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惠坚编著的《蒋南翔传(第2版)(精)》介绍了蒋南翔从青年时代开始参与领导“一二·九”运动,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从事青年工作的情况。建国以后,他参与了组团工作。他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人才。本书对于蒋南翔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做了详细的介绍。本书适合于高等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工作者和高等学校的师生研究、学生之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蒋南翔传(第2版)(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方惠坚//郝维谦//宋廷章//陈秉中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方惠坚编著的《蒋南翔传(第2版)(精)》介绍了蒋南翔从青年时代开始参与领导“一二·九”运动,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从事青年工作的情况。建国以后,他参与了组团工作。他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人才。本书对于蒋南翔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做了详细的介绍。本书适合于高等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工作者和高等学校的师生研究、学生之用。 内容推荐 蒋南翔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我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方惠坚编著的《蒋南翔传(第2版)(精)》介绍了蒋南翔从青年时代开始参与领导“一二·九”运动,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从事青年工作的情况。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参与了建团工作。他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人才。在他担任北京市高校工委和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领导工作期间,为北京市和全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之后,他对党校教育正规化做出了贡献。《蒋南翔传(第2版)(精)》对蒋南翔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做了详细的介绍。 《蒋南翔传(第2版)(精)》适合高等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工作者和高等学校的师生研究、学习之用。 目录 再版序言 第一篇 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1913-1952)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蒋南翔的家庭情况 家庭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概况 第二章 蒋南翔与“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的背景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组织南下宣传团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诞生 开展群众性的反逮捕斗争 中国共产党北平学生委员会的成立 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一二·九”运动的意义和启示 第三章 蒋南翔在抗日战争初期 奔向民族解放的战场 到南方去传播革命火种 战斗在重庆 大后方青年工作会议 第四章 回革命圣地延安(1941年1月-1945年10月) 在回延安的路上 精心指导大后方的学生工作 陇东考察前后 向中央提出《关于抢救运动的意见书》 第五章 受命开创东北青年运动新局面(1945-1948) 挺进东北 到哈尔滨开辟青年工作 创建东北民主青年联盟 创办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 领导学生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和各项实际工作 对东北教育工作会议的挑战 第六章 蒋南翔在团中央(1949-1952) 建团初期做好团的组织建设 抓紧团的思想建设,指导办好《中国青年》杂志 创办《中国青年报》 致力于学生运动和学校团的工作 动员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军事干部学校 两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第二篇 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1952-1976) 第七章 新中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 蒋南翔任清华大学校长 蒋南翔回到母校任校长 迎接建设高潮的到来和学校工作重心的转移 认真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进行教学改革 巩固和扩大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学校中的思想阵地和组织 阵地 《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 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要紧密结合教学工作 贯彻执行“三好”指示,表扬“先进集体” 第八章 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 坚持学习苏联经验,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克服教条主义和形式 主义 积极探索适合中国高等教育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 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建立和发展新技术专业 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坚持“又红又专”,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殊途同归 积极探索教育改革,试行半工半读 争取至少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 加强党的领导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关键 