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奇葩(萨维奇评传和考利评传)》是译者从事多年翻译古英语文学作品的又一本佳作,继《管锥编述说》《文学欣赏》《约翰生传》《幸福谷》《人的局限性:约翰生作品集》《惊世之旅——苏格兰高地旅行记》后,又一本佳作,强烈推荐给喜欢翻译及外国文学的读者。
《萨维奇评传和考利评传》的原作者是约翰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传记奇葩(萨维奇评传和考利评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约翰生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传记奇葩(萨维奇评传和考利评传)》是译者从事多年翻译古英语文学作品的又一本佳作,继《管锥编述说》《文学欣赏》《约翰生传》《幸福谷》《人的局限性:约翰生作品集》《惊世之旅——苏格兰高地旅行记》后,又一本佳作,强烈推荐给喜欢翻译及外国文学的读者。 《萨维奇评传和考利评传》的原作者是约翰生。 内容推荐 《传记奇葩(萨维奇评传和考利评传)》是蔡田明老师学习研究约翰生的第五本译作。本书选自英国词典编撰家,诗人,文学批评家约翰生所著《诗人评传》中的两篇《萨维奇评传》和《考利评传》,这两部评传是约翰生的经典之作。前者是部叙述萨维奇不幸的天才或天才的不幸的传记,后者则是叙述考利这位艺术造诣很高的诗人,且约翰生认为是他写得最好的一篇评传,居于《诗人评传》之首。 目录 译者序 萨维奇评传 考利评传 附录: 国外约翰生学概况 约翰生家乡见闻 后记 试读章节 每个年代都有人注意到,那些天性上或财富上的优势在增进幸福感方面所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那些地位荣耀或能力超凡的人,虽处在人类生活的顶,却常常没有合适的机会去羡慕那些仰望他们的下层人士;无论那明显的优能否促成伟大的人生规划,而伟大的规划自然易于遭受致命的失败;虽说人生活大多是不幸的,而那些因为自身的卓越而备受关注的人物的不幸,总是被更仔细地记录下来。这是因为他们的不幸能得到更普遍的关注,在现实中会比其他人的不幸来得更频繁或更严重,而只会更引人注目。 财富和权力,外在和偶然的、而且易于从那些拥有它们的人中区分开来的势,常常使人自鸣得意,心中充满快乐的期待,而这些快乐是上述因素所不提供的,这是毫不奇怪的。这些也似乎是很合理的愿望:智力出众的人应能造最好的成果;思想上具备取得伟大成就的标准的人应尽力让自己先受益;那些最能教人幸福之道的人应该最善于此道。 然而,这种期待,不论貌似多么合理,却通常不会实现。文学的英雄和文的历史记录,经常让人们特别关注英雄伟人所经历的苦难更甚于关注他们所得的成就。大量的书本文字也只写智慧者的不幸,谈论他们的命运多舛和死非命。 在这些悲剧性的叙述中,我要把理查德·萨维奇添加进去。这个人的创作以为他赢得文学上的杰出地位,而他的不幸也得到某种程度的同情。这种同并非出于这种不幸本身,因为他的不幸常常是他人的罪恶所致,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原因。 1697年,麦克莱斯伯爵夫人安妮,有一段时间与她丈夫关系不协调,于想到一个公开承认通奸的权宜之计,以便获得人身自由。为此,她宣布,所怀上的孩子是里弗斯伯爵的。这个结果,就如人们所想象的,她的丈夫于分开的渴望与她同样强烈,于是他采取了最有效的行动,不是上教会法申请离婚,而是到议会要求设立一个法案。他凭借这个“法案”解除婚姻,废除结婚合同,把他妻子所生的孩子们判为私生子女。