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岸边》是作者拉法埃尔·奇尔贝斯继《火葬场》之后写出的第二部关于西班牙经济和道德危机的作品。作品以主人公寻找自杀“外景地”为线索,以万花筒般的视角揭示了经济盛宴之后几代人的变形经历。
小说语言平实但写法奇特,故事情节隐藏于大量独白、对话及多视角的叙述之中。小说触及所有社会热门话题——移民、走私毒品、卖淫、恐怖活动、黑手党,还有宗教文化的冲撞、孤独、死亡等等,揭示了隐藏在人心中的那种毁灭一切并让自己也走向毁灭的最阴暗的东西,让人震颤、发人深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岸边(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14)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西班牙)拉法埃尔·奇尔贝斯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岸边》是作者拉法埃尔·奇尔贝斯继《火葬场》之后写出的第二部关于西班牙经济和道德危机的作品。作品以主人公寻找自杀“外景地”为线索,以万花筒般的视角揭示了经济盛宴之后几代人的变形经历。 小说语言平实但写法奇特,故事情节隐藏于大量独白、对话及多视角的叙述之中。小说触及所有社会热门话题——移民、走私毒品、卖淫、恐怖活动、黑手党,还有宗教文化的冲撞、孤独、死亡等等,揭示了隐藏在人心中的那种毁灭一切并让自己也走向毁灭的最阴暗的东西,让人震颤、发人深省。 内容推荐 《在岸边》是作者拉法埃尔·奇尔贝斯继《火葬场》之后写出的第二部关于西班牙经济和道德危机的作品。 木器厂小老板司提反年轻时曾跟着朋友弗兰西斯科出门闯荡:伦敦、巴黎、西班牙伊比萨岛,最终却贪恋女友莱奥诺尔的怀抱,回到了小镇奥尔巴,留在父亲的木器厂工作。然而,女友却抛弃了他,投入了司提反老友、机会主义者弗兰西斯科的怀抱,并成功入选米其林两星厨师。司提反的祖父及父亲都是西班牙共和党人。前者在内战中,死于枪杀。后者在战后因家庭而放弃坚持共和国保卫战,遭监禁三年,释放后一生抑郁,终至老年痴呆。房地产暴发年代,司提反平生第一次作出决定:与佩德罗斯合作开发房地产。结果却被年轻的合作者卷走钱财,自己陷入破产,成为西班牙经济危机又一名受害者。最终,司提反决定带着老父走入沼泽地,终结两代人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 发现 第二章 寻找外景地 第三章 出埃及 试读章节 今天上午,从朋友拉什迪把他放下来的地方算起,艾哈迈德已经走了一公里多。两个妓女待在去往沼泽地的路口,她们以不信任的目光看着他,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他永远没法知道是所有人真的因为他是摩尔人而以敌视的眼光看他,还是他自己钻牛角尖,非得以为人家不信任他。他会在水塘旁边的草地上跟拉什迪一起吃午饭,就是现在他正穿过的草地。出门之前,他喝了茶,吃了抹上油的面包、一个西红柿和一罐沙丁鱼罐头,至于当天的餐点,他带了一个饭盒,里面有两个硬鸡蛋、一些蚕豆、一些面包屑炸羊排,但糟糕的是,他把饭盒落在朋友那辆车的后备箱里了。我不明白你干吗要带东西,这些你留着当晚饭吧,我可以从厨房里拿点什么,是很好的东西,每天拉什迪都会这么跟他说:他工作的地方是米森特最好的餐馆之一,每本导游手册上都有介绍,但是艾哈迈德看到那胡乱杀死的动物肉,总觉得有点恶心,他喜欢在清真肉店里买的肉,自己在家里加工,他乐意吃他称为贝尔迪①餐的东西;所以每天他都带饭,不过,最终他还是会吃拉什迪拿来的东西。这会儿,他早就开始想念自己的饭盒了。他饿了。他看了看表。拉什迪会照例给他用两三个特百惠饭盒带来好好的、但已不能上给顾客的土豆炖菜,还有几块水果或蔬菜,他偷的,或者因为有点瑕疵人家送他的。光线已经弱了下去,冬天那种不堪一击的日光,触到哪里就把哪里染得金黄。