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若轩著的《你所有孤独都光芒万丈--张爱玲的2020》是一本以全新视角展示民国才女张爱玲其人其事的书。
张爱玲,原名张煐,原籍河北省唐山市,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现代著名作家。该书从张爱玲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切入,通过叙述张爱玲的身世、经历、思想、情感、性格、处世原则等,寻觅出张爱玲为人与其作品之间的深切关联,全新展现出她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你所有孤独都光芒万丈--张爱玲的2020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石若轩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石若轩著的《你所有孤独都光芒万丈--张爱玲的2020》是一本以全新视角展示民国才女张爱玲其人其事的书。 张爱玲,原名张煐,原籍河北省唐山市,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现代著名作家。该书从张爱玲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切入,通过叙述张爱玲的身世、经历、思想、情感、性格、处世原则等,寻觅出张爱玲为人与其作品之间的深切关联,全新展现出她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 石若轩,原名石岩,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网络作协会员、国文社签约作家、《文川》微访谈节目策划人。已出版古风诗集《我是人间惆怅客》、散文集《忆见君子,我心则休》等,发表文章百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红楼”别夜堪惆怅——沉香婀娜的人生 独握残枝不自知,被时光遗弃的预言 历历前欢朱颜瘦,麟昂华贵的门庭 悠悠梦里人何处,与文字相关的孩子 已忍伶俜十年事,一语成谶的开始 青石板上响亮的吻 第二章 天才织梦思华年——惊艳文坛的少女 “孤岛”上奏起交响乐 战火中的港城,子弹在我头上飞 焚一炷沉香,顺其自然地入梦 这场不愿醒来的梦有着沉香的味道 并非生来无情,冰雪也曾消融 第三章 芝兰玉树细雨来——画一卷倾城之恋 永结无情游,醉后各相散 孤芳自赏最是心痛 一纸婚书的结果便是互相伤害 爱有多深,恨就有多长 欣赏,是她一生的“春药” 可能已经被“格式化”了的胡兰成 第四章 曾经沧海难为水——岁月曾被海风轻轻撕碎 你曾似烈酒,是非无可挽留 这个转身,是你最“正确”的决定 第五章 尘光往事似流水——胶片中的陈年旧梦 比起无知的深渊,我愿意在地狱里向死而生 你像风来了又走 咒怨,被岁月风干的女人 第六章 隔世花落风不定——私语,私语 宽恕你,一种原谅不堪的能力 乱世遗梦,时间忘了带我走 月色太沉,我是站在巷口等你的人 隔着缱绻吹烟的长河,依然可以听见你的声音/140 第七章 兰舟一去夕暮雨——从绚丽走向平淡的勇气 不求壮阔波澜,只愿温情以伴 当生命趋近于零,我选择尘埃落定 “黄金时代”的无情落幕 张小姐的沧海遗珠 第八章 五内俱焚隐残缺——梦魇里的“小团圆” 裸身凝视法场,静候五马分尸 若叫眼底无离恨,不许人间见团圆 你所有的渴望都是天经地义 附录 追忆张小姐的似水年华 后记 读懂已非昨日少年 序言 这些年,我做了不少讲座。期间总会有操心的妈 妈,在讲座后请我给她的孩子列一个书目。 这件事很让我挠头。 我只得说:这世间并没有什么通用的书目。读书 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学识结构等,只要他喜欢 ,又充满了正能量,这样的书就可以读——而且一定 对他有用。 为了说服她们,我常常举自己的例子。 