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孩子你已经长大--家庭教子方略行动实录
分类
作者 郭琪琪//郑宪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郭琪琪、郑宪编著的《孩子你已经长大--家庭教子方略行动实录》源于20多年前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少儿节目“教子有方”,当时该节目编辑从她采访的大量案例中,精选了30例,编写成此书稿,书稿中涉及的有知识分子、普通工人甚至在黄河边上倒马桶的家庭,这些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20年过去了,这些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现在都在做什么?当年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这本书将向您娓娓道来。

内容推荐

让梦想照进现实,距离有多远?2O年的时空穿越,郭琪琪、郑宪编著的《孩子你已经长大--家庭教子方略行动实录》讲述一个个真实而又精彩的追寻梦想的故事——

20年前,陈燮君说:“我们要求自己也要求女儿,尽可能地健全自己,尽可能地充实自己。这样,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社会里,我们才不至于被生活所淘汰。”陈燮君女儿陈颖2 O年后居住在纽约,生活事业多姿多彩。

20年前,刘欢庆的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说不出很理性、很深刻的思想,但从那断断续续的言语表达中不乏独到的见解: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努力创造才会来的。2 O年后,刘欢庆就职于联想集团。目前生活安逸,有房有车,无贷款压力,家庭生活和谐幸福。

20年前,赵佳玲就是一个很快乐的小女孩,她的思维、她的想象、她的生活都是自由自在、没有拘束的,这是因为她的父母为她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2 O年后,日语专业毕业的她加入了80后的创业大军,在淘宝网上经营着一家以日用器皿为主的日本艺术品沙龙“霜降惊蛰”。能伴随自己的梦想一起长大,赵佳玲感到很幸福。

20年前,陈涵修的父亲陈跃进说:“孩子是棵苗,这棵苗以后能不能长成好的树,关键不在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往往要落空的……当然,我们家长不是什么也不做,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他们自己能尽早地照顾自己。”20年后,将为人母的陈涵修在一家外企工作,女儿安定的生活与工作,让父亲甚感欣慰。

目录

找寻的故事

一 春雨随风最可人

二 蝴蝶梦

三 摄影之家

四 迷上星星和月亮的男孩

五 优秀从勤奋而起

六 生活需要勇气和奋斗精神

七 江南小镇“辣妹子”

八 温和谦让的“强者”

九 “穷人”的孩子有“出息”

十一 个很有爱心的女孩

十一 “粗放”教育法

十二 在缺陷中寻找美满

十三 缺少“中间层楼”的三口之家

十四 富有系统理论指导的家教

十五 孩子在沿街的花店中成长

十六 一分耕耘,半分收获

十七 充满欢乐的童年

十八 努力于现在,憧憬于未来

十九 无为而治苦乐咸有

二十 生活,永远需要爱心调适

二十一 双重的爱

二十二 几多辛苦为明朝

二十三 难得的父爱

二十四 培养孩子当个科学家

二十五 女孩说:我的知识很多的!

二十六 草窝里要飞出金凤凰

二十七 每一分钟都要努力

二十八 让孩子自我发展

后记

试读章节

譬如一次女儿做作文。老师的题目是:记寒假中有意义的一件事。这题目实在太老掉了牙,无一丝新意。胡乱涂一篇,容易,但真要写出“有意义”,实在让宋亦青苦恼,因为在那一个寒假,她确实过得平平淡淡,找不出一件“有意义”的事。宋超见状,便对女儿说:“让我们一起真真假假写件有意义的事情怎么样?”

真实的事情女儿说了一件:那是春节前的一天,街道居委会热热闹闹敲锣打鼓到隔壁的军烈属家送慰问信。送慰问信的时候,隔壁的军烈属家有一个老奶奶,有一个小女孩。送信的人和老奶奶说了几句话,就走了。真实的事情就这样。

宋超说,我们就在真实的事情后面编下去:送慰问信的人前脚刚走,那小女孩就哭起来,对奶奶说:“奶奶,我要爸爸回家,过春节了,别人家的爸爸都回家了,我也要爸爸回家!”老奶奶的儿子、也就是小女孩的爸爸不能回家,他在部队里,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听到小女孩的哭声,我(宋亦青)心里好难过。正巧,我的身上有三粒喔喔奶糖,忙掏出来给了小妹妹:“小妹妹,别哭了,快吃糖。”小妹妹接过糖,破涕为笑了……

“哎呀,爸爸,你真会编故事呀!”女儿的眼眶里还竟然有泪,“和真的一样呢,编得我的眼泪也要流出来了!”