下午现出柔媚:水面、芦苇、远处的椰枣树、目光所及的远远的建筑物,一切都渐渐地有了金色;如果他沿着一座沙丘的坡面爬上去,就会看到海的侧影也不是深蓝色,而披上了那种柔和的彩虹色。他点燃了一支烟,来缓解饥饿。他决定利用朋友来之前的这段时间做点什么。抽完烟,他就回到池塘的一角,他把鱼竿牢牢嵌在几块毛石间的地方。他把系在腰间的渔网撒下去,看着如镜的水面,昆虫用自己细小的脚勾勒出了几何图形。篮子里,有两条中等大小的花鳅以及一条小丁鲅。这一天过得不错。今天的晚饭解决了。 当他弯下腰准备再次下网时,狗的汪汪叫声和哼唧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距离他没有几米的地方,两只狗正在争抢一块碎肉。它们冲对方汪汪叫着。艾哈迈德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威胁它们,他挥着一只手,同时,另一只手冲它们举起了自己来沼泽地时带的手杖。狗压根儿不看他。它们正忙着呜呜着,向对方张开獠牙。他把石头冲着它们扔了过去,这发“子弹”砸在大一些的那只狗背上,弹了出去。这是一只毛儿脏兮兮的德国牧羊犬,它扭头时,露出了亮闪闪的项圈——旅游季结束时游客扔下不要的狗。它们到处游荡,沦为野狗,长达几个月之久,直到动物收养组织把它们带走。狗遭到石击,发出一声哀号,一瘸一拐地走了,另一只狗赶忙利用这个机会把它们争夺的那块肉据为已有,钻到灌木丛中。石头击中了德国牧羊犬的脊背,但是它之所以一瘸一拐,并非因为石头击打的疼痛,而是因为它的一条后腿并没有着地,那条腿断了,结满了痂。艾哈迈德估计它被汽车轧过,或者踩到什么陷阱,要么就是缠上铁丝网了。它笨拙地跑着,笨拙之外,态度充满犹疑。跑远了,还回过几次头,仿佛需要确认这人没有跟在后面,也不会再惩罚它。一只受惊的瘸狗,不过艾哈迈德有些担心,它双眼血红,如同一面镜子,它也许企图印下他这个袭击者的样子呢,它为什么不会是一只报复成性的狗?可它那副恭顺的样子证明它没有攻击性:它低眉顺眼地低垂着脑袋,再次深一脚浅一脚地小跑逃走了。这个态度表明它胆怯、温顺,是一只被人打过的动物;受人折磨过的动物。艾哈迈德心颤了,他情感复杂,除了怜悯,还有一种怀疑:那条瘸腿和疮口揭示了模模糊糊的什么东西。是面对肮脏产生的恶心感,也是面对残酷产生的恐惧,一只报复成性的狗的残酷,以及打了它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的残酷。狗的皮肤上有大块撕裂的痕迹,皮肉分离,鲜血淋漓,看起来像是陈旧的伤口发炎所致,或是某种皮肤病的表征。另一只狗身量虽然小一些,样子却更凶猛,身上的毛闪亮黝黑。那只德国牧羊犬被石头击中后的反应让它吃惊不小,逃往灌木丛时,刚捕到的那块腐肉掉到了地上。它迅速地衔了起来。它把身子埋在芦苇丛中,只探出脑袋,闪亮着一双机警的眼睛。肉耷拉在它的嘴巴上。艾哈迈德很奇怪地看着两只狗争抢的这块肉,这会儿看着,恐惧不断增长起来,因为他辨认得出两只狗为之打架的这团发黑的东西是什么:虽然因为腐烂已经发黑,有些部位肉已经脱落,还是看得出是一只人手。好奇驱使他强忍恶心,战胜了非要把他的目光移到别处的惊恐,让他接着看下去。他既希望看到,又不希望看到;他既希望知道又希望不知道。他用手杖威胁黑狗,令它后退了几步。狗哼哼着,虽说往灌木丛中后退,依旧气势汹汹地瞪着他,没有松开自己的猎物——现在艾哈迈德已经确凿无疑了——那就是一只人手的残余。在确认看到何物的一刹那,他的目光不由自主,也是既愿意又不愿意地向几只陷入泥沼的包裹望去,就在几米之外、刚才狗所在位置的右侧。这几个袋子让他明白了恶臭的来源。之前他就嗅出空气里有这种味道,现在他感到更浓烈了。两个包裹上沾满了已经干硬的泥巴,它们半陷入水中,能让人猜得出是一个人的形状。第三个泥浆袋里的尸体可能肢体残缺,或者是其躯干的大部分,当然也可能是一头动物的肉体,狗、绵羊、猪。一俟认出这是人的尸体,艾哈迈德便明白自己必须立刻走掉。看到就让他变成了某件事的同谋犯,让他充满了罪孽感。他的第一个冲动是撒腿就跑,但是,跑会让他更可疑:他开始急速走开,一边拨开抽打他的脸的芦苇叶。他每时每刻都左右张望,看是否有人看到了他,但他没有看到任何人。