漆器——2.泛泛的交谈——

 3.意大利之行一一4.权力系统——5.玻璃窗——6.不

 现实与隔除现实——7.在洛桑火车站的餐厅——8.事

 物的幼稚的反面

小说/戏剧

 戏剧:1.不可能的日记——2.已经发生了的故事

切肤之痛

 切肤:1.“脆弱”部位——2.开不得玩笑

难以言传的爱

 写作:1.爱与创作——2.恰如其分。——3.写作与想

 象——4.不能分割——5.写作并非交换

幽舟

 游荡:1.爱情的消失——2.菲尼克斯——3.一个神

 话——4.微妙的差别

“在你温柔宁静的怀抱中”

 搂抱:1.进入梦乡——2.从一种搂抱到另一种搂

 抱——3.满足

想象之流亡

 流亡:1.流亡——2.哀悼形象——3.忧郁——4.双重

 的哀悼——5.重新燃起

橘子

 恼火:1.不知趣的邻居——2.恼火

衰隐

 衰隐:1.这是褪色的,褪了又褪的——2.严厉的母亲——

 3.欲望——4.衰隐——5.声音——6.疲惫——7.电

 话——&听之任之还是接受

过失

 过失:1.火车——2.“替自己着想”就是过失——3.痛

 苦原有的单纯

“特定的日子”

 节日:1.盛宴——2.生活的艺术

“我疯了”

 发疯:1.摘花的疯子——2.看不见的疯狂——3.我不

 是另一个——4.摆脱一切权欲

“尴尬相”

 窘迫:1.意味深长的场面——2.若即若离

格拉迪娃

 格拉迪娃:1.迷狂——2.反面的格拉迪娃——3.还是

 体贴入微——4.爱慕/迷恋

蓝外套和黄背心

 服饰:1.梳洗——2.模仿——3.乔装打扮

认同

 认同:1.仆人,疯子——2.牺牲品和刽子手——3.“抢

 东西”——4.投射

情景

 情景:1.情景的残酷——2.安排——3.阴郁的情

 景——4.恋人就是艺术家

未知

 未知:1.谜——2.无法了解——3.用力来界定

告诉我去爱谁

 感应:1.情感的感染——2.禁止就是标引

消息灵通人士

 提供信息者:1.混乱——2.外界的秘密

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

 不堪忍受:1.恋人的忍心——2.激情——3.忍耐

解决办法

 出路:1.封闭——2.悲怆——3.陷阱

忌妒

 忌妒:1.维特和阿尔贝特——2.分吃蛋糕——3.拒绝

 妒忌——4.忌妒者的四重痛苦

我爱你

 我爱你:1.Szeretlek(匈牙利语:“我爱你”)——2.没话

 找话——3.呼唤——4.“无法回答”——5.“我也一

 样”——6.共同的闪光——7.一次革命——8.我爱你是

 以悲剧形式肯定人生——9.“我也爱你”——10.阿门

恋人的慵倦

 慵倦:1.林神——2.欲望卜一3.欲望Ⅱ——4.让人精

 疲力竭

情书

 信:1.我“想念”你一一2.通信和关系——3.不答复

絮叨

 絮叨:1.“抚弄”——2.信口开河——3.出现高潮直至

 喧嚣

最后一片叶子

 信神:1.占卜——2.心愿

“我真丑恶”

 怪物:1.卑劣的恋人——2.可怕的东西

无动于衷

 漠然:1.迟钝的反应——2.耗去才华——3.不会说话

 的幽灵

阴云

 阴云:1.坏情绪是信息——2.微妙的阴云:人的敏感性

“夜照亮了夜”