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我读了十七八遍,《水 浒传》《三国演义》我读了两三遍,而《红楼梦》却 至今没有读完过。 其实我不读《红楼梦》,除了对一群十三四岁的 男生女生卿卿我我实在不感兴趣外,还和小时候看的 电视剧《红楼梦》有关。 《红楼梦》这部电视剧是王扶林先生导演的,剧 组上下呕心沥血,使其成为一部“不可逾越的经典” 。不过,我大概只看到“惊噩耗黛玉魂归”一集,就 再也看不下去了——这种以“葬花”(毁灭美好事物 )为代价的悲情,实在不是我所喜欢的。 后来,扮演黛玉的陈晓旭女士仙去,可能也加重 了这种“悲情”,我自此不读《红楼梦》。 若轩大概也有《红楼梦》中女孩的一些特点。 首先,她有着宝钗的雍容。 在传统文化方面,若轩有家学渊源。祖父的诗词 创作深深影响了她,她自六岁起便有了自己的文学梦 。 有梦想的人是孤独的。若轩固然没有“举世皆浊 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也不会有“世人 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的浅俗,只是在圆梦的 路上,她必须放弃属于她的那个年代的欢乐,踽踽独 行。 自此,梦想和孤独陪伴着她。无论是在课堂上, 还是走在路上,她均是一道独特的景致。 当身边的同龄朋友还在为争夺游戏机而闹得不可 开交时,若轩却坐在教室、书房习字学画,写自己的 文学作品。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因为孤独的尽头便是炫目 的辉煌。 如今的她,不仅弹得一手好琴,下得一手好棋, 还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有着宝钗一般的雍 容。 其次,她有着湘云的豪气。 这种似乎不属于女性的气质使她很坚强。 文学之路并不顺畅,但若轩从来没有放弃,她说 :“有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很任性,但还是阻止不 了自己追求梦想的脚步。” 她哭过、笑过、悲伤过、欢喜过、徘徊过,却不 曾停顿过。 于是,她的作品陆陆续续发表在各种报纸杂志上 ,一些奖项不期而至。诗文集《我是人间惆怅客》发 行初始便轰动一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于 是,第二本书《忆见君子,我心则休》随之面市。 也许若轩并没有真正感受过事业的艰辛,并不能 真正明白人生的蹉跎,她只是想,为什么不能去做一 做呢,即便失败又如何? 她决定去写一本书,关于张爱玲的书。 佛家称此为“发愿”。“愿”不可轻“发”,因 为“言”出必“行”。 地藏曾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然而众生痴迷,菩萨至今仍需在地狱 度化他们。 若轩的愿望倒也没有那么惊天动地,但是以二十 岁的人生阅历去描绘一个已经绵延半个世纪的“张爱 玲现象”,写出她自己心中的张爱玲,实非易事。 飘落了秀发,咬破了嘴唇,看花了电脑屏幕…… 她做到了一这便是这位95后女孩的豪气! 翻了几页样章,我便被二十岁拥有这种难得的深 邃而惊艳,近些年来,书写张爱玲的书并不在少数, 但若轩的这本书并不同于以往的以时间线索叙述张爱 玲一生的书,而是首次将目光聚焦到风云变幻的张公 馆内部,张爱玲的父母亲人也在书中悉数登场。 那些精致的分析解读让我感觉到若轩好似就在张 公馆生活过一般,二十岁的女子将文辞与深度结合也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我看来若轩已经做到了, 我在她的第三部独著中看到了她的进步,世界永远不 会辜负一个一直追梦的人,我希望若轩会是那个宠儿 。 最后,她有着黛玉的才情。 若轩与黛玉有缘,她生来便带着“林妹妹”体质 。 “其实我身体从小就不好,体质差。”她说。高 中的时候,在完成一天的学习后,她便在深夜开始自 己的创作。“可能是这个原因,我身体越来越差。” 于是在班里,若轩被戏称为“林黛玉”。 赢弱的身体也就成为她的屏障。高考的最后一个 月,她每周都在打针输液,学业也是一落千丈。最终 高考成绩出炉,本想留在当地念大学的她,不得不背 起行囊,远赴巴渝。 