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信仰是我国伦理学界研究不多的领域,也是一个需要很好开拓研究的伦理学的重要领域。本书在吸取国内外关于道德信仰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系统全面地研究道德信仰,全方位地向读者呈现道德信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使读者对此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哲学社会人生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郑永扣 |
出版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道德信仰是我国伦理学界研究不多的领域,也是一个需要很好开拓研究的伦理学的重要领域。本书在吸取国内外关于道德信仰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系统全面地研究道德信仰,全方位地向读者呈现道德信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使读者对此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 目录 序 /章海山 /1 引言 /1 第一章 道德信仰: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 /5 一、相信.信念. 信仰 /5 二、道德信仰:道德价值理想及其精神基础 /12 三、道德信仰的本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 /18 第二章 道德信仰的特性透析 /33 一、信仰的特性:确定与不确定之间 /33 二、道德信仰的特性:显示人性的神圣和尊严 /39 第三章 道德信仰的动态结构 /55 一、道德信仰的主体 /55 二、道德信仰的客体或对象 /63 三、道德信仰实践或活动 /69 第四章 道德信仰的功能及其效应 /83 一、道德信仰是道德作用的精神动力机制 /83 二、道德信仰功能的负效应及其克服 /105 第五章 神启。报应.道德宗教 /112 一、道德神启信仰种种 /115 二、善恶因果报应: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 /122 三、道德宗教理想国的建构与解构 /140 第六章 政治文明、政治信仰与道德信仰 /l54 一、政治文明与政治信仰 /154 二、政治信仰与道德信仰的区别和联系 /159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与政治信仰的相融互动 /162 四、政治文明建设应重视政治信仰与道德信仰的统一 /179 第七章 道德信仰与意志自由 /l82 一、意志自由还是决定论:伦理学的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183 二、社会环境:道德信仰的客观制约因素 /192 三、意志自由:道德人格和尊严的价值基础 /196 第八章 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 /206 一、需要的体认机制 /207 二、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 /219 三、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 /231 第九章 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根源及扭转 /241 一、道德信仰危机及其表现 /242 二、道德信仰危机的根源 /245 三、道德信仰危机的扭转 /255 第十章 人类道德信仰的历史和未来 /262 一、颤栗中的服从.异化中的崇拜.自由中的敬仰 /262 二、艰难的超越: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信仰 /274 三、道德信仰重振与完善道德建设机制 /286 附录一 元伦理学视角中的道德价值基础 /300 附录二 道德价值.绝对命令.德福统一 ——康德伦理学三题 /309 附录三 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信仰 /320 参考书目及文章 /329 后记 /344 试读章节 (一)颤栗中的服从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中,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生存环境的恶劣,人们往往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天上的神灵或地上的神(他们的名字包括天子、皇帝、君主、国王等)。越是人类的早期,人就越缺乏独立性,人的道德信仰就越融合于对自然的崇拜、神灵的崇拜、祖先的崇拜,和巫术、禁忌、宗教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由于个体离开群体就无法生存,人们对部落、氏族的整体利益以及由此引发的所有道德都要求崇拜和服从。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人们受到来自神权、皇权、族权的多重压迫,除了服从天上的神灵之外,还要服从皇权、族权,在道德信仰方面,既表现出宗教信仰性质,又表现出浓厚的政治信仰色彩。 “在人类社会出现的初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的交往也是很狭隘的。因此,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那时,自然界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只能服从。这种关系反映在原始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为一种自然宗教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驯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自然的威力作为无法改变的法则控制着人们的行动和思维,人们对这些自然法则只能俯首称臣,既畏惧又崇拜。人们把某些自然物作为自己氏族、部落的祖先或亲族加以崇拜即图腾崇拜。图腾崇拜通过一定的祭礼仪式进行,想借此控制自然并使其符合目的化。