到此,他便开始和女儿谈点做文章的“道道”:什么准确把握题目呀,记叙的风格呀,环境气氛的渲染呀,通过细节引出感情呀。这样,本来叫人头痛的一篇作文过程,成为一件本身就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女儿最后写出的文章没有完全按照他编的内容“杜撰”,而是自己又“挖空心思”真真假假地写出一个。

不单和女儿一起写作文。有一次女儿做一道几何题,那道几何题确实很难,做得女儿“怨声载道”,情绪极坏。在晚上八时三刻打电话获悉后,他关照女儿不要苦熬了,必须按时睡觉,攻不下的“几何”难题,由老爸代做,但要把中学所有学过的几何教科书放在书房内。晚上十时,宋超回到家中,关起书房门,用两个小时认认真真通读了这几本几何教科书,把当年学过的平面几何知识复活。宋超在中小学时期担任过多种职务,但学习委员和数学课代表是他从未间断过的“官衔”,而现在,细看这道几何题,真是难啊,简直一筹莫展,用了一个小时,突然灵光一现,不妨加两根延长线,这不就有解了吗?“几何”不负有心人,子夜一时半,难题攻克。宋超回到房间,看着熟睡中的女儿,他认为,自己以三个半小时苦解几何难题,换来女儿的一场酣睡,这个性价比太高了。更重要的是,化繁求简,化难为易,把整个求解过程中的几大妙处讲给女儿听,这会使她对几何,乃至对数学学科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好奇心。学习的兴趣比苦啃一道题重要得多。

第二天晚上回家,女儿告诉父亲,对这道题目,整个班级只有她和另一位女同学解出来了,这位女同学私底下告诉她:一看这道题目太难,就请在交大担任数学老师的小姨妈代劳。但几何任课老师说:相比较,宋亦青解题更清晰、简洁。由此,父女俩抚掌大笑。而宋亦青从此把这道题写在记事本上,作为不能遗忘的记忆,从中汲取特殊的营养。

宋超认为,他没有系统的教育子女的思想或方法。他说,在这方面,他和秦乐平比较随意。然而他们特别看重自己在家庭中的形象塑造。就是说,你想塑造好子女,首先就要塑造好自己。家长的自身言行对子女影响很大,要求女儿做到的,父母必须做出鲜明的榜样。家庭气氛,该轻松的时候就要轻松,该严肃的时候就要严肃,该紧张的时候就要紧张。

譬如他写文章,有时是写报纸的重头文章。这时,他习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杜绝家庭一切的“温馨和欢乐”。这时的女儿,也会随之“凝重”起来:放学归来,旋开他的书房门叫他一声,便蹑手蹑脚走出,去做自己的功课和事情,并注意不发出任何会扰乱父亲思绪的声响。当他写完文章,当他写完后感到轻松和满足的时候,他会请女儿进书房,让女儿朗读他写的文章,并请女儿提出“宝贵意见”。有时候他真的会根据女儿提出的意见对文章小做修改,修改时,他就抓住女儿的手,一笔一画往文稿纸上写一两行字。以后文章登在报纸上,他就会对女儿说:“瞧,这两句是你为爸爸修改的句子。”女儿看到了,那种高兴与自信,显得格外的天真。

P6-7

序言

2014年春节前,我们被一件事情所惊呆:上海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傅玉芳寻来,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牛皮文件袋,我们问是什么宝贝?她说:“是你们20多年前写的书稿啊。”

20多年前我们写过一本书?!