1957年的整风反右和1959年的反右倾 蒋南翔任校长期间清华大学稳步发展 积累了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经验 第九章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学校工作 “三阶段、两点论” 各按步伐,共同前进 反对本本主义 不做墙头草,不能随风飘 引导师生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但不搞形式主义 基层出政策 依靠“两个车轮”,推动学校工作 正确处理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理论与实际的 关系 用通俗的语言阐释唯物辩证法的道理 第十章 密切联系群众,爱护青年,爱护干部 像园丁栽培花木那样培养青年 深入学生班级,与同学讨论问题 关心和支持青年团的工作,无微不至地关心青年健康成长 关心和爱护干部 第十一章 对全国和北京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杰出 贡献 加强党的领导,正确把握方向,使北京高校得到较陕 发展 领导起草《高校六十条》,总结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 经验 正确掌握方针政策,努力减少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 受到的影响 第十二章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文化大革命”爆发,蒋南翔首当其冲 身陷囹圄,坚持原则,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 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教育家(1976—1988) 第十三章 恢复工作,接受重任 安排到天津工作 调回北京,接受重任 主持全国高校科研工作会议 第十四章 出任教育部长,振兴教育 发表“施政”讲话,提出战略任务 恢复教育秩序,争取9月1日开学 中小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同学 进行真理标准讨论补课,分清路线是非 理出“治教”思路,召开教育工作会议 第十五章 遵循教育规律,实现工作重点转移 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学位制度 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向中央书记处全面汇报教育工作 排除干扰,扎实工作 再次向中央.书记处汇报工作 妥善处理学潮问题 总结历史经验,调整教育工作 第十六章 坚持方向,调整改革,“初见成效” 普及小学教育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 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把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完成教育部机构改革,实现教育“五年初见成效” 第十七章 党校教育正规化建设 提出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办学方针 呕心沥血,推进党校教育正规化改革 第十八章 献身教育鞠躬尽瘁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事求是地总结高等教育经验 奋斗不息,风范永存 蒋南翔同志生平 参考文献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蒋南翔在6岁时进高塍镇涌南小学,七年毕业(1919—1926年,其中多念了一年私塾)。 13岁进宜兴县立中学,三年初中毕业(1926—1929年)。 16岁进江苏省立镇江高级中学,三年毕业(1929—1932年)。 19岁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1932年9月一1937年7月)。 蒋南翔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喜爱古典文学,平时善思考,课堂常提问,颇受学校老师的喜爱。他有过目成诵的惊人记忆力。小时候背起书来特别快,弟兄几个,乃至班里的同学,谁也比不过他。凡是他经历过的事情或过目的东西,时间很长,他都记得牢靠准确。 他脾气倔强,自信心强。课余尤爱体育活动,哪怕寒冬酷暑,从不放松锻炼身体,生活上一贯艰苦朴素,不尚修饰。 在处理家庭关系上甚为得当。他的小妹寒梅因为不服农村男尊女卑的封建陋习,洗浴也要分个先男后女,于是瞒着长辈抢先洗了头汤。事后,寒梅怕受到父母的呵责,而蒋南翔却暗暗地为她撑腰,并赞扬她敢于反抗封建的斗争精神。还有一次寒梅对蒋南翔说:“爹娘有偏心,男孩子能上学,为什么女孩子就不能上学,男孩子可以上桌陪客人,女孩就不行,实在太不公平了。”蒋南翔说:“这是封建思想,家庭男女不平等,我们兄弟都是反对的。你上学的事,我已三番五次给爹娘讲了,已答应你进高塍小学读书了。上学后,你要懂礼貌,勤奋读书,再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随便便小孩似的任眭了。”寒梅回忆说:“那时大哥对我只是严厉训斥,三哥好玩不管我,只有二哥南翔很关心我。他那和蔼可亲,谆谆教诲,音容笑貌,记忆犹新。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们家里多次争论,反对封建,都是南翔二哥发起的。” 1926年秋,蒋南翔进县城上了宜兴中学。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宜兴县教育局局长潘梓年(共产党员)委派共产党员史乃康任宜兴中学校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有所改革,课外活动一反过去单纯的体育锻炼,建立了各学科的兴趣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开展活动。特别是语文、历史和党义课等,公开讲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迁居宜兴的苏北棚户中调查社会生活,使学生们了解贫苦农民受压迫的实况和地主剥削农民的罪恶。是年10月10日在体育场举行的纪念会和晚会提灯游行时,宜兴中学学生喊出了“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当时的县长)的口号。大家响亮地高唱着运动会的会歌:“趁此秋收的好时光,大家来啊!西城麓有广场,广场一片胜康庄。任尔歌,任尔舞,南山无复白额虎,世路崎岖多豺狼……” 时隔20天,11月1日上午11时左右,中共江苏省委特派员、宜兴农民暴动行动委员会总指挥万益(时任中学教师)在蛟桥北边县政府门口的中央台连发三枪,发出暴动信号,率领农军一举攻占了县署和警察局,控制了全城,立即召开民众大会,万益以工农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宣布:废除旧政权,一切权利归工农委员会。并以工农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宣言,颁布政纲,宣读布告,打响了江南秋收起义第一枪。 宜兴农民暴动的胜利,使国民党当局大为惊恐,迅即调集重兵镇压。11月5日万益等人转移到江苏省长兴县境,不幸被反动武装逮捕。