“图腾崇拜产生后,它往往以巫术、祭礼等神秘的方式引发初民的惧怕心理,增强初民的归属感和敬畏感,并由此控制了人类,使人类自身秩序化。随着图腾崇拜的产生,出现了诸多禁忌。通过这些禁忌限制初民的那些危及种族、部落生存的盲目欲念和冲动,强化行为的一致性,以保证基本的生活秩序。后来这些神秘的禁忌渐渐演变为习俗和传统,最终成为当时整个道德信仰的基础。” 人类的自然崇拜中内含着对道德要求的崇拜和服从.内含着对自身与自然和他人的交往方式和规则的敬畏和笃信。他们非常害怕因违背这些方式和规则而招致惩罚和灾难,又由衷地期望通过对自然法则的遵从而带来福佑。几乎所有的巫术都对违背这些交往方式和规则的人进行严厉惩罚,有的被打死、烧死、淹死,有的被献祭,有的被逐出氏族等,使人们在颤栗中服从。法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认为巫术是原始思维的一种集体表象,“这些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的;它们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情感”①,这正是人类早期道德信仰的真实写照。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精要——巫术与宗教之研究》这部驰名中外的著作中,通过对世界各地大量的事例的考察和分析,他认为巫术主要有两种,一是顺势巫术,一是接触巫术,这两类统称为交感巫术,都内含着人们坚定的信仰并使人在规则和禁忌中获得了道德信仰的性质。人们“只有严格遵从其巫术的规则或他所相信的这些‘自然规律’,才得以显示其神通。哪怕是极小的疏忽或违反了这些规则或规律。都将招致失败”①。古代人认为通过巫术控制下雨、太阳、刮风等,但要达到目的,需要付出代价。比如,在埃及,当尼罗河涨水前,为了能够引水灌溉,传统的做法是用华丽的衣裳打扮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把她扔进河里,作为求得一场美满河水的祭品。这种做法在很多民族包括中国都存在过。人们为了不冒犯神灵和取悦神灵,形成了很多禁忌和规则,这就是最早的道德规范。当然,除了巫术,古代人还存在宗教、祭祀、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等多方面的敬畏和崇拜方式,但不管哪一种,都是人对神秘的绝对权威的畏惧。可见,原始人的道德信仰是以敬畏自然和神灵为前提的,一开始就带有神秘性和绝对性,所以我们称之为“颤栗中的服从”。 另外,生产力的落后使部落、氏族的成员难以具有意识和行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人们对自己所属的部落、氏族及其制度只能俯首帖耳,只能在颤栗中敬仰和服从。恩格斯指出,在原始社会,“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力,个人在感情、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①。 阶级社会出现以后,统治阶级为了使被统治阶级俯首帖耳,既把道德说成神的意志,又加上了皇权、族权的强制和保护,使道德成了绝对命令,人们只能在颤栗中服从。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分析了土地所有制的第一种形式——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它以古代东方为代表,在以自然条件为实现劳动过程的前提的亚细亚式所有制形式中,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表现为个人服从、隶属于公社的首领个人,最终隶属于作为个人而存在的更高的共同体。在这种关系中,共同体是实体,“而个人则不过是实体的附属物,或者是实体的纯粹天然的组成部分”⑨。因此,个人要无条件地服从共同体的利益,而实际上是服从共同体的代表——君主个人的利益。在这种绝对服从中表现出来的道德信仰只能是“颤栗中的服从”。P263-266 序言 《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这部专著是长领博士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和扩充的结果,也是他多年来科研的结晶之一。我与长领师生几年,他勤奋好学,扎扎实实地做学问,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相当的学术造诣,而且对现实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正因为如此,他毅然选择了难度大的道德信仰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 记得康德曾经说过,对于伦理学至为重要的问题是人为何要遵守道德律令。他强调指出,如果道德律令不是出于人的自由意志作出的自由选择,人是不会自愿去遵守它们的。这里无需介绍康德的解决办法,他的功绩不在于如何解决问题,而在于提出问题。 当前,我国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已经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当务之急是如何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转化成广大群众自觉遵守的行动。可以说,这是一个比构建道德体系更为艰难的任务。一方面,需要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等支持,这是外在的制裁力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一种精神的内在力量的支撑,我认为这种精神的内在力量主要是道德信仰。因此,研究道德信仰具有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也就不言自明了。这就是这部著作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的价值所在,当然其正确性和实际的指导作用还有待今后的实践检验。但是,至少在道德信仰的研究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做出了有开创性的工作,这是值得称赞的。 道德信仰是我国伦理学界研究得不多的领域之一。如果翻阅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诸多的伦理学教材,几乎没有专门论述道德信仰的章节。检索有关论文也不多,研究道德信仰的专著,我只见到任建东博士2004年2月出版的《道德信仰论》,也许还有我没有见到的,但研究专著甚少是事实。 