在那个地方,不可能遇到任何退休的英国人或德国人,这些人在公路边快步走路,满心以为自己把汽车和卡车的排气管吐出来的那些烂玩意儿吸进去,就进行了一次有益于健康的锻炼呢;也不可能遇见那些在水渠和橙园周边的小径健走的家伙,他们精瘦精瘦的,看起来更像瘾君子,而不是运动员:所有在果园周围转悠、以不同的名目进行所谓保健疗法的那帮家伙们都不常到沼泽地来。P10-13 序言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一隅。在许多中国人的眼中,这是个理想的旅游大国。那里有阳光、海滩、斗牛以及数不清的稀奇古怪的喧闹节日。凡此种种,都会令人以为这是个悠然自得的国度。然而近几年,这个国家由于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为国人所渐渐熟知。与之有关的种种数据更是让人瞠目:2012年,西班牙的失业率达到24.3%,其中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51.5%。几年前蓬蓬勃勃、红红火火的房地产业尤其是一个敏锐的晴雨表,标志着这个国家经济的兴衰冷暖。去年,笔者一位定居马德里的朋友告知:他们一直看好却无力购买的一处房产突然跌至一半价格,于是迅速买进,开始了幸福的装修过程。买卖买卖,总是有人哭有人笑。房地产业经历了前几年的暴发期,如今陡然跌进深谷、坠入黑暗,社会生活的万花筒会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这个国家现处于何种状态? 继《火葬场》(2007)一书之后,拉法埃尔?奇尔贝斯再度发力,写作了《在岸边》一书,对西班牙的经济衰退、道德危机做了深层次多角度的思索和描绘。可喜的是,这两部书先后于2007年和2014年分别获得西班牙全国文学评论奖。此外,《在岸边》还获得了首届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双年奖的提名;2013年底,被西班牙最有影响力的两家报纸:《国家报》和《世界报》的记者及读者评为年度最佳小说。它的影响力已经超越国界,受到了中国文学界的关注,被评选为中国“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14)。正当此书翻译完成、即将付梓之际,又传来了好消息:《在岸边》荣获西班牙国家小说奖,这是西语世界仅次于塞万提斯奖的权威文学奖项。 拉法埃尔?奇尔贝斯生于1949年。青少年时期,辗转于马德里、巴黎、巴塞罗那和拉科鲁尼亚等地,直至2000年回到故乡瓦伦西亚。其间他曾做过文学评论家和记者,撰写过美食评论。其处女作《米蒙》(1988)甫一杀青即获得西班牙埃拉尔德小说奖西班牙重要文学奖项,由西班牙出版社阿尔法瓜拉颁发。奖项名字源于出版社创始人和所有者霍尔赫?埃拉尔德先生。参选作品均未曾发表,获奖后,作者会得到一笔奖金,作品也由阿尔法瓜拉出版社予以出版。提名奖。接下来,他撰写了西班牙从战后到民主过渡时期社会百态的三部曲:《长征》(1996)、《马德里陷落》(2000)、《老友》(2003)。2007年出版了《火葬场》,描述西班牙房地产业的投机性经营。顾名思义,作品讲述了烈火烹油的经济繁荣之后,一切归于火葬场、化为灰烬的故事。然而,诚如作者所说,燃过篝火的地面总会留下印痕。2013年,作者又推出力作《在岸边》,进一步深入描述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西班牙各阶层人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发生的变化,旨在挖掘出这种导致经济衰退的具有毁灭性的力量产生的缘由。 作品的主人公司提反,是一家木器厂的小老板,之所以称之为“小”,是因为这家木器厂其实只有五名工人,算上他本人,共计六人。司提反的父亲和祖父均为西班牙共和国时期的斗士,战争失败后,西班牙进入由佛朗哥统治的独裁时期。祖父遭枪击身亡,父亲则因为家庭缘故,被迫放弃了退守沼泽地进而抵抗到底的做法,去当局自首。结果,自然是身陷囹圄,命悬一线。三年后被赦免,得以回家,勉为其难地接过家族企业木器厂,但始终坚守“我们不剥削任何人,我们靠自己的劳动吃饭”这一信条,拒绝扩张,以能够养活自家为最高目标。