这个法案,尽管有些人认为婚姻应由教会法庭来审理而加以反对,经过常规的商议程序后,他还是得到了;在次年3月3日,他正式与妻子分开。他们的财产很多,伯爵夫人得到了赔偿。她和她丈夫都有另觅良缘的自由,她很快就与陆军上校布雷特结婚了。 正当麦克莱斯·里弗斯伯爵将此事诉至议会时,其妻在1607—1608年(原文如此,应为1697一1698)1月10日生了一个儿子。里弗斯伯爵显然视若己出,这使他人对孩子母亲有通奸一事深信不疑。又因为他是孩子的教父,里弗斯伯爵给他IRT-9自己的名字,并要求把名字写进霍尔本的圣.安德鲁教区注册档案里。不幸的是,他把孩子留给母亲照顾,而此时母亲已与丈夫分开并获得了自由。里弗斯伯爵可能以为,母亲会因孩子对她离开前夫这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上所起的作用而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确实,是什么动机让一位母亲的自然亲情失去平衡,或说她忽视或残酷地对待孩子有什么好处,这是难以了解的。一些可怜人一时冲动而遗弃或杀害自己孩子的那些对羞辱或贫穷的恐惧感,对这位母亲也不应有什么影响。因为她已公然宣布了她的罪过并恳求责备。对她来说,立法机构的仁慈已不公平地给予了她大笔财产,而这些财产不会因为她需要照顾孩子的开销而略为减少。因此,她不可能在没有诱惑下变得如此邪恶。孩子一出生,她便带着某种怨怒和憎恨来对待这个孩子,不仅不给予扶养、帮助和保护,反而乐见孩子在痛苦中挣扎;或者利用一切机会,加重他的不幸,阻止他的财源,继续她对孩子从一出生到生命最后的无休止的残酷迫害。 然而,无论她的动机如何,在孩子出生前,她就找到了与他断绝关系的办法。她很快就让这个孩子从自己眼前消失,把他交给一个贫穷的妇人看管。她指示这妇女,把他当作她自己的孩子来教育,责令她绝不能把其身世告诉他。 这就是理查德·萨维奇生活的开始。他出生于一个从法律上说荣耀和富有的家庭,可两个月后就被议会宣布为私生子,遭到他母亲的遗弃,注定了贫困平庸,抛向也许只能被流沙吞噬或被岩石撞死的汪洋大海般的生活中。 事实上,其他的人无法像他母亲一样残忍地对待这个孩子。他母亲无法逃家人们对这个孩子的好奇和关切的询问,而被迫透露了孩子的安置问题。她母亲梅森夫人,无论是在她计划的许可下,还是要防止罪恶进一步发展,找孩子的养母,商谈付钱让她去照顾并监督萨维奇的教育。 在这仁慈的帮助下,孩子的教母劳埃德夫人伸出了援手。劳埃德夫人总是切慈爱地关心萨维奇,他母亲的暴行使这种慈爱更显得弥足珍贵。可在他岁那年,这位教母去世了,这是他童年的又一个不幸。尽管她慷慨地要给包300镑遗产来试图减轻其痛苦,可是他无法去申领这笔财产使自己免于受压迫,也得不到法律的正义支持。她的遗嘱被执行人回决,结果他什么也没得到。 然而,萨维奇还没有完全被抛弃。梅森女士继续关照他,把他送到一个靠圣·奥尔本地区的小学,在那人们以他养母给起的名字称呼他。没有任何线暗示他还有其他身份。 在那儿他开始学习文学,上过几个年级,进步多大或怎样受到称赞,我们见在已无法知道。他总是满怀尊重地谈起他的老师。可能当时卑微的身份并没妨碍他成为杰出的天才,也没有阻止他因勤奋用功而受到奖励。如果在如此微的状况下,如非靠他的天赋和勤奋,他不会那样出类拔萃,获得嘉奖。 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推测:他的表现与他的能力相当,因为他的进步与他听拥有的机遇极为相称。这也不容怀疑,如果他早年的作品能够保存下来,如些幸运的学生的作品一样,我们很可能在部分作品中发现那使《出租作者》与众不同的轻松幽默;而在其他作品中发现他描写《流浪汉》中严肃场面时所悼用的敏锐的想象力。