 夜:1.两种夜——2.一种夜包容另一种夜

绸带

 物体:1.借代——2.季节语

淫秽的爱

 淫秽:1.例证——2.恋爱的文人——3.恋人的蠢

 话——4.过时——5.不合时宜——6.多愁善感/性开

 放——7.淫秽的实质

眼泪赞

 哭泣:1.当男人哭泣时——2.方式——3.眼泪的功能

闲话

 闲话:1.在法勒雍区的路一E 2.真理的声音——

 3.他/她

为什么

 为什么:1.warum(为什么)——2.一点点爱——3.谵

 妄:有人爱我

抢劫/陶醉

 抢劫/陶醉:1.诱拐,劫持,创痛——2.催眠状态——

 3.身心清静——4.微妙细致之处——5.圈在门框当

 中——6.情景中的倩影——7.事后的事令人惋惜

令人惋惜

 遗憾:1.生活照样继续——2.闲言碎语

“天空是多么蓝啊”

 缘分:1.恋爱的旅程——2.缘分复归——3.惊叹

回响

 回响:1.回响/记恨——2.恋人的怯场——3.腌泡

 肉——4.完满的倾听

晨曲

 醒:1.长时间的沉睡——2.种种醒法

争吵

 争吵:1.从前,争吵——2.争吵的机制一一3.没完没了

 的争吵——4.无意义的争吵…5.最后拍板

“没有一个神甫为他送葬”

 孤单:1.重皈异教者——2.所有的门都关上了一一

 3.恋人的孤独——4.与世隔绝——5.我为何孤单

符号的不确定性

 符号:1.什么东西的符号——2.常识提供矛盾的答

 案——3.言语的保证

“今夜星光灿烂”

 回忆:1.回想——2.未完成过去时

轻生之念

 自杀:1.家常便饭——2.谈论自杀——3.高贵与荒唐

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1.什么——2.如是I——3.如是Ⅱ——4.迟

 钝呆板的言语一5.星宿的友谊

温情

 温情:1.温情与需要——2.温情与欲望

结合

 结合:1.天堂——2.无法想象——3.没有角色——

 4.会死去的,也是可能的

真实

 真实:1.绝对的知识——2.真实的感受——3.无法压

 缩的幻想——4.七斤重的袍子

有节制的醉

 占有欲:1.清心寡欲——2.打消占有欲,但并不退

 缩一一3.权宜之计——4.禅与道之间——5.有节制

 的醉

试读章节

“真可爱”

可爱。说不清自己对情偶的爱慕究竟是怎么回事,恋人只好用了这么个呆板的词儿:“可爱!”

1.巴黎,秋天的早晨

“九月的一天,阳光明媚,我上街去买点东西。那天上午,巴黎真可爱……等等。”

纷纭的知觉和感受刹那间构成了一个令人头晕目眩的印象(严格说来,头晕目眩也就是看不见,说不出):天气,季节,光照,大街,人流,巴黎的市民,繁华的商店,所有这些都让人触景生情;简单说来,一个惹人思绪,让人欲辩已忘言的画面(正像格雷兹所能描绘的那样),欲望诱发的好心境。整个巴黎都置于我股掌之中,虽然我并未有意去捕捉它;我说不上是慵倦,也不能算贪婪。历史、劳动、金钱、商品、大城市的冷酷等等,那些与巴黎的魅力不相干的现实被我整个地抛在了脑后;我眼中只剩下自己以审美欲求捕捉的对象。拉斯蒂涅站在拉雪兹神甫公墓的顶端对着巴黎吼叫:“现在咱们来较量一番吧”;而我却对巴黎说:你真可爱!

早晨醒来时,我的脑子里还萦绕着夜晚的一个印象,被一个幸福的念头搅得疲惫不堪:“昨天晚上,X……真可爱。”想起了什么?古希腊人称之为“Ia charis”:炯炯的双眼,光泽的肌肤,容光焕发的意中人;或许,就应了古语“charis”的意思,我还要补充这样一个念头——希望——情人会满足我的愿望。