如今的若轩颇有名气,来采访的记者也都亲昵地 称她为“林黛玉”。 “我对这个称号其实是很反感的。”若轩说。她 觉得自己与黛玉最大的区别在于,虽然都是身体不好 ,但自己并不对生活、对社会感到厌恶,反而是充满 了热情。 不过,她的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却还是像极了黛 玉。 初中时,她因为看张爱玲的书籍,整个人经常处 于书中悲伤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家人不敢让她 再看。 若轩汶样评述张爱玲和她的母亲: 终其一生,谁还不是谁的附庸?张爱玲是这样, 黄素琼也同样如此,但总归是母女,追求的毕生目标 似乎有着相同的色彩。她们要的从来就不是权利与财 富,甚至没有想过自己的名字可以惊艳后世,奔跑一 生,为了自由可以抛弃所有,求一个自由,求一个可 以拒绝的权利,一种可以选择的勇气。 ——思想深刻,笔力道劲,已经超越了她的年纪 ,跨越了她的时空。 若轩的才情,不输黛玉。 最后的最后。 我用“红楼”女孩来分析若轩,也许不是她喜欢 的。只是她的许多特点,已被《红楼梦》描述尽净。 《红楼梦》的伟大,在于它的细致和深刻,在于 它的悲情和毁灭。 若轩似乎就有这样的悲情。 她不喜欢繁华城市的喧闹,却独爱幽远宁静的古 城和山水。她说:“我与诗词的缘起,似淡墨疏烟, 草篆难言,今生今世,似乎在等待一场重聚,一起去 见证尘世烟火、情深别离。” 也许只有孤独者才拥有最自由的灵魂,守得住寂 寞才等得到繁华。 若轩解释她的选择说:“在浮华的年代,需要穿 越时空的古韵来稳定人心。” 这么说来,就不是悲情,而是悲怆了——因为她 已经肩负起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担。 这副重担压在纤纤弱质之身,让人不由得产生敬 意。 张爱玲的风华绝代好像已经是前生的记忆,就像 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幻,在若轩却是梦醒时分,裙裾 轻飏间,她走向更瑰丽的远方。 也许,再有操心的妈妈请我推荐书目时,我也有 选择了:如果喜欢,你的孩子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它 经过砥砺切磋,是一部心血之作;它有着古韵新声, 融合了阳春与白雪;它提炼了旧的时代,描绘了新的 希望。 是为序。 钱斌 2017年11月1日 导语 在四十年代的老上海,她红极一时,给现代文坛留下了永恒的辉煌;她在美国如隐士般谢世后,人们称其为:一个“王朝”的结束;她的作品在当时、现在、甚至将来,读起来都不会过时;她本身就是一个“异数”,她的显赫家世、矛盾性格、惊世才情、人际关系、情感经历、价值观与人生选择、传奇人生等,每一个都足以惊爆眼球……她就是张爱玲。 95后“非资深”张迷对张爱玲的另类解读:才气美女作家、95后现代女性石若轩著的这本《你所有孤独都光芒万丈--张爱玲的2020》,以全新的视角切入,用精致的文字、独特的叙述,展现对张爱玲的别样认知。 后记 对要执笔关于张爱玲的文字的决定,我自己也是 十分震惊,我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气,只当是年少轻 狂,只当是为梦一场。回忆一段不计明天的感情,书 写一次义无反顾的狂想,体验一次张爱玲与生俱来的 勇敢,欣赏一种独一无二的才情。 很多人苦言相劝,他们说以我的年纪和经历是无 法驾驭关于张爱玲的文字的,她太悲观,这对本就悲 观的我来说并不适合。关于《愿你所有孤独,都光芒 万丈:张爱玲的2020》已经陆陆续续写了两年,我自 认为从未这样喜欢一个人,喜欢到想要活成她的样子 ,喜欢到面对恶意的语言的时候也竟不自觉地扬起我 的头。 承认她是一个负能量的女子,但毫不夸张地说我 喜欢这样的悲观,我沉醉这样的绝望,我愿意向死而 生,我愿意在污浊的泥潭中开出血迹斑斑的圣莲。当 然我也清楚以我的年纪确实是不该碰触这样的人生的 ,私心想来二十岁有二十岁的感悟,四十岁有四十岁 的体会,我不能保证若是我可以平安活到四十岁也还 是会重新写一部关于张爱玲的书。 