P31-33 序言 英国词典编撰家、诗人、文学批评家约翰生早年就十分重视传记作品,并写出《萨维奇评传》这部叙述不幸的天才或天才的不幸的传记,享有盛誉。到晚年,他又写作出版了关于52位英国诗人的传记评论《英国诗人作品集:前言、传记和评论》 其后改题为《英国最杰出的诗人评传:关于他们作品的重要评论》,通常称为“诗人评传”。这部作品被当代美国英语文学专家、《西方正典》作者布鲁姆教授誉为“一个‘民族的圣贤’写出的一部‘智慧文学’”。这里从《诗人评传》选出两篇各具特色的代表作汇成一书供学习研究。《萨维奇评传》为早年作品,收在评传里第三十六篇,《考利评传》收在其书开头第一篇。两者虽侧重不同,但文情并茂,睿智巧思,实为传记奇葩。这里分别写序介绍如下。 沉寂无名的小诗人萨维奇受到批评大家约翰生的特别礼待,如同两个不同等身份的名字排列在一起,完全不是梁启超写李鸿章传那样“以第一流之文笔写第一流之人物”,或恰好相反,以第一流文笔写不人流人物,这是现代读者要好奇疑问的,这也常是有点名望的批评家尽量不去评介无名作者作品的正当理由之一。即使时光倒流,当年有很多熟悉了解萨维奇的同行,也是不情愿去为他这个所谓堕落文人写传的,不仅因为他犯过杀人罪,还因为他的名声恶劣,终因欠债受监禁而病死在狱中。萨维奇自称出生在贵族家庭,说自己受到亲生母亲的遗弃迫害,博得过广泛的同情怜悯,终还是因不检点、放荡不羁、品行不端、忘恩负义,受到朋友疏远、众人谴责。 尽管约翰生当时写传还不是大名家且用匿名出版,他当时或后来还是为这篇作品付出过代价。有人直接批评他,一个为这样臭名昭著的凶残无耻的文人去写传的人,他的人格品德又能好到哪里去。将心比心,赃物俱在,仿佛如来断案无误。幸运的是,这不是发生在文化专横以作品评判思想罪时代的事情,更幸运的是,这个对人类本性善恶有终极关怀的作者,其作品得到岁月的验证,让世人去反思一切好白黑坏的对错单一思维逻辑。约翰生写作无禁区,打破传统只写英雄的惯例,用笔触大写“罪人”。这无疑是传记写作史上的一个尝试,显示出作者敢于吃螃蟹的胆识。 大爱无极。在这个充满同情怨恨的交替叙述中,约翰生没有盲目崇拜,没有同流合污,没有残酷无情,而是心里始终有盏明灯,透亮周围,把读者带入亦带出这黑暗不幸的深坑,寻找人生幸福真谛。为更好欣赏这部天上无人间有的传记杰作,有必要从了解萨维奇的身世、约翰生为何写传和这部传记的艺术特色这三方面予以介绍。 一、萨维奇的身世 萨维奇确有其人。《剑桥英国文学指南》(1988)列出简短词条介绍。“理查德·萨维奇(1696"一1743),诗人和剧作家。他声称是里弗斯第四伯爵和麦克莱斯女伯爵的私生子,写过一首诗叫‘私生子’(1728),谴责他假想的母亲。他的这个身世故事,让朋友约翰生信服,替他写出同情他的传记《萨维奇评传》,而现在已不再被认可。萨维奇最早的作品是诗歌《教士议会》(1717),随后是喜剧《爱的面纱》(1718)和悲剧《托马斯·奥弗伯里伯爵》(1723)。尽管安娜女王为每年庆贺她生日写贺诗而付给他养老金,他的诗歌除《流浪汉》(1729)外其他都已被遗忘。这是一首在流浪途中思考人类存在本质的诗歌。约翰生称它为‘一堆被偶然扔到一起的闪光材料’。1727年,萨维奇在酒吧打架杀人被判死罪,后得到宽恕。他最终因欠债被监禁,死在布里斯托尔监狱里。” 这段文字,显然表明现代研究者的倾向性意见,认为萨维奇伪造了自己是私生子的身世,不赞同约翰生在传里采取信而不疑的态度。如果萨维奇确实“造假出身”,那么约翰生的同情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欲哭无泪,不管人们是否还可以从虚构文学读小说那样去感叹体验。