2.整体的不足

出于一种奇特的逻辑,恋人眼中的情偶仿佛变成了一切(就像秋天的巴黎),同时他又觉得这一切中似乎还含有某种他说不清的东西。这就是对方在他身上造成的一种审美的幻觉:他赞颂对象的完美,并因自已选择了完美而自豪;他想象对方也希望恋人所爱的是他/她的整体——这正如恋人所渴求的——而非某一局部;对这整体,恋人用了一个空泛的词——因为我们在详察整体时,整体就不可能不缩小——真可爱!这里没有丝毫具体的优点,只有情感熔铸的整体。然而,“真可爱”这一赞叹在显示整体的同时,又揭示出整体的不足之处;它想点明我迷恋的究竟是对方身上的什么东西,但这些东西恰恰又是不可捉摸的;我好像始终蒙在鼓里;我的语言磕磕绊绊,憋了半天,最终也只是挤出了一个空泛的字眼,好像对方身上确有能唤起我恋慕之心的地方,但却无迹可寻。

3.欲望的特殊性

我一生中遇到过成千上万个身体,并对其中的数百个产生欲望;但我真正爱上的只有一个。这一个向我点明了我自身欲望的特殊性。这一选择,严格到只能保留唯一(非他/她不可),似乎构成了分析移情和峦爱移情之间的区别;前者具有普遍性,后者具有特殊性。要在成千上万个形象中发现我所喜爱的形象,就必须具备许多偶然因素,许多令人惊叹的巧合(也许还要加上许多的追求、寻觅)。这真是一个奇特的谜,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爱慕这一个?为什么我苫苦地思念他/她?我渴求的是整体(倩影,形态,神态)?或仅仅是某一局部?倘若是后一种,那么在我所爱的情偶身上,又是什么东西最令人心醉?是什么不起眼的小东西(也许小到难以置信),或是什么微不足道的小事?是断了一片指甲,崩了一颗牙,还是掉了一缕头发?再不就是抽烟或闲聊时手指叉开的动作?对这种种细微末节,我憋不住想说:这多可爱!可爱的意思就是:这是我喜爱的,也就是唯一的:“没错,这正是我喜欢的”。然而,我愈是感觉到自身欲望的特殊性,我愈没法表达清楚;目标的精确与名称的飘忽相对应;欲望的特殊只能引起表述的模糊。语言上的这一失败只留下了一个痕迹:“可爱”(“可爱”的最恰切的翻译应该是拉丁文的l'ipse:是他,确实就是他)。

4.同义反复

“可爱”是精疲力尽之后留下的无可奈何的痕迹,一种语言的疲乏。我斟字酌句,搜索枯肠,也无法恰如其分地形容我所爱的形象,无法确切表达我的爱欲,到头来,我不得不甘认——并使用——同义反复:这可爱的东西真可爱,或者,我爱你,因为你可爱,我爱你因为我爱你。迷恋的情愫构成了情话,但又箍死了情话。要形容迷恋,总不外乎这样的表述:“我给迷住了。”到了语言的尽头不得不重复最后一个词——就像唱片放完之后老是重复同一个音一样——的时候,这种语言上的肯定让我陶醉:雄辩宏论的精彩煞尾,市井秽语的低俗,以及振聋发聩的尼采式的“是”等种种价值观在此汇聚共存,而同义反复不正是呈现了这一奇特的状态吗?

P10-12

序言

罗兰·巴特和他的《恋人絮语》

面对着这位西方文坛的显赫大师,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呢?没有一座语言范畴的小庙能容得下这位大菩萨。70年代,法国“门槛”出版社推出一套声势浩大的丛书:“永恒作家论丛”,从古希腊学究到当代荒诞派尽皆收入,专邀学界权威撰写专著评述。惟独这位当时尚在世的巴特,令卑躬的学者们像生怕亵渎神灵似的不敢问津。而他在学坛的深远影响又令人欲罢不忍。于是出现了有趣的现象:《罗兰·巴特》,作者——罗兰·巴特。谁能摸得准他呢?翻开流行于西方学术界的思潮流派的经籍文献索引: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释义学,解构主义……里面总有巴特的一席之地。马克思、萨特思辨的印迹,布莱希特和索绪尔理论的折射,克莉斯特娃和索莱方法论的火花,德里达深沉隐晦的年轮,尼采的回声,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变调在巴特笔端融合纷呈。这位大才子的意识流动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让追寻他足迹的崇拜者冲着他飘忽的背影直发愣。当人们折服于他在符号学上的造诣而将他推上符号学学会主席的宝座时,他自己压根儿已不再将符号学当回事,早已“心不在焉”了。严谨的学术权威们像诸神一般在法国学坛的所谓“巴塞依”神庙各就各位,虎踞龙盘,巴特却甘愿在神庙外的台阶廊沿(他所津津乐道的“边缘”)起舞弄清影,拣尽寒枝不肯栖。