写《愿你所有孤独,都光芒万丈:张爱玲的2020 》的时候正是我身体最衰弱的时期,接近强直性脊柱 炎的剧痛在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都会把我变成现实版 的“普罗米修斯”。我比自己想象得还要坚强一些, 我愿意相信这是张爱玲赋予我的能量,所以我会靠着 墙壁在没有课程任务的时候忘情书写关于她的所有, 那是我的理解,我不知对与错,只想给这几年被埋葬 的青春一个完整的交代。 我也比自己想象得要脆弱一些,我知道那些无处 不在的跳蚤折磨着张小姐敏感的神经,而在现实中的 我也过上了神经兮兮的惊恐生活。我厌恶墙壁上时不 时就出现的蟑螂蜘蛛,那明明是我最惧怕的东西,我 不理解为什么我竟然选择忍受,人果然是最下贱的高 级动物,无论面对怎样的恶劣环境,他们都可以接受 。我自嘲着我的坚强,然后在无人问津的环境里孤芳 自赏起来,我幼稚得可笑,要每天书写内心的声音来 为这卑微的人生代言。 我自以为喜欢一个人极高的敬意就是感受着她的 所有痛苦,于是我居住的环境也会出现她曾经惧怕的 事物,艰难生存的我依然为梦想乐此不疲,然后开始 欣赏自己、迷恋自己。原来这几年我竟然一直活在戏 里,自己创作了剧本然后邀请自己来出演,习惯强颜 欢笑,他人认为我本应该在享受无忧无虑的精致生活 ,但这也是他人的想法而已,人生的无奈只有自己知 道,不是自己经历过的痛苦便永远都无法感同身受。 我痛恨自己本应该在累积荣誉的年纪竟然做起了 人生的减法,张爱玲好像陪我走了一次,我也苍老了 许多,我把无欲无求变成了生命的常态。命运最残忍 的事情不是人生遭遇困境,而是人生遭遇困境的时候 竟然没有选择的权利,面对被埋葬的青春,我无路可 退。 这是喜欢张爱玲的第五年,这也是我写作生涯的 第十一年。这一次,既不是他人眼中的急就章,也不 属于文艺女青年的矫揉造作,我确实对以往的作品有 不堪回首的感觉,但我并不后悔。《愿你所有孤独, 都光芒万丈:张爱玲的2020》是我人生中的第三部作 品,我在这三部书中隐约看见了我的成长,从抱怨到 隐忍,从幼稚到成熟,无论如何,我接受这样的自己 ,我要赋予自己一种张爱玲般的勇气,接受过往的经 历,原谅曾经的不堪。原谅自己,也是一种需要锻炼 的能力。 我觉得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 后来的民国岁月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思想自由时代” ,这是三段无可复制的黄金时代,它们所创造的一切 思想成果不必理会时间的淘洗,经过各代的演绎只会 更加熠熠生辉。 张爱玲的一切自然也无法复制,我常在想现如今 的作家是再也不会享受到那个时代的“明星光辉”了 ,这并不是时代的错误。其实不仅仅是张爱玲,包括 同时代的凌叔华以及石评梅等人,她们也不只是才女 而已,她们的经历本就是一本书,她们的命运本就是 一段传奇。她们为文学而生,视写作如生命,她们用 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对写作最崇高的敬意,当灵魂和 文学融为一体,那种不敢模仿的永恒仿佛就响彻在她 们的生命里。从来没有这样的感天动地,从来没有这 样的所向披靡。 所以不必感叹所谓的文学走入旋涡的困境,写作 者的文章与生活已经开始分裂开来,众人对作品的讨 论也就仅仅止步于对作品的讨论。而众人对张爱玲独 一无二的家世背景,跌宕起伏的感情经历,甚至她的 衣品、她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竟然都可以进行昼夜不歇 的研究讨论,可见张爱玲已经不仅仅是一位作家。 一个皓首苍颜的老奶奶隐藏在车水马龙的洛杉矶 汽车旅馆里,伴着忽明忽暗的灯光记录着被人遗忘的 20世纪老上海的点点滴滴,这个画面看起来也许比星 光灿烂的红地毯仪式更加让人震撼。我们没有理由不 对这样的人生表达自己的感动,我是十分清楚她不需 要世人的同情的,过于自我的她也是不屑于世人的同 情的。但我相信,五内俱焚的女子是奢望人类的心疼 的。我从不会去同情她,我是真的心疼她,有时候她 就是我,这是心碎的声音 书评(媒体评论) 这样的作品竟出自一位20岁的女子,与命运抗争 的文字不带有一丝烟火气,既没有传统传记的枯燥, 又具备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比起这些强悍的文字, 我更欣赏作者的勇气。 ——钱斌(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95后“非资深”张迷的另类解读,张爱玲的孤傲 与忧郁、惊艳与尊贵,都随着作者的文字深入到心海 里。一个前所未有的张爱玲,一个全新视角的张爱玲 。所读之处,丝丝入扣,句句穿心。 ——袁锐(重庆市网络作协主席) 时代不可复制,张爱玲却可以穿越历史,她的独 一无二自具魅力。作者通过全新解读,使得张爱玲的 形象更加立体,更让人痴迷;本书让不了解张爱玲的 人爱上张爱玲,让了解张爱玲的人心疼张爱玲。 ——啸杨(《十二道锋味》总编剧) 张爱玲的作品在任何时代读起来都不过时,都很 时髦。张爱玲写生命的荒凉和惨淡,是告诉我们,不 要这样活。我们要看到两面,不能因为刻薄的真实, 而感到绝望,本书亦如是。 ——郭七七(自媒体人) 精彩页 空虚和冷寂的时候,人类喜欢用烟草来掩盖自己的无助。我想张志沂的吞云吐雾也是一种颓废的空虚,他是寂寞的,他寂寞的时候是会想念自己的女儿的。才女总是会拜倒在欣赏她的人的脚下,一个再怎样冷漠高贵的人,可能会拒绝一个喜欢他的人,也可能会厌恶一个排斥自己的人,但他绝不会去讨厌一个崇拜自己的人。这种欣赏情结放到才女身上,则会表现得更加强烈。我想比起黄素琼的辽远陌生,张志沂是在不经意间流露过对女儿的欣赏之意的。 具有传奇经历的人总是喜欢说一些预言之类的话语,就像是每一位出身不高的开国皇帝,总会不遗余力地寻找自己出身不凡、自带天神气质的蛛丝马迹,此类预言是故意为之,一般人们认为那些不经意的预言均是带有悲剧前奏的色彩。如清代建国之前流传于女真部落的“叶赫那拉灭国论”,又如宣统皇帝溥仪登基当天的“快完了,我要回家”等诸如此类的预言均是为事情的发生披上了一种神秘的宿命论色彩。 张爱玲到晚年的时候还因为《西风》的评奖结果而耿耿于怀,她特意执笔解释了自己由首奖沦落到第十三名的荣誉奖的事情,文中说自己的作品是五百字,刚好符合征文的字数要求,而首奖的字数超出太多不符合规定。根据一些前辈学者的考察,张爱玲可能是因为粗心疏忽了“五百字”与“五千字”的区别。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一位仅20岁的女子可以写出这样深刻苍凉的文字,这无疑显示了作者非凡的创作才能与超出常人的世俗洞察力。后来征文获奖作品结集出版之时,主编采用了张爱玲的《天才梦》作为整本书籍的名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其对张爱玲作品的充分肯定。 并不是说一位惊世作家是如何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我想说的是,无论是作家亦或是普通人都有正常的心理情感需求,第一次作文当然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赏。“自恋”情结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喜欢与文字打交道的人都是不快乐的,很多以文而生的人的所有人生乐趣可能都源于作品,她需要得到尊重。 我们都以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中”的“虱子”是一种象征,却不知对她而言竟是事实。一位光芒四射的作家,能够经得起时间淘洗的才女,是在用生命去写作,用灵魂在创作,直到生命与文字合二为一,到最后,分不清文里与文外。 张子静说姐姐是早慧的,张爱玲以早慧的双眼透过云雾缭绕的深宅大院看透了世间的苍凉与人性的阴暗,并把这些阴暗撕碎了给世人看。生命是一束纯美的火焰,我们都是依靠自己内心的太阳而生存的,可是张爱玲的太阳在哪里? “我在这儿。” “我在这儿呀!” 任凭她声嘶力竭地呼喊,那对号称金童玉女的夫妇也是看不见的,丈夫只愿意在自己的云雾里沉沦,妻子认为对家庭的牺牲从来不是理所应当,她有踏着三寸金莲去周游世界的勇气。 P8-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