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分明。 从萨维奇和他所假定的这个母亲分别所提供的自述简历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矛盾或相信之处。萨维奇说,他是里弗斯第四伯爵和麦克莱斯夫人的私生子,1698年1月10日出生在霍尔本,随即在圣·安德鲁教堂登记,给予基督名字理查德·萨维奇。里弗斯伯爵是他的教父。他说自己有一个同父同母的私生姐姐安娜,活到成年。他被教母劳埃德用一个假名带大。教母与麦克莱斯的母亲梅森有过通信联系。 他还认为,在劳埃德死后,麦克莱斯夫人试图秘密把他送到美洲种植园,后来又把他安置到鞋匠家做学徒。他通过读“可信的原始信件”(1714),了解到自己的身世后,离开鞋匠家,寻找家庭背景,开始使用这个真名。1715年,他出版诗歌因叛国罪被捕。他在出庭审讯表填写上已故里弗斯伯爵儿子萨维奇,没有遭到异议。他进一步给出公开材料,如他的名字出现在雅各宾党人的“诗歌登记本”里。1726年,他劝说两位里弗斯的家庭成员征订他的《诗歌集))。1729年,他每年从麦克莱斯夫人的侄子泰克纳领主那里接受200英镑养老金。这能证明他已被亲戚接受。 与此矛盾,麦克莱斯夫人的说法是,她与里弗斯伯爵确实有两个私生孩子。一个女儿,1695年生;一个儿子,1697年1月16日生。儿子1月28日在霍尔本圣·安德鲁教堂给予基督名字理查德·斯密斯。他的教母是乌斯利。他的护士叫佩格勒。护士管孩子叫理查德·李。之后又转给第二位护士波特洛克,孩子改称理查德·波特洛克。 夫人说,两个私生子都相继死去。女儿在1698年给予正式的葬礼,教母乌斯利参加,并有完整的记录。儿子理查德·波特洛克1698年11月埋葬在圣·保罗教堂墓园,也有记录。夫人证实,孩子死时,正是伯爵要求给孩子分遗产的时候。 说到她第二位丈夫布雷特上校,她与他是在1700年结婚的,此时两个孩子都已死去。她从未公开承认她是萨维奇的母亲。针对萨维奇的声称,1726年,她付钱给萨维奇以便压制他出版《诗歌杂集》,可这既没有安慰他也没有让他沉默。 在夫人看来,萨维奇或者是个冒名顶替的勒索者,或者是一个制造事端的愚弄者。他应是照顾理查德的一个护士的儿子(波特洛克在1697年确实有一个她亲生的男婴)。在萨维奇1727年被判谋杀罪后,夫人没有试图恳求挽救并且完全否认与他的母子关系。 …… 文学批评需要个性。美国文艺理论批评家布鲁姆说起我们先关注一个批评家时,强调“既非理论也非方法,更不是阅读”,而应是他多彩的“个性表达”。“约翰生博士比其他批评家更强的地方不仅在于其知力、学养和智慧,而且在于他的文学个性耀眼夺目。”这个“耀眼夺目”正是我们在这篇《考利评传》能随时看到和感触到的。不仅“玄学派诗人”这个术语而且“才智”“奇思妙想”论述,都实际成为约翰生的诗学理论贡献或发明专利。这些正是艾略特所说不容忽视不容否定的“更严肃的东西”。这也正是我们翻译学习了解认识约翰生文本的目的。时空无限,人去诗评在。 附言关于两部评传版本:《萨维奇评传》依据多都出版社(Dod0 Press)出版亨利·莫利(Henry Motley,1822—1894)作序介绍的文本先行译出初稿。之后参看了特雷西的权威版本(牛津大学出版社,1971),采纳了他这个文本的分段法和大部分注释。同时参考理查德·霍姆斯的重要作品《约翰生博士和萨维奇先生》(文特吉国际出版公司,1993)。上述介绍文字一并参看他们的研究成果,还有巴特和马丁各自的《约翰生传》;《考利评传》参考希尔编辑《诗人评传》(1905),谨此致谢。 特雷西对早年先后出版的《萨维奇评传》九个重要版本一一做出文字增减的校勘,总计有三百多处,虽都不是对文本的重大改动,却已让人感觉一字千金”的分量。