已经很少有人再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巴特是继萨特之后的法国学界的另一位“现代大师”。在法兰西学院开讲时,肃穆森严的学府深院竟然会门庭若市。从外国游客到退休教师都会趋之若鹜——他对日常生活的杂感顷刻问就会以醒目的大标题被搬到报刊杂志上。

他的晚年著作《恋人絮语》(以下简称《絮语》)竟然成了畅销书,甚至被搬上了舞台。

西方一些学术刊物:《如是》(1979年秋季号),《评说》(1972年1月号),《北极》(1974年),《有形语言》(1977年秋季号),《二十世纪文学研究》(1981年春季号),《诗学》(1981年9月号)……竞相出版研究专刊探讨巴特的思想。

巴特以对法国文化的精湛研究而著称,而他本人也成了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

既然是“现代大师”,从何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从巴特那里窥见了各自的兴奋焦点。在许多人看来,巴特首先是结构主义思想家,是以结构主义眼光来打量文化现象的先驱;是他将符号学推向了法国学术界的前沿;是他勾勒了结构主义“文学科学”的蓝图。

在另外一些人的眼中,巴特又绝非是科学精神的体现者,而是一个追求快感乐趣的人本主义的化身。为满足快感而阅读,管他天王老子,无视清规戒律,我爱怎样读就怎样读。  巴特又被奉为学术界的“先锋派”。当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人物罗勃·格里耶等人的实验性小说被法国批评界斥为不可卒读的一团糟时,巴特挺身而出,拔笔相助,并且断言:只有“不可卒读”才体现了文学的最终目的,因为它向读者的期待心理进行了挑战。由此,他力贬“可读性”作品,推崇“可写性”文本——读者不知怎样读,只能靠想象(边读边创作即“写作”)。

有趣的是,巴特在文学主张上厚今薄古,但他批评实践的重心显然又是厚古薄今,他不遗余力地推崇新小说,而他的评论激情却都是宣泄在法国的经典作家身上:拉辛和巴尔扎克。他最喜爱的是“从夏多布里昂到普鲁斯特期间的法国文学”。这一“悖论”现象只能解释为:巴特是以现代批评家的眼光去读古典文学作品的。

巴特曾专门举办了一个研讨巴尔扎克的《萨拉帝》的讨论班,历时两年,讨论班的结晶便是巴特著名的批评著作《S/Z》。1975年1月,巴特在巴黎高师又开了个讨论班,选择的文本是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初衷是探讨拆解语言,摆弄语言的“外衣”,研究一种话语——即情话,恋人的絮语…一独自的特性。维特是充满激情的思辨型恋人的原型,他的一派痴语是典型的恋人情话。讨论班的聚焦点不是这部文学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恋人的倾吐方式和絮语的载体。两年后,巴特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双向运动”(doublemovement)的不知不觉之中,他已将自己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倾注到书中的情境里去了。最后是水乳交融,落入了一个类似庄生梦蝶的迷惘格局。更有甚者,参加讨论班的才子情种们又都在他们的发言中倾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于是巴特改变了初衷,讨论班的结晶——《絮语》不再是关于情话的论述,不再是诉诸一种一板一眼的科学语言来笼统地概括描述情话,而是一种新的文体,一种虚构的文字。巴特借鉴了尼采的戏剧化手法,挣脱了超然局外的“元语言”的刻板束缚。转叙论述成了直接演示,行文成了“动真格的”话语(un discours“monte”)。