道德信仰是一个需要很好开拓研究的伦理学的重要领域。《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在吸取国内外关于道德信仰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系统全面地研究道德信仰,努力构建一个适应我国道德建设现状和需要的道德信仰体系框架。其主要特色在于,以分析研究道德信仰的本质、特点为主线索,从阐述道德信仰“主体-客体”互动关系的动态结构,进一步揭示出道德信仰区别于其他信仰的特质。继而论述道德信仰的功能效应和发生机制,以及当前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根源及其解决的途径,并且展望人类道德信仰未来和发展趋势,等等。著作还从更为广阔的视野考察道德信仰,分析研究了与道德信仰关系甚为密切的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及其内在联系和区别,使得对道德信仰的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因为宗教和政治对道德信仰可以说具有举足轻重甚至不可替代的影响。这样,作者全方位地向读者呈现道德信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使读者对此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 著作探析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信仰的建设问题。分析当前道德信仰的新特点,认为有多元化、理智化和在人们追求利益中淡化等方面。主张道德信仰建设应当与制度伦理、德性伦理并重,道德信仰与法律信仰并重,以期达到在对道德信仰的追求中实现自我超越,在自我超越中实现自我完美,充分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总趋势。 研究道德信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依然要理直气壮地提倡一种精神——一种奉献精神,依然要把人们从事的求利的职业活动与高尚的精神和崇高的价值观联系起来,作为人们经济活动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这种精神支撑,我认为主要是道德信仰。构建、树立适应时代需要的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支撑,将使人们的经济行为不再是迫于经济力量,彻底摆脱“经济动物”的地位,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道德信仰,使人们在追求崇高目标中实现自我超越,在自我超越中实现自我完美,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人类的人。我想这就是长领博士研究道德信仰的初衷和追求! 这篇序言算是一篇导读吧。 章海山 于中山大学蒲园 2004年7月30日 后记 该书是由我的博士论文《道德信仰探究》扩充而成的。 我对道德信仰及其有关问题的思考已近20年。1984年我于河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适逢章海山老师第一本专著——《西方伦理思想史》问世,我被该书特别是其中关于近代英国伦理思想史上利己与利他之争的问题紧紧地吸引住,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和迫切的渴望思考人到底是利己还是利他、人是怎样由利己走向利他的等问题,现在看来就是道德是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和我的博士论文《道德信仰探究》密切相关的问题。我主动申请讲伦理学课,系里就派我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伦理学。我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讲伦理学课。1991年我考取北京大学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此期间,我除了接受魏英敏老师、金可溪老师、万俊人老师、陈少峰老师的教育外,还非常有幸地几次聆听周辅成先生的教诲。1994年我硕士毕业后分配到郑州大学哲学系工作,一直讲授伦理学课。 2000年,我非常荣幸地成为章海山老师的博士生。在校学习的三年里,章老师对我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关怀备至,这篇博士论文从选题、论证、提纲到写作、修改、完善、定稿,每一步都渗透着章老师的心血和关爱。从而也使本书成为中山大学“985工程”成果之一。在此我向章海山老师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感谢!我还衷心感谢叶汝贤教授、李萍教授、徐俊忠教授、李尚德教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关怀,感谢师母王家璧老师对我的关怀和厚爱。 对我的学习和博士论文写作给予指教和帮助的还有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宋希仁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魏英敏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瑛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唐凯麟教授,河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校党委书记郑永扣教授,河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原哲学系主任张培强教授,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太恒教授,郑州大学学报主编辛世俊教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被列入“哲学.社会.人生”丛书首批书目。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河南人民出版社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深表感谢。 魏长领 2004年5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