司提反年轻时,与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希望闯荡世界,见识外面的风雨,到广袤空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然而,每一次旅行都以重归小镇奥尔巴而告终。其真正的原因是为了莱奥诺尔,他的初恋,他一生中唯一深爱的女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莱奥诺尔让他拥有过美好的青春,也因为又离开他、扑入更有前途的司提反的幼年朋友弗兰西斯科的怀抱,而让他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从此,司提反苦苦挣扎于长达四十年的生不如死的悠悠岁月中,心如死灰,再无爱情、理想和任何追求。日复一日,他行尸走肉般往来于木器厂、酒吧和从未属于自己的家之间。年届七十,为了自己的生计和支付九十高龄、身患老年痴呆的父亲及他本人临终前的护理费用,他一生中第一次自行做了个决定,跟年轻的佩德罗斯合伙投资开发房地产。然而,在他与储蓄所所长合谋,伪造父亲签名、抵押了自己和父亲的全部财产之后,西班牙房地产业泡沫破灭了,佩德罗斯将财产转入老婆名下,自己远走高飞。司提反顷刻间陷入绝境。工厂破产,一夜之间失去工作的工人甚至拒绝给他一丝宽容或同情,每个人都因自己受害而将全部仇恨施加于他身上。他一直怜悯、爱恋的家中女佣哥伦比亚女人利利亚纳,得知司提反破产之后,立即反目,绝情而去。心灰意冷、面临绝境的司提反无奈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带着老父亲到小镇边上的沼泽地终结生命。 作品自2013年3月出版,至2014年2月,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重印了六次,可见该书的反响之大。究其原因,作品远不是停留在主人公和女友之间的恩怨情仇的描写上,而正相反,这仅是一个突破口,一个线索,作者借此牵连起沿途偶遇的各色人物和种种事件,绘出了西班牙社会各阶层人群的众生相:司提反的五个员工在得知司提反破产之际,每个人在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自己梦想的折翼,他们绝望而愤怒,罪人自然是司提反,于是,他们毫不留情地对已然处于绝境的司提反又踏上一只脚,加速了他沉没的进程。司提反的几个兄弟姐妹也未曾让他享受过手足之情:哥哥早逝,嫂子劳拉旋即将所有财产据为己有,并断绝了与公婆家的全部联系;妹妹卡门是父亲的爱女,然而,嫁到巴塞罗那后,与家人的来往便日渐稀疏,最后形同路人;弟弟胡安从小便利用各种借口和机会跟亲朋好友伸手要钱要东西,长大后更是五毒俱全,自从与一个偶遇的妓女联手跟父亲要钱遭拒后,便从此失去了音讯。他们仅仅在司提反以及需要赡养的老父亲撒手人寰,需要处理遗产时,才记起他们。令人慨叹唏嘘的还有:司提反与父亲共处六十年,却始终貌合神离,父亲一生郁郁寡欢,认为自己背弃信念而选择与庸常为伍全为了家庭,然而受益的妻子儿女却始终无法让他产生亲近感。作为家庭中的独裁者,他除了欺压一生懦弱、万事以泪洗面的妻子,还将权威施展到儿子身上,于是,最终被迫留在小镇奥尔巴的司提反成为他的手下、他统治的对象。儿子的一切均由他决定和安排。人生如白驹过隙,回首往事,司提反不胜感慨:“我是自己缺少的部分!我由自己缺少的部分构成!” 小说通过对司提反的幼年好友弗兰西斯科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了西班牙内战的胜利者及其后代如何利用父辈的“功劳”投机钻营,进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弗兰西斯科的父亲在内战期间,负责围剿共和国的维护者。胜利后,他们的后代(以弗兰西斯科为代表)越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直接登上人生的第若干级台阶,轻而易举获得成功。