《絮语》的结构匠心旨在反恋爱故事的结构。诸篇章常常以某一生动的场景或情境起首,完全可以任其自然地衍生出一个个爱情场景或故事。但行文却常常戛然而止。为什么不继续下去?为什么不干脆写部小说?巴特认为,对情话的感悟和灼见(vision)从根本上说是片断的、不连贯的。恋人往往是思绪万千,语丝杂乱。种种意念常常是稍纵即逝。陡然的节外生枝,莫名其妙油然而生的妒意,失约的懊恼,等待的焦灼……都会在喃喃的语流中激起波澜,打破原有的涟漪,荡漾出别的流向。巴特神往的就是“恋人心中掀起的语言波澜的湍流”(就像诗人叶芝从飞旋的舞姿中瞥见一种永恒的和谐一样)。“像一个细心的厨师,他留意不让语言变稠,变粘”(莱奇《解构主义引论》第112页)。  由此,巴特将绵绵语丝斩为片断,无意雕凿拼凑一个有头有尾的爱情故事。在他看来,一个精心建构的首尾相顾、好事多磨的爱情故事是“社会以一种异己的语言让恋人与社会妥协的方式”(《Le grain de la voix》,第267页)。敷设这样一段故事不啻是编织一个束缚自己的罗网。真正为爱情而痛苦的恋人既没有从这种妥协中获益,也没有能成为这种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爱情不可能构成故事,它只能是一番感受,几段思绪,诸般情境,寄托在一片痴愚之中,剪不断,理还乱。因此,《絮语》的结构设想就是要碎拆习见的恋爱故事结构,即使是片断情景的排列,也不是依从常人所理解的爱情发展顺序(如一见钟情之后便是焦灼期待等等)。

全书的诸般情境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其用心在于,避免导致某种(用偶然的,随心所欲的排列而引起的)误会——似乎作者在煞费苦心的排列中要传递某种“爱情哲学”,或某种“思想体系”,而这正是巴特所要避免的。书中的所谓“恋人”是一个复合体:纯洁幻想的恋人与智慧深邃的作者的结合,想象的激情与冷静的自制(表现力)的统一(就像任何一部作品的诞生一样)。这里,应该提醒读者体味巴特的苦心:反恋爱故事,即着力表现恋人的想象激情,而不是“故事”或“正确表达”。这种辞典式的罗列形式透出了一种冷静,是一种不加掩饰、文饰的表达方式,似乎告诉人们这里面既没有隐私,也不是什么自白,同时也揭示了恋人并不是个什么不同凡响的人杰,而只是一个在习见与陈词中挑拣的现代文化人。恋人在表演恋人的角色,这个角色由习俗陈规决定;艺术提供给他感觉、情绪和词句。他的痛苦是可望不可即而产生的焦虑;他无法越过陈规的雷池以更直接的形式实现他的渴求。他不得不对符号加上臆想的虚线(延长线)。爱人的虚位乌有(即“不在”)成了仅有的“存在”。恋人在这种虚拟的“存在”上宣泄恋物、象征和释义的激情。这一模式在西方自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14世纪诗人彼得拉克始,就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竞相搬弄演衍。巴特的独创之处是赋予其浓厚的符号学色彩。热恋中的自我是一部热情的机器,拼命制造符号,然后供自己消费。

说到底,《絮语》便是对正在叙述中的恋人的写照,尽管它带有法国文学自17世纪以来细腻的心理刻画这一传统的印迹,但它却不是要表现一个假定的(或特定的)什么人,而是展示了一个充分体现主体意义的“我”,旱现为一种产生、发展、建构、流动、开放的过程。过程的实现完全是凭借语言的构造。语言不是主体意义的表达;相反,是语言铸就了主体,铸就了“我”。因此,《絮语》中的“我”是多元的、不确定的、无性别的、流动的、多声部的。

整个文本以及贯穿这部文本的无序与无定向性是解构主义大师巴特向终极意义挑战的一种尝试。这样说来,《絮语》又是一个典型的解构主义文本。我刚动手译这本书时,就不断有人用最质朴的问题困扰我——“这是一本关于什么的书?”结果我只能很费力地挤出一串嗫嚅的省略号。很谙个中三昧的一位“行家”作出高深莫测状告诉我:这是本“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书。那么,在乎山水?不然,巴特这翁压根儿就矢口否认有什么“意”,无所寄寓,满不在乎。

——那不成了胡话了吗?