联想到翻译,只能顾及文字大意,倾向重点一边。诸如七类细微小节实难兼顾,无疑会有失对约翰生文本的全面理解和透彻认识。比旧约翰生写作想到法语词Treatments复数而不是英语那个Treat的动词变名词勺数的变化,后来人却想当然要把复数改为单数更符合英语文本阅读习惯。这些改动是否就是必错必对,只好留给专门语言学家去讨论了。之所以举这个例,不过要表明,仅是从翻译文字而不是根据原文去透彻理解博大精深的约翰作品会多么粗浅。这类粗浅甚至错译责任,译者深感才学识力不从心的内疚,直期盼敬请大家原谅并给予具体批评指教,从而促进更多好译本出现,推进及学习约翰生。 后记 这是确关学习约翰生的第五本译作。 促使我去进行这个长期的“爱的劳动”,不计较时光,不考虑成本,不顾力不从心,全是有爱我的人和爱书的人在激励鼓舞支持着我。 爱我的人,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王萍。没有她,一切都几无可能,尤其考虑这应是个在专门机构专心研究的课题。业余学习或爱好所承受的付出,她都给予了全心鼓励与支持。唯有经历后,才能说爱是不容易的。 爱书的人,他们间接或直接地鼓励着我学习约翰生。先说我们文学老前辈,在上世纪50年代前,我们文学大家林语堂、梁实秋、范存忠、钱钟书和杨绛等都是约翰生文本的直接阅读者。这个历史背景,无法让任何一个后来读者能轻易地忘掉。尽管有各种原因,我们自1949年以后一直冷落约翰生,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若是再学习是新开始,就应尊重过去历史。这是我坚持把他的名字翻译为有阅读史联系的“约翰生”而非一般的“约翰逊”的原因。 我最早认识约翰生这个名字,具体说,来自阅读钱钟书的《谈艺录》《管锥编》。喜欢读钱书成了我青年时期的迷恋嗜好。那是“文革”过后不久的年代,怎么读都能感觉其语言和文风,思维和逻辑的别开生面,感受思想的愉悦。钱与约的智慧魅力给我留下过神奇难忘的印象。因工作关系,曾有过一次经历,陪同到文学所访问的哈佛大学韩南教授上门约见钱钟书先生。问过韩南先生。他谈到也确证我最初得到两位博学大家彼此相似的印象。韩南先生在1985年年底寄送给我一本企鹅简本《约翰生传》,这是我学习约翰生的开始。尽管开始过一轮翻字典读书的尝试,留下现在看来是一堆无用的对译读稿,可在当时还是让我有所受益和启迪的。探究他们异同的好奇,促使我自知补课的迫切,期待有一天能读好书。选择自费留学虽有其他各种原因,同时包括要提高自己阅读能力。初到澳洲,生存比任何都更迫切需要。生活匆忙,流年似水,不知十多年就浑然不觉地过去了,也全不知需要有二十多年的人生幸运或磨砺,才能有现在这么一些微不足道的心得体会。 爱是不能忘记的。当接近新世纪初,由于我们家庭生活和我们小生意都得到稳定发展,有了所谓“有余力则学文”的基础。要做点事或有点业余爱好的想法,不再是偶尔而是强烈地冒出头来了。巧合的是,我在重学了解之初,便直接遇到了本地藏书家伯恩(John Byrne)先生。亲身感受现实中痴爱钟书的“约翰生迷”人。上世纪60年代,伯恩先生从澳洲东部维多利亚本迪戈老金矿区来西澳大学读法律。后留在西澳,从事商业法工作。大学时选修文学,他喜欢匕《幸福谷》,进而选择了约翰生藏书作为自己的一生业余兴趣爱好。四五十年如一日,把所有积蓄都用在了购书或到海外淘书交换书中。只有爱,无计较。当我决定要做事时,面对其四壁顶天立地的书墙,不知如何感慨。我感激他让我耳濡目染这文化传承里,西方少为人知的痴情痴爱痴书的一面。西方的“约迷”,恰如同我们有“钱迷”,足资比较。现在想起来,还是感动。