父亲不那么光彩的历史成了洗白剂,让后代无须经受良心的拷问。弗兰西斯科年轻时也曾是热血青年,但他懂得审时度势,面对社会的滚滚洪流,永远懂得如何以白道黑道的形式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最佳选择,让自己在人生的舞台上,无论饰演何种角色总能大放异彩。于是,他成了美食评论杂志的撰稿员、品酒师,继而,在无情扼杀若干竞争者之后,他登上了金字塔顶,成为著名杂志社社长,并以高端品酒师的身份决定着无数酒庄的命运。此外,他在若干酒店集团拥有股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妻子开餐馆,成为米其林二星厨师。退休后,他回到了奥尔巴,颐养天年,然而,依然雄心勃勃,因为他正在酝酿一部描述瓦伦西亚风土人情的鸿篇巨制。总之,无论何时,他都是弄潮儿;无论何地,他都占尽先机。他是这个社会的宠儿。 为了加强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作者还采用对话的形式,让司提反的酒吧牌友劳工贩子胡斯蒂诺,肆意除掉异己分子的老贝尔纳尔,用沥青布污染环境的小贝尔纳尔,贪赃枉法的前储蓄所所长以及签署腾退执行命令、让一半居民失去了房子的现任储蓄所所长卡洛斯等等,一一在作者的镜头下全方位地表现自己,以此揭露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层人物的真实面目。这就是西班牙的现状,也是西班牙经济危机的推手之一。 作品三十万字的篇幅,塑造了十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为了让每一个人物都血肉丰满,令人刻骨铭心,作者下足了功夫。他是这部时间跨度大(从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时期到2013年写作成书)、涉及人物多的宏大剧作的导演。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台词,有自己出场的时间和顺序。作品主要内容大都由司提反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展开。其他人物的出场则各具特色:大幕拉开后,木器厂的员工艾哈迈德首先出场,他无意中发现了沼泽地中一个人尸体的部分腐肉,确切地说,是一只手。这就是作者希望展现给读者的西班牙社会的一个侧影。这部分描述只是个序幕,由一个无所不知的万能叙述者完成叙述任务;另一名员工胡利奥的独白以斜体(中译文为仿体)字形式体现出来,这使得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胡利奥的痛苦和焦虑,作品字里行间甚至产生令读者窒息的力量;第三名员工霍阿金没有正面出场,作者给了他的妻子一个独白的机会,在她的叙述中,主角并非霍阿金,而是一个加油站小伙,他讲述了自己与一名妓女和一个孩子令人不可思议的家庭故事,由此,披露了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从业者——妓女——的生活状况;第四名员工阿尔瓦罗,长达三十多年在这家木器厂工作,临近退休之时,遭遇木器厂破产。他表现出了令人惊骇的憎恨能量。但作者并未对他进行正面描述,而是让他的妻子独白。妻子因患心脏病失去劳动能力,子女染上冷漠症,从不对她嘘寒问暖,心爱的小狗却又被一名司机轧死,总之,她的心中浸满苦汁;作者厚爱霍阿金,让他第二次出场,这次,由他本人述说了进入木器厂之前做垃圾工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业的巨头是如何垄断这个行业并残酷盘剥清洁工人的。利利亚纳也得到了作者独特的安排,虽然司提反在独白或意识流中屡有提及,她仍得到了单独表演的机会。不过,作者赋予她的场景是和一个叫作苏萨娜的女人的对话,于是读者有机会了解到哥伦比亚这个南美洲国家的社会痼疾,借人物之口,作者大发感慨:上帝抛弃了他们和她们。