——对了。胡话,痴言,谵语正是巴特所神往的一种行文载体,一种没有中心意义的、快节奏的、狂热的语言活动,一种纯净、超脱的语言乌托邦境界。沉溺于这种“无底的、无真谛的语言喜剧”便是对终极意义的否定的根本方式。遥望天际,那分明的一道地平线难道就是大地的终段?不,它可以无限制地伸展。语言的地平线又何尝不是这样。

这并不是一种虚无主义态度,而是一个解构主义学者面对纵横交错的语言、意义经纬织成的历史文化潜意识网络的清醒认识。现实是语言分滤的结果,而构造现存人类文化的语言瓦砾上又布满了历史文化的苔痕和吸附,沉淀了特有的历史内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凡尔纳在写《神秘岛》时,根本不会想到耐莫上校的存在这一情节机制在复现了鲁滨孙的历史原型时,又带入了漂泊天涯的畸零人、局外人的母题动机,从而构成了与文明征服蛮荒的赞歌相悖的不和谐音。由此,谁还能再一口咬定这本书有一个什么终极意义?“天下文章一大抄”。文章其实都是五花八门的意义的融汇。作家遣词造句,自以为恰到好处,得心应手,其实都可能创造自己没有料及的、无法驾驭的怪物福兰肯斯坦。在巴特看来,任何文本都只不过是一个铺天盖地巨大意义网络上的一个纽结;它与四周的牵连千丝万缕,无一定向。这便是“文互涉关系”(Intertextuality)。无怪乎中世纪的人们就将世界比附为上帝写就的一本巨大天书。只不过在巴特看来,这本天书背后没有一个终极的神旨,而是一个文互涉关系的“斑驳杂拉的辞典”。这样一来,抱定一个终极意义不就显得很愚顽了吗?

由此,作者的丧钟敲响了!像尼采疾呼上帝死了一样,巴特以另一种心境(不无快慰?)向世人宣布:作者死了。一部作品问世,意味着一道支流融入了意义的汪洋,增加了新的水量,又默默接受大海的倒灌。

在文互涉这一前提上,巴特构造了他的文本理论:

1.文本不同于传统“作品”。文本纯粹是语言创造活动的体验。

2.文本突破了体裁和习俗的窠臼,走到了理性和可读性的边缘。

3.文本是对能指的放纵,没有汇拢点,没有收口,所指被一再后移。

4.文本构筑在无法追根寻源的、无从考据的文问引语,属事用典,回声和各种文化语汇之上。由此呈纷纭多义状。它所呼唤的不是什么真谛,而是碎拆。

5.“作者”既不是文本的源头,也不是文本的终极。他只能“造访”文本。

6.文本向读者开放,由作为合作者和消费者的读者驱动或创造。

7.文本的指向是一种和乌托邦境界类似性快感的体验。

仔细捉摸一下,不难觉察出巴特是借否定语言的终极意义来否定神、权威和理性。追求文本的多义乃至无不带有强烈的反个人性用意。巴特宣布作者死亡,压低作家的个人性,是想冲淡资产阶级自文艺复兴以来不断强化的个人意识,而巴特神往的摆脱一切俗成羁绊的、放纵个性的自由写作方式与自由阅读方式又陷入了一种极端的个人性,实际上,强调读者的个人阅读自由体验像强调作家个人中心一样,同属强化个人色彩,抬举个人位置。这是个悖论格局。

理论支点的有失偏颇并不意味着整个建筑的崩坍。比萨斜塔的绰约风姿不更自成一格,令人惊叹吗?思辨的过程也许更富魅力。《絮语》不啻是一个万花筒,满是支离破碎、五颜六色的纸片,稍稍转动一个角度又排成了一个新的组合。由此,读者将不断地被作者(或者说使自己)抛入新的视角,永远处于一种“散点透视”的惶惶然之中,但这种无节制的纵横驰骋又何尝不是种种摆脱束缚后的自由感和快慰?

草于上海

修改于美国哈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