没有他坚持执著如一精神的鼓舞,没有他具体支持帮助的鼓励,我恐怕难以能长期地坚持下去,尽能力翻译出版一本本约翰生的书。爱有甜头。2009年9月,我和太太安排旅行到伦敦和约翰生故居等地,直接参与当年任约翰生家乡故居学会主席伯恩先生主持的“夜宴”,纪念当地这位伟大儿子300周年生日。从一系列庆贺活动,见证世人对约翰生的崇拜热爱。故人依旧,约翰生以其道德和智慧的榜样依然活在人们心中。 世运多变。比较在西方的命运,约翰生在中国不交“华盖运”。他的保守思想与虔诚信仰,决定他在革命激进思想大潮流下总是背运的。不提上个世纪就是直到现在讲究“排名榜”,约翰生本人在中国一般教科书还是无缘得到大名家的排行名次,结果多少直接影响到书市出版再版其书,让一般读者遗忘冷落。人事靠不断提醒。这个文化阅读史的“间断”,不但可以从上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阶级立场原则观念容易找到现成答案,还可以从现在国际大思潮大趋势里得到合理解释。约翰生虽有几次“复活”,在西方当今已呈现“忽视”并“衰落”的式微。随着新世纪到来,现当代社会文化成为时代主义思潮,18世纪文学教学研究必受到应有的冷落,约翰生自然不再成为英美中小学甚至大学普通课程教材,甚至约翰生故居学校师生受教育大纲影响也不再教约翰生了。在全球化当下,与世界接轨,普及约翰生变得不再实际,中国本来的“忽视”也因此找到了似乎合理的支撑点。 面对这个信仰虔诚道德本分思想保守且不再受普及惠顾的智慧大家,我本人同时出版者及读者都会受这个问题考问,为什么要翻译学习约翰生?我首先要回答的是,尊重传统。尤其尊重我们本来就有却被忽视的文化传统。如果没有我们文学家前辈的学习榜样,接下来再学习就太有创新而无正典的意义。何况接受古典,约翰生养育的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一些广受敬仰敬佩的大家前辈。古人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奇怪,这些前辈与约翰生都有思想慎重而坚守道德一面,难免不受革命思想冲击,可在激进思潮过后,他们的作品都同样显示出耐人寻思的魅力。所谓“保守思想”或“保守主义”何以有其“死而复生”的强大生命力,值得读他们的书去思索问题,如同沈从文说过,“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其次,智慧人格。约翰生是一个以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善良之人格”而为世人敬仰的文学大家。他所体现出的大智慧和大人格,是不应该分东分西的,是人类社会的精神食粮。要读他的书,这是因为,从其书,人们能感受生活经验的结晶,得到道德情操的锻炼,接受人格独立的赞美,获得思想自由的愉悦,享有精神感受的乐趣。约翰生常提醒人们克服人性本身恐惧与狂热的偏向,如同我们孔子教人中庸;他视文学仅是生活的一部分,重言更重行,又如同孔子主张学以致用。所以林语堂直接把约翰生与孔子同比作大思想家。回想我过去写读钱钟书《管锥编》感想,就有钱书本身首先是“生活大书”的直觉:“一个认真通读过《管锥编》的人,他对人生世界必然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管锥编述说》,473页)它虽是文学书,更是认识人生世界教人行事的书。读约翰生书,我又再次受到同样的教育。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再次,“心理攸同”。没有比读约和钱书更能体会中西文化的大同小异了。