我们几乎遗忘殆尽。

牛皮文件袋里拿出的书稿,全部是手写的。是啊,20世纪90年代初,电脑计算机写作还孕育未出呢。除了手写,只会手写。

泛黄的手稿,文稿纸方格子里一个个蓝色圆珠笔的文字,删改增添的红笔记号,这一切,犹如见到久别重逢的孩子,让我们激动不已。

历史沧桑,沧桑历史。

看着这些文字,于是我们慢慢记起来:20多年前,我们夫妇俩均在上海的新闻媒体工作,一次偶然的亲子郊游活动,让我们有了写一本实录各个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冲动。当时,我们自己也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也在经历着孩子教育及成长的酸甜苦辣。采访过程是有趣的,艰辛的,宽泛的,有一定时间长度的。采访的家庭,有的是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名人,但更多的是很普通的家庭和普通的人,比如环卫工人和他们的女儿、农民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前后,我们共“切入式”地访谈了30多个家庭,历一年多时间写作。

 完稿,我们交给了一家出版社。被评价:“形象生动,真实感人。是实录,又似故事,虽然观点不一,但读来引人人胜,给人启迪。”

之后,我们接到了即将出版的通知。

但时隔一段较长的时间,被告知,出书会延后。

再之后,书稿“完璧归赵”——回到我们手中。

我们把这件事看得很正常,当然,有些遗憾。甚至,我们比较尴尬地向被访谈的家庭致意:对不起,打扰了,书最后没有出来。

也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我们将此书交给我们的好朋友傅玉芳,当时她在另一家出版单位工作。她阅后,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很喜欢,书会出的。

以后,这本书的音讯便杳然。

一开始我们还是有期待的,但之后便渐渐淡忘。想书出不来,总有原因。再之后就是遗忘,彻底遗忘。毕竟,岁月的河水流得太长,冲刷去了一条条坚硬的痕迹。

但这一次,我们的朋友再次寻到我们,说:“书,现在可以出版了。”

傅玉芳告诉我们,20多年来,她一直惦记着这本书。她一直认为这是一本能够引起社会反响的好书。只是,作为一个严肃的出版人,她总感到这本书的最佳出版时间没有到。她也和周围的同事屡次商谈这本书的最佳出版时间点。她一次次地“拖延着”,及至她这次的“出手”:“我们认为,20多年前的‘教子方略’的苗,今天应该可以看到它们是不是结出甜蜜的或是酸辣的果实了。”

竟然是这样一个“美妙的延宕”。

所以,20多年后,我们拿着泛黄的书稿,再去找寻一个个当年被采写的家庭和人。我们听到了激动人心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当年教子方略的果实。有趣的是,一如我们开始对这本书遗忘的情景,那些被访谈的家庭和主人公最初的反应也是基本遗忘了这件事,那些找寻到的家庭,见到这20多年前的文稿,也是和我们一样慢慢地回忆,然后心潮澎湃不已。当然,不少的家庭,不少的人,我们一时无法找到。找寻的故事,我们今天也在书中有所描述。我们对此也不把它们当成缺憾。因为寻不到而产生的怀念、思恋、想象,也让我们思绪波荡。而那些寻找到的,读者自可直接品味其纯美甘甜苦辣。

毕竟,时间走到了2014年——这本书稿主体内容的20多年后,所以,我们还是以今天的认知和角度,在每篇访谈家庭内容前加上“作者今天的话”。多位我们寻找到的家庭,我们请他们发来20多年前的孩子和今天已成人的两张照片,以及一些文字。

感慨岁月。

感恩父母。

孩子,你们已经长大。

后记

我的名字叫郑天然。

取自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据说是当时在当记者的爸爸给取的,有希望自然生长、不受局限的意思。

我是在一个冬天的正午出生的。因为早出来两个星期,似乎打破了原本完美嵌在时间里的安排。还没作好准备的爸爸抢了一辆三轮车把妈妈拉到了医院,却没能等到自己女儿的出生,又消失在他那“硝烟弥漫”的记者采访路途中。

爸爸妈妈有时候会说起关于他们的往事。他们在大学里相恋、毕业后成家,当时大学校园里还不允许恋爱,爸爸喜欢写小说,他还喜欢在别人面前牵妈妈的手。妈妈的字写得很漂亮,爸爸向杂志和报社投出的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妈妈的誊写,她不喜欢在人前出双人对,但每次也只能屈服于爸爸的张扬。爸爸那时也没有很多钱,他们的约会就是从上海的这个区走到那个区,快到饭点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总是会正好逛到那家小馄饨店前,那里的小馄饨很便宜,爸爸就常常请妈妈吃。大学毕业的时候,因为违反校纪谈恋爱,两个人不能都进入自己想去的单位。最后,妈妈退让去做了中学老师,爸爸成为了《解放日报》的记者。