押解途中,万益教育同志们,对敌人不能抱丝毫幻想,要…… P4-5 序言 蒋南翔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我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勇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勤于实践,忘我工作,为建立新中国和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做出了突出功绩。 青年时期在清华大学度过的5年,是南翔同志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从清华园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在参与领导学生爱国运动的斗争实践中锻炼成长。南翔同志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193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清华周刊》总编辑、北平西郊区委委员、北平区委书记等,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起草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两个宣言和北平市学联的一些重要文件。他在1935年12月9日写成的《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体同胞书》中,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已经成为唤醒全国学生和民众奋起抗日救亡的嘹亮号角。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翔同志根据组织安排离开清华园、离开北平,投入到新的革命工作之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从事青年工作。解放后,参与筹建青年团。 新中国成立后在清华大学工作的14年,是南翔同志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带领全校师生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为清华大学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南翔同志1952年12月任清华大学校长,1956年5月又任校党委书记;1955年10月起先后在北京市、教育部、高教部担任领导工作,仍一直兼任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在清华工作期间,他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创建了“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政治、科学、文体三支“代表队”,通过“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加强实践教育,号召学生“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当时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坚持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结合,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和世界科技前沿,创办了原子能、自动控制等一批高技术专业,清华师生取得了我国白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屏蔽试验核反应堆、第一台数控机床等重要创新成果,完成密云水库等大型工程设计,为我国“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从政治、业务、生活上关心和爱护教职工,努力“团结百分之百”,亲自做一些著名老教授入党的培养和发展工作,通过教学讨论会等措施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实现了“两支队伍会师”和“各按步伐,共同…… 后记 1998年《蒋南翔文集》出版,清华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举行了“蒋南翔教育思想研讨会”,会后出版了《蒋南翔教育思想研究》一书。邓力群、何东昌同志建议写一本《蒋南翔传》。 2001年9月,郝维谦提出全书的框架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由宋廷章、方惠坚、郝维谦三人按时间顺序分三部分写作,宋廷章负责1952年以前的部分,方惠坚负责1952年底到清华大学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部分,郝维谦负责“文革”以后在教育部和中央党校期间的部分。陈秉中参与了提纲的讨论、编写中的联络管理、汇集意见、整理插图照片、出版等工作。最后由方惠坚进行统稿,并根据征求的意见进行修改定稿。 本书通过查阅档案、调阅报刊、整理南翔著作、访问相关人员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进行写作,并参阅了很多与南翔同志共事或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同志写的回忆和纪念文章。从2002年至2004年,经过作者相互审阅,提出修改意见,本书先后完成三稿。2004年10月和2005年5月分别提出《蒋南翔传(征求意见稿)》和《蒋南翔传(修改稿)》,送给曾与南翔同志共事过的老同志、曾在南翔同志领导下工作过的同志共二十余位审阅。各位认真、细致地审阅了传稿,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对于一些史实提出了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对于改进传记的写作和提高传记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在此对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曾与南翔同志共事的领导同志都已年逾八旬,能够认真审阅稿件,尤其让我们感到敬佩! 《蒋南翔传》在长达四年的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何东昌同志的指导和帮助,他曾多次听取有关写作提纲的汇报,提出书面意见,并对传稿的修改提出了指导意见。 李传信同志审阅了稿件,并提出在传记中增加照片的建议,使本书增色不少。 宋平同志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表示衷心的感谢! 《蒋南翔传》的编写工作得到清华大学党委、校史编委会、校史研究室和档案馆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传记的时间跨度很大,编者的水平所限,又是三人分别起草,文字风格各有不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意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