仅从他们作品最倾注于关于人心特别是文人之心以及人类理一分殊事理的探讨而可见一斑。而这些正表明语言文化虽分东西而人心心理相通相同相连。两人同是“文学与生活的经验性批评家”,所以读钱钟书引领我到约翰生,而读约翰生又让我更接近钱钟书。这两位各自代表或集中中西语言精华的大师,思想行为有那么多貌异心同,百虑一致,无不教人积极热爱生活,克制愚昧疯狂的举动。他们人虽已不在,其人格思想精神却随时仿佛出现在世人身边,提醒我们他们怎么看待人生应对世态。借用约翰生的名言,“如果你厌倦了文学,你也就厌倦了生活。”在我看来,厌倦他们的文学书,几同厌倦了生活,我们应成为他们的美德和智慧的热爱者。 约翰生与钱钟书一样,同是智慧文学的杰出代表。尽管约翰生属于18世纪,上个世纪不是他的世纪,这个世纪也不可能是他的世纪,可他的智慧之光超出时代的局限性,而为我们永远的需要,永远的热爱。凭此,学习他,不会过时。况且我们还可从300周年纪念瞬间,看到他的光辉永存,感受喜好者约书迷对他的执著热爱。 爱好是克服困难的动力。面对中文世界与约翰生隔阂断裂的实际,我有心要做点补缺的事。面对约翰生这部人生大书,同样钱钟书大书,我自知才疏学浅,本应自得其乐,沉默以待就知足了。可是,分享交流或提醒自己温故知新,促使我凭兴趣去译说写出自己的感想点滴,参与对大家作品的学习讨论。正所谓约翰生说过,讨论越多的作品,就能对其越有全面的认识了解。我不能说自己了解认识很多,既不敢说介绍了林语堂或钱钟书他们喜欢的约翰生,也不敢说介绍了一个没有误解误读的约翰生,但却敢于无愧地说,我介绍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约翰生,尤其在人格和智力上都值得令人永远敬仰的大师。至于读约翰生会更理解钱钟书,则纯属于个人的企求。因为这可看作是我学习钱钟书的一部分。如果从这系列译书,读者就得到这样一个印象,译者也可以说就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至于那个值得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言说去讨论去评价的约翰生,正考验我们的智力,正随时等待着我们去诠释,谁能垄断谁能说尽约翰生呢?况且,谁不是在说自己偏爱或偏见的约翰生呢?就说伯恩先生的约翰生藏书,谁说只是他自爱的书籍,而不是融知识智慧文化历史现实为一体的宝藏呢。 人要自知自明。如果有机会,我一方面要去努力更正我过去的误读误译把译本改得更好,一方面要努力拿出新的求学求知结果。前者因译书本身发行量少而求再版更正机会太渺茫,后者却是大可以寄托的未来,走向前方而不必后顾。我恳请读者继续原谅并随时给予批评指正。尽管生命有限,人类总是要完美。我的译本若能起到“提醒”作用,当得成砖石瓦块垫路,抛砖引玉,激起更多更好译本出版,只能让我由衷地为此向前的进一步而感到心喜欣慰。我期盼大家专家的新译本出版与我自己业余爱好努力译作是同等心理。因为我们在约翰生当今或未来将继续可能被忽视冷落衰退的年代,做任何事,最终都只能会有助于和有益于对智者美德的热爱和对智慧文学的欣赏。高山仰止。学习约翰生,心想钱钟书。令我欣慰的是,早年的好奇比较探究之想,终因现在我的《钱钟书与约翰生》论文在母校中山大学校刊发表而圆了一个梦。面对两部中西人生大书,敬爱敬重敬畏,都将促使我继续努力学习再学习。 在这本书里,萨维奇评传和考利评传都是约翰生的经典之作。若有区别,仅是中年与晚年之作的不同,或是关注倾向于人生或艺术方面的不同。这本书也不妨说是我对过去译作的一些补充或改进。美国纽约州的瓦瑟学院德马利教授曾来信对《约翰生作品集》的选目给以“明智”的好评,而表示他也是《漫步者》的大爱者。