大概因为机会来之不易,爸爸特别努力地工作着,我童年对他的印象被“大特写”和“头版头条”这几个字占据。那些记忆中兴奋的神情总是与他的工作相连。我脑子里有很多奇怪的名词,比如“哥德巴赫的悲壮”,比如“年轻院士和他的妻子”,后来我才知道都是他的大特写的篇名,很奇怪许多文章当时尚且年幼的我并没有读过,却不知为何在大脑的某个角落里却安放了那些囫囵吞枣般完整的名词印象。

大概因为从来好强不认输,妈妈也从来没有停止她的战斗。毕业那一年因为荒诞原因错过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一年后她如愿进入并成为编辑。她表面上有着贤妻良母的样子,把一切安排得很妥帖,内心却很强大,比爸爸有着更清晰而坚定的目标,认定的事情从不落空,没人能动摇她。于是在生完我后,她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身体后便回到了她热爱的地方。——那年爸爸31岁,妈妈30岁,在他们事业最开始的地方,有了我。  占据我童年记忆的那些画面,是和奶奶一起面对面盘腿坐在夏天铺了草席的床上,奶奶喂我一口饭讲一个故事,常常吃完了午饭就该吃晚饭;爷爷带我去托儿所,把我放在自行车的前座,前座是个橙色的小椅子,鲜亮好看,后来爷爷又带我去幼儿园,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有一次因脚晃得太开被夹进了自行车后面的车轮里,大哭着去了医院;外婆大概把我当小雀儿,给我吃橘子,摘下一片拉着一边开一个小孔,看着我不断吮,一片橘子可以吃很久,看上去两个人像是在拔河。

在我童年最初的回忆里,很少有爸爸妈妈的影子。

后来我上了小学,开始记得一家三口住在龙华西路的小区里。小区门口是东安公园的后门,那里有我最喜欢的小羊拉车。爷爷和妈妈有时候会带我去坐。没人带我坐的时候我就拔了野草在铁门外等很久,想着那只小羊或许会看我一眼然后过来吃我手里的草。我的记忆里还有黄昏的夕阳,橙色的,有时候透亮着,有时候很厚重。光芒从远处而来,世界很大很远也很安静。

而更多的时间,我依然和爷爷奶奶还有外婆待在一起。记忆里更清晰的是爷爷奶奶和外婆的房子,穿过门口五颜六色的水果铺子,满是灰尘的路的尽头是爷爷奶奶的家;阳台上种满了绿色植被,探出头去就能看到学校院子的是外婆的家。我在那里度过了我大部分的童年时光。

那些事情一直是我的骄傲:两岁半开始人全托幼儿园,小学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中学和外婆住在一起,到了高中则住到了学校。我能一个人安静地待很久,很早就可以一个人穿过红绿灯回家,是班级里唯一一个会给自己绑对称的麻花辫的女生……

我不断地在教导自己的生活,没有去询问父母的习惯。因为他们总不在身边,我甚至很少想起他们。我没有家的概念,他们总是笑我去哪都能自然地睡着,去了哪就能把那里当自己的家赖着不肯离开。我从小不曾和他们在一张床上睡过,大一些更觉得别扭而无法做到。

我们就这样维持着松散的关系直到我大学毕业决定出国读研究生。我用了一天的时间作了决定,而和他们的谈判并得到支持只用了一个小时。  我住在地中海沿岸。西班牙拥有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和最蔚蓝的海岸。周末的时候我到巴士站随意地点选一个附近城镇的名字,一个人坐着几个小时的车过去,逛上一圈,再坐同样的车回来。我在网上开了一个博客,把一切所遇所见都写下来,有时候带着相机出去,拍一些照片回来。我很少给父母打电话,但他们会来我的博客上留言。过去了那么多年,又相距那么遥远,而我们却终于各自静下心来,阅读对方的生活。他们会在评论里连载一些他们以前的故事,当记者的爸爸和当编辑的妈妈写起东西来都是长篇大论的。我时常看着看着就会产生一种感觉——那是两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人的人生。由此想到他们看着我现在写的东西,会不会也是同样的感觉呢?

