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儒脉斜阳(曾国藩的智慧和策略)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刚//李冬君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湖湘之人文,乃儒劢斜阳也。曾国藩集其成,以圣贤精神集成,故具圣化境界。青年毛泽东也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有圣人气象曾国藩,在官场和战场的作为,都给后人以很深的启迪!《儒脉斜阳(曾国藩的智慧和策略)》(作者:刘刚、李冬君)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本书用诗意的语言,谈一段往事,一个远去的背影, 既有利于对曾国藩的全面了解,又有助于今日为官为学的借鉴。

内容推荐

曾国藩的史料,历来不缺。但《儒脉斜阳(曾国藩的智慧和策略)》写作曾国藩的事迹,用的是一种大写意笔法,纵横挥洒,繁简随心,与我们习见的史传,如同陌路。只要作者认为必要,她会用饱蘸浓情的诗意语言,形容——不是描述——传主。作者(刘刚、李冬君)无意用一种学者的严谨来约束自己对传主的爱戴之情,书中穿插着的那些评论文字,时而面冷如铁,时而心热似火,动感十足。

目录

代序 史识照亮史实

1.曾老太爷播下了神话的种子

2.神话种子长成了当官的苗子

3.走出乡野上京城的农家子

4.会试期间他住在长沙会馆

5.道光帝派了“禁”字钦差

6.林则徐睁一只眼看世界

7.琦善在天子“门脸”上抚夷

8.曾氏父子怎样看林则徐

9.灭“心中贼”的修身日记

10.源于古史的天王的宗教体验

11.内圣就是“换一个人”出来

12.外王就是做官同时做学问

13.与徐继畲有一段小插曲

14.徐继畲世界化的地缘政治思想

15.咸丰帝的眼光从林则徐转向他

16.风水是地理孝道是天理

17.天王权力的合法性来源

18.天王新思维及其合作者

19.洪、杨、萧“三权分立”

20.永安建制有立都的意思

21.顾祖禹指出西南大战略

22.太平军失去战略主动性

23.太平军出湖湘攻克武昌

24.咸丰帝忽然想起了他

25.天王书生眼光和东王实战主张

26.问一问为何分兵北伐和西征

27.面对太平军西征他很坚忍

28.他一出兵就扭转了战局

29.皇上为什么要找过失来训斥他

30.皇上一再嘱咐要他用好官军

31.他用兵冒进被石达开打败了

32.以湖北战还是以江西战

33.他自请开了兵部右侍郎的缺

34.皇上还要靠他来统领湘军

35.翼王石达开为什么要出走

36.石达开以江西战扭转战局

37.人格的悲剧和命运的悲剧

38.传教士罗孝全的逃离和控诉

39.天王从思想者变成了阴谋家

40.皇上悔约使北京失陷了

41.皇上不得不从天下观里走出来

42.可以借洋人的兵力来剿匪

43.他和朝廷都作了自我批评

44.沈葆桢居然截留了江西厘金

45.曾老九差一点与李鸿章火并

46.他为什么不能亲自上前线

47.曾、左、李三个英雄一台戏

48.弟子上书让洋务进入科举制

49.他在金陵复兴娼业泄了王气

50.他以一篇奏折定下剿捻之策

51.一连三天他和慈禧太后问对

52.正月初五议驱除洋人之法

53.上任之前他去朝廷赴宴请训

54.他无奈时想起了江南翻译馆

55.他在同文馆风波里保持沉默

56.“打天主堂”打出天津教案

57.他只能冒着国人的唾沫前进了

58.对外政策要“和为贵,忍为高”

59.临死他教李鸿章一个“诚”

参考书目

本书之缘起与我的感激(代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1.曾老太爷播下了神话的种子

在一百多年前的大清国里,有一隅之地,名日湖湘。

它头枕洞庭湖,怀抱湘江。一种幽愤的情绪,自古以来,便在这里激荡,然后不舍昼夜,流入长江。幽愤从屈原开始,一直流到王船山。

流了一千多年,沉郁至近代湘乡,到了嘉庆年间,流到曾府。

一个天命之人,降临这方水土,在老屋里,发出他第一声啼哭。

他出生的时候,曾祖还在堂上,老人七十了,名曾竟希。这一夜,老人梦见有巨蟒旋于空中,从天而降,绕宅而入,盘踞于室庭之内,良久方去。

一惊而寤,就听到曾孙生了,大喜,日:“曾氏门闾,行将大矣。”

就这样,他来到了人世。自他出生以后,祥瑞便接踵而至。

据说,他家老屋子的后面,原有一棵古树,为藤所缠,行将槁矣,而藤却欣欣向荣,曰益伸展,若巨蟒盘旋,枝繁叶茂,垂荫一亩,可谓天意?