同时他对作品集内的“传记”选部分有具体建议,如“弥尔顿可替代艾迪生”,给“考利特别位置”,因为这是“约翰生自认写得最好的传记”。这次译出考利评传全文来弥补漏缺,答谢他的提醒,同时感谢他主编的《约翰生研究通讯》发表评介文章,对我这个初学爱好者的鼓励支持;余雷老师精心校对修改了“萨维奇评传”部分,增色添彩;李冠煌博士不仅校对“考利评传”部分,还为里面大量诗作构造出优美意境的诗文;郭精锐老师为“序言”和“概况”部分提出宝贵修改建议,值此特别向他们表示深深谢意!这部书里的《萨维奇评传》和《考利评传》序言介绍和附录部分文字都曾先后发表在学报或周报上,特此向刊物编辑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吴国钦老师和张平功教授的鼓励帮助。这五本译书,先后有出版社接受,有同学赞助和有我们家庭自费等方式才得以顺利出版。谨此,特别向现在和过去所有为我这些译作出版给予关爱支持帮助的亲朋好友编辑出版发行工作人员,尤其许明先生和卢和丰同学,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要说的话,假我以时日精力能力物力,我应尽力把迄今为止还未有中文全译本的鲍斯威尔《约翰生传55翻译出版。因为鲍斯威尔这部大传,功不可灭,在学习约翰生方面,确实起到了普及约翰生的伟大作用,并让人们有永远说不完的约翰生话题。这部英文有七八十万字词的作品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有近半数篇幅只是事实陈述或附录诗文往来书信或注解阐释说明,不无些琐屑累赘的单调乏味,导致以前有不少只求故事生动可读的改写版本出版。应当肯定,这些版本为初识约翰生起到一定宣传作用。笔者当时那个译本虽已注意坚持保留“原著书写的特点”,毕竟是个简本。这次若翻译全传,就不但有必要保留所有这些细微烦琐文字,而且要向检索的功能完备上用力,让全传真有“用读”的价值。设想已有,是否如网上趣味图文所描写那样,“我在小小的浴缸里,无休止地做着大洋上的梦”呢。 还应补充提到,岳父王绍良通读书稿时,感觉译的不如写的句顺,仿佛判若两人。这也是前几本译书的问题。实与直译保留原文表述方式的想法,即赞同鲁迅当年关于“硬译”“直译”可“输入新的表现法”的主张有关。当然,翻译不外直译或意译,理应达到某种“信达雅”和“化”的程度和境界。纯粹直译不可能,几同不译。化不开读不懂就无法取悦读者,还要牺牲文本。比较母语,译文好比时装界的语言时髦,却比其时髦更易过时。因为译文总是最早涉及创新语词或变化句式的实验品。经不断试错后,把本来不顺的外语化为顺的中文,形成玖玳中文比一百多年前有更多的字词或语序来表现。其过程如大浪淘沙,也如沙里淘金,适者生存。因为没有什么文字比译文更容易被时代语境所淘汰而要求译本不断更新变化的了。至于我直译或理解不当的硬伤错误,自知不应有上述任何借口,应接受实在评判而改进。若译作有些作用或进步,应如约翰生所说,答谢感激其他。付印前谢谢王绍良先生指教。 蔡田明 2013年2月13日于珀斯,联系tcai@jinnan,com 书评(媒体评论) 传记者的使命不应着重叙述外在伟大的成就和业绩,而应更多地展示日常生活的细节,引导人们去思考内在深沉的特质。 ——引自约翰生1750年10月13日《漫步者》第60期 乔舒亚·雷诺爵士告诉我,刚从意大利返回时,他在德文郡看到这本书。虽对书作者一无所知,却拿起书肩靠烟囱柱开始读下去。受到书里文字的强烈感染,他急切地把它读完。当要移动身体时,他顿时感觉肩膀全麻木了。 ——引自鲍斯威尔1791年《约翰生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