虽然并不甘心于这样的设定,但却第一次认识到或许是因为距离,我们彼此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对方的存在,以及了解对方是怎样的人。安逸会像薄雾一般笼罩近旁的事物,不安却会让人思念,想到遥远的距离之外那个人的重要性。

2008年圣诞节之前,我回国了。留学期间从没有回过家,再见他们时其实有点尴尬。无法再像之前不把他们当回事情般的四处游走,也无法像在国外时可以轻易地把念想挂在嘴边,度过那段时间之后,像是中和又像是走到了新的地方,我第一次正视我们之间的关系,却又发现好像一切都是新的,陌生得有些令人不知所措。

2009年正好是世博年,爸爸下海七年,正在经营他的展馆公司。我理所当然地进了爸爸的公司,并且靠着刚刚回国时的一股冲劲,一口气拿下了四个外实现了。或许在一轮一轮的远近之后,我们终于走到了平行的道路,或许我们正处在互换位置的当口,而之后的路比起受到他们的影响,更多的是属于我自己的。

我用了30年的时间去寻找却依然没有找到最好的答案。我还是同情那个无比期待父母眼光的小孩,记得在工作中即使共处艰难但得到赞赏时的欣慰,暗喜着在对他们而言语言不通的国度里对我的依赖,努力地去说服自己用善意去聆听、鼓起勇气地去付出。  我们还要继续相处下去,或许明天就走到新的情境中,然后发现那才是更好的。

然后慢慢地,开始明白过去的很多其实都是爱,而现在还有更多,可以用来表达爱的东西。

前两天,妈妈找了篇文章给我看,大概的意思是,在爱情的世界里,不应该顺其自然。我笑笑说:那就不是与我的名字“天然”违背了么。而现在想来,或许我们该违背那些“天然”的事。

一直在做的事情有:从小学时候起就会给他们准备生日礼物、结婚纪念日礼物;在完全还没有盛行母亲节和父亲节的时候就记得表达感谢;带他们出去旅行,虽然有时因体会不同我们依然会在路上争吵;给他们拍照片。

未来想做的事情有:打破“天然”的承受和发生,找到可以表达爱的方式,读懂爱被表达的样子。

又及:那天爸爸妈妈告诉我,他们二十多年前一起写过一本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书,当时采访了很多家庭,却没有出版。二十多年过去,曾经的那些孩子已经长大,有一些还是当初的样子,有一些已经完全不同。他们要在二十多年后出版这本书,我觉得这是件既有趣又残酷的事情。而让我来写后记,也同样既有趣又残酷。

今年是2014年,以阴历来算,我正好30岁。我继承了妈妈的音乐之声艺术团,现在是一群小朋友们的大姐姐,写这篇后记的两天之后,我们正要一起前往东欧,参加世界合唱比赛。而我同时也在由兴趣做着摄影,为一些音乐公司和杂志拍摄一些音乐节和演出现场,为有缘的人们拍摄人像和生活纪实。

我用了很久去叙写这篇文章,尽量将回忆中最真实的片段写下来,或许因为小时候是敏感的孩子,那时的感受多是寂寞的。而长大成人后,我虽然偶然也会无法挣脱那份寂寞,但更多因为有了自己的生活而遗忘了要去在乎的那么多事。而此刻写完这篇后记,静下心来想着,是不是我就像当初的爸爸妈妈一样呢,因为生活的复杂而忘记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以上这段我想他们不一定会赞同(笑),但无论如何将当时最真实的想法写了下来。也提醒自己,无论生活多么忙碌,都不能忘记去体会周遭、去表达爱,并确定那些爱有没有被完整地接收到。

只要生活继续,我们和每个人的关系就不会止于此。我最庆幸的是,我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应该走到了30年以来的最好。而我有没有因为他们的“教育”而成为他们希望的样子,我就不得而知了。

若天然即好,那定是达成了吧。

郑天然

2014年7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5: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