老人过了七十,便从心所欲,喜欢用神秘的语气,神化其言语。

老人喜欢神话,与儿童相似,不过,儿童的神话,还是童话,而老人的神话,则趋于历史。历史与神话交错,使历史丢了诚信,神话斫了天真。

曾国藩的出生,也免不了这一笔俗套子,他的历史,也要从他出生那一天,由老爷子的口述开始。老爷子的口述史,述出了一个代代相传的预期。

历史,从表面看,是在记录过去,而实质上,是从预期开始。有了神秘的预期,人们才喜欢回忆往事,而往事也就被预期引导着进入历史的流域。

在一个生生不息的家族里,老人不仅占据往事,还提供预期。

历史往往是按照老人的预期来开头的,这好像成了公式。

史家写,曾国藩年幼时,就天赋异禀,端重安详,有宰相貌。

好像他不是生出来的人之子,而是从天上下来的天命之子。

自初生至三岁,庭户内外,不闻啼泣声。母亲忙里忙外,他每日立于祖母身旁,纺车之侧,静静的,看花开,闻鸟语,注目流眄,若有所思。

曾家世代务农,经过几代努力,终于得了一颗读书的种子。

五岁时,受学于庭,牙牙学语,就开始学圣人言:人之初,性本善。

老头天天讲故事,讲那些神秘兮兮的故事,讲到曾国藩六岁那年,他再也讲不动了,落花无言,一笑而逝。

2.神话种子长成了当官的苗子

他生在嘉庆朝,没听过流行歌曲。

那是因为朝廷上有一位神经衰弱的皇帝。

他治国就用一个字:“禁!”禁了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关乎王朝气运,尤其是儿歌,童言无忌,直达天机。还有“亡国之音哀以思”什么的,“凄凄、惨惨、戚戚”,都被他一禁了之。

禁了流行歌曲,那是耳朵的领域,五官之一。

显然还不够,还有眼睛的领域,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都要合乎礼,非礼勿视,因此,皇帝又禁了坊肆及家藏不经小说。王朝气数,已可知矣。

以“禁”立人,以“禁”治国,还要文化做什么?

文化式微了。然而天算之学,却兴盛起来,成为显学,那是与算命有关。

如果说康熙纂《数理精蕴》,如同文王演《周易》,尚怀有天下未定、天命未归的远虑,那么乾嘉以来的天算之学,则未尝没有变易的先觉在里面。

学者算命、知命,就帝王学而言,是乱世之前兆,天命已飘摇。

对内禁了,对外呢?如法炮制,也还是一个“禁”字。

禁的对象,那时,主要就是传教士。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禁传教,禁礼拜,关闭教堂,关押传教士,并遣送回国。

这还是轻的,在湖南等地,迫害变本加厉。传教士兰月旺,以“夷人潜入内地”之罪名,竟被湖南巡抚抓起来,处以绞决。夷教受难,东西文明发生冲突。

皇帝拒绝了天使——传教士,却招来了魔鬼——鸦片烟。

禁了传教,又来禁鸦片,无论上帝的,还是魔鬼的,都禁了。

然而,嘉庆一朝,传教士和鸦片烟,还未成气候。

令朝廷为难的是,一禁,来了鸦片;再禁,起了“邪教”。

中华之外还有新世界,可皇帝却蒙在鼓里,一无所知。先是乾隆帝以天下自居,拒绝了马嘎尔尼;接着嘉庆帝又以礼仪为由,再次拒见英使。P1-3

序言

李冬君女士所著《儒脉斜阳》,内容一如副标题所示:曾国藩的智慧和策略。不过,我是把它当“曾国藩评传”来读的。关于大儒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坊间另有货多料足的好书备选,对这本正文仅十多万字的小书,我不妨另有期待。何况,作者也志不在此。