司提反的父亲已经老年痴呆不能言说,于是,作者展示了他的日记,通过他对木材的赞歌以及对自己理想破灭的哀叹,让读者了解到一个共和国保卫者凄惨的内心世界。 司提反一生都身不由己。然而,在这种走投无路的境况下,他却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确切地说,是死亡。于是他带着老父亲走向了外景地——沼泽地的水塘:尽管他无法决定人生,至少可以剥夺死神独断专行的能力。 奥尔巴的酒吧何尝不是一个大舞台:胡斯蒂诺、贝尔纳尔、卡洛斯等以多米诺牌为道具,上演了一个又一个剧目,通过他们的对话,从最下层到最上层,各阶层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部“官场、民间现形记”! 作品大量运用了意识流。这固然增加了某些角度的理解难度,然而,恰恰是这种笔法令读者从思索、分析、领悟中得到满足和享受,也令作品的韵味更加厚重。更重要的是,意识流带给作者的是叙述视角灵活转换的自由,例如: “不过,现在,莱奥诺尔的样子更多是敲击我脑海的声音的忧伤回声,利利亚纳的声音,这是肉体,是有厚度的材料:什么,司提反先生,一杯红葡萄酒让您生气了?哈,您现在笑了……” 司提反正在回忆与莱奥诺尔共度的日子,突然,笔锋一转,利利亚纳开始说话了。下面一段也是如此:作者正在进行内心独白,利利亚纳再次毫无征兆地出现在场景中,开始了跟司提反的对话: “我听到他们在给我讲述他们的生活,把他们的梦想落在我身上,仿佛我是魔术师,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些梦想,仿佛我是有着神奇树枝的仙女,可以把南瓜变成马车。司提反先生,您知道吗?上周日,我带着两个孩子去公园,我丈夫头天晚上压根儿没回家,公园里,有个乐队在蓝天下演奏,我在那里,孤零零的……”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使用了大量隐喻来拓宽读者想象的空间。首先,书名《在岸边》便有多重寓意:司提反在沼泽地水塘的岸边徘徊,盘算第二天在这里终结生命的可能性;在希腊神话中,人们认为阳间和阴间隔着一条河,死去的人们要在岸边排队等候,由船夫卡隆摆渡进入冥界。这两个意象都是贯穿全书的主题:经济危机中的司提反,既是国家经济形势的受害者,又是无良商人佩德罗斯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刽子手,他使自己的员工陷入绝境。大小环境的夹击,终于迫使他走向不归路,将生命终结于肮脏的沼泽地之中。 主角司提反这个名字也有很深的寓意。司提反是《圣经》中的圣徒,第一位殉道者。作品中的司提反尽管并非信徒,却是父亲专制统治的牺牲品,是社会现实和被人背叛的牺牲品。女友的背叛仿佛十字架,将他永远钉在了小镇奥尔巴,直至他决定自行了结这悲惨的一生。 最重要的意象,无疑是沼泽地了。沼泽地是杂乱肮脏的象征,它本是人们倾倒污物与废料的大型露天垃圾场,在这里成了西班牙社会弊病的集中营,也是导致危机的种种因素的大展台。西班牙陷入了泥潭,人们的道德水准也如沼泽地一样污浊肮脏、臭气熏天。作者呼唤的是来自大海的清风,希望它能够扫除一切污浊与臭气,还人们以清新、自然与纯洁! 总之,这是一部描述西班牙经济危机的大书。在这种大环境下,人类的贪婪、饕餮、妒忌、色欲、傲慢、懒惰、暴怒等“七宗罪”暴露无遗,种种恶行原形毕露。经济繁荣的盛宴之后,只剩下残羹剩汤。诚可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作者正是以这样沉重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阅读之,在了解其真实国情的同时,从字里行间可以触碰到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芸芸众生,其情其景的确令人叹息、遐思并玩味无穷。 徐蕾 2014年11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