曾国藩的史料,历来不缺,且不说传主本人海量的日记、奏折等第一手资料,故对学者来说,只要板凳坐得十年冷,熟悉并撰述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并非多大的难事。曾国藩之难,在于此人大脑之不同流俗,见解之清新不俗,行为之特尘脱俗。绘出曾国藩,不难;理解曾国藩,太难。若满足于铺陈史事,摭拾史料,则戎马一生、书卷一生、官场一生、困顿一生的曾国藩,仅仅资料就足以供大于求,作者哪怕在评论上“不著一字”,似也不难把传记写得烈烈轰轰,热热闹闹。

显然,李冬君志不在此,她避易趋险,笔墨性喜在那些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上空盘旋。

读者会发现,书中提到曾国藩的事迹,用的是一种大写意笔法,纵横挥洒,繁简随心,与我们习见的史传,如同陌路。只要作者认为必要,她还会用饱蘸浓情的诗意语言,形容——不是描述——传主。作者无意用一种学者的严谨来约束自己对传主的爱戴之情,书中穿插着的那些评论文字,时而面冷如铁,时而心热似火,动感十足,赋予作品强烈的另类气息。比如,写到曾国藩在解决了洪、杨之厄,决计进入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时,作者于不动声色间,竟然写下如此声色大动的八个字:“金陵城下,枯杨生花。”

几年前我还读过李冬君女士的大著《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于她针对中国王权主义思想的种种高明见解,极为感佩。正因为曾经用了极大心力来汲探孔子思想和儒学传统,当她通过曾国藩这个特定人物来回望儒门一脉时,几乎一抬腿就站上了一个思想制高点,那些珠玑般闪烁的见解,也由此构成了本书的突出特质。每当需要对曾国藩的性格、思想及性格上的矛盾进行正面攻坚时,作者从来不曾退缩过,她那些精到的见解总是能够及时闪身,像一盏盏思想射灯,把我们曹操般复杂的主人公瞬间照得雪亮。说到曾国藩拜唐鉴为师,“用理学的挫刀,天天修理自己”,作者概括道:所谓修身,就是“用圣化的模子来铸造自己,校正自己,日日修理。修身的秘诀,是将人的标准定得很高,纯然一个理想人,用理想人来否定现实人”。而“内圣就是‘换一个人’出来”。作者意犹未尽,继续畅论道:“这样的‘我’,是理学的‘试管婴儿’,将天理的胚胎植入自我的躯壳,然后从自我里面生出一个新的我,像朱熹说的那样,用‘抱鸡卯’的功夫,将新我孵化出来,用‘猛火煮’的功夫,将旧我熔化掉,这便是理学的新陈代谢了。”

说实话,得到如此高明的见解,真不枉“开卷有益”了。作者曾如此概括曾国藩:通过修身,曾国藩“只是收敛了一些自己身上的豪杰气概,而湖湘文化中的帝王气象,依然是他生命的底色”。“曾国藩面子上‘居敬穷理’,可骨子里却还是个‘南蛮子’,有杀伐决断之气,也不乏仁民爱物之意。”谈到曾国藩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作者又有如此眉批:“曾国藩不可谓不知兵,他熟读兵书,久经战阵,可他一肚子兵法,毕竟是天下观里的兵法,逐鹿中原还可以,尊王攘夷也凑合,对付英夷却不灵。”

读史,主要是读史识,史识是史传的源头活水。欲知曾国藩其事,大可另寻他籍;欲识曾国藩其人,不妨由《儒脉斜阳》而入。

周泽雄

后记

本书的成书过程是很有趣的,原版后记中已作了交待。时隔六年之久,这本小书给我带来了很多读者朋友和受读者爱戴的荣誉。期间又有幸偶遇了山西教育出版社的孙轶女士,她很欣赏我的书写,在她推荐下,山西教育出版社决定再版这本小书,还要作为重点推出。

幸莫大焉,但在此更上一层楼,反而惴惴不安。就像每当我受到读者朋友嘉许之时,私下总是遗憾到心虚,回忆书中写得还不够完善之地,叮嘱自己下次书写得要更好些。

的确,正如我的好友周泽雄先生代序中所言,所幸本书的视角和立意,是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来看曾国藩的历史地位,而不是将曾国藩捆绑在已经走向衰亡的满清王朝身上,从这点出发,看点还是比较多的。如果读者朋友有兴趣,可以翻翻小书,谢谢!

在此,感谢本书编辑李梦燕女士,感谢